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什麼沒能救國?


楊家將作為一個傳說,大多數情節都是編排出來的,和抗日神劇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區別。自「澶淵之盟」之後,北宋和遼百年間幾未發生大規模戰事,哪裡有啥楊家將「大破天門陣」類似發揮的空間。你指望一個大多是虛構出來的武將家族能在北宋滅亡時「救國」,還不如去看穿越小說過把癮就算了。

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故事大多來自小說和評書《楊家將演義》。在《楊家將演義》的歷史世界中,那是一個民族危亡的大時代,野心勃勃的遼國佔據了大宋的東北和華北,狼牙棒武裝到牙齒的百萬大軍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華,大宋有一個號稱「楊無敵」的名將楊業,麾下還有人稱「七郎八虎」的八個勇猛兒子,其中最厲害的當然是六郎楊延昭。

在《楊家將演義》中,楊業是和岳飛同一層級的蓋世英雄,帶著八個兒子本可直搗黃龍,奈何因著名大奸臣潘仁美設計陷害,兵敗金沙灘。不僅楊業撞李陵碑而死,八個兒子也幾死傷殆盡,只有六郎一人順利脫險,後來成為楊家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在抗遼事業上取得了比父親更大的成就。他還養了一個生猛的兒子楊宗保,找了一個更生猛的兒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國戰史上著名的「天門陣」,還生了一個天下無敵的孫子楊文廣,將抗擊外敵的精神薪火相傳,最終一舉實現了滅遼的壯志,逼得蕭太后自縊。總之,傳說中不可一世的遼帝國是銀樣鑞槍頭,除了沒被手撕,在楊家將面前其實不堪一擊。

熱血沸騰之餘,請容許我用一巴掌把你拍出這幕「抗遼神劇」。或者可以這麼說,作為一部情節感人的傳說,楊家將當然也有歷史真實的一部分。不過但凡讓你我熱血沸騰的橋段,應當都屬編排出來的,比如什麼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挂帥、焦贊的抗遼神器「火葫蘆」,完全可以看作當下抗日神劇的「傳統文化資源」。

在正史中,楊業和楊六郎當然可以稱得上抗遼英雄,比如《宋史》中贊楊六郎「在邊防二十年,契丹憚之」,歐陽修贊楊家「父子皆為名將, 其智勇號稱無敵」。但誇張之處在於:第一,他們都不算傳說演義中的「抗遼領袖」,在大宋三百年的名將榜上甚至入不了第一陣營,說楊家將是抗遼「中流砥柱」或「主力軍」明顯是貪天之功了;第二,將其他抗遼盟友醜化成破壞抗遼大業者,這就更不厚道了。演義中的反角潘仁美,也就是歷史上的潘美,本是在《宋史》中排位比楊家父子更高的一代名將,但被後世醜化成了大奸臣,甚至攤上了害死楊業的千古罪名。更委屈的是狄青,他是真正的頂級名將,但在演義中也成了和楊家為難的奸臣。

甚至「楊家將」這個概念,本身就值得懷疑。第一,楊業在歷史上沒有那麼多猛將兒子,「六郎」楊延昭其實是大兒子;第二,「楊門女將」也是生造出來的,柴郡主、穆桂英、楊排風等等都查無此人;第三,演義中說楊六郎的兒子叫楊宗保,孫子叫楊文廣,而《宋史》上很明確說了,沒有楊宗保,楊六郎之子就是楊文廣;第四,比抗日神劇更過分的是,好歹中國抗戰打了八年,最後取得了勝利是真實的,只是說在「誰打的,怎麼打的」這方面有創造空間,但北宋和遼自「澶淵之盟」之後,百年間幾未發生大規模戰事,楊六郎以後楊家將打的那些大戰本身就是子虛烏有,更別提什麼滅遼了。


我也一樣希望楊家將能出來救國,但很遺憾楊家將在正史上只有三代為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其他都是虛構演義的。退一步講,就算三代楊家將全在,也阻擋不了北宋滅亡。

評書演義中的楊家將至少有十代,從五代宋初一直綿延到南宋,甚至寡婦、閨女、燒火丫鬟都能上陣殺敵,可謂楊家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但正史上的楊家將實際上只有北宋前期的三代人,而且不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楊業,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將領,北漢滅亡後降宋,協助宋初名將潘美(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防禦山西一線,對遼作戰,因英勇善戰,被遼軍稱為「楊無敵」。雍熙北伐中,為掩護百姓轉移,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拒不發兵救援,被遼軍俘虜(並非演義中頭撞李陵碑而死),遼軍威逼利誘,但楊業絕不投降,最終絕世而死。

楊延昭,又名楊延朗,楊業之子(楊業共有七個兒子,正史與演義相符)。楊延昭繼承父親遺志,也是宋初抗遼名將,曾在宋真宗時期在河北一帶率軍抗遼,頗有戰功,遼軍敬畏他的勇敢和大名,尊稱他為「楊六郎」,因為契丹認為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他們的剋星,並不是因為楊延昭排行第六。

楊文廣,楊延昭之子,演義中把他寫成楊宗保之子、楊延昭之孫,徹底把輩分搞亂了。楊文廣主要活躍在宋仁宗時期,曾參加抗擊西夏的戰爭,後來官至定州路副總管、步軍都虞候,至於演義中說他有19個老婆,完全是子虛烏有,不知道出於何種心理,把他搞成了威力等於3個韋小寶的無敵種馬。

除此之外,整個楊家將在北宋就沒出過稍有名氣的將領,《水滸傳》里的青面獸楊志被描述成楊家將的後人是虛構,但即便楊志是真的,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家將的沒落,已經到了「家貧賣寶刀」的地步,自顧尤且不暇,更遑論救國了。

事實上,以北宋末年的軍昏臣庸,即便三代楊家將同時穿越也無力挽救北宋滅亡的命運,但楊家將忠君報國的精神始終鼓舞著我們奮勇前行!

另外,大家就不要亂認楊家將,把楊鐵心、楊康、楊過,甚至把開國上將中的「三楊上將」——楊得志、楊成武、楊勇都說成楊家將後人了,這些要麼是小說虛構,要麼是附會之說,已經被當事人否認,不足為信。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真扯,我不認為楊家將是北宋最厲害的一門,我覺得當時的雲家將、劉家將以及和他們連襟的陳家將、祝家將等才算得上是大宋最強的家族。

北宋農民起義不斷,徽宗時期更是四海皆亂,百姓們不老實也就算了,朝堂內高俅、童貫、蔡京等人還擰成一股繩一起殘害忠良。這不,時下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一的陳希真就難逃此劫,本來他能安安穩穩當一輩子的官,但無奈他有個叫陳麗卿的女兒長得太美,被高衙內看上了,但這陳麗卿可不像林沖的娘子那麼柔弱,看見高衙內心懷不軌就對他一頓暴揍,還割下他的耳朵以示懲戒。陳希真見女兒闖禍了,只得逃命,但陳老頭內心裡牽掛的還是趙佶,還是大宋的江山寶貴的土地,於是他們沒有選擇落草,而是去投奔親戚想得到再次為國效力的機會。

陳希真找到了他的叔叔雲威,雲威的兒子云天彪是山東景陽鎮陸路兵馬總管,位高權重,正義感爆棚。他的兒子云龍娶了劉廣的女兒劉慧娘,陳希真嫁給了祝家的祝永清,至此,雲、劉、陳、祝四大家集結完畢。之後又有無數江湖義士和本來領盒飯的人物又來相投,如王進、欒廷玉等,另有各路高手也開始迅速提升自己的實力。就這樣,一群人打著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的口號,開始為宋徽宗「天誅」賊寇。

朝廷內,張叔夜帶人很快平定了造反的方臘,其餘人在對抗梁山軍時也開始大展身手,比如雲天彪的副將傅玉一記飛錘把關勝打成重傷不治身亡,雲龍亂箭射死索超,陶震霆一火槍打死張清,陳麗卿箭射花榮,魯智深中了瘋魔最後暴斃而亡…總之在宋軍無懈可擊的進攻下樑山也頂不住了,後來梁山的殘餘賊寇都被壓上京城凌遲處死。

在這之前,張叔夜在朝堂內進行了肅清,高俅、童貫等人非死即被流放,內憂外患都解決了,徽宗才意識到這些人其實都是天上的雷部三十六將下凡,後來一些人修道去了,一些人繼續輔佐朝廷。

好了,我想大家到這裡也看的比較懵了,好像北宋歷史上沒有這些人啊,是的,以上內容都是我從《蕩寇志》中截取的並加了一些個人的想像拼接而成的,也就是說在雷將的統治下北宋本來可以萬事無憂,但他們蕩寇成功後又回到天上去了,導致北宋一下就沒什麼戰鬥力了、同理,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簡直精彩的不要不要的,但這些藝術人物真的在歷史上很厲害嗎,或者他們存在嗎,還救國,先幻化個人形學些功夫自救一下吧…


文/車邏輯的邏輯

就服胡說八道吹小說的人,face?


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思考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什麼不出來救國呢?

 

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故事大多來自小說和評書《楊家將演義》。在《楊家將演義》的歷史世界中,那是一個民族危亡的大時代,野心勃勃的遼國佔據了大宋的東北和華北,狼牙棒武裝到牙齒的百萬大軍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華,大宋有一個號稱「楊無敵」的名將楊繼業,麾下還有人稱「七郎八虎」的八個勇猛兒子,其中最厲害的當然是六郎楊延昭。他還養了一個生猛的兒子楊宗保,找了一個更生猛的兒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國戰史上著名的「天門陣」,還生了一個天下無敵的孫子楊文廣,將抗擊外敵的精神薪火相傳,最終一舉實現了滅遼的壯志。楊家將作為一個傳說,大多數情節都是編排出來的,什麼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挂帥、焦贊的抗遼神器「火葫蘆」,完全可以看作當下抗日神劇的「傳統文化資源」。

楊家將的故事有很多虛構的成分,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主要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人而已,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但是,楊家將一門忠烈倒是真的,尤其是楊業,他是楊繼業的原型,被當時的遼國人稱為「楊無敵」。楊業威震邊關,在宋遼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時,楊業率軍跟隨,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力戰被俘絕食而死。楊延昭是楊業長子而不是第六子。楊延昭英勇善戰,在邊關鎮守多年,對遼戰績斐然,為大宋邊疆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為遼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所以稱鎮守邊關數十年的楊延昭為楊六郎。楊文廣的歷史貢獻稍微小一點,主要在北宋名將狄青和韓琦的帶領下參與對西夏和遼國的戰爭,後來死於宋遼之戰。而至於「楊門女將」中的柴郡主、穆桂英、楊排風等則完全是杜撰出來的,史上查無此人。

楊文廣以後,楊家將已經漸趨沒落,到了北宋末年,哪裡還有楊家將的影子。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沒落。自楊文廣死後,楊家的政治地位便一落千丈,朝廷大臣中再也沒有楊家後人,楊家也就不可能像在北宋初期那樣統兵禦敵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北宋滅亡時,統治階級已經腐朽不堪,各級官僚競相斂財,很難產生像楊業、楊延昭父子那樣能和敵人相抗衡的將領。因此,北宋滅亡時怎麼能有楊家出來救國呢。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關於各個人物形象的問題——在小說和戲曲里,大將潘美通敵,出賣國家是大奸大惡人。而楊家將各個精忠報國,戰死沙場,幽州一戰,父子七人齊上陣,五死一俘,只有楊延昭幸免於難。

不過無論是戲曲還是小說,確實把楊家將陷入絕境的還是一個人,那就是遼朝名將耶律斜軫,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然後關於楊家將——楊繼業真名楊業真實存在也確實為國家陣亡沙場,楊延昭也是真的但並不是六郎,楊宗保和佘太君、穆桂英楊排風純屬虛構。

再說為什麼——因為北宋滅亡的時候,已經沒有楊家將了好嘛。。。提出這個問題的小可愛你智商需要充值了。楊業本來是北漢將軍,宋太宗親征打到太原遇到楊業,楊業拒不投降,太宗惜才勸降楊業,楊業自此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成了潘美的手下

雍熙三年,太宗為拿下燕雲十六州攻打遼國,楊業途中認為形勢不對建議撤退,楊業與王侁、潘美約定讓兩人接應,王侁好大喜功,不見來人以為敵人撤退,是以前進,終至戰敗。楊業遇伏,此時楊業麾下還有百餘人,他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不值得,還可以突圍報效天子。」眾人感動流淚,但沒一人離去。楊業且戰且退,轉戰到接應地點,見空無一人,撫胸大哭,後墮馬被俘。被俘後他拒絕飲食,三日後去世。他的兒子楊延玉也死於此戰,將士無一生還。

史書記載楊業有7子,而唱本的楊延昭應該是老大或者老二,而潘美其實是個忠臣良將。

本回答系時拾史事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說起楊家將,那真是家喻戶曉,所謂楊家將跟楊繼業一起出征遼國,血戰金沙灘。因為潘仁美不施援軍導致楊繼業自殺,大郎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迫娶了遼人公主,五郎出家去當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繼續抗遼,七郎突出重圍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此後還有佘太君帶著十二寡婦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門鎮、楊宗保挂帥出征、楊文廣平定邊關等等故事,讀起來熱血沸騰,但僅僅只是故事罷了。

宋朝的確有楊家將,但是遠沒有那麼誇張,楊家將中出名的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人。楊業就是楊繼業的原型,楊延昭不是他的第六子,而是長子,而且楊文廣不是楊延昭的孫子,而是兒子。

楊業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名將,北漢滅亡後歸順北宋,依舊帶兵防禦遼軍,但宋朝派潘美節制。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但形象相去甚遠,潘美乃是忠臣,不是故事中的大奸臣。

楊業威震邊關,被稱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時,楊業率軍跟隨,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潘美錯判形勢,沒有支援,導致楊業力戰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潘美曾試圖掩蓋自己的失誤,但被楊業的妻子佘氏(即佘太君)捅了出來,宋太宗將潘美降職,削級三等。

楊延昭也英勇善戰,對遼戰績斐然,因為遼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所以稱鎮守邊關數十年的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楊家將從他開始向文官轉變。楊文廣的軍事才華也不低,曾受范仲淹賞識推薦,但此時宋朝經過和議,與遼和西夏都停止征戰,四方無戰事,楊文廣無用武之地。雖然他的最後官職比父親還略高,但他擔任的武職大多是偏向於榮譽性質的,更多的還是文職。

富不過三代,楊文廣以後,楊家將已經漸趨沒落,到了北宋末年,哪裡還有楊家將的影子。像《水滸傳》里的楊志、《說岳》里的楊再興,說是楊家將後人,其實只是演義故事的附會而已,楊再興除了姓楊以外跟楊家將沒關係。

既然連影子都沒有,何談救國?況且宋朝當時不是沒有軍隊,也不是沒有將領,要是宋徽宗老老實實地守城,金人攻不攻得下不知道,但起碼不會攻得那麼容易,但迷信的宋徽宗派出了大師郭京,大開城門,讓郭京作法,結果金軍騎兵直接衝過來,迅速攻破汴京城,由此釀成靖康之恥。

所以說,楊家將是沒有的,可即使有,以宋徽宗的尿性,也救不回來。


主要是楊家後代為將者並不多,比如楊家將二代核心人物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歷史上確有其人。楊文廣,字仲容,曾追隨狄青南征,立有軍功,後來累積做到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副督總管,1074年(熙寧七年),遼兵再次入侵代州,楊文廣主動獻陣圖請戰,奈何病逝,未能親征,死後被追贈同州觀察使。楊文廣是否有後人?可惜這個問題史書未載。

宋史楊延昭傳,說楊延昭「錄有三子」,但三子中只有楊文廣見於史冊,一些史學研究者推測,楊延昭長子或也為將,有軍功,後世評書演義以訛傳訛,以其為原型憑空創造了楊宗保這一人物。而楊宗保與楊文廣的兄弟關係,逐漸在傳說中變成了父子。

同時,楊家有另外一些近支男性,也曾為官,見於史冊。比如楊延昭的侄子楊琪。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集》有一篇「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這位楊君就是楊琪,這位楊琪,字寶臣,歐陽修稱讚他「獨好儒學,讀書史」,官至供備庫副使,銀青光祿大夫,為人「材敏,謙謹沉穩」。以其履歷看,並不長於疆場武略,而是一位稱職,修養品德極好的儒家士大夫。

另外,楊延昭還有一位堂孫楊畋。宋史卷三百,有《楊畋傳》,記載楊畋字樂道,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升大理寺丞,岳州知州。任內曾參與鎮壓少數民族暴動


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已經不存在了。歷史上的楊家將僅僅只有三代人,而且這三代人,主要是活躍在北宋的中前期。至於大家在影視劇里看到的楊宗保,穆桂英,七郎八虎之類的,全部是小說家和戲曲家杜撰的一些東西。歷史上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也不可能來救國。

我們大致說一下楊家將的三代領導人以及他們的主要事迹。

楊家將的三代領導人,分別是楊業楊老令公,楊延昭和楊文廣。

楊業也就是楊家將的創始人,主要是生活在北宋開國的時候。

說實話楊業一開始並不是北宋的將領,而是北宋的仇敵,那時候北宋的北邊有一個國家叫北漢,楊業就是北漢這個國家裡的大將。

趙匡胤曾經兩次帶兵攻打過北漢,但是,因為楊業楊家將的存在,趙匡胤並沒有把北漢給滅了。

等到趙匡胤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稱帝,為了完成哥哥沒完成的統一大業,趙光義又對北漢發動了戰爭。北漢國主吃不消了,只好投降了北宋,就這樣楊業帶領的楊家將也成了北宋的軍隊。

因為楊業很能打,皇帝趙光義也是知道的,所以,在楊業投降過來之後,他繼續讓楊業為大宋守護邊界,防禦契丹。

在這期間,契丹有一次大規模來犯,雁門關一代,正好是楊業把守的地盤。這次契丹的大軍有十多萬人,但是,他們被楊家將的幾千人馬給打了一個打敗。

因為雁門關一帶多山嶺,不適合騎兵作戰,而契丹人恰恰就是騎兵作戰,在加上他們對地形不熟悉,所以他們失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自從這一次,契丹人被楊家將給打敗之後,他們就對楊將軍有了陰影,以後在侵犯大宋,就不敢輕易來楊家將楊業管理的地盤了。

契丹族不來侵犯楊業,不代表宋朝的皇帝趙光義不讓楊業去打他們。就在主將潘美帶領楊業去燕雲十六州,打契丹人的時候,出現了意外。

當時楊業和潘美商議好,在陳家谷這個地方,埋伏士兵,剿滅契丹的大軍。

當然,潘美負責在陳家谷埋伏重兵,楊業帶領楊家將,負責把契丹軍隊給引到陳家谷來。

可是,當楊業帶領的楊家將,把契丹幾十萬大軍引到陳家谷的時候,潘美卻臨陣逃脫了。因為沒有了救援,楊業所率領的楊家將,只好和契丹士兵廝殺,戰死在沙場了。最後主將楊業也被契丹人給捉住了,最後楊業絕食死在了契丹。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開始繼承他的爵位,繼續為大宋守護邊疆。在這期間,因為北宋和契丹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作戰,再加上楊延昭很能打,契丹也不敢輕易找上門來。可以說這時期的楊家將是相當的太平的。

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北宋和契丹簽訂了《檀淵之盟》,自此之後的幾十年里,兩國就沒有發生過戰爭。

到了楊延昭五十七歲的時候,他就病死在了這個職位上。

楊延昭死後,楊文廣接任。

楊文廣時期的楊家將主要是和西夏作戰,那時候北宋有一個更能打的將領叫狄青,楊文廣就是在他的帶領下和西夏開戰的。

楊文廣因為屢立奇功,也得到了朝廷給的很多封賞,後來西夏和北宋也講和了。

到了楊文廣七十多歲的時候,北宋和契丹又開始有了戰爭,但是,這時候的楊文廣已經不能上戰場殺敵的。楊家將在楊文廣之後,也就不知所蹤了。

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沒有楊家將來救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楊家將很大成分就是民間杜撰傳說的,楊家在宋朝的將門裡面軍功很一般呀。

北宋開國之初的曹彬,潘美都比楊業功勞大,北宋皇帝最開始的後族就是曹家。

然後就是狄青,鍾世衡,范仲淹他們都是北宋名將,名不經傳但有開拓疆土之功的有快攻佔交趾猴子的郭逵,佔領吐蕃回鶻開闢西北隴右的王韶,章楶等都是軍功赫赫。

靖康之難的時候來勤王的也是老鐘相公鍾師道,李綱等,像劉光世,劉延慶早跑了。

北宋以文抑武,楊家的人後來開始考取功名當文官了,沒有再帶兵打仗了,最多的是重孫楊畋被趕鴨子上架,帶兵打打土匪什麼的。


看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七郎打擂奪帥,楊家將集體出征遼國,金沙灘血戰遼人。楊繼業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迫娶了遼人公主,五郎出家去當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繼續抗遼,七郎突出重圍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最讓人激動的就是七郎八虎闖幽州的故事,後來的佘太君十二寡婦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門鎮,楊宗保挂帥出征。還有後來的楊文廣平定邊患,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其他的小說裡邊也出現了楊家將後人,比如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里的楊再興。

然而真相是什麼呢?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歷史上真實的楊業,是一代名將。他的親生父親讓他跟隨北漢的皇帝劉崇,劉崇非常器重他,讓他改名叫劉繼業。

他作戰勇敢,戰功卓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北漢人稱為劉無敵大將軍。

當北漢舊主劉繼元投降宋朝後,劉繼業大哭,拜祭劉崇才結甲投降。

宋太宗素聞劉繼業威名,為他的忠義所感動。讓他重新鎮守邊關,恢復其楊姓,名業。

楊業和北宋名將潘美,多次聯手,擊敗遼軍的進攻。另外一些資料顯示,說邊關主帥曾多次向皇帝上書緋謗楊業,有不少人推測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潘美。

在後來一次宋遼之間的大戰中,楊業出兵抵抗遼兵,掩護主力和百姓撤退,潘美本來答應接應楊業撤退。當楊業殺出山谷的時候卻沒有看到宋軍,四周全是遼軍,被迫自殺殉國。

後來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也就是小說中間的楊六郎,也曾經鎮守邊關,重創遼軍。

至於楊家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虛構的,在現今的史料中間,沒有看到任何記載。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楊家將確實是存在的。他們,也曾為宋朝的邊境安全,做出過傑出貢獻,只可能不像民間傳說中的那麼傳奇。

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只有楊業和楊延昭兩代堪稱名將,其他的沒有記錄。而在民間傳說中卻有六代,他們分別是金台侯金刀楊會,火山王楊袞,金刀令公楊繼業,忠孝侯楊延昭,平南王楊宗保,少令公楊文廣。

富不過三代,武不過四代。

當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已經沒有什麼名將了。況且出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就算有名將又如何,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為了防止軍人造反,宋朝非常重視文官,文官的地位遠遠高於武官。不管是文官然還是武官,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去學文,成為宰相之才。

因此宋人的武將後代,往往都不會繼續去學武,通常情況下,都會選擇去讀書,爭取進入文官系統。這也是整個宋朝缺少名將的原因之一。

所以,楊家將的後人可能也去學文做文臣去了,在靖康恥的北宋被金兵的時候,楊家後人中大概沒有人是武將了,自然也無從有人去救宋朝了。

中興四大名將,免職的免職,回家的回家,最能打的岳飛也被殺了。這就是宋朝名將的下場。


推薦閱讀:

TAG:宋朝 | 北宋 | 中國古代史 | 楊家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