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為何要與俄羅斯分手,投入西歐的懷抱?
這篇文章很好,可以看看。
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體的崩潰。4月份,基輔召開了烏克蘭中央拉達大會,中央拉達主席,著名烏克蘭歷史學家格魯雪夫斯基在聖索菲亞教堂廣場上向遊行隊伍發表了演說「烏克蘭人!千年的枷鎖已被打破,你們解放的時刻到了!」十月革命之後,1917年11月2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成立「獨立、自由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幾乎與此同時,聽命於莫斯科的烏克蘭布爾什維克宣布成立「蘇維埃共和國」,烏克蘭隨即陷入內戰,局勢一片混亂。
在歐洲國家的近代史上還不曾有哪一個國家經歷如此激烈的內戰、政府權力如此徹底的癱瘓。當時烏克蘭同時存在多達6種互相仇視的武裝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古城基輔竟然在「佩特留拉匪幫」、白軍、紅軍、波蘭軍隊間五次易手。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生動地描述了這種情形下市民無所適從,見什麼人掛什麼旗的窘境:「……要是搶劫猶太人,那就準是佩特留拉的人,要是『同志們』,那一聽說話,也就知道了……隔壁的格拉西姆·列昂季耶維奇就是因為沒看準,糊裡糊塗地把列寧的像掛了出去。剛好有三個人沖他走過來,沒想到就是佩特留拉手下的人。他們一看見列寧像,就把格拉西姆抓住了。好傢夥,一口氣抽了他二十馬鞭……」
最後,保爾·柯察金為之奮鬥的蘇維埃紅旗戰勝了「佩特留拉匪幫」的藍黃旗(今天烏克蘭共和國的國旗)和其他勢力。除了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統治下的加利西亞,其餘大部分烏克蘭土地上成立了烏克蘭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並於1922年12月30日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正式加入蘇聯。
為了把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現代化工業國,從1928年開始蘇聯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然而,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是靠犧牲農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蘇聯一方面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糧食,一方面在國內採取武力手段推行農業集體化,農業集體化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在糧食產量不斷下滑的同時,中央的糧食徵購指標依舊很高,這最終導致1932年史無前例的饑荒。
作為蘇聯的糧倉(當時糧食產量佔全蘇42%),烏克蘭在這次大饑荒中遭到特別沉重的打擊。1931年,烏克蘭糧食產量1760萬噸,上繳國庫700萬噸。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降到1280萬噸,但蘇聯政府的征糧指標還有660萬噸!最後,這一年蘇聯政府竟從烏克蘭運走700萬噸糧食,付給農民的糧款只相當於市場價的5%。在這一年的冬天,烏克蘭一個5口之家的農戶只有80公斤存糧。也就是說,每人每月只有1.7公斤。農民只好宰殺牲畜,收集野菜和樹葉來補充糧食的不足。在長達22個月的饑荒中,農民沒有見到過麵包,食品嚴重短缺,大批人因飢餓死亡,農村變成一個個廢墟。為了防止饑民外逃從而泄露饑荒的消息,擾亂工業建設,蘇聯政府甚至動用武裝力量切斷公路和鐵路交通。兩個月內,超過 22.5 萬名農民由於逃跑而被捕,有85%的人被送回了自己的村子,等待他們的仍然是飢餓和死亡。
根據俄羅斯國家杜馬2008年公布的數據,在這場饑荒中全蘇聯共有700萬人死亡,其中烏克蘭人超過一半,達到400萬人(當時烏克蘭總人口約3400萬)。對此,烏克蘭歷史教科書指責 「1932年大饑荒是莫斯科故意製造的,目的是壓制烏克蘭人獨立願望」。俄羅斯則認為,饑荒不僅造成烏克蘭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蘇聯其他地區農村人口也急劇減少。1926年和1937年全蘇人口調查數據表明: 30年代初的饑荒導致哈薩克農村人口減少30.9%,伏爾加河流域減少23%。因此,這場饑荒是「我們的共同災難」。
大饑荒前的1927年,俄羅斯人的數量是烏克蘭人的2.25倍。而到了大饑荒後的1937年,俄羅斯人已是烏克蘭人的3.5倍,佔蘇聯斯拉夫人總數的比例上升到四分之三。俄羅斯人在蘇聯特別是斯拉夫民族中一家獨大的人口格局就此奠定。
2013年12月8日,烏克蘭基輔獨立廣場,反政府示威者組織「百萬人大遊行」推倒列寧雕塑。基輔的抗議示威是烏克蘭橙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從兄弟到鄰居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大地再次淪為殺戮場。對於這場戰爭,今天的烏克蘭歷史教科書從完全不同於俄羅斯的視角做出評價: 「對我們國家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不公正的一場戰爭,因為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沒有考慮過烏克蘭獨立問題。英明的烏克蘭人明白,無法指望別人的幫助,只有自己能決定國家的命運。1942年烏克蘭反抗軍成立,反抗軍從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放了城市和村莊,保護了和平居民。蘇聯政府不希望烏克蘭擁有自己的軍隊,所以在 1943年納粹侵略者被趕出烏克蘭後,布爾什維克黨人開始同烏克蘭反抗軍作戰。旨在消滅烏克蘭人民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953年」。在西烏克蘭,人們把二戰期間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班傑拉分子視為民族英雄,在一些地區豎立著班傑拉分子等人的雕像和紀念碑。相反,聚集著大量俄羅斯族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則為曾經解放烏克蘭後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和烏克蘭反抗軍殺害的蘇聯傑出統帥瓦圖京大將建立了紀念碑。
二戰結束之後,原先屬於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烏克蘭人聚集區被劃歸蘇聯,實現了「所有烏克蘭人都生活在一個國家」的夙願。1954年2月,作為慶祝《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簽訂300周年的活動,赫魯曉夫把沙皇1783年從韃靼人手裡奪來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友誼的象徵」贈予烏克蘭。現代烏克蘭的疆域就此最後形成。對於赫魯曉夫的慷慨,俄羅斯一直耿耿於懷,蘇聯解體後的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族居民也一度出現過聲勢浩大的從烏克蘭獨立的浪潮;可是烏克蘭卻也並不領情,「在紀念俄烏合併300周年之際,把克里米亞半島併入烏克蘭是企圖把韃靼居民從半島遷移出去的部分道德責任轉嫁到烏克蘭頭上,迫使烏克蘭負責恢復半島的經濟和文化生活。莫斯科中央則毫髮無損,因為同樣可以監督烏克蘭」。
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時候,恐怕不會料到俄烏還有分家的一天。莫斯科越來越傾向相信,在「牢不可破的聯盟」之中,民族問題已經一勞永逸地最後解決,各民族將以俄羅斯人為核心形成新的共同體——「蘇聯人民」。但平靜的表面下始終有反抗大俄羅斯主義的暗流涌動,1972年5月,烏共第一書記謝列斯特被解職,第二年被趕出蘇共政治局並強迫退休,他的罪名是在1970年的烏克蘭文著作《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中謳歌了烏克蘭的歷史,肯定了哥薩克「蓋特曼」的進步作用,對本民族的愛溢於文字之間,因此「過多地渲染了過去的烏克蘭」、「有民族主義情緒」。與他相關的3.7萬人受到牽連。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出生於1908年的謝列斯特的壽命竟然比成立於1922年的蘇聯還要長,在1996年去世前,謝列斯特有幸見證了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1日,就在「8·19」事件後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為維護一個哪怕只是徒有虛名的聯盟而苦苦支撐的時候,烏克蘭舉行了全民公決,83%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其中99.85%贊成獨立。這給了搖搖欲墜的聯盟大廈致命一擊。在人口和綜合國力上,烏克蘭是聯盟內的第二大國,它是蘇聯的糧倉和重工業基地,1950年代至80年代,烏克蘭上繳中央的資金佔蘇聯預算的五分之一。聯盟的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承認,「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烏克蘭的聯盟」,烏克蘭的獨立敲響了蘇聯的最後喪鐘。
在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布熱津斯基看來,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家的出現是俄國在地緣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烏克蘭從300多年的俄羅斯帝國歷史脫離出去,意味著俄國失去了一大塊潛在富裕的工農業經濟和在種族與宗教上同俄國人極為接近的5200萬人」;「任何沒有烏克蘭而僅建立在俄國力量之上的新歐亞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其歐洲化色彩將不可避免地減弱,而日趨更加亞洲化」。
這當然是俄羅斯所不願接受的。許多俄羅斯人仍然認為,烏克蘭(「小俄羅斯」)只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很難從心理上接受烏克蘭獨立的事實。2008年4月,普京甚至在北約峰會上對美國總統布希說:「喬治,你不了解,烏克蘭甚至算不上一個國家。烏克蘭是什麼? 它的一部分領土屬於東歐;而且相當一部分領土是我們贈予的」。
這不啻坐實了烏克蘭人的擔憂:「他們的國家體制的外部危險來自於過去的宗主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它都在毫不留情地壓制烏克蘭人獲得自由的一切嘗試,即使是現在它也沒有對獨立的烏克蘭表現出應有的尊重」。
烏克蘭與俄羅斯決裂,投入歐盟的懷抱,這其中有個人、烏克蘭的國情、克里米亞等因素。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烏克蘭當時的國情,也就是當時烏克蘭境內出現了大量親俄的地區,包括有大量的俄羅斯族滯留在烏克蘭。而烏克蘭為了穩定國家,自然就採取了去俄化的策略。
當時的烏克蘭推行烏克蘭語,將俄羅斯語降格為地區語言,這就導致了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族人不滿,爆發了抗議示威,而這時候的俄羅斯卻發表了支持這些地區的反政府叛亂。這是俄烏關係第一次打上死結,也就是俄羅斯對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人採取了支持叛亂獨立的策略。
而俄烏關係第二次打上死結,就是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克里米亞問題上,俄烏一直在暗中較量,俄羅斯一直堅持克里米亞原來就是俄羅斯領土。但是烏克蘭卻一直堅持這是烏克蘭領土,並且不同意將克里米亞變為爭議領土,這就導致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可以做到擱置爭議,發展經濟貿易。
烏克蘭掌控了蘇聯時期的農業和大部分船舶工業,卻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失去了俄羅斯市場,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烏克蘭是失策的。但是這也加深了俄烏之間的裂痕,導致烏克蘭國內加入北約的呼聲非常的高。而這也成為了俄烏交惡的開始,也就是徹徹底底的決裂。
俄烏的分手,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蘇聯解體的太突然,很多問題都是沒有很好的解決,並且遺留下來了大量的糾紛給各加盟國之間。在解決這些糾紛上,不得不說俄烏雙方都是過於劍拔弩張了,假如可以多協商,估計就不會有今日的態勢。
目前我們得先突破外交困境,我們的問題是,對日本,背後是美國;對韓國,背後是美國;對菲律賓,背後是美國;對越南,背後還是美國……甚至對俄國,朝鮮,也繞不開美國的態度。這樣沒有任何周旋彈性。我們需要一個離開美國影響的外交突破點。不是美駐軍的韓日,鵝毛般的菲越,有自己小算盤的俄朝(俄國上周明確表示不會因為薩德和中國影響美俄關係),而是法國領導的歐盟。法美是盟國,但法美關係不好,最重要的是,法國極其歐洲在東亞沒重要利益。英德意都不行,他們被美國駐軍了快八十年了,美國的壓力他們抗不住,法國很早就趕走了美國駐軍,能獨立負責自己,而且法美北約聯盟的命門只有我們能破解,那就是俄國軍事威脅,如果法國領導的歐盟能獨立應對俄國軍事威脅,歐洲還需要美國嗎?美國的軍事不被歐洲需要,經濟科技實力也無法制裁歐洲,歐洲有些領域還比美國強。讓歐洲真正成為世界一極,特別是軍事,那北約聯軍就會被歐洲聯軍瓦解成美國海外軍只能捲鋪蓋回國。這樣歐亞非才會成為中美歐的緩衝區,比天天美軍兵臨城下的戰略處境強太多了,我們的發展才有時間,而且我們和任何國家包括美國都沒必要是你死我活,同是人類總有互相理解的一天。至於很多人看好的中俄聯盟,我不看好,因為一方面這是我們一廂情願,一方面,俄國的利益在中國不在美國,如果情況容許,它很樂意跟美國平分中國,打中國他可以得到越來越適合耕種移民的土地和大量財富,(我們買了三十年俄軍火,俄對我們軍力一清二楚,這太危險了,領土方面俄比美跟容易建覆蓋我們全國的遠程雷達)打美國他要在太平洋跟美國打海戰甚至冒俄羅斯滅絕的危險,我從不看好俄國實力,畢竟二戰初日本海軍一開始也比美國強,但他其他差美國太多,俄國甚至蘇聯也不過是個大點的「日本」,那麼從長期看他不可能是美國對手,美國是個有史以來唯一的「完美強國」這就不能套用以前的歷史對待。但歐洲有成為美國「完美對手」的最好潛力,所以我們要幫法國掌控歐洲解決俄國軍事威脅那麼在利益的驅使下法國的歐洲可能要耗費美國上百年的精力,這是我們最需要的,歐洲一旦崛起第一個念頭就是清除美國的影響,這是我們最需要的。別看法國現在跟美在我們東亞軍演,這是在美國分攤俄國對歐洲軍事壓力前提下法國做出的妥協,我們要代替美國解決法國極其歐洲的困難,看清楚真相背後的真相,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意識形態區別只是個理由罷了,生存才是第一優先。
蘇聯崩潰以後,分裂成十幾個國家,烏克蘭是除俄羅斯外第二大的國家。烏克蘭東部主要是俄羅斯族人也是主要的工業區,西部主要是烏克蘭人,也是農業區。由於歷史原因兩個大民族並不和諧,被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明目張胆地挑起民族矛盾,發起橙色革命,使得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徹底破裂。也使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族人與烏克蘭政府分道揚鏢。俄羅斯也一不作二不休拿回了原屬於自己的克里米亞。俄羅斯在現階段與我國是共同對抗美日韓與西方國家企圖封鎖竭制中俄的准盟友,我們不能因為歷史上沙俄對我國的侵略而分不清敵我,現在擺在中俄面前的是共同的敵人美日反動派,中俄唯有攜起手來,才能化險為夷。至於烏克蘭一向與我國友好,只要彼此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政,也是可以做朋友的。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愛恨情仇非一篇小文所能羅列的,小編在此只列舉兩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主要分歧:
歷史糾葛。同屬斯拉夫人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在歷史上分分合合,獨立與合併多次易手,但並沒有把兩個民族的心拉近。俄羅斯的強勢給烏克蘭人心上留下眾多傷痕。
烏克蘭內部的分裂。由於歷史的原因,烏克蘭西部與歐洲尤其是波蘭的聯繫密切,而東部則由於俄羅斯人佔優勢而與俄羅斯關係較緊。因而烏克蘭長期生活在俄歐的拉鋸狀態。
現實的恩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國內政局變化不定:親歐力量上台後加緊與歐盟和北約的聯繫,親俄勢力上台後又回擺俄羅斯。由於美歐的戰略在於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而把烏克蘭納入旗下則是其重要抓手;而俄羅斯當然不希望北約推到其西門口。於是烏克蘭就成了雙方角力的場所。俄羅斯把克里米亞強硬收回後更加劇了這一矛盾。
當前的烏克蘭企圖整合整個領土加入歐盟,俄羅斯則控制其東部各州進行攪局,目前還處於僵局狀態。
與俄羅斯的關係幾乎已是烏克蘭國內鬥爭中的永恆主題,同為東斯拉夫國家的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已歷時千年。
1667年和1686年俄國兩次與波蘭簽訂條約,將基輔與第聶伯河以東的土地併入了俄國,烏克蘭人在莫斯科統治下的日子開始了。然而烏克蘭人很快就發現,這是「烏克蘭國家的嚴重錯誤和戰略失策,導致烏克蘭人失去了國家和民族獨立」。莫斯科並不是解放者,只不過是以「俄羅斯化」代替了「波蘭化」。沙皇逐步取消了哥薩克人的自治權力,取而代之的是與俄羅斯本土完全一致的行省體系;「烏克蘭」的名稱遭到禁止,被更加政治正確的「小俄羅斯」代替;烏克蘭語被視為俄語的一種方言(兩者互通),禁止烏克蘭語文藝演出,也禁止學校教授烏克蘭語。許多烏克蘭(尤其是東部)精英逐漸被同化。
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體的崩潰。十月革命之後,1917年11月2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成立「獨立、自由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幾乎與此同時,聽命於莫斯科的烏克蘭布爾什維克宣布成立「蘇維埃共和國」,烏克蘭隨即陷入內戰,局勢一片混亂。二戰結束之後,原先屬於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烏克蘭人聚集區被劃歸蘇聯,實現了「所有烏克蘭人都生活在一個國家」的夙願。
但平靜的表面下始終有反抗大俄羅斯主義的暗流涌動,1972年5月,烏共第一書記謝列斯特被解職,第二年被趕出蘇共政治局並強迫退休,他的罪名是在1970年的烏克蘭文著作《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中謳歌了烏克蘭的歷史,肯定了哥薩克「蓋特曼」的進步作用,對本民族的愛溢於文字之間,因此「過多地渲染了過去的烏克蘭」、「有民族主義情緒」。與他相關的3.7萬人受到牽連。
1991年12月1日,就在「8·19」事件後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為維護一個哪怕只是徒有虛名的聯盟而苦苦支撐的時候,烏克蘭舉行了全民公決,83%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其中99.85%贊成獨立。
謝謝邀請。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一團糾纏不清的亂麻。
從源頭上說,基輔羅斯公國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緣起和前身。在這個意義上,俄羅斯和烏克蘭算是親兄弟。
蒙古帝國滅掉基輔羅斯公國以後,三個部分的居民逐漸獨立發展,形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但在很長時間裡,烏克蘭人都沒有自己的獨立國家,而是在波蘭的統治之下。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覲見了俄國沙皇。隨後,雙方簽訂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條約》,亦稱《三月條約》。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烏克蘭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權力之後,與俄羅斯正式結盟。與俄羅斯的結盟成為烏克蘭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此前,烏克蘭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響;此後,烏克蘭歷史發展的軌跡轉向了俄羅斯的沃土。應該說,一直到這個階段為止,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都是和諧融洽的。
1700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發動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北方戰爭」。戰爭期間,彼得徵調大批烏克蘭哥薩克從軍充當炮灰。彼得還以戰爭為由,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引起了烏克蘭貴族的不滿。1708年,烏克蘭首領瑪澤帕與瑞典結盟,尋求從俄羅斯的統治下獲得獨立。彼得大帝聞訊大怒,派軍隊血洗了哥薩克營地,俄烏自此結下深怨。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徹底擊敗了瑞典軍隊,烏克蘭的獨立夢想破滅。隨後,彼得大帝專門組成了小俄羅斯部,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和語言文化重新構建烏社會結構。沙俄用剛柔並濟的辦法,同化了烏上層統治階級,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把烏克蘭語貶為「鄉巴佬」語言,禁止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的出版,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此後200年間,沙俄一直牢牢控制著烏克蘭。
十月革命之後,根據《布列斯特條約》,整個烏克蘭都被割走。儘管德國戰敗之後,該條約被作廢,但在西方列強支持下重新復國的波蘭卻佔據了烏克蘭的大片領土。由於蘇波戰爭先勝後敗,1922年,烏克蘭也被一分為二,東烏克蘭加入了蘇聯,被波蘭佔領的西烏克蘭則被併入波蘭。1939年,二戰爆發之後,蘇德瓜分了波蘭,西烏克蘭重新回到蘇聯,直到蘇聯解體。
正因為歷史上就是如此糾結折騰,在烏克蘭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人群和觀點看法。烏克蘭東部,包括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哈爾科夫等地,由於在蘇聯時期是工業基地,與俄羅斯和其他各加盟共和國之間關係密切,同時還有大量俄羅斯族人,因此一直持有親俄立場;西部的利沃夫等地,由於曾在波蘭統治下較長時間,同時毗鄰波蘭,受波蘭影響較深,極端傾向於西方,且極端反俄。而中間那一片呢?就很難說了,各種想法的都有。
正因為如此,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之後,很長時間內就一直在東西方之間搖擺。
2004年之前,烏克蘭雖然獨立,但仍和俄羅斯保持密切聯繫,包括克里米亞的基地也仍然讓俄海軍正常使用。
2004年,西方支持的「橙色革命」之後,尤先科上台,迅速轉向反俄立場。2008年12月,歐盟正式推出「東部夥伴關係」計劃建議。該計劃主要涉及歐盟東部鄰國,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六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歐盟希望通過這一計劃,把這些國家拉入歐盟的整體框架。
但歐盟畫的這個餅見效卻並不明顯,烏克蘭至少並未明顯從中受益。再加上俄羅斯對歐盟的企圖深感擔心,加大了背後活動的力度。於是,2010年1月的烏克蘭大選中,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在此次選舉中失敗,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烏克蘭的立場又一次轉了回去。
2013年7月14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表示,烏克蘭將在11月底與歐盟正式簽署聯繫國協定。這是烏克蘭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實現與歐洲經濟接軌的重要舉措。一直試圖將烏克蘭拉入關稅同盟的俄羅斯對此非常不滿,並隨後對烏克蘭施加了壓力。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的籌備進程。
隨後,烏克蘭反對派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開始了新一輪的抗議集會,並進而發展成暴力衝突,以至於內戰,直至今日。
所以,簡單的說,烏克蘭的地緣和文化特點決定了,它必然會受到西方與俄羅斯的雙重影響,究竟倒向哪一邊,完全取決於特定階段的各方實力、策略和環境影響。在現階段,西方對烏克蘭的影響力度更大,力量對比也更佔優,自然會讓烏克蘭倒向西方。但這是否是最終結果?恐怕還很難說。
從歷史的角度看,俄烏之間的歷史恩怨給兩國關係埋下了諸多禍根。從俄羅斯角度講,由於認定歷史上俄羅斯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烏克蘭只是俄羅斯一部分,不少俄羅斯人以傲慢心態對待烏克蘭。從烏克蘭方面看,歷史上俄羅斯始終把烏克蘭當作「俄羅斯一部分」或「小弟弟」看待,對烏克蘭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更不願從心理上接受烏克蘭獨立。烏克蘭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出明顯的疏俄色彩,並把向西方靠攏、融入歐洲文明大家庭作為維護國家獨立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一直不遺餘力地謀求加入北約。
克里米亞危機以後,烏克蘭發現歐盟和美國一直是烏克蘭政府最堅定的外部支持,它們對俄羅斯採取了經濟制裁和外交孤立,同時在諸多方面為烏克蘭提供便利,包括為它加入北約「敞開大門。但是從當前的形勢看,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可能會暫停俄烏天然氣貿易;但如果它偏向俄羅斯的話,它在慢慢向北約歐洲國家靠近的過程中將面臨來自俄羅斯更大的壓力。
烏克蘭是被彼得大帝時代所征服的一個民族,是物產富饒,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最發達之地,地處平原,河流縱橫,灌溉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頓巴斯盛產煤炭,克里沃羅格的鐵礦等等,每年向前蘇聯無償供應大量的糧食,那時供給制,所產糧食扣除口糧後,全部上繳中央,統一調派,三十年代,有兩年遇到旱災,糧食大量減產,政府仍然要求上繳公糧,導致烏克蘭發生了大饑荒,據說餓死了三千萬人,烏克蘭一直認為加入蘇聯自己太吃虧,況且俄羅斯民族原來出於鳥克蘭,烏克蘭有文化上的優越感,西部烏克蘭更加親西方,東烏克蘭則是俄羅斯人,即今天已獨立的東部三卅,自然親俄,西部一直鬧獨立,為了得到烏克蘭的礦產和木材,蘇聯故意把本屬於自己的東烏克蘭劃給西烏克蘭,以消解其脫離之心,勉強過了幾十年以後,在西方的意識形態攻勢下,親西方的波羅申科上台執政,正式脫離了俄烏白三國聯盟,但不歸還東烏克蘭,普京提議案給俄羅斯議會,要求武力收回克里米亞,立即通過,於是收回了軍事戰略要地,天然良港克里米亞以及黑海艦隊,並策動東烏克蘭處於半獨立狀態,烏克蘭雞飛蛋打,既沒能加入歐盟,也沒有加入北約,國家被肢解,西方並不能保護烏克蘭,單純經濟制裁俄羅斯並不能使俄羅斯屈服,至今處於戰亂狀態,俄羅斯以武力保衛東烏克蘭,西方不幫他收復,此次事件,得利的是俄羅斯,其次是西方,烏克蘭是徒受其害,沒撈到半點好處,當初是因為怕吃虧才想脫俄而親美,現在做到了,吃的虧更大了。
烏克蘭與俄羅斯雖然有歷史矛盾,但是很長時間並沒有鬧到必須分手的程度。俄羅斯帝國最初起源就在基輔。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別,還不如北京話與上海話差距大。
內戰時各民族都有人加入紅軍,也有人加入白軍。甚至一家幾兄弟各自參加紅、白兩軍,互相對打,但是不分民族的人卻能成為戰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講的就是烏克蘭的事,中國人一直當俄羅斯人的故事聽,很難察覺到裡面有民族的不同。
三十年代大饑荒中雖然烏克蘭死了很多人,但是當年是以階級劃界,不是以民族劃界,也有大批俄羅斯人和其他民族死亡。大饑荒的主因是當年強迫搞集體農莊,生產力急劇下降。烏克蘭人死亡比例大,是因為烏克蘭農業佔全蘇聯的比例本身就大,並不是針對烏克蘭人搞的陰謀,因為大量布爾什維克骨幹來自烏克蘭人。
蘇聯時代,烏克蘭名義上是獨立國家,在聯合國還有一個席位。蘇聯一共出過七個總書記,兩個來自烏克蘭:赫魯曉夫是俄羅斯人,進中央前擔任烏克蘭總理,總書記。當年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就是他的決定。勃列日涅夫則是烏克蘭族,當政時期也是蘇聯國力最鼎盛時代。順便提醒大家,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是喬治亞人,不是俄羅斯人。能讓一個少數民族控制黨政軍大權,可見蘇聯時代民族關係並沒有那麼激烈。
蘇聯曾經把大量軍火工業放到烏克蘭,巨型運輸機、野牛氣墊船等等。還有很多核武器,尤其是航母,如果瓦良格是在俄羅斯建造的,中國不一定買得成。總之,當年的烏克蘭在蘇聯並不是外人,就是股東之一。解體後烏克蘭分到的核武器比中國都多,因為養不起才給了俄國。
蘇聯解體本身烏克蘭也起了很大作用。當年蘇聯的解體派和統一派進行過激烈鬥爭,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與葉利欽合謀,搞了個獨聯體,老大老二都不想過了,蘇聯才最終解體。
分家後,兩國企業,尤其是軍工企業還有大量合作,因為在蘇聯時期就都是配套的工廠,誰都離不開誰。很多人坐上車就到對方境內企業上班,不用簽證。至於兩國關係,要看哪派上台,好的時候和一個人一樣。當年南斯拉夫危機,烏克蘭就站在俄羅斯一邊,因為都是斯拉夫人。
說來說去,不同民族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矛盾,政客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無視還是重視。但是矛盾發展到戰爭的地步就結了大仇,以後很難復原了。作為當事人,這是他們兩族的悲劇。當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失去烏克蘭後,俄羅斯已經不可能恢復為世界大國。中國少了一個未來的競爭對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