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乾隆的審美你怎麼看?


最近最火的綜藝非那央視CCTV-3的《國家寶藏》莫屬了。上周末僅僅播出第一期,豆瓣評分就高達9.4分。

以往鑒寶、宣傳歷史文物的節目並不少,但《國家寶藏》卻是第一個做到了「接地氣」的綜藝化和「高大上」內容的完美結合。演員明星扮演歷史人物,演繹歷史小劇場,很多網友表示,最愛看的就是「官方吐槽」

說實在的,乍一看節目名字,還以為又是平常的什麼鑒寶類節目,但《國家寶藏》卻不走尋常路。用電視綜藝手段讓國寶「活起來」

首先說下節目形式,節目共計10期,每期節目先是由27位明星守護人飾演歷史人物演繹和文物有關的「前世傳奇」深挖文物的歷史價值,力圖用綜藝、紀錄片、戲劇等等多種藝術形態,讓「文物活起來」。

其中還有九大博物館館長聯席坐鎮,為節目內容背書。分別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瞧瞧這九位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掌門人」,才是真正的「老九門」。

在第一期節目中,故宮博物院就拿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石鼓」三件重量級國寶,交民眾甄選。

而演員李晨、王凱、梁家輝三人分別化身「宋徽宗」「乾隆皇帝」「司馬光」三位與國寶息息相關的人物,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

尤其是王凱演繹的乾隆與瓷母的故事,可以說是承包了整期節目的笑點。

乾隆是出了名的愛書畫,自身的文化造詣也很高。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不過,他的詩作沒有一首被後代廣為傳誦。同時,他還是一名語言學家,精通滿語、漢語和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也略懂一二,這在古代帝王中是空前絕後的。

說實在的,清朝的審美似乎從乾隆開始就轉換跑道了。

儘管慘遭否定,但任性的乾隆還是做了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瓷母瓶,也叫各色釉大瓶。這種瓷器的工藝水平相當之高,色彩華麗、施釉精美到無以復加。至於審美水平么,網友給出了一針見血的評價

「就像把LV、Prada、Gucci、Versace等大牌一股腦兒穿在身上,錢是沒少花,然而土掉渣。」

雍乾父子對於瓷器審美的對比圖,真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而乾隆的審美則脫離了高冷的範疇,喜慶熱鬧、富麗堂皇,繁縟堆砌的風格怎麼看都有一種東北土炕大花襖的感覺。堪稱「農家樂」風格。

在歷代帝王中,乾隆(愛新覺羅·弘曆)曾極力搜藏曆代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是一位「收藏家皇帝」。而他最愛乾的事就是在喜歡的畫家、詩人的作品上題字,蓋章。

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愛新覺羅·牛皮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酷愛蓋章,甚至到了非常魔性的地步。據《乾隆寶藪》記,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就有500個,好比是每天將微信頭像換來換去,任誰都阻止不了他點贊的激情!

光點贊不評論也不行,於是乾隆爺非常熱衷在價值連城的名作上留下自己的墨寶,歷史上的名帖字畫甚至瓷器,都留下了他不可磨滅的痕迹。

一般來說,留下了名人的墨寶,字畫就會增值。遺憾的是,那些遭過乾隆皇帝之手的名作,反而嗶嗶掉價了!

不過好在被乾隆愛到瘋狂的《富春山居圖》有幸逃過了一劫,黃公望的真跡被乾隆誤認為偽作,真要感謝「不蓋之恩」!


《國家寶藏》中王凱飾演的乾隆形象

- 風物君語 -

這幾年故宮帶來的一撥撥文化熱,

以及最近央視的《國家寶藏》,

重新捧火了一位皇帝——乾隆。

(乾隆:人家一直很火啊喂!)

不過不同於傳統的文學和影視形象,

最近乾隆叔叔好像負面新聞比較多……

比如他農家樂的瓷器審美:

這件五顏六色的瓶子實在無法歸類到任何一種釉類,只好叫「各種釉彩大瓶」

比如他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

幾乎賽過《全唐詩》總量:

不過評價么,emmm……

比如他熱愛書法,

在全國各地留下「乾隆御書碑」:

而今天,

我們要說的是他對畫畫的一腔熱愛!!

我們知道,故宮是國內文物收藏重鎮,

字畫就有約14萬件,其中有大量名家作品。

清朝建立不久,

宮廷里便建立起了較完備的

庋藏(guǐ cáng)制度。

乾隆年幼時系統地學過漢文化,

同時又能與當時的文化精英,

比如叔叔允禧、允祿等交流,

所以從小對書畫很感興趣。

作為清朝無愧的收藏大腕兒,

乾隆親自主持了《石渠寶笈》

這一書畫目錄巨著,

將大部分中國最重要

也最珍貴的古代書畫囊括其中。

▲ 還記得讓你擠破頭的《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圖》么?

藏著藏著,

乾隆開始不滿足於欣賞了。他說:

拿筆來,朕要畫!

據《石渠寶笈》與《盛京故宮書畫錄》的記載,

乾隆一生至少畫了一千四百多幅畫,

寫了上萬幅書法作品,

是中國歷史上留存書畫最多的皇帝。

但為什麼我們幾乎看不到他的畫,

而只能看到字呢?

因為畫畫是個吃功夫的活兒,

不像毛筆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乾隆拿不出那麼多精力去練,

所以自認技不如人,毀掉了大部分作品。

現在能看見的畫都是他認可的,

不過,這認可么……

咳咳,我們先以一幅

趙孟頫的《紅衣西域僧圖》開始吧……

話說元代趙孟頫有一幅《紅衣西域僧圖》,

其人物左手前伸,神態安詳,似在說法,

有唐代閻立本之風。

乾隆皇帝比較信佛,他也臨摹了這幅畫,

上個月我有幸在故宮得以一見……

▲ 左圖元代趙孟頫作《紅衣西域僧圖》,右圖乾隆臨作。這萌萌噠表情!哥,你是不是對「神態安詳」有什麼誤解??

問題來了:為什麼兩幅畫差距這麼大呢?

因為工筆畫吃功夫(時間)。

比如趙孟頫的僧人衣褶明暗過渡非常自然,

那是硃砂渲染了很多遍的結果。

旁邊的山石也是,

「勾皴擦染點」這些技法一個不少,

細節很到位,

所以才禁得起長看、細看。

而乾隆為了省時間,

不僅省略了大量線條,筆觸單一,

而且衣紋和山石凹處暗處也很草率,

直接造成整幅畫對比度過高的問題……

換句話說,這就是好的濾鏡和差的濾鏡的區別……

▲ 趙孟頫和乾隆用起濾鏡來大概會是這樣,左圖為趙孟頫,右圖為乾隆。

據乾隆自述,

他學畫是從宋人院體花鳥開始的,

但因並無繪畫功底,

即使畫一幅小畫,也要費去月把時間。

等到和原作相比較,更是相去甚遠。

他後來大概也意識到了工筆畫吃功夫這個問題,

所以就轉向了小寫意的「文人畫」。

但他沒想到文人畫還是「吃功夫」,

只不過,這裡的功夫不是「時間」而是「功力」。

舉個例子:

齊白石畫寫意,

唰唰幾筆就是一幅作品,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簡單?

非也。

學過寫意的都知道,

墨在宣紙上的變化瞬息萬變,

落筆時間、水墨比例和運筆方法

都會對一幅畫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所以寫意其實更需要心手合一,

這樣才能達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比如我們看遠山,

這是宋代馬遠《踏歌圖》的過渡:

▲ 宋·馬遠《踏歌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乾隆《瀛台勝景圖》的遠山……

唉不對,過渡呢??

▲ 清·乾隆《瀛台勝景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大概這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了吧……

說到山水,

我們不妨再看看乾隆的這幅仿金鉉的《濯足圖》……

▲ 清·乾隆《濯足圖》及細節,故宮博物院藏,左圖為乾隆臨作《濯足圖》,右圖為局部放大圖。

還是對比度太高……

黑的黑,白的白,幾乎沒有過渡。

近景遠景用筆一樣重,缺乏濃淡變化,

沒有金鉉那種「清微淡遠」的境界。

至於這正態分布的水波紋,咱就不說了……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

這幅《避暑山莊煙雨樓圖卷》里,

墨色都糊成了一坨:

▲ 清·乾隆《避暑山莊煙雨樓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臨摹趙孟頫的畫也是,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 左圖為趙孟頫《汀草文鴛圖》與右圖為乾隆臨作,從羽毛的畫法可看出乾隆用筆的單一。

▲ 上圖為趙孟頫《二羊圖》與下圖乾隆臨作。乾隆加了一隻羊,強行「三陽開泰」,不過左邊這羊的結構怎麼看怎麼像畢加索,而右邊那隻羊就是一條脊椎往兩邊長毛,完全沒立體感……羊瘦毛長蹄子肥?

不過!

拋開藝術水平不談,

我們用一顆純真的心去發掘的話,

乾隆的原創作品還是很萌的!

比如這幅《多祿圖》。

話說乾隆有一天在避暑山莊

看見兩隻小鹿站起來打鬧,

一琢磨:哎呀,鹿就是「祿」啊,吉利!

趕巧老媽八十大壽,我就送幅畫吧!

▲ 乾隆在此畫中題道:「於避暑山莊見呦鹿卓立而戲,輒寫其暢適之意,且鹿為不老之獸,裝以成軸敬獻慈寧,以介眉壽也。」

唉……

總之……

挺萌的就是了……

我印象中這麼「硬」的姿勢只在一尊雕像上見過,然鵝那都是蘇美爾人四千多年前的作品了……

▲ 18約公元前2600年《雄山羊像》,大英博物館藏

乾隆後來在《石渠寶笈》里說,

他有一天領悟到了畫畫的真諦,

是「出以己意,任意為之,不拘於規矩法律」。

哎對啊!我是皇上,愛咋畫咋畫啊!

開心就好……

最後,言歸正傳,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挖苦乾隆,

而是想展示他豐富多彩人生的一個側面。

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

我們經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最高標準去要求ta,

比如這裡與乾隆相比的

都是中國畫史上數一數二的大師。

然而乾隆的本職是什麼?

是皇帝,是一個有著數億人口龐大帝國的管理者。

他註定和李煜、趙佶不一樣。

▲ 英國使團的小斯當東覲見乾隆的場景。乾隆的統治縱向看是中國曆朝最成功的,雖然放在18世紀的人類歷史上又黯淡無光。

舉個例子:

宋代李迪有一幅《雞雛待飼圖》,

畫了兩隻小雞嗷嗷待哺的場景。

乾隆特別喜歡這幅畫,

還在原畫上題詩道:

「雙雛如仰望,其母竟何之。

未解率場啄,誰憐空腹飢。

展圖一絜矩,觸目切深思。

災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 宋·李迪《雞雛待飼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翻譯過來是:

小雞餓著肚子等待雞媽媽,

就像那可憐的災民。

你們這些有關部門,都給朕上點心!

如果不是做閱讀理解和申論,

大概沒人腦迴路會這麼清奇。

然而乾隆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乾隆五十三年,

湖北出現了幾十年不遇的洪災,

然而官吏們不僅治水不力,

甚至藉機大發橫財。

乾隆得知後大怒,便臨摹此畫兩次,

並讓人複製後分發給大臣們,

還做成了多個版本。

▲ 清·緙毛雞雛待飼圖掛屏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 清·松花石雕雞雛待飼圖紫檀插屏,嘉泰四季2013春拍

緙毛版的小雞變成了鵪鶉,

插屏版的小雞變成了烏鴉,

但這對於乾隆來說都不重要。

他需要的是用這幅畫來敲打大臣,

僅此而已。

說為公也好,為私也好,

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

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只能走最穩妥的「平凡之路」。

明白了這一點,

我們大概會對老幹部風的乾隆作品更寬容一些。

畢竟,誰還不準老幹部給自己找點樂子呢,是吧?

▲ 清·《弘曆觀荷撫琴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文丨吳二棒

編輯丨四月

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TAG:乾隆 | 讓國寶活起來 | 綜藝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