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害死岳飛的人是趙構,而秦檜等人是幫凶,你怎麼看?
在現在和平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為秦檜平反,這些人要麼是炒作秦檜等人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要麼就是美帝「顏色革命」的滲透,秦檜不僅是害死岳飛的幫凶更是主謀,不論在哪朝哪代都是翻不了的鐵案。
宋高宗對於害死岳飛有著不可推卸得責任,沒有他的旨意秦檜、張俊、万俟卨、王貴和王俊等人是不敢誣告、嚴刑逼供和處死岳飛的。首先,金人一路南下,發動「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行動,宋軍節節敗退,宋高宗只好一路南逃。其次,北宋滅亡到宋金和議這段時間,宋和金打了15年,南宋財政入不敷出無力供養大軍連續作戰。最後,從宋太祖開始宋朝皇帝就「重文輕武」,對統軍在外的大將猜忌和防範。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宋高宗認為和談是保全南宋政權得最好途徑加上他對岳飛猜忌時刻認為岳飛想謀反,而岳飛功高震主又深得民心,因此宋高宗就密謀處死岳飛從而造成了岳飛的悲劇。所以,說宋高宗是害死岳飛的主謀這種說法說的過去。但是,宋高宗最起碼是站在了保全國家和南宋政權的高度上來處理岳飛的,而封建社會又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宋高宗的做法還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對於秦檜是害死岳飛的幫凶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秦檜不僅是幫凶更是主謀。秦檜從金回到南宋後就對宋高宗提出了「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的方案,這就等於自縛手臂任金人宰割,而後又主張和金和談。在明知道以岳飛為代表的主戰派容不下議和方案的情況下還提出了議和,這就是在和岳飛對著干,要在議和中體現自己的本事。後來天眷議和的補充條款明確規定南宋不得隨意換相,這更加充分說明了秦檜的賣國和姦臣嘴臉。
因此,害死岳飛的主謀是宋高宗,可是其情可原,但是秦檜就是害死岳飛的主謀和幫凶,至於張俊、王貴、王俊等人就是幫凶。
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為尊者諱,凡是遇到於國於民有利的大好事,功勞全部算到皇帝頭上,秦皇漢武,吾皇萬歲。而一旦有賣國求榮、生靈塗炭、置老百姓於水深火熱,或者帶來沉重災難時,大家又都把矛頭指向皇帝的寵臣,冠以奸臣當道,斥以奸臣誤國,於皇帝沒毛錢事兒。正如漢高帝劉邦所說:「有善歸主,有惡自與。」意思是,凡有鮮花,都要栽在皇帝的頭上,凡有「屎盆子」,呵呵,自己「享受」吧!
對於抗金英雄岳飛被冤殺的評價和理解,也充分體現了國人的這個「優點」,趙構嘛——吾皇萬歲,秦檜嘛——殺忠奸臣。但事實如何,當然不能憑空武斷,須得從史料中爬羅剔抉,細細梳理,找出史料中的原始證據,看看殺岳飛是誰的主意和決策。
我們先看趙構的經歷。1127年,金人破開封,北宋滅亡。1127年五月,趙構在應天府稱帝,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金人聽說趙構稱帝,隨即第三次南侵,要剪除剛剛成立的南宋。同時,金人發動了名為「搜山檢海」的「斬首行動」,趙構逃向哪,金人就追到哪。趙構開始逃跑,從應天、鎮江、揚州、杭州、江寧,一路南逃,還逃到了海上,同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1129年,趙構在逃到江寧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時,曾經給當時的金軍左副元師粘罕寫過一封信,他在信中說:「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大國之徵小邦,譬孟賁之搏僬僥耳。以中原全大之時,猶不能抗,況方軍兵撓敗,盜賊侵交,財賄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師一來,則束手聽命而已,守奚為哉……恭維元帥閣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師,謀略如神,威權不世。其用兵之妙,與黃帝爭驅。遂北平契丹,南取中國,極天所覆,混為一區。此豈載籍所有哉……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學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隸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有二上矣。亦何必勞師遠涉,然後為快哉……伏望元帥閣下,恢宏遠之圖,念孤危之國,回師偃甲,賜以余年……」
趙構對金人取媚的態度,在這封信里表達得淋漓盡致。從信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趙構的卑躬屈膝和搖尾乞憐。趙構對金人的態度,能反映到他對岳飛的態度,他怕金人,而金人怕岳飛,金人自然想通過趙構之手殺岳飛。
1142年1月,岳飛被殺害於大理寺獄中,年僅39歲。同時,南宋與金簽訂了《紹興和議》,規定:金人把宋徽宗的棺材交宋,把宋高宗的母親韋氏送還;宋向金稱臣,金冊封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宋金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納貢銀和絹各25萬兩匹。金人只怕岳飛,岳飛一死,金人舉杯相慶。
這一經過,可以非常明白地看出,誰才是殺岳飛的真正兇手。
作為臣子,岳飛是精忠報國,他秦檜是什麼?
我實在無法理解現在的人怎麼會如此沒有是非觀,當然皇帝也有可能犯錯的,但皇帝犯錯的責任要算也要算在他們這些做臣子的頭上呀!皇帝無非是下下聖旨,左右皇帝思想的還是朝中這些文武百官,他們對皇上的進諫很重要啊,盛世是怎麼來的?始皇帝一個人決策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那殘害忠良是皇帝熱衷的嗎?
既然秦檜已經知道趙構有些忌憚岳飛了,他為什麼還要去火上澆油?甚至還要去誣陷岳飛?他作為一個大宋宰相這麼做他的理由是什麼?你們還在為他辯解,宰相是幹什麼的?皇帝的智囊團啊,為皇帝排憂解難為黎民蒼生謀福啊,秦檜做了什麼?誣陷殘害忠良岳飛,與金人勾結處處維護金人。
在岳飛對金人的戰鬥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秦檜出來各種誣陷抗金英雄。一個拯救宋朝於危難之中的唯一希望就被宰相這樣殘殺了。他不是罪人誰是?說趙構是決策者這當然,但秦檜這個奸臣的讒言不是殺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嗎?
即便趙構想殺岳飛,作為一個皇帝他可以隨時下令殺了他,然而趙構並沒有這樣做。一開始甚至給岳飛加官進爵鼓勵他抗擊金軍,直到岳飛羽翼豐滿趙構雖然有些忌憚,但也不至於在大宋存亡的這個節骨眼上殺掉岳飛,秦檜這個奸臣此時跳出來澆了一桶油,這不是奸佞是什麼?
我是荒野歷史,歡迎關注
岳飛的死,趙構肯定是有責任的,因為如果不增加趙構這一環,你就很難理解秦檜害死岳飛的動機(害死岳飛肯定是奸佞行為,這個不存在爭議!)。
按照主流的說法,秦檜害死岳飛是為了「賣國求榮」,但這一點在邏輯上有點不好圓。
說汪精衛賣國求榮,這事好理解,他在國民黨內有資格當老大,卻當不了老大,又想要當老大,所以投靠日本人,去當了偽國民政府的老大!他賣國求了當老大的榮。
可秦檜圖什麼呢?秦檜害死岳飛是在紹興十一年,這個時候秦檜已經二次拜相,且加封冀國公,實實在在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這個位子上,他還能從金人手裡求來什麼榮?
除非他想當皇帝。但從當時看,他既沒有表現出當皇帝的野心,也不具備當皇帝的條件。所以秦檜求的這個榮,一定不是從金人那裡來,因為金人沒法給他。
秦檜要求的這個榮只能從趙構那裡來,也就是說秦檜冤殺岳飛,是符合趙構需求的,滿足了天子需求,又替天子背了罵名。投桃報李,天子自然是要把榮還給秦檜。
趙構給了秦檜回報么?給了,還給了很大的回報。岳飛死於紹興11年十二月,紹興12年,加秦檜為太師,進封魏國公。十月進封秦、魏兩國公,秦檜繼子秦熺進士及第。
從紹興12年到紹興25年壽終正寢,整整十三年,秦檜跟開了掛一般,權傾朝野,指哪打哪,朝堂之上無人可敵。
秦檜臨死前,加封為建康郡王,死後追贈申王,謚號「忠獻」,其子秦熺加封少師。據史料記載,秦檜死前的一晚,趙構不顧忌諱親自探望病榻上的秦檜,君臣無語,相對流淚,感情可見一斑。
如果不考慮秦檜奸臣的身份,這二人絕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臣相扶有始有終的楷模。
當然,如果僅僅是冤殺岳飛,秦檜是不可能從趙構那裡得到這麼多回報的。但至少能夠反應一點,秦檜必然是趙構眼裡,能夠長期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的體己人。哪個領導會願意身邊長期待著一個不能領會領導意圖的二百五呢。
因此基本可以肯定,趙構是想殺岳飛的,秦檜很大可能只是經辦人和白手套。趙構有沒有殺岳飛的動機呢?有!且還不止一條。
——立儲問題
在我天朝的政治傳統里,接班人問題始終是關乎國體的大事,站錯隊就有可能掉腦袋!岳飛在這個問題上就明顯是站錯隊。
趙構一直膝下無子,有文獻說這哥們在靖康之亂中受到驚嚇,所以陽痿了。不管是不是陽痿吧,反正是沒生出娃來,於是收養了據說是太祖皇帝七世孫的倆孩子,趙伯琮和趙伯玖。
沒生出孩子就夠窩火的,偏偏還碰到岳飛這麼個愣頭青,上書說是應該立趙伯琮為太子,這事就有點找不痛快了。
岳飛上書建言立趙伯琮為太子是在紹興7年,也就是1137年。這一年,趙構同志30歲,趙伯琮小朋友10歲。
有人說按古代的演算法,30歲已經是老人了,岳飛這麼勸是出於公心。岳飛是出於公心,我們能相信,可擱在趙構身上就未必這麼想。
以趙構的立場來看,哥們才30歲,你就不許哥們晚上多努努力,興許還能有機會呢?更何況你一統兵大將,手裡握著槍,咋呼著立一個10歲的小娃娃當太子。這事擱趙構眼裡,反應出來的第一句話八成是,你想幹什麼?!
——不服管
甭看領導們面上總是說,求賢若渴,用人關鍵是有才能,個性強點沒問題。官場上掉坑裡的,十個有九個都是太有個性,不好管。必須用你的時候,只要你能解決問題,脾氣差點領導忍了。等緩過氣來了,第一弄的就是你。
岳飛絕對是有個性,不好管的人。紹興7年,劉光世把自己帶的淮西軍交給朝廷。趙構本來想著能者多勞唄,就把這支淮西軍轉手交給岳飛。可後來琢磨著不對勁,這樣一弄,天下兵馬七分之五全握在岳飛手裡了。萬一岳飛有個小九九,還沒人治得了他了。扭臉又給收回去了,淮西軍歸中央直屬。
有人說趙構是小肚雞腸,岳飛這樣的大忠臣能造反么。這話是站著說不腰疼。咱們現在回過頭來看覺得岳飛是大英雄大忠臣,可當時趙構怎麼能知道呢?在他看來這就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攏共就七把槍,手底下一哥們握著5把,剩下4把自己還未必能握穩當了,誰知道這哥們會不會忽然有想法調轉槍口呢?擱你在趙構的位子上,你也得害怕。
趙構把淮西軍收歸中央直屬,岳飛不樂意了。幾次討要未果,哥們一氣之下直接撂挑子不幹,上廬山給他媽守墳去了。有人說岳飛是出於孝心思母心切,這說法著實有點侮辱人智商。且不說到這會,岳母已經去世一年多,單就岳飛守墳這個時機,你說跟淮西軍一點沒關係?更何況岳飛還算是擅自離崗,上了一個札子也不等批複,就拜拜了您嘞。
這時節形勢所迫,必須得用岳飛。趙構裝起孫子來也是不含糊,一封封言辭懇切激情四溢的信呼呼就往廬山撇,追媳婦回心轉意差不多也就到這個程度了。可人岳飛氣性大,不搭理。最後趙構實在沒轍了,找了倆岳飛的老部下,李若虛和王貴,讓他們去廬山請岳飛。還給放了狠話,岳飛請不回來,你們也就不用回來了,直接磕死在廬山就算完。
倆老部下好說歹說,總算是給岳飛請回來了。回來以後,過場還是要走一走的。岳飛主動向趙構承擔錯誤,說領導你別生氣了。趙構表現的很大度,說小嶽嶽,我沒生氣,我怎麼會生氣呢,我要真生氣就弄死你了。完了還引用了太祖趙匡胤的名言,犯吾法者,唯有劍耳!
個人以為,稍有情商的人恐怕都能看出這裡面的潛台詞。就仨字:你等著!
——有威脅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岳飛對趙構是肯定沒威脅的。之所以我們會得出這個結論,那是基於後世對岳飛的蓋棺定論,大英雄,大忠臣。可分析歷史事件,你是不能跳出當時的情境,以今天的結論來看問題的。
如果你在趙構的位置看,放眼天下,以威脅程度論,岳飛絕對可以排進前三。手握最大的武裝力量,政局又是內憂外患,但凡岳飛稍有異心,南宋這半壁江山還姓不姓趙,就是兩說的事。退一萬步講,就算岳飛沒有異心,誰能保證他手下沒有異心?「黃袍加身」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成語,對趙構來說那可絕不是一個成語那麼簡單。他們老趙家怎麼走上人生巔峰的,這事恐怕由不得趙構不多想!
歷史上那場著名的對話,我們看起來是秦檜老兒使壞,可趙構恐怕也是這麼想的,只是不好明說,秦檜給領導遞了個台階而已。
趙構說,岳飛是個好同志,精忠報國都刻在後背上了,絕對是我大宋的忠臣啊!秦檜說,岳飛確實是個好同志,大忠臣,But!我們太祖陛下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好同志,大忠臣嗎?
如果上述對話屬實,趙構心理真正覺得是好同志的,恐怕應該是秦檜,而未必是岳飛。
——————————————————
做個ending
1、秦檜肯定不是什麼好人!
2、岳飛確實是死的冤!
3、趙構才是決定性因素!
4、看歷史,最好是代入當時的情境,而不是以今推古。
岳飛的死,秦檜肯定是難辭其咎的,他不是什麼幫凶,他本來就是主謀,對於這一點,上千年來都是得到歷代帝王和政府的認可的,並沒有哪一個朝代的那一位皇帝為此提出過異議。
對於岳飛,則是歷史公認的民族英雄,而且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只是他的冤死,的確是令人惋惜,不過對於這樣一位手握實權的軍隊領導人來說,若沒有皇帝趙構的默許,單憑秦檜個人的勢力,是不可能搬的倒岳飛的。
因為岳飛不但自己武功蓋世,而且手下的將領個個驍勇異常,如果他們得知是秦檜個人的行為,你想想,以這群兵痞的個性,分分鐘鍾就可以碾殺秦檜,晾他秦檜也沒有這個膽。
宋朝自趙匡胤立國以來,軍旅不振,經常遭受北方民族的欺凌和掠奪。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不斷的南侵,這給中國帶來了更多的災難。
宋欽宗靖康時代(一一二六——二七年),金兵再次南下,宋官兵不敢抵抗,或逃或降,幾個月的時間,河北之地盡失;靖康二年四月,金兵破汴京,把徽宗、欽宗、后妃、外戚、王公、大臣,以及珠寶、金銀、絹帛等,盡據北上,是為靖康之恥。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商邱(時稱南京)即帝位,是為高宗,年號建炎,是南宋的開始。第二年二月,金兵又大舉南下,宗弼、宗翰等率兵分路渡江,沿路宋守將望風潰逃,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盡人金軍之手。
高宗趙構由商邱奔向揚州,渡江逃到杭州、明州(寧波),最後由明州入海。金兵一直追到明州海邊,焚毀了明州、杭州、健康(江寧)等大城市北去。
這一個強烈的入侵,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反抗呢?」「投降呢?」「還是游移於兩者之間呢?」
一般平民選擇了反抗。自從金兵入侵以後,他們不斷地被屠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田園作坊不斷地被占奪,這樣的情況,激起了他們反抗的怒焰,保衛鄉土,保衛祖國,就拿起了一切能夠使用的武器,組成義軍,與異族展開猛烈的戰鬥。
當時平民義軍的中心組織是太行山的忠義社,最大的義軍有八字軍、紅巾軍等,為了抗敵,很多人在自己的臉上刺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以示決心。
義軍在不斷的戰鬥中,不斷地成長、壯大,紹興時代,大股十幾萬人,小股數萬或數千人,總共有數百萬之多。
而我們的南宋統治者卻一貫主張妥協投降。雖然高宗趙構的父、母、兄、嫂、姊妹,以及自己的嬌妻愛妃都作了敵人的俘擄,遭受了敵人的虐待和污辱,但高宗並不會引以為辱而燃起他的民族復仇烈火。他與黃潛善、汪伯彥,以及後來的秦檜等組成一個賣國營壘,罷斥主戰派首領李綱、張所、傅亮等,又把愛國志士太學生首領陳東及進士歐陽澈等斬首市上。
可以說,正是趙構上層的策略和態度,才致使岳飛的悲劇。
個人感覺(註:沒有翻看史書),岳飛的死亡,皇帝趙構肯定有責歷,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如此,秦檜在岳飛之死這件事兒上,也絕對逃脫不了干係。不算誰是幫凶,誰是主謀,都是殺害岳飛的劊子手。
近年來,有一種翻案風,頗為流行。當然,說翻案是客氣的,如果不客氣的話,這種潮流就是要搞亂歷史,搞亂文化,搞亂信仰。這其中肯定有商業利益的影響,如有的地方爭奪西門親故里。西門慶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懂的,有些地方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更有甚者,有的人還主動對號入座,稱自己是潘金蓮後人,秦檜後人。試圖為潘金蓮、秦檜平凡昭雪。
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文學家,並沒有對潘金蓮其人和秦檜其人有深入的研究。但我知道,人世間有真善美,還有與其對應的假惡丑。潘金蓮(也許)本來就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千百年來,這個人物已經被貼上了蕩婦的標籤,這是文學作品塑造的一個形象。現在的人幹嘛非要和數百年前塑造的文學作品中的一個人物來對號入座,要麼是自尋其辱,要麼要有其他特殊的目的,比如炒作和出名等。再說秦檜,他秦檜害死了岳飛,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他是幫凶還是主謀,他都難辭其咎,都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秦檜奉行的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及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中原,包括他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等行為與今天的秦氏諸人並無必然聯繫,甚至秦檜的後世子孫也不應因秦檜而受到別人的非議和貶斥。
岳飛為忠,秦檜為奸,秦檜害死了岳飛,秦檜理應在岳飛的像前跪倒贖罪,這是近千年來的歷史評價。其中既包含有對事實的認定,更有一種懲惡揚善、精忠報國的價值觀在裡面。過去,人們需要這種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引領。即便在今天,這種善惡觀、這種愛國主義的情懷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當然,任何人也都不會把今天的秦姓後人和秦檜直接划上連接符。所以,希望秦氏後人正確看待秦檜跪岳飛和跪岳母之事兒。要尊重歷史、牢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秦姓後人不必再為秦檜翻案,既沒有必要,更沒有意義和價值,除非有其他不便言說的目的。
以上只是個人意見,如有不妥,歡迎討論交流。
高宗非懼迎二帝,即使迎還徽,欽二帝頂多坐個太上皇,以享天年。以唐代舉例。唐玄宗在安史之亂逃往蜀中,暗中扶持永王李麟以備繼承大統。而由於當時局勢動蕩,各路將佐皆擁戴肅宗李亨即位。而後肅宗平永王李麟,尊玄宗為太上,以享晚年。高宗被眾臣擁戴二十餘年久矣。與其私心欲又豈肯禪位。如果像明朝土木堡事件到複位還有可能,因為明朝那件事至複位前後不過九年時間加上朝中舊臣與于謙之隙。導至這樣之後果。
而南宋欲把杭州做汴州,君臣共事久矣。岳飛雖欲迎還二帝乃國之顏面,臣之體。應盡之責,但考慮事關高宗之位,因而上書奏請帝早立儲。以絕徽,欽回朝後影響高宗之位。
然岳飛之軍事雖冠,奈其政治極為幼稚。而成為一生之悲劇。不能像郭子儀身後有餘名,千古奇才郭令公。不至像岳飛風波留遺恨!!!
岳飛作為國內極有聲望的將領,絕對不是一個秦檜可以搞倒的,在古代中央集權體制下,皇帝才是擁有最終權力的人,秦檜作為文官,是揣摩皇帝意志並深入執行的人。難道當時沒有人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嗎?當然有人知道。但在當時,宋高宗要殺岳飛,,誰人救得了岳飛?
南宋初年,數量眾多的北宋遺民從北方逃難出來,追隨並維護著重新建立的趙宋朝廷。由於北宋在長江以南地區駐防的軍隊數量不多,因而南宋初年領兵抗金的將領大多來自北方。為了收攬民心、軍心,宋高宗不得不利用收復故土、迎回父兄宋徽宗和宋欽宗為口號籠絡人心。但是宋高宗根本不想讓被女真人俘獲的先皇帝以及一干皇族回來,這些人回來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都是麻煩,弄不好還會復辟。口號是喊給大家聽的,但是有人當真了。岳飛一直言行一致地主張北伐,迎回「二聖」,並且更恐怖的是他在軍事確實是高歌猛進,不像一些文臣喊喊也就喊喊。對這個矛盾,高宗還不能直說。宋代的治國理念,軍事上是「以文制武」、外交上是「守內虛外」。這八個字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啥意思。另外還有四個字叫「將從中御」,即在宮中要操控在外的將領。職業軍人一般都反感不了解戰場瞬息萬變形勢而搖控指揮。作為一個驕傲的職業軍人,岳飛對這十二字幾乎都是反感反對的。隨著岳飛軍事實力日益壯大,戰功越來越卓著,功高震主的風險就愈益凸現。由於宋朝歷代皇帝對武將的防範和猜忌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宋高宗從內心並不完全信任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將領,生怕他們位高權重,威脅到皇權。在這些手握重兵的抗金將領中,岳飛是最年輕而又戰功最卓著的,有些時候他並不完全服從宋高宗的調遣和指揮,甚至曾經公然要挾皇帝,例如在立儲問題上插嘴,有時還會摞挑子以辭職耍情緒,多年的君臣相交,使宋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而宋高宗要達到剝奪諸大將兵權的目的,不能直說,就必然要玩弄權術,於是暗中指使他人誣陷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一代抗金名將。
有了這樣的前提,作為柱國之將,岳飛根本就不是一個區區秦檜都害得死的,沒有秦檜也有李檜王檜來替皇帝干這個臟事。個中緣由老百姓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說,於是集中罵秦檜。罵歸罵,誰也不能咋滴,直到高宗死後,岳飛才有平反的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