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日本工匠精神令人佩服,為什麼我們就學不來呢?我們到底缺個什麼精神?
與其說日本的工匠精神令人佩服倒不如日本人的學習(模仿)可謂一流。比如前一陣剛看到日本的抹茶也是學習中國的,可以說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一直是在學習中國的,雖然它總有吞併中國的野心。正如電視劇《大染坊》有一段調侃的台詞「都說日本人是中國人外甥,可整不整卻不認他舅了」一樣,中國(武則天)不但給了「日本」這個名字(其實漢光武帝劉秀稱它為倭更合適),還無私的讓它學習中國文化(鑒真東渡)。可它卻不認中國這個老師,還老想滅了老師,這不能不說是它的德性有問題。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又向西方學習,直至二戰戰敗,再到美國因為朝鮮戰爭讓日本人大撈一筆,才有今天日本國力,從此日本更是唯西方馬首是瞻,日本現有的經濟體系都是西方所賜,技術更是。可以說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歐美的產業轉移是在日韓東南亞方向,而日本更把「學習」(有時是偷)的本事發揮的淋漓盡致。可學(偷)來的工匠精神到了再高的層次,可就不管什麼用了,這也是日本為什麼在航天等領域不如中國的原因所在。
雖然新中國建國之初也是本著學習的態度來建設國家的,可是也應看到蘇聯並不是一個真心的老師,學蘇聯甚至偷蘇聯的一點東西,根本不足以支撐中國對高科技的需要。
中國的技術體系是不斷摸索和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從各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再到衛星的質量上就可以看出中國的起點是很高的,這裡既有科學家的設計更有廣大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努力,而這不正是中國工匠精神的體現嗎!
比如我在今日頭條看到這麼一個視頻,一個專家在演講中說中國工人不比西方的工程師水平差。網上也有段子說美俄的東西可以隨便給印度,可給中國看看都不行,其實這裡不光說的是中國的科研實力更是中國的製造能力,而這可以把西方的所有所謂高科技的東西都買成白菜價的製造能力不正是中國的工匠精神嗎!
以前我也在阿里巴巴論壇上和朋友探討過職業培訓的話題,雖然我也對國內的職業培訓頗有微辭,可是現在想想中國能做到世界上唯一的全工業化國家,也可見我國在技術人才的建設上也是很有成就的,現在國家也把技師的地位提高也可見國家的戰略眼光!
可以說中國能成為今天的製造大國和明天的製造強國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這是我的手寫回答!
工匠精神是很好的,應該提倡。
日本人大多數做事認真,一方面它的工匠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不會以當工匠為恥,另一方面他們這種傳統其實源自中國。沒錯,是中國。
建議大家沒事的時候去逛逛博物館,現在的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的,並且我們國家的博物館陳列的基本都是祖先留存下來的東西,基本沒有搶來的文物。
你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的祖先是有工匠精神的,在那個機械加工極不發達的古代,我們的工匠能做出美輪美奐的精品,絕對令現代的我們嘆為觀止。
其實,當今的中國依然不乏工匠精神。只是經濟的發展階段先要滿足有無,然後才是追求精品。那些追求極致的手機廠商總是鬥不過宣傳「性價比」的公司,大家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你不可能指望價錢又便宜又要人家精益求精,那違反經濟規律。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那些精緻的「日本貨」大多價格不菲,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你花高價買來的充滿工匠精神的日本貨,其實它大多是在中國由中國的工人生產出來的,不同之處只是貼上了日文標籤運送到了日本罷了。比如著名的馬桶蓋。
所以我們有些人漸漸變得精神分裂。他們一方面願意花大價錢買日本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卻對中國同樣品質的產品吹毛求疵說三道四,似乎中國就應該「性價比」就只能「性價比」,但轉過頭他又說中國人學不會「工匠精神」。
這是膝關節病變,得治。
任何一種經營模式都會有時效性,你可能對頭條不太關注,最近就有一篇報道,日本在反思服務過剩。
首先來講,工匠精神是好的,是對消費者負責。但是在工匠精神的背後,是高於市場價值的價格。服務過剩之後,會在價格上達到一個拐點。市場不會繼續買賬。
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決定了,只有適應市場淘汰機制的產品才能存活,很遺憾,毒大米、毒奶粉等等就是這一類的產物。但是從正能量方面看,只有適應殘酷淘汰機制的企業才能存活,比如華為和格力。工匠精神明顯不屬於有價值、又有價格的東西。
當然,你可以列舉軍事裝備類產品,但是即使軍事裝備也不是越貴越好,像美國的幾十、上百億的產品,我們也承受不了。我們人口眾多,市場只能選擇廉價,任何非廉價物品都沒有市場。
工匠精神是落後時代產物,德日過去就取代不了不談工匠精神的英美。今日再提太多工匠精神,有可能變成閉門造車。猶如現今日本,大企業一個一個倒閉,社會越來越封閉,缺乏活力。比工匠精神重要的是~創新精神,契約精神,法制精神,市場精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