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被廣泛使用的迫擊炮,最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迫擊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紀的明朝,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現藏有鑄有「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銘文的「碗口銃」一門。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碗口銃」

而碗口銃的用法,有平射和曲射兩種,平射狀態的碗口銃是用於艦船交戰的,而曲射的方式是像下圖一樣作為非直瞄火力打擊遠處目標。

而西方在提到碗口銃的時候,除了依照朝鮮語「銃筒碗口」音譯為「Ch"ung-t"ung Wan"gu」以外,也將其稱為「Korean Mortar」也就是「高麗臼炮/朝鮮迫擊炮」(為什麼以朝鮮語翻譯呢,因為這種兵器最出名的一戰是萬曆抗倭援朝戰爭,韓國拍攝的電影《鳴梁海戰》就是以這場戰爭中的鳴梁海峽戰役的朝鮮視角拍攝的,而且,朝鮮部隊更喜歡口徑較大的重碗口銃,明朝部隊的碗口銃口徑較小,永樂年間以後僅作補充用)這應該就是迫擊炮的源頭了。

朝鮮碗口銃

而現代迫擊炮,則由英國人威爾弗萊德.S.斯托克在1915年發明,之後所有國家的迫擊炮都沒有跳出這個基本形制,為了取代笨重的超口徑迫擊炮(或者叫戰壕射雷器),斯托克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等口徑迫擊炮,全質量僅49千克,僅一人即可攜帶全炮。由於這項發明,他被授予了爵士頭銜。

W.S.斯托克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便攜性

現代戰爭中迫擊炮的用處依舊很大,它的彈道特性使它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打擊效果極好,它的結構也使它成為了步兵伴隨火力的主力。


謝邀,對武器這方面還真的是一竅不通,但是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我覺得會不會是這樣呢?迫擊炮打出來是一條拋物線,這樣一個是炮彈可以直接打到敵人的後排,打亂敵人陣型和後方重武器,一個是利用拋物線覆蓋的區域可以給己方空出衝鋒的現場,避免誤傷到自己人,再有一個就是可以打到敵方戰壕等直射槍械打不到的地下防禦工事裡面。機遇這幾點我覺得迫擊炮這種武器只有在特定地形下才會發揮它最大的效果,現代小規模衝突里,在特定地形下應該還是會有用武之力的。個人純外行見解,說的不好見諒哈


這一種大麴射彈道射炮的構想最初是日俄戰爭期間由俄軍帥先設想並進行了實踐,他們將平射炮抬高炮口讓炮管成很大的射仰角,然後裝彈轟擊躲在工事後面的日軍,成效很大,給日軍很大的殺傷。標準的迫擊炮是後來英國人根據俄軍的設想而設計並製成的。這一武器後來就傳遍了全世界的軍隊中。


謝邀。前幾位回答的都很全面了,我僅補充一點:迫擊炮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由於迫擊炮彈道曲度很大,幾乎沒有射擊死角,甚至能打到反斜面,所以在現代戰爭中作為支援火力還會使用迫擊炮,而且有所發展,比如裝在裝甲底盤或輪式底盤上的自走迫擊炮,機動性很強,從二戰到現代都有裝備。現代游擊戰也少不了迫擊炮。


最初是古代中國有個節日,需要放鞭炮驅鬼,有人用竹筒里放火藥,製作成類似如今的禮炮,後外國人來中國傳教發現了這些,學走了技術,被一些戰爭愛好者們製作成了如今的迫擊炮,再順便講一下,火箭的發明也是根據中國的二踢腳發明出來的。


推薦閱讀:

TAG:科技 | 迫擊炮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