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戰前做誓?如夏啟作《甘誓》而伐有扈;商湯作《湯誓》;武王作《太誓》?
題主非常謙虛,有點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就?甘誓?慢慢試著白話兩句吧,不到之處見諒。
?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公元前21世紀,禹曾禪讓伯益為繼承人,大禹死後,禹之子啟繼位,該改禪讓製為傳子制,自此開始了中國幾千年的世襲王權,西部扈氏不服,啟舉兵討伐,戰前啟誓師告誡六軍將士,史官記下啟的誓詞形成?甘誓?,這是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戰前動員令,也可以稱之為軍事演講辭。
在古代除遭遇戰,偷襲戰外,一般都會進行簡短的戰前動員,延續至現代戰爭也是如此,當然現代戰爭前的動員,基本可以劃歸到心理戰上,包括對外界的輿論造勢,己方的心理鼓動和對敵方的心理震懾。 說遠了,還回到?甘誓?,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戰前動員令。其特點就是直接了當,言間有力,具有強烈的鼓動色彩。
以怒勵士:百戰奇略?怒戰?說:"凡與敵之戰,須激勵士氣,使忿然出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此句深刻揭露敵滔天罪行,天命當絕,使士卒同仇敵愾。
以獎勵士:古代作戰強調:"進有重獎,退有重罰"。啟在明確任務後不失時機的頒布戰爭紀律,"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做到賞罰分明,使六軍將士群情激揚。
以死勵士: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背水一戰"等都是強調以死勵士。"予則孥戮汝",啟在文末強調打不勝將處死你們,儘管這樣很殘酷,但使將士同仇敵愾,捨生忘死,進行殊死一戰。 ?甘誓?距今已4000多年,雖有其鮮明的時代局限性和特點,但文中所體現了激揚鬥志仍感受至深,熱血沸騰。
言兵者不止兵家,論兵者不止兵書,歷史中的軍事戰爭、歷史中的風雲戰將,我們一起來還原,歡迎關注蝸牛篆圈。
「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史料可考的公文名稱,它多與軍事活動乃至征伐有關,其戰前動員、訓誡兵士意味十分明顯。
「大戰在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悔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這是夏啟繼承王位後對存有不服之心的有扈氏進行討伐而於甘地所發表的誓師辭令,被記錄在《尚書·甘誓》中。
它作為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一類軍事性公文,處於一種待發展狀態。它「文止數十言」,又能做到「包舉無遺」,顯得精要而又廣博的顯著優點。
但同時它又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它只是將己方將士作為誓辭受眾,無法讓敵方知曉,震懾性有限。
因此,在秦漢之際便漸漸失去活力,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