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晚年為何把魯迅稱為「我們的人」?


這是一個誤會。

胡適一生採取自由主義進路,堅持獨立而自我的路線,但在具體問題上有時會妥協。

魯迅與胡適確有相似之處

首先,胡適也是一個堅定的反傳統者,雖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帶有一定的回護,但整體上看,胡適堅持普遍主義,反對敝帚自珍,包括放棄漢語,魯迅與胡適的態度是相同的。

其次,胡適與魯迅同樣是常識主義者,反對道德綁架與傳統綁架,更願意回歸理性去看問題。

其三,胡適與魯迅都對國民性有所批判,但國民性批判盛於日本,以後舶來到中國,故留日生的傾向性更強一些,留美生多停留在口頭上,並不完全將舊文化視為一個敵人。

如果從意識形態光譜上看,魯迅應屬極左,胡適亦屬激進左派。從歷史上看,極左與極右反而容易媾和,而極左與激進左派之間常常水火不容。因為極左會認為自己更徹底,付出了巨大代價,而激進左派卻坐享其成,是叛徒。

從人類的心理上看,往往能接受敵人,卻不能接受叛徒。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講的極左、激進左派指意識形態,與政治還不完全是一回事。

胡適誤以為魯迅也是自由主義者

胡適說魯迅是自己的人,因為魯迅在批評中,常有捍衛權利、自由的色彩,能發人之不敢言。胡適自己也是激烈的批評者,但他認為鬥爭應講策略,如果大家都指責,結果反而不好,所以他認同魯迅的批評,對魯迅批評的內容多持贊同態度,只是在具體方法上略有差異。

比如故宮文物南遷,魯迅、胡適都表示反對,再比如抗戰初期,魯迅、胡適都認為既應御外侮,也要改良政治,在喚醒國民上,二人都反對愚民政策、綁架人民的方式,從大的角度看,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魯迅雖然強調自由,但魯迅所說的自由更多是魏晉風骨式的個體自由,而非政治學中所說的權利。這裡涉及一個很大的誤譯,西方語言中的right和free都很難用中文所說的自由來概括,兩個詞都帶有很強烈的政治因素,需要有成立的前提。

私人自由是與生俱來、被動的,公共自由作為一種權利,才是需要爭取的、主動的。所以嚴復主張翻譯成「自繇」,體現出他超然的認識。

不將私人意義上的自由與公共意義上的自由區分開來,則很容易滑向黨同伐異、以個人好惡決定一切、將自己的常識視為公共常識之類問題,從而走上宋朝士大夫越爭論,真理越混淆,私怨越重的問題。

遺憾的是,魯迅這樣的偉大人物在很多地方上,同樣沒能突破這個門限。

事實上,胡適也同樣對此缺乏清晰的了解,僅僅因為他在美國留學多年,參與了各種社會活動,漸漸意識到不同組織形態產生的巨大差異,但對於其中運轉的基本邏輯,他依然是不清楚的,只是有一個感性認識,這也決定了他很難將相關問題寫清楚,達到足夠的邏輯高度。

魯迅與胡適都是非常偉大的人,他們缺乏足夠的政治學學養並不妨礙他們的偉大,畢竟他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學者,他們更大的價值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奮鬥,呈現出傳統人格向現代化轉化的過程,他們提供了兩個光輝燦爛的人格標準。作為後輩,當我們說走向現代化、做一個真正的現代人時,其實心中不自覺的模板就是魯迅,或者胡適。


謝謝邀請回答!魯訊與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抨擊傳統文化,呼喊思想革命,改造古漢語,建設白話文,疏離貴族文學,腸道平民文學,在這方面他們是致的!

他們同屬 「新青年」陣營,兩個人都希望刊物的風格偏重學術、思想和文藝!

在學術研究中,魯訊與胡適相知相重的一面,表現的更為突出!

除了學術關電互相激賞,魯訊和胡適還分享彼此珍藏的典籍資料!胡適手頭擁有許多孤本秘籍別說借,平時即使好友業難得一見,獨堆魯訊他網開一面,借給魯訊數種古籍,為據訊的小說研究提供方便。魯訊也沒虧待過胡適,胡適研究(西遊記),需要收集作者吳承恩的資料,魯訊博覽群書,對相關資料了如指掌,他借給胡適(西遊補)一書!

以上這些事迹在胡適和魯訊的通信以及胡適日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我先要說說胡適是怎麼一個人。溥儀被趕出故宮後,胡適立即去見他。出來有人問他,你叫他什麼?胡適回答: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你看看,胡適這種奴才,魯迅能與他成「我們的人」嗎?魯迅是人,胡適是狗。


魯迅先生可不是什麼胡適的人!胡適迂腐好好先生!對當時的社會矛盾看不真切!沒有豪情鬥志!魯迅先生可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脊樑!智慧、善良、勇敢、勤奮!我們可以沒有胡適,但我們就是需要魯迅精神!


推薦閱讀:

TAG:魯迅 | 胡適 | 文化 | 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