如何評價鳳凰網評論的新年獻詞《讀懂生活,讀懂民心》?


新年獻詞這樣的文體,自《南方周末》1997年的主編寄語開始,逐漸成為歲末年初各大媒體比拼評論部文筆的舞台了。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風波,從側面反映了獻詞類評論,在價值觀和影響力上已經遭到有關部門的重視。最近幾年,傳統媒體的新年獻詞越來越走向雞湯、希望、暢想、讚揚。價值觀被隱藏,批判性被閹割。與此相反,新加入獻詞大軍的網路媒體,則因為互聯網的特性,反而能在價值觀上更直白。這其中鳳凰網評論連續三年的新年獻詞值得一看。

從2015年開始,鳳凰網評論每逢公曆新年,必有獻詞。2015年的獻詞還稍顯稚嫩,將關注的目光放在了行業寒冬中,仍堅持情懷的媒體人。這篇新年獻詞更像是記者節社論的延遲發布,但2016年,鳳凰網評論的新年獻詞《有聲之年》,無論從標題還是內容都堪稱獻詞範本。

2012年之後,傳統媒體業遭遇寒冬,曾經輝煌的都市報關停的關停,減版的減版,一時間感覺輿論的聲音變弱了。然而與傳統媒體業蕭條的同時,新媒體的發展卻是方興未艾,新聞資訊APP層出不窮,自媒體平台紛紛成立,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機構媒體聲音變少了,而以個人、自媒體為代表的聲音卻越來越多了,以往需要藉助媒體發聲的人和專家,如今都可以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聲了。看似無聲卻有聲,「有聲之年」的說法恰如其分。

越是在蕭瑟的寒冬,越是需要心懷春天的希望。為弱勢者守衛底線,為公共利益代言,為社會公平守望……媒體的生存環境從未如此艱難,但責任也從未如此艱巨。這是一個需要理想、情懷的年代。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尤其值得尊重,值得被這個國家善待。

「這個世界會好嗎」的提問仍舊讓人沉迷,但是無論如何,親愛的人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全力以赴。而每一個我們認真對待的年代,都將是「有聲之年」。

2017年的新年獻詞,鳳凰網評論提到了一個很普遍,但又容易忽略的詞——人民。2017的新年獻詞《你好,人民》,簡單易懂,關注民生,關注小民。換句話而言,我們的「有聲之年」,最終不好為了「你好,人民」。

一直以來,只有人民,才是有來由的歷史,有出路的未來。

一直以來,只有人民,才是最恆定的價值,文明與進步的方向。

一直以來,也只有人民,才真正懂得夢想、自由與美好。

2018年的新年獻詞《讀懂生活,讀懂民心》延續了去年的主題而更加具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新矛盾的提出,都將民生問題具化為生活。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出門交通不堵,生活就是政府辦事不愁,生活就是晚上出門不懼,生活就是出國消費不難,生活就是買房購物不貴,生活就是·····,生活就是一個個具體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場景,只有解決了這一個個民生,才是美好生活,而這美好生活,最終不就是民心嗎。

讀懂了民眾對生活的需求,不就是讀懂了民心民意所向嗎。

生活很大,你卻脆弱似蘆葦,一陣雷火,灰飛湮滅。

生活很小,你則倔強如野草,孜孜匍匐,野蠻成長。

富貴貧賤之分,高端低端之別,你不在意這些標籤,只是想生活下去,生得有聲有色,活得有滋有味。

唯有生活,才是陽光遍地,才是星辰大海,才是歲月靜好,才是命運征程。

唯有生活,才為民眾所焦慮,焦慮於生活中每一片陰影下的迷茫與苦痛。

唯有生活,才該為執政者所繫念,觸達人心深處的焦慮,解決社會深層的問題。

讀懂生活,讀懂民心。

讀懂生活,毋忘初心。


相比於《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鳳凰網評論的新年獻詞沒那麼虛空,他們梳理了2017年發生的幾起重要事件。范雨素、李文星、於歡案,這篇《讀懂生活、讀懂民心》的評論也因為現實感而具備了某種力量。

其實,這篇新年獻詞裡面還是有苦口婆心的勸告。如果說「讀懂生活」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的話,「讀懂民心」就是寫給執政者的建言,那麼,他們會注意傾聽嗎?

新年獻詞是一種獨特的文體,借總結過去而展望未來,這樣的獻詞總是要發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但是,剛剛過去的2017年,真的算得上美好嗎?如果不算,我們就讀讀一年前的獻詞吧,看看我們的祝福是如何落空的。

這兩天各地霧霾,很多人心情都不佳,這不是一個適合祝福美好生活的日子,但是,如果我們還活著,就必然追求美好生活。2018年,希望大家都做好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準備吧。

鳳凰評論倒是少有的還堅持發出聲音的評論媒體,希望2018年還是一個「有聲之年」。


當清晨的風拂過大地,鍾靈毓秀,山川壯美,城市鄉村一片祥和。萬物為之祈盼,家園為之守望。

《人民的名義》讓沉寂十餘年的反腐劇重返熒屏,而《戰狼2》的上映,在突破天價票房的同時,也激發著人們對於國家的熱忱。一代人的《芳華》逝去,經歷了生活的殘酷之後難以幡然悔悟,讓另一代人用莫名的淚水加以注釋。

對於城市生活的嚮往讓很多人背起了離家的行囊,范雨素的小說講述了一個進城的保姆那底層人的心路歷程。涼山的格鬥孤兒終於回到了家鄉,精準扶貧或許能改變他們貧困的現狀。而中國式相親鄙視鏈的發酵,讓更多的人們思考逃離「北上廣」的生活。

我們相信美好的生活不再是冬日裡的大火後無家可歸的人群,也不再是親子園裡幼兒被虐待的傷痕。我們相信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能為城市生活注入更加多元的內容,我們也相信共享經濟的發力能為城市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選擇。小康社會當是全社會的共同完成的美好願景,小康生活也應該是每一個人能享有的美好生活。

山東的於歡終於得到了改判,而涉黑組織也得到了法律的懲處。畢業生李文星用生命的代價提醒著人們對於傳銷的警惕。被保姆毀掉家庭的林生斌還在對幸福不斷追憶。而在翟欣欣的人生里,蘇享茂成了無法抹掉的印跡。榆林的產婦卻留下了慘痛的抗議。

我們相信生活的美好當為每一個人所期許;我們相信生活的美好當為時代所追尋;我們更相信生活的美好當為全世界所擁有,讓藍天下的孩子都能有幸福的笑容。


謝邀。

這篇新年獻詞包含的點很多,但思路很清晰。正如面對我們這個越來越複雜、信息越來越豐富的世界,要想去描述它、思考它,既要有宏大敘事的開闊視野,歷史洞見和對未來的想像力,也要用貼近生活和融入細節的溫情關照。

這篇新年獻詞的切入點是「生活」。但即使是開篇就談「生活」,仍是從國家和歷史演進層面上加以分析的。

正如文中所說,美好生活,從五年前「奮鬥目標」的承諾,到今天「主要矛盾」寫入政黨章程,這「既是一脈相承,更是不忘初心」。

這其中的政治話語是明顯的,但文章的表述是平易近人的,拉近了這些宏偉目標和普通讀者的距離,也吸引讀者去思考「生活」變化後的美好圖景。

文章的主題內容談的是「生活」包含的諸多元素。比如2017年中國社會和經濟的重大變化,共享經濟、城市化、新技術等等,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

而除了政治、經濟等維度的總結,文化上的熱點話題也被提及——《人民的名義》《戰狼2》《芳華》等影視劇的熱播,也是值得銘記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好的新年獻詞不可能只談到陽光的一面,還要談到亟待改變的問題。

不論是一線城市生活給人的焦慮感,還是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給人的隱憂和反思,哪怕是網路輿論場上的喧嘩和浮躁,都值得記錄和反觀。

這篇獻詞也沒有忘記談及上述內容,而持續關心它們,也體現了一家媒體的良心和專業水準。

當然,看到問題,就應該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遮掩或者逃避。這篇獻詞的整體基調仍是樂觀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畢竟,我們要從國際視角和歷史脈絡上觀察當下中國,要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和更廣闊的想像力。

換言之,個人微觀視角的敘述,可能是表達技巧上的,但整體的關照和理解,卻是獻詞立場的關鍵所在。


我覺得首先應該肯定這篇新年獻詞的視角和良苦用心:沒有居高臨下,沒有大聲疾呼,而是就「生活」和「民心」這兩個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要素娓娓道來——更難得的是並沒有過分地展開和摻入太多負荷。

新年獻詞中把大部分篇幅用於闡述「什麼是生活」,並將「生活」分解為「生」和「活」,分解為「生得有聲有色」和「活得有滋有味」,更令人信服地指出,民心所系,首先在於這個「生」與「活」,或者換言之「生」與「活」的保障是人們對新年期待值的底線,「生」與「活」水準的提升,則是人們對新年所寄託的最樸素期望,離開這條底線和這個最樸素期望,所謂更遠大的目標、更美好前景、更殷切期待,都註定會無所依傍。

在新年獻詞中,對有關部門和決策層的期待殷切真誠,溢於詞表,但同樣可貴的是,獻詞的作者既沒有「代入」,將自己幻化為決策層的一分子,也沒有「入幕」,操起一副「師爺」的聲口出謀劃策,而是作為「民心」的一部分將「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新的一年的最基本要求、期待和苦衷,言簡意賅、不卑不亢地展示出來——接下來的工作,就並非評論執筆者所能負荷的了。

在我看來意猶未盡的,是未能進一步把「民」和「心」也分解剖析——一如分解剖析「生」與「活」一般。

而略有些遺憾的,則是在我看來,儘管大字標榜,但獻詞其實還是給人以「在意這些標籤」的明顯感受——其實這又有何妨?在意標籤難道不同樣是生活之常態,是民心之正相?頭腦清醒的人們未必會眷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時代,而通過各種調解手段維護社會穩定、公正,維護社會各階層平衡,則同樣是有關部門、決策層的義務和職責所在——作為普通人是不能「代入」的,但應該有提要求、作督促、下期待的權利。


通常媒體的新年獻詞在舉世特殊的國情社情語境下,不過是官樣文章。既要緊扣主旋律,又要彰顯正能量,還要反映出媒體的檔次和品位,所謂螺絲殼裡做道場,留給獻詞作者的空間實在是逼仄。

逼仄歸逼仄,螺絲殼裡也做得道場,中華鉛筆尖雕得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泰國香米粒刻得了道德經五千三百言。因此,一篇媒體新年獻詞不必看空洞大詞,其高下良莠就體現在微言處。

鳳凰網評論的新年獻詞《讀懂生活,讀懂民心》,開篇就談「個體」,而不是「國家」、「民族」這樣的大詞:

什麼是個體?就是每個人。任何冠冕堂皇的說辭如果不能保障和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說得再天花亂墜都是耍流氓。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得很清楚,「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沒有每個人的安全、舒適、自由,就沒有所有人的安全、舒適、自由;就沒有安全、舒適、自由的國家。每一個人,無論貧富,無論貴賤,無論信仰,無論立場,無論諍諂;無論高端低端,無論本地外地,無論都市鄉村,無論南方北方,無論本族異族,都有著同等的追求安全,舒適、自由的權利。平等的權利,一模一樣的權利,沒有高下,沒有優劣,沒有先後。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意義上馬克思謂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所以,在鳳凰網評論的這篇新年獻詞里,把那些陳詞濫調的主旋律、謳歌言辭剔掉,可以看到裡面提到了范雨素,提到了「山東辱母案」的於歡,提到了「靜海傳銷案」的李文星,提到了大涼山的孤兒,提到了幼兒園虐童,提到了保姆縱火??

相比之下,其它媒體的大多數新年獻詞,或諂或囈,或嗲或呻,也就一篇篇官樣文章而已。看得出,同樣是螺絲殼裡做道場,鳳凰網評論的新年獻詞作者於微言處有諍言,在謳歌余流真情,在轟轟烈烈的大復興大時代,著眼個體,著眼個體的生活,特別是末尾言及:「唯有生活,才該為執政者所繫念」,這才真正觸及到整篇獻詞的題眼,不能讓每個人感到安全、舒適、自由,不能真正踐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提出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那一定不是一個「不忘初心」所追求的社會。


很棒的一篇新年獻詞。

這篇獻詞首先是一篇梳理的很好的年終大事盤點。不得不說,人性總是薄情寡義的,善於遺忘的,很多曾讓我們無比激憤與關注,以為永不遺忘的公共事件終究還是被我們遺忘了,原來我們的很多情緒只是一種快消品。看到文中如山東「辱母殺人案」和「靜海傳銷案」這樣的事情,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讀這篇新年獻詞,2017年的中國有如快進的電影一樣在我們眼前閃過,我又想起了當時的很多很多記憶和情緒,想起了自己的「遺忘」,竟然也有一些感傷,歲月並不靜好的2017,終究還是快過去了,

明年會更好么?


怎麼看鳳凰網評論的這篇新年獻詞?乾脆擴大一點,把大家都注意到的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以及其他一些媒體的新年獻詞都歸攏在一塊兒說吧。我的看法是先看背景。背景已經變化,新年獻詞這種東西就像雞肋,不可沒有,卻也意思不大了。

當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能產生金句,如陽光打在臉上等等,是因為那時候的傳播格局還真是「一紙風行」的年代,紙媒有強大的話語權,也有人才,有激情。但今天是社交媒體時代,無數人都在表達自己的各種願望,並不需要別人代為表達。新年獻詞這種東西,意義就沒了一大半。

就像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過年,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隻雞,口水嘩嘩,記一輩子。但是現如今天天都吃雞鴨魚肉,過年的願望就反過來了,咱能不能不吃這些東西了呢。這說明,曾經有儀式感的東西,現在沒了。新年獻詞也是這個道理。獻詞總是有雞湯成分,當年的金句如「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算得上是中華雞湯史之濫觴。然而今天的社交媒體上雞湯已經太多,寫得好的也不少。所以到了年節時分,大家反而想消停,雞湯再怎麼香濃,奈何不開胃呀。

所以不是獻詞寫的不好,仔細看下去,其實寫的不錯,至少很努力要帶出新意。我在朋友圈看到,還是有一些人在互相轉發。但總的來說,獻詞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為社交媒體的緣故。也可以叫做大勢已去。

大勢已去的一個表現是,精英媒體已經無力提供一種關於未來的話語和想像了。這裡有一個更大的背景,就是關於未來話語的構建正處於集權的過程中。借用一個學術性的概念來說,我們看到了一個「意識形態的時序工程」,其中規定了未來的時間跨度、具體時點、以及它們的意義。這樣一來,其他詮釋的空間就很小了,新年獻詞的寫作也變得很難,不再是讓人羨慕的工作了。比如你說「讀懂生活,讀懂民心」,連個主語都沒有,這是讓誰來讀懂呢?我自己的生活有啥不懂的,但我不懂的是,要不要相信任澤平說的18年買股、19年買房呢?但這是新年獻辭不可承受之重吧。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社交媒體上有另外一種走向,就是回顧過去。在我有限的瀏覽中看到三個東西。第一是馮小剛的《芳華》引起轟動和熱議,贊的罵的都有。第二是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2017過去了,1997,我很懷念它」,我看了覺得很帶感。第三是無數的個人在盤點過去的一年,細數睡了多少次懶覺,吃了多少不利於減肥的食品等等,很有趣。

可以這樣說,新年獻詞用很多話語描繪一個未來,但是很難引起感覺,未來總讓人覺得不確定。但是回顧過去,所有的感覺一下子湧上心頭。而在互聯網上,是感覺拉動流量。而講到感覺,還有一個對比需要提一下。馮小剛對1975很有感覺,但另外有些人則對1997更有感覺,比如馬雲,比如韓寒。那麼是芳華1975,還是芳華1997?我覺得這裡有微妙的張力。

我在1997年前後教過的學生,今天大部分都是各自領域中包括學術領域中的中堅一代。我很相信他們不再靠新年獻詞之類的東西去引領自己的未來。但是在網路上還看不清楚他們怎樣描繪新的未來和怎樣懷念自己的芳華。網路上備受嘲笑的油膩中年,主要是比他們更年長一點的那一代。但是嘲笑歸嘲笑,大家還是掏錢花時間,去看他們的芳華。可見,油膩中年依然話語權極強,還能夠以他們的芳華為大眾的芳華,調動網路上的喜怒哀樂。當年他們清新時,創造了新年獻詞,今天他們油膩後,開始玩芳華。那麼問題就是,現在的中堅一代,如果只有「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這種段子,而沒有可以替代新年獻詞、可以替代芳華的東西,那情況真的不好。


寫新年獻詞,對每家媒體,每個評論員來說,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年年要寫,而且有範例在先,想要有新意,有超越,很難。

但是,每到歲末新年,總結與展望又是傳統和慣例,作為媒體,總希望有所表達。而這種表達,也越來越難。單純的宏大敘事,又恐遊離於民眾的尋常生活之外,而要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生活相對接,讓高大上接地氣,為平常人所喜聞樂見的,非高手不能遊刃有餘。

更何況,表達的空間有限,你想說的未必能說,你想說的未必有人聽,因此,我時常覺得,新年獻詞,就是懷揣理想者在星空下的大海航行,既要做好獨自前行的準備,更要小心翼翼地避開急流險灘。

星空,總歸要比驚濤駭浪多些詩意,畢竟,新年給人以希望和期待。作為「瞭望者」,媒體更能敏銳地感知民心所向,即便有式微之勢,但情懷與責任依然是抹不去的底色。

不願徹底沉默,妥協,依舊有期待,有希望,有堅持。所以,在每一個寒冷的冬日歲末,總能見到一些想溫暖冰冷的新年獻詞。今年的新年獻詞里,「鳳凰」選擇了一個柔軟的關鍵詞:生活。通過它,串起一年的大事紀,找到國家、社會與個人的聚焦點。不管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人願望,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期許,都只為生活更加美好。

2017年是不容易的一年。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一年的話,我會選擇了「慮」。

國家層面的整體布局,可謂深謀遠慮;世界環境而言,不無憂慮。朝核危機、英國、西班牙、美國等地的恐怖襲擊及槍擊事件、特朗普就職之後美國對外政策的改變、歐洲極右翼勢力在政壇的崛起……所有這些,都給世界帶來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個人則不無焦慮。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社會裡,人們難免焦慮。從保溫杯到油膩,從學區房到紅黃藍幼兒園,從程序員跳樓自殺到江歌案……每一次的輿論高潮中,每一篇的10萬+爆款里,都顯露著人們的焦灼不安。

而所有這些,都在新年獻詞里,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它是一種總結,一種回顧,也是一種思考,一種表態。它如實紀錄了我們所經歷的現實,又希望能夠超越現實,給理想以光明。


很有詩意,很有內涵!除了有詩意內涵,還要有詩意生活!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社會 | 傳媒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