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彈炮因何而得名?


△二戰時期的榴彈炮

榴彈炮因早期發射榴霰彈而得名。榴彈炮的身管較短、初速較小。與同口徑的加農炮相比,通常榴彈炮的重量較輕、機動性好,但其彈丸初速較小、射程較近。榴彈炮能行高、低射界射擊,彈道比較彎曲,射擊死角區小。由於榴彈炮陣地易選擇,因此能執行多種射擊任務,是一種用途較廣泛的火炮,同時也是地面炮兵的主力炮種之一。

最早的榴彈炮是滑膛炮,於公元15世紀出現在歐洲,射擊時使用石霰彈。16世紀後期,發射球形爆破榴彈的火炮被人們稱為「榴彈炮」。17世紀前,各國軍隊多將榴彈炮裝備在攻城部隊和要塞炮兵部隊。17世紀初期,榴彈炮已用於野戰,成為野戰炮的成員之一。

19世紀初,榴彈炮在結構和性能上已與現代榴彈炮接近。到了19世紀下半葉,榴彈炮已由前裝滑膛炮改為後裝線膛炮,炮彈也變成與現代炮彈相似的長圓柱形尖頭彈丸,榴彈炮的射程和精度也相應提高。20世紀初,隨著反後坐裝置的發明,榴彈炮的發射速度也大為提高。

△二戰中M-115型203毫米榴彈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榴彈炮得到迅速發展。當時榴彈炮身管長已增大為口徑的15~22倍,從而使射程提高到14.2千米,最大射角增到 4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榴彈炮作為主要炮種,在各國軍隊中廣泛應用。榴彈炮的身管長已增大為口徑的20~30倍,初速可達635米/秒,而最大射角增大到65°,最大射程達18.1千米。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榴彈炮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