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班上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在學習樂器,到底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藝術?


不排除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目的樂器的目的不太單純,但是從效果的角度來說學習一種樂器是幫助孩子打開對世界認識的另外一扇窗戶。

孩子學習樂器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考級,也不應該是為了當特長生。而是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堅持的習慣。

任何一種樂器要學好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堅持,我相信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學習樂器的目的是想培養孩子堅持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在學習樂器的過程當中能夠學會去堅持,學會在一次次想要放棄之後一次次重新開始,那麼不僅學習樂器孩子能學好,在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當中孩子也能做得很好。

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在龐大的學習壓力面前,還能抽出時間來練習樂器,那麼他一定能夠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這也是家長最期待的學習樂器的成果之一吧!

在那麼多學習樂器的孩子當中有幾個能真正的成為音樂大師呢?我家長都知道這一點,但是為什麼還會堅持讓孩子去學習樂器?我相信更多的是對學習樂器之外的習慣養成的一種期待。

當然縱觀身邊能夠一直堅持學習樂器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夠陪他們一直在堅持的爸爸或者媽媽,所以如果你也想你的孩子能夠在學習樂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那麼就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吧!

準備好你的耐心你的時間,收起你暴躁的壞脾氣,陪孩子從頭開始,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沒有別的好的辦法。


學樂器可以培養孩子認知美、感受美的能力

曾經有一個實驗,北大清華的幾名學生在選修了音樂課之後,把它的好處與作用歸納為一個公式:8-1>8。

意思是:一天上課八小時,若其中有一個小時是學習音樂,那麼整體的學習效果還會大於八小時。

因此知道為什麼很多名人都喜愛音樂。

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李四光能作曲,普京會彈鋼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愛薩克斯……音樂是人類最高智慧的表現之一,他帶來的心靈上的洗滌和情感的共鳴,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

古希臘的教育用音樂培養兒童勇氣和兒童的紀律,把各種美德都歸功於音樂。

他們認為音樂具有感召心靈的魔力。

柏拉圖曾經說過「很難再找到比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的方式,更能讓人在長期體驗中發現美好的事物」。

因此,想培養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就要從幼年進行美育教育。

樂器是進行美育教育的一種最好的方式之一。

培養毅力,增強自控能力

任何一樣樂器,一旦選擇了,民樂上手快也需要五年到六年時間,西洋樂器則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打磨出來。

所以在練琴的這個過程中能堅持六年到十年甚至十年以上的人本身就是非常有毅力的。這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包括對家長的意志品質是一個很大的鍛煉。

以前有一句廣告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他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經常參加藝術活動的人,她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完美,對於物質的慾望通常淡薄些,因為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以它為材料構成的音樂世界就成了一個與物質距離很遠的天地。

音樂作品有著豐富的感情層次和細膩的情緒變化,想要把這些感情表達出來,就要不斷地操練自己的情感,經過這樣的練習,會使自己的情感層次豐富起來,也練就了更善於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

將父母的愛定格在音樂中

學音樂的孩子不是每一個都能成為音樂家,成年以後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困難。

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想哭的時候,想放棄的時候,隨著指尖音樂響起,你可能想起兒時每天按時陪你練琴的父母,想起熬夜為你改制比賽服的媽媽,想起風雨無阻送你上課的爸爸。想起練習樂器這十幾年,父母陪你所經歷的一切。你會相信這就是父母的愛,這份愛永遠在你身後,堅定,不會動搖。音樂會讓你舒緩壓力感受幸福,整理自我,重新上路。

這些親情的呵護、情感的滋養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所以彈琴即使不能成為藝術家,可是多了一個相伴終身隨時可以交流的朋友。

多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回憶。

多了一份對父母愛的肯定。

多了一份坦然面對困難的信心。

這就是學習樂器的原因。

願每個孩子都能選到一門自己喜歡的樂器;

願每個家長都能堅持帶領孩子學習一門樂器……


我家孩子正在學古箏,以古箏為例來說說,學習樂器對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提升。

如果你以為孩子學古箏就是單純的學會了彈奏一首曲子,這樣未免太膚淺了。在古箏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們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她們提高的絕不僅僅只是彈奏水平。

觀察力:就從學古箏伊始的認弦來說,孩子們會觀察到每根弦的粗細不同、綠弦和白弦數量的多少不同,對比倍低音區和倍高音區兩個音區的音色差異。在學箏的同時還認識顏色(綠弦、白弦)、學習數學知識(讓孩子們數數一架古箏上一共有多少根弦)。

專註力:幼兒們畢竟年紀小,不容易坐住,更有初學箏的小朋友呆不了一會兒就煩躁得一把推倒碼子。學古箏的過程同時是在培養孩子的耐心,提高他們的專註力。老師用古箏彈奏孩子們熟悉的旋律,讓她們感受古箏的優美音色和獨特韻味,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注意力時間短,就先從練習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一次練習的時間長度。

抗挫折能力:現在的孩子們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平時的環境中受到太多的鼓勵讚美,因此聽不得一點兒反對質疑的聲音,長此以往,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材。幼兒園的古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們互相觀摩、點評,一方面學習技藝,一方面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的小朋友在最初情緒反應非常大,聽不了別的小朋友的意見建議,大哭大鬧。老師和家長這個時候就要耐心開導,告訴她,「人非完人,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不足,所以要不斷改正完善自己」。我家娃在學琴之初,一聽到我說哪兒哪兒彈錯了,就會哭著爭辯自己沒有彈錯。隨著學習的深入,她也越來越有進步,能夠聽進去別人對她的質疑,哪兒彈錯了,就會接著反覆練習。

磨練意志力:一首優美的古箏曲韻味悠悠,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遍遍的重複彈奏,對五六歲的小朋友們來說,實在是枯燥乏味。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多激勵孩子們,只有勤學苦練,每天堅持練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才能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讓孩子們心中有夢想、有目標、有期盼,從而自覺做到不怕吃苦、天天堅持練習。

前幾天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夢到自己登上北京音樂廳的大舞台了,我在那兒彈《春江花月夜》、《茉莉花》和《滄海一聲笑》,所有人都在看我彈,還給我獻花呢」。說話時,孩子很興奮,兩個眼睛瞪得大大的,閃爍著光芒。我鼓勵她,「孩子你會的,只要你好好彈,就能登上那兒的舞台。」3月份剛帶她去北京音樂廳聽了一場音樂會,再加上老師在幼兒園對孩子們的不斷鼓勵,孩子有登上大舞台的夢想再正常不過了。因此每天的練琴不再是媽媽大呼小叫、孩子磨磨蹭蹭,媽媽惹毛髮飆、孩子哭哭啼啼,練琴成為每天的必然動作、成了孩子的自覺行為,孩子不再抵觸。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幼兒園裡,古箏老師鼓勵小朋友們向彈得好的同學看齊;讓學習能力強的小朋友幫助學習能力弱的小朋友,大帶小、強帶弱;讓孩子教孩子,教學相長,學習效果更好,對二者都是很好的促進;在老師的教導下,孩子們把集體合奏當成一種莫大的榮譽,一遍遍的練習,只為登台演出時的精彩呈現。


謝謝邀請~

我個人認為有藝術天賦的孩子要學習藝術,好似這些孩子就是為藝術而生一樣,這樣的孩子未來的道路一定是很早就規劃好了,未來也會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通常情況下,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一定來自於從事藝術工作的家庭中。

另一類孩子就是普通孩子,那就要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主導去為孩子選擇到底學什麼,在學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陪伴,更多的還要監督與鼓勵。這是孩子進入未來社會的一項技能或者是興趣,是為了立足社會,陶冶情操,更是給自己的情緒發展找到了發泄的通道。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問題通過樂器演奏,藝術表達是可以得到有效的舒緩。

還有的家長不想讓孩子學習樂器也可以理解,但是建議一定要讓孩子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即可以鍛煉能力又可以調節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微信公眾號:教育秀秀看


學樂器的孩子分兩種,一種是為了培養特長應考,因為擇校時候有特長生這個招生渠道。我屬於另一種,就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欣賞音樂,有一點自己的小愛好,有需要展示的時候可以即興表演點小才藝,孤獨失意的時候有音樂可以陪伴。


謝謝邀請,孩子學習樂器從科學、右腦的角度講,屬於興趣教育,以下給大家介紹興趣教育的作用,也就是大家常問的孩子為什麼要學藝術?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專業練習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等高效學習技能。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官方資訊:jintcn(長按專註)——「速讀專家」、「記憶力專家」、「特級教師」分享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高效學習等相關知識;「高考狀元」分享高效學習方法及經驗。

興趣教育目前以日本為最盛,了解到日本的教育是:興趣教育、寓教於樂、右腦潛能、速讀記憶,學生如自由的小鳥在藍天飛翔。

日被學生初中開始,除了學習文化課,還有家庭科,學習家庭生活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生做各國料理、用針線縫製東西、用電動縫紉機做東西、種植植物、雕刻藝術品等等。除了校內學習還有校外學習:參觀科學館、垃圾處理廠、消防署、國會議事堂,帶領學生去種植水稻、體驗滑雪、修學旅行等等,讓學生親身實踐社會歷史、科技生活、工業農業等知識。

日本小學的運動會就像盛大節日一樣,父母、親戚都來觀看,甚至有的爺爺、奶奶要坐飛機趕來觀看,大家席地而坐、邊吃邊看,為孩子加油、為孩子錄下成長過程的畫面。每個學期還有幾次參觀日,家長站在教室的後面聽課,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老師的授課情況,孩子各種作品會貼在教室的牆壁上展出。小學畢業時學校贈送了一本紀念冊,用孩子每次參加活動的照片記錄了六年的時光,幾乎每張照片都能看到孩子的笑臉,令我感動不已。

孩子上中學之後變得更加開朗活潑,問其原因,孩子說:「學習沒有什麼變化,和小學一樣,但是中學的興趣小組活動非常開心,而且有了很多好朋友。」中學開始,學校增加了興趣小組活動,分成運動部和文化部,孩子參加了文化部里的吹奏樂部。每天學習完文化課後,要在學校練習三個小時的樂器,周末和假期幾乎沒有休息日,必須到學校練習樂器,還要經常參加各地舉辦的吹奏樂比賽、演奏會,比學習要辛苦很多倍。

原以為孩子上中學後我可以輕鬆一些,沒想到家長必須配合孩子的興趣活動:周末和假期要為孩子做便當(周末和假期學校食堂休息,沒有午飯);孩子參加比賽或演奏會時,家長要幫忙搬送樂器、去演出會場觀看比賽、為孩子錄像等;孩子經常會練習到晚上十點左右,這時家長要親自去接孩子回家。剛開始我並不理解這種教育方式:為什麼每天都要參加興趣活動?難道興趣教育比學習還重要嗎?興趣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有什麼好處呢?

答案是與興趣教育密不可分的右腦開發教育——速讀教育,由大腦功能圖可以看出,其實樂器的練習屬於右腦功能內容,每天文化課後三個小時的興趣學習,還能很好的保證文化課的學習,正是速讀教育的功勞,因為速讀教育是一個「學習+整理知識+記憶」的過程,設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比別的孩子更能整理知識點,課後複習又有比別的孩子超過1-2個倍的複習效率,那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的問題,完全能放心讓孩子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一年後,孩子的興趣活動取得了良好成績,各種比賽的獎盃,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說很多關於吹奏樂部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下降,反而越來越好。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藝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家長,想讓孩子陶冶情操,拓寬視野。這是最沒有功利性的家長,只是在以後的人生中能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一個人的情緒。比如一個人彈鋼琴,在開心的時候和煩惱的時候所彈的曲子一定是不一樣的。學校里組織什麼活動,孩子都能露一手,增加自信,促進集體榮譽感。也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萬一學好了,將來也會多一種就業的選擇。

第二類家長,孩子學習不太優秀,想通過藝術加分的形式增加孩子的高考籌碼。現在學藝術的孩子熱衷於考各種證,一是對學習程度的檢驗,二是為將來高考加分做準備。但是在我看來,學習不好的孩子學藝術也比較困難,因為知識都是相通的,學科知識學的好的孩子學習藝術也不會差,藝術學好了也會促進學科知識學習的進步,反之亦然。

第三類家長,盲目跟風攀比,別人的孩子學我也學,不學就會覺得沒面子。別人學兩種我學三種。不管孩子喜不喜歡,生拉硬拽的去學,這樣的孩子往往不能堅持。

第四類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自信,期望能通過學習藝術走上人生的金光大道。這個無需多言,因為學好藝術真的需要天賦。


雖然我是學習美術而不是音樂專業的,但是我想藝術都是相同的吧。剛好寫過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大家多

我相信,現在的孩子課餘生活是豐(beng)富(kui)的。我們花了或多或少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將孩子送到各種藝術培訓班,那麼,你有想過,當初為他培養這個愛好的目的達到了嗎?

我有兩個身份

既是morning的爸爸

又是孩子們喜歡的大白(●—●)老師

我希望

在morning面前,我能像老師一樣,讓他崇拜

在學生面前,能像爸爸一樣,讓他們喜歡。

morning今年剛剛滿四歲啦,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給他報名去學什麼。雖然他們班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開始藝術培訓之旅,但是我們也並沒有閑著。在我們的親子相處中,我們總會想辦法激發他的興趣,和安排一些感官知覺的訓練融入在遊戲之中。事實證明,在平時的遊戲當中,他的確鍛煉到了觀察能力、手指協調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這是我在家給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迷宮,沒想到他一次性就通過了,於是我想升級難度,來了個眼花繚亂版的。結果讓我出乎意料,他不僅在嘗試了第二次以後就成功找到通關,還跟我描述了他是玩迷宮的時候是怎麼去思考和選擇的。

2017年的最後一天morning跟著我去上課,同班的都是7歲多的孩子。那天是用泡沫和超輕黏土做房子,在輔導學生的時候沒怎麼管他。沒想到他不僅乖乖的在那安靜的玩了一個小時,而且做出來的東西也是讓我很意外,同班的哥哥姐姐都說他做的像哈利波特裡面的城堡。

我心裡超級開心,驚喜morning能在遊戲中學到東西,掌握了技能,也欣喜他能有這樣的表現,可以說是階段性的達到了我們給他設定的目標。關於,什麼時候開始給他報培訓班開始學習,我覺得就和「我的孩子該學素描了嗎?」那個問題一樣,他主動有學習的慾望的時候就是給他報班學習的時候了。另外,我們作為父母在給孩子報名藝術培訓的時候也要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你肯定聽過很多種答案。但是,經過了有了morning的這四年。我的感受就是:「學藝術是為了感受幸福!」可能有人又聞到雞湯的味道了。但追根溯源,你會發現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流行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而且奉為真理吧。其實這句話是出自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偉長(中國力學之父)的一句話:「數理化這三門課學透徹了,就可以獲得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後來被人誤讀,傳著傳著也就有了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這句俗話了。

在2017年年末,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在一個年度報告裡面講到了一個觀點,他說「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征服了世界,而藝術美化了世界。」這個話乍聽起來很官方,但其實是很值得我們回味的。的確,一些理性的、科學的創舉使得我們的城市發展的如此之快,而感性的藝術之美點亮了我們的生活。像我們的漢秀劇場、知音號、草莓音樂節還有在十二月扎堆的藝術展(徐冰、岳敏君、莫奈、畢加索、蘇拉熱)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色彩。

各位父母可能心裡都明白,我們的物質生活,相比起過去提高的不是一點半點。從每年的出國旅行,到那些各式各樣的玩具,這些物質生活都是我們小時候不曾擁有的。但是,如果你問現在的孩子,「你幸福嗎?」他會回答你「我也不知道我幸不幸福」或者會反問你「什麼樣叫幸福」?

那麼,幸福在哪裡呢?

我來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這是morning的媽媽,我們2012年去過一次香港迪士尼。在這個園區的商店裡面,我們路過了一個貨架,上面整齊的擺放著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圓珠筆,滿滿一個牆壁上都是。看到這個景象,我們並沒有去買筆,而是選擇在這個讓我們心裡美的貨架前面拍了這麼一張照片。不光是拍了照片,回家以後我們還把這張片洗了出來,買了框掛在家裡的牆上。五年過去了,每當我們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們都能想起當時開心的記憶,還會和morning分享下次我們再去的時候,三個人一起再在這個貨架前面拍一張。就是這麼一次出行、這麼一個發現、這麼一張照片、這麼多年,讓我們一直都記得,幸福在我們心裡。

這是一張很有質感像手機屏保的一張照片。這是一個戶外群的一個成員在一次戶外活動當中拍下來的。這個戶外群的成員大部分都有孩子,孩子都年齡相仿,雖然平時工作都很忙,但周末都會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無論遠近,都會去帶著孩子去感受大自然。這就是在一次周末秋遊的路上拍的,這就是再普通不過的木板路,也許你們家樓下小區就有。可是,你有低頭去發現他嗎?

當我在群里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彷彿是被施了魔法一般,縱使外面秋風瑟瑟而且還剛下了一場小雨,我的心也隨著看到照片的那一刻開始暖起來,不曾想秋天竟然也能有如此美妙的感覺,看著木板路和被雨滴擊落的花瓣,讓我記住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最後這一張照片是我的一位學生家長發給我的,圖上拿著木棍在地上畫畫的孩子是我的學生。他們周末出去玩,在小河邊上撿了幾根木棍在沙地上畫起畫來了。說實話,看到這個照片的時候我是很感動的,一方面我覺得他們是真的明白了我教給他們的東西,學會了將畫畫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們相信因為有了這個畫畫的舉動和這張照片,孩子們一定會對這次活動印象深刻,因為對於他們來說, 能自由的在地上作畫一定比玩任何玩具更有意思、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更深遠。我相信每當他們看到照片,回憶起當天的情景,臉上自然而然會露出笑容。他們讓我知道,幸福在於一些小細節。

我們或多或少的已經擁有了創造幸福的能力,並努力的讓孩子也能擁有這種能力。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去培養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因為,只有真切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擁有。

那麼如何感受呢?

其實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可以使你變得更細膩,擁有更強的感知能力。音樂、舞蹈我是不熟悉的,所以,這裡只能用美術來舉例了。

如何才能讓自己發現身邊的美呢?

如何才能發現腳下的美景呢?

如何才能聯想到將手邊的材料利用起來,去釋放自己呢?

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動機,就是愛上畫畫。

畫畫的四個階段基本可以總結為「觀察、思考、表達、表現」通俗的來說就是「眼到、心到、手到和到手。」

通過學習畫畫我們首先會鍛煉到觀察能力,這並不是去鍛煉我們的視力,而是教會我們多角度、多維度的去觀察一個東西。

而思考呢,就是將我們看到的東西和他的前因後果、前世今生、前後結構進行分析,去全方位的了解一個東西。

表達呢,就是學會把你的想法或者你看到的東西用工具描繪出來。這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來不得一點虛假。

最後你就能學會表現了,將所看、所想、所練的過程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就是俗話說的「學到手啦。」無論是你能自由的畫出你自己的主觀創作、還是你能對名勝古迹談談自己的觀點、亦或是対一幅名畫發表自己的見解。這都是「學到手了」的表現。

從此,我對「美術」這一詞有了新的見解。

我稱之為「讓自己心裡美的技術。」

我就總在想

為什麼要學藝術呢?

目的好像有很多

道理好像也有很多

但是沒有一個特別「真實」的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一門藝術

我們更需要一個理由

能讓我們堅持下去

如果必須要一個理由

那麼

就是

我們需要生活

而且

我們都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追求幸福的能力

感受幸福的能力

同樣重要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尊重並時刻鼓勵孩子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在孩子仍然需要探索的年紀,就過早地將生命不能承受的大道理植入其心靈中。

研究顯示,藝術體驗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愉悅,還能給孩子帶來多方面的益處,無論是數學,閱讀,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還是口語技能。學習藝術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專註力、自控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使孩子跟環境發生更深層次的聯繫,從而開闊視野,獲得人生的幸福感。

培養孩子興趣要抓住最佳時期

孩子的很多認知功能都是存在關鍵期(敏感期)的。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便不會再產生。語言、樂器、運動這些都有關鍵期,所謂的「童子功」就是指的抓住了「關鍵期」,放大興趣特長這種東西,真的是可以影響人一輩子!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他自己,多年後,依然感謝母上大人當年的英明睿智


我女兒一直在學習古箏。學箏之初也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發展想法,就是孩子去樂器行後,看了很喜歡,央求我好久,故意等她願望強烈了就幫她聯繫老師。提前跟孩子講明白了,學琴是她自己選擇的,學費要自己掏,練習要自己主動。不過學習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變化了。一是因為在學琴這件事上是她自己做的主,所以她很多事情上都開始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想法;二是專註力增強了,為了練熟曲子,她要多次重複,專心去做,慢慢在平時寫作業時分心也少了;三是膽量大了,樂器讓她能夠有登台表演的機會,一些比賽與表演,她自己主動去參加,鍛煉了膽量;四是與人交往活潑了,除了自己班裡的同學,她還認識了一些特長班的新同學,有機會與其他的孩子共處,開拓了交往圈;五是自信增加,她的演奏經常得到大家表揚,彈琴的自信也帶到了學習中,對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學習藝術本身就是一個自身能力的提升,不關乎將來一定從事此行業。


推薦閱讀:

TAG:樂器 | 藝術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