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自己對朋友掏心掏肺,朋友卻對自己半心半意。當時年輕氣盛,雖無劃地絕交,但也是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太年輕啊。

那是八十年末期,我在某省上中專。那時很多學生抽煙,我也未能免俗。我這人性格比較開朗,做人也算豪爽。煙鬼們如果斷了糧,經常來我這裡找煙。要一根,我會給好幾根,甚至半包煙都讓他們拿走。其中A同學就是經常來找煙的煙友之一。A和我不是一個宿舍,但我們關係很好。

有一次晚上,我也斷糧了,就去A的宿舍找他借煙。他們正在打撲克。我問有煙嗎?A說沒有。於是我就穿上衣服去小賣部買了一盒。回來以後我就去他們宿舍看打牌。玩著玩著, A煙癮犯了,掀開自己床鋪的褥子,拿出了一包煙!我恍然大悟。他點上煙以後,忽然抬頭看到我也在旁邊,臉立刻紅了。

當時,我心裡真的很難受,我對他這麼好,我的東西他可以隨便拿,煙也隨便抽,可是我向他借支煙,卻遭遇了欺騙。那時年輕,考慮問題比較簡單,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開始疏遠他,直到畢業,我們的關係也是不冷不熱。

現在想一想,當時自己處理的有點幼稚。為這麼一點小事,失去一個朋友,有點小題大做了。其實,他當時可能有難言之隱,比如人太多,如果給了我,不給別人顯得不好。可是,那時自己太年輕,做事有點衝動。自己對別人好,總是希望等價交換別人的回報。

交友,貴在相知和信任,自己對朋友一心一意,沒必要要求別人對自己也是如此,那樣的話,朋友累,自己也累。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我想說人性本來就複雜,這麼複雜的東西怎麼能用上等號?

我是個性子很軟的人,與其說我對別人好,不如說我拒絕不了別人,但是我發現雖然大家都說喜歡我這個人,當需要幫忙的時候第一個會想到我,但有什麼好處時別人並不會想到我。因為不論他們對我好不好,在他們看來我都是會幫助他們的,於是他們願意拿這份好去給另一個人來換取別人對他們的好,這樣他們就能多得到一份好。

我收到很多人對我說的話,因為畢業或者一些環境的變化,與我分開很遠後,覺得很懷念和我一起玩的時間,因為沒有再遇見一個像我這樣的好人。我想是你沒有再遇見像我這樣願意遷就你的人。相反有的人脾氣不好,反而有更多人遷就他們,生怕他們會生氣,於是把他們先放在第一位,對一直付出的人反而不在乎。也許是現在擁有就不知道珍惜。

真的要對自己好一點,即使你是一個很熱心,很願意對別人好的人,也要記住三次幫忙中一定要拒絕一次,這樣才能讓別人知道你對別人的好是需要對方能夠回報的而不是一直付出。


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因為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有時候你把心掏給你朋友,朋友會對你冷漠,或者愛理不理,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朋友,朋友很多,真正對你好的人能有幾個呢?

就像我們的QQ,微信一樣,最少你也有幾十個網友,有的甚至加到上線500人,真正用心給你聊天的能有幾個人?平時聯繫你恐怕也不會超過10個人,剩下的人也許從加到現在不說上一句話。

朋友也是一樣,每個人生活中會有很多朋友,有來有走的,有和得來的朋友,也有偶爾見面打一下招呼的朋友。真正知心的朋友也不會超過三人。人心難測,朋友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有的朋友就是天天在一起,你也許並非了解到這個朋友的心。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個朋友你對他特別好,真正到事上不見人,甚至連你的電話都不接,這樣的朋友會讓你感覺到這個人沒有素質,不夠哥們,讓你感覺特別失望,所以遠離這樣的朋友,免得以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朋友就是這樣,對自己的朋友特別好,朋友有什麼困難都會挺身而出,我朋友解決困難,這也算得上最鐵的朋友吧?但借了朋友幾十萬塊,現在一直賴著不還,就是打官司面都不見,這樣的朋友是不是讓人傷透了心?這樣的朋友還能要嗎?

有時候朋友之間的關係應適量而至,並不要把自己的心掏給你他,他竟然敢把你的心吃了,讓你這沒心沒肺的傢伙感覺到失望難過。朋友是需要用心交往,更是用真誠相待,沒欺騙和傷害,遇到這樣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你是否遇到你對朋友好,朋友卻沒有你對他好的人?


有時候「你對別人好,別人卻不對你好」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1. 你對他的好,可能不是他想要的

有時候,你對他的好,他沒有感受到或不是他想要的,有可能他便不會有所感激。在思考你對他人的好沒有收到正面反饋的時候,首先要想到,自己的付出,對方是否需要。

比如,你給一個正在減肥的朋友送零食,他可能不僅不會開心地接受,甚至可能因此責備你。因此,在對別人好之前,要先去了解對方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自以為是地對別人好。

2、 你可能是在「過度」付出

另外, 當你有這些感受的時候,你的付出還可能是過度的: 你的付出並不是對方主動提出的; 你覺得別人少了你就會一事無成; 你也不允許對方拒絕你的幫助; 你會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承諾和付出; 這種過度付出往往會讓對方倍感壓力,不僅不會對你好,還可能對你感到厭煩,覺得你妄圖控制他的生活。

3、 你可能在這段關係中處於弱勢

如果你感到你對一個人好,而他並沒有對你好,那麼你們可能處在一段權力不平衡的關係中,並且你處在關係中的弱勢地位。在你們的關係里,大都是他說了算,很多時候他要求你為關係犧牲。比如,工作時你可能會更多地顧及你上司的感受,但你的上司可能沒法顧及每一位員工。

4、對方是過度索取的人

還有一種可能,對方是一個過度索取,不知感恩的人。他在任何關係里總是過度要求對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的其他家人)為他付出,無論另一方付出了多少,他們卻永遠不滿足,並且不願意付出什麼。 對於過度索取的人,無論誰對他再怎麼好,他可能都不會對別人好。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是,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別人已經以他的方式回饋你,但由於別人對你好的方式不是你所期待的,所以你會覺得別人沒有對你好。

以上就是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你對別人好而別人不一定對你好的原因,希望能解決你的困惑。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Arabi, S. (2017). 11 Signs You』re the Victim of Narcissistic Abuse. Psych Central.

Felmlee,D.H. (1994). Who』s on Top? Powe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31(5),275-295.

Lancer,D. (2016). Power, Control & Codependency. Psych Central.

Peplau, L.A. & Campbell, S.M. (1989).The balance of power in dating and marriage.

In J. Freeman (4thed.), Women: A Feminist Perspective.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121-137.


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所以,我們要懂得:對人,七分好,且留三分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吧,,,

俗話說得好:飯吃七分飽,對人七分好。對身邊的人,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還是親人,我們盡量要對他們好。但是,對人,百分之百的好,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不管對方對你怎樣,我們都要給自己留有一點「私人定製的好」。也就是說,對身邊的人,我們只要保持七分好即可,剩下的三分好,還是留給自己,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吧。

比如,對身邊的同事,我們對他們七分好,就是最好了。身邊的同事,只要對你沒有惡意,我們對他們好一點,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個人在工作單位,只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其實,就是盡到了本分,履行完了職責,不給單位,不給他人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其實,這就是這一種好了,這種好,說多不好,說少也不對,但起碼,可以獲得五分好的肯定。那麼,我們再分出兩分還給同事,陪他們散散心說說話,幫忙同事做點自己能辦到的事情,就有了七分好了。

剩下的三分好,我們還是留給自己吧。因為,我們也要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奮鬥,我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剩下的三分好,我們要好好地享受工作成就帶給我們的享受;我們要懂得分享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成果;我們還要懂得享受單位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鼓勵。這些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不願,也不想都給別人,這樣的好,我們大可問心無愧地接受、享受。

比如,對身邊的朋友,我們只要對他們七分好,就足矣了。身邊的朋友,有的,曾經青梅竹馬,有的,曾經患難之交,還有的,甚至是紅(藍)顏知己。身邊的朋友,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吃喝玩樂,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打諢插科,我們還可以嘻嘻哈哈地說說對方的小隱私,等等。也許,有了這些,就夠了,對朋友過分的好,十分地好,就等於介入了對方的家庭,百分之百地成了對方家庭的一員,這樣的好,不是好,而是一種「過分」。所以,和朋友一起,好,也應該留有餘地。

那麼,剩下的三分好,我們就該留給自己了。業餘的時候,我們要懂得一個人享受屬於自己的孤獨和寂寞:讀讀書、喝喝茶、聽聽那些曾經老去的歌曲,就是一分留給自己的好;走走路,運動運動,適當地鍛煉自己的身體,讓自己保持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是一分留給自己的好;默默地從事著一種自己喜歡的愛好,或者書法,或者寫作,或者養花種草,其實,也是一分留給自己的好。人生,因為群居而學會了享受生活,人生,也因為獨處而學會了思考。

再比如,對身邊的親人,我們也只要對他們七分好。也許,說到這一點,很多人會反對:什麼,對身邊的親人,你也只要七分好,你是不是個沒有良心的人啊?其實,不是這樣的,曾經有個關於雞蛋的故事,就很深刻地講清了這個道理:有個年輕人,每天都能得到一個善人送給他的兩個熟雞蛋,他天天等著,心滿意足地享受著。可有一天,善人看到這個人旁邊有個乞丐,就把兩個熟雞蛋分一個給了這個乞丐,結果,這個年輕人生氣了:「你怎麼回事?這明明是我的雞蛋,你怎麼分給了這個乞丐?」善人搖搖頭說道:「不,年輕人,你錯了,你要明白,這兩個雞蛋,其實,都是我的。」

所以,對身邊的親人要好,這是肯定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滿足親人的需要,對孩子,則發展成了溺愛,以後很難自食其力;而其他的親人可能就會得寸進尺,當有一天你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的時候,你就會受到他們的指責,甚至攻擊。所以,對身邊的親人,我們要懂得留有分寸的好,要懂得能力範圍之內的好。

而剩下的三分好,一定要留給自己,讓自己每天開心一點,快樂一點,健康一點。我們只有保持健康的身心,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努力上進的事業心,才能成為家裡的頂樑柱,才能成為親人信賴的對象,這樣的三分好,再加上留給親人的七分好,一家人,十分地好,豈不是其樂融融嗎?

朋友們,你們覺得我說得對嗎?一首《好人一生平安》送給你們。


因為人與人之間也要講究緣分這種東西的?所以世上就會發生這種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的事情出來。比如說:你喜歡別人、別人不喜歡你?就是你即便對她再好!他也會不在意、因為她心裡對你反感討厭?還有些人是你對他好!他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認為你對她好是應該的,好像你上輩子欠她似的。俗話說:斗米養成一個恩人!擔米養成一個仇人?意思就是:你幫人家一兩次忙,人家會感激你!如果你老是幫忙,人家會依賴你或者成為形成了一種習慣,認為你是應該的?所以說:不管做什麼事情不要太過了,事情過頭了、就會適得其反、或者是反受其害。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尺度,恰到好處便是。不過也有些人本身就是沒良心的白眼狼?你再對他好!他都不會感恩的,反而還會得寸進尺、認為你是應該的?所以幫人或者對人家好!也要識人看人去做?不要隨隨便便不管對誰都好,那樣做爛好人?只會把自己害苦了。

這種事情也有種迷信說法?說你對她好他不領你的情,或者是不知道記你的恩情!有可能是你上輩子欠她的?所以你今生對她好!是還她前世的恩情或者是債務來的?對她好是理所當然應該的。我認為有些事情解釋不清楚?只有用這種迷信說法,自欺欺人、來個心靈自我安慰而已。因為你遇到了沒良心之人,只有用這種前世三生來解釋?要不然非把自己氣死不可,所以說:最好還是要看人分事去對人家好,如果你盲目去對別人好,別人不領情或者不在意,那不能怪人家,只能怪自己沒頭腦怪自己濺?怪不了任何人。


我們在每天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的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對別人好,別人卻不一定會對你好,這是為什麼呢?

有書君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你對人好的對象是這樣的四種人。

一把你當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特定的環境中,你每天都會接觸到那幾個人。

相處久了,你會把他們當成朋友,他失落時你給予鼓勵,有難處時,你會伸出援手。

但是當你需要關心時,他卻視而不見。可見你在他心中的分量,他只是把你當成了最熟悉的陽生人。

二把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你長期對某個人的關心,照顧,真心的對待。

他會把你對他的好當成理所當然,他會認為你就應該對他好。所以他會享受著你對他的好。卻不知道回報你的好。

三你遇到的是不知感恩之人

不知道感恩的人大多自私自利,總是以自已的利益為中心,會盡量多的索取。由於他們的自私心裡。

他們會接受你對他們的好,卻吝嗇的報答你對他們的好。

四你遇到的是自視過高的人

自視過高的人,只認識到自已的長處。自認處處比別人強。

他們高傲自負,目空一切。當你對他好時,他會不予理睬,更不會對你投桃報李。

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的原因。因為你的好是對以上四種人付出的。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都是有一顆善良的本心。

我們都該友善的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別人對你好時,我們都應該予以回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我覺得這很正常。首先你要明白,你為什麼要對這個人好,初衷是什麼?是希望自己對別人好換回別人對你的好嗎?如果一開始就帶著這種目的性,我覺得你感到委屈、困惑是很正常的。

在感情中,不論是愛情、友情、親情,如果有目的性的去付出,你會發現事實往往不能如願,付出和回報不對等,這時你覺得委屈,因為你的心態是不對的。你要明白感情不同於工作、事業,只要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

如果你對別人好,是因為在這個付出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開心,不管對方對你如何,你是發自真心的想對他好,不求回報,這時你就不會糾結、不會委屈了。

感情的事情總是很難說,因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兒,不是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如願的,所以你只能改變自己,如果覺得委屈要麼就放棄,要麼就調整自己的心態,糾結於這種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一點生活心理

2018年11月22日 · 心理領域創作者

如果心裡有一個坎,做什麼事都覺得堵著。

心裡的那個坎,一直都過不去,做什麼事都覺得堵著。這個坎在你心裡應該堵了很久了,既然現在你想不通,想不通那你著急也沒什麼用,有的時候反而越是著急,越想不到辦法。

先讓自己的心緩緩,

首先你要明白著急是沒什麼用的。

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你只看到它消極的一面,那這件事本身就會為你帶來龐大且臃腫的煩惱,如果能換個角度,去看看問題本身能給你帶來的好處。別以為一件壞事本身只有壞的地方。

我舉個例子;你失戀了,你覺得這是一件壞到不能再壞的事情了,但是你不知道這次失戀會為你帶來什麼,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壞的地方,你就會一直朝著壞的地方走去,逐漸的自己也變的更壞。

這個時候的你絕對不會去想其實這個失戀也是有好處的,它會讓你看到你脆弱的一面,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你應該感謝它。

一點生活心理

心理領域創作者

575粉絲 · 386贊

相關問題

你心裡有沒有一個過不去的坎兒?

一般遇到一些關於人性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不通的事情,然後就一直堵在心裡?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個詢助理老師小渡君。


歐文亞隆說:人們內心的困擾均來源於人際關係的衝突。

人無疑是關係的產物,如果你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高質量的親密關係,無疑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他們是你人生路上前行的保護傘。

但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當我們遇到一個自己很希望可以靠近人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對他好。但是親愛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好」

我們今天討論這個「好」,它會「錯」在什麼地方

看到這個標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父母,因為我們常常從那裡聽到「我這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給你什麼感受呢?

因為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裡來看見,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

你內心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比起自己所能得到的,我更願意成就他人」,「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Ta,並且我願意為此付出,只希望Ta能有朝一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例如有些父母)。好像,通過幫助他人實現夢想的過程,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成就和幸福。

或者你總是懷著一份說不出來的心虛感,一種始終無法償還乾淨的責任感,一種沒有理由的愧疚感。這份感覺時時纏繞著你,逼著你不斷給予。

如果你覺得這些情形似曾相識,那麼你需要警惕,自己有可能是在過度付出。

怎麼判斷是不是過度付出?

1. 你的付出是別人主動提出需要的么?

一般情況下,「付出」是在他人表達需求之後,我們所作出的針對其所需而提供的相應幫助。而過度付出的人,通常都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止不住想要給身邊人提供建議或幫助的人,例如,那些迫不及待想要給周圍的單身男女青年介紹對象、介紹工作的熱心腸們。

2. 你的付出可以允許別人拒絕么?

健康的付出是以充分尊重對方的意願為前提的。這種意願不僅僅指的是對方在什麼時間需要什麼,還應當包括對方有權利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我們所給予的東西。而過度付出,則會顯現出急切地想讓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給予的樣子。一旦自己的給予被拒絕,過度付出的人就會憤而指責對方「不識好人心」。

3. 你的付出可以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么?

過度付出的人,通常會拒絕接受、或禁止他人對自己的給予提出異議。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所提供的幫助,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或者過來人的忠告,是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或過人的見解。對方理應感激自己,而不是持有不同意見。而健康付出的人則願意與對方共同探討問題,分享並找到合適的對策。

4. 你是否將他人看作獨立的個體?

當他人依靠他們自己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過度付出的人會表現得不以為意,並且認為如果對方當時得到了自己的幫助,那麼ta所取得的成就將遠不止現在的這些。而健康付出的人,則會欣賞他人的這種自主性,並能為他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開心。

5. 這種付出是否只是為了享受幫助別人的過程?

健康付出的人,更能享受「給予」的過程。相反,過度付出的人,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付出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對方會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如何回饋自己等等。對方的感激、彼此感情的穩固、他人的讚賞與肯定等都是過度付出所追求的結果。

6. 是否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付出?

健康的付出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付出時間、金錢、精力等等。而過度付出的人,則是可以為了付出,不惜以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為代價。這種過度付出的人,同時會在生活中表現對自己需求的忽視(就像我們在文章「如何科學地索取」中提到的只付出不索取的人)。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人,即使自己的份內的事情還沒完成,也會先幫助團隊中的其他人做完他們的工作;即使自己貸款,也要幫助朋友的朋友還債;即使另一半抱怨相處的時間少,也仍然會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協調朋友夫妻間的矛盾。這就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堅持要親身去救落水的人,是一種不顧一切的過度付出。

過度付出的人所表現出的這些特徵,使得他們的付出與給予更像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衝動。因此,他們的行為又被稱為「強迫性幫助」或「拯救成癮」。

而如果你接受過、或者仍然接受著他人的過度付出,比如「一切都是為了你」的父母或愛人,你也需要意識到、且告訴對方這樣做對你們雙方都是不利的。

有時我們並不那麼想要獨立,因為我們想要迴避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但唯有通過獨立我們才能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安全感。


推薦閱讀:

TAG:朋友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