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蒙古,為何清朝僅一招就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預設了答案,就是藏傳佛教的傳播,但答案本身就是錯的。

首先,藏傳佛教不是清朝給蒙古人的,而是明代同期蒙古人自己主動接受的,1578年(明神宗萬曆六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後,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始在蒙古草原廣泛傳播,或者說得到尊崇的地位。

事實上,並不止黃教在擴張自己的信眾,紅教(藏傳佛教寧瑪派)也深入草原,進行傳教活動。

曾經在清宮戲出現過不止一次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傳,布延汗的長孫、蒙古汗國的正統可汗,擁有大元傳國金璽和千金嘛哈噶喇佛像,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正統繼承人,就在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影響下,改宗信奉了紅教,引發自俺答汗時代就詭異黃教的漠北三部和漠南諸多大部落的不滿。

也就是說,藏傳佛教早在清朝還沒有統治蒙古草原的時代,已經廣泛傳播,甚至成為影響政治選擇的一個因素。

其次,蒙古被滿洲的征服,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

這要從蒙古草原的經濟地理說起。

蒙古草原實際上是一個十字路口,一個多重開口的盆地,而非人們一般理解的無限開放的大平原。

廣義的蒙古草原的南界其實是東起陰山山脈,西到隴山的綿延山脈,也就是明長城一線,漠南和漠北,是通過千里戈壁灘中的幾條固定通道聯通的。

北方則是西伯利亞的茂盛叢林以及南北貫穿的諸多河谷地帶,西方則是阿爾泰山的阻隔,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而東方,則通過大興安嶺南段的缺口,可以進入東北的平原地帶。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金朝控制了南方和東方的文明區,而金朝本身又並不嚴禁貿易和鐵器等戰略物資的流入草原,這一點和遼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亞文明區,仍保留著古絲綢之路的貿易線路和繁榮,直到蒙古西征的大軍大規模地摧毀了當地的水利灌溉系統為止。

也就是說,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是「世界人」,居於一個中亞—北亞—東亞的大貿易系統之中,通過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他們並不是完全閉塞的。

事實上,哪怕在西征之前,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有信奉基督教的傳統,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之一。

而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在吸收了各個文明的成果之後,選取了最適用于軍事的先進技術和組織形式,將整個由成吉思汗打碎血緣、地緣部落,「剛剛製造出來」的蒙古民族打造成為一個戰爭機器。

所以,戰鬥力超強,可以橫掃東西方。

然而,在元末明初退出中原的北元勢力,卻完全不是這樣的組織了。

一方面,當年分封在漠北的諸多宗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退化回了血緣部落;另一方面,草原上薄弱的產出已經不足以支撐元朝朝廷這樣龐大的脫產組織。

最終,政治和組織敵不過經濟的退化,只能隨之退化,到達延汗的時代,對於草原上蒙古汗國的組織,進行了重構,重新退回到游牧國家的形態。

然而,游牧國家的中央集權需要定居農業的支撐,至少,需要與定居文明的規模性貿易維持,而大明朝對於北方的對手,施行的是分化瓦解式的手段,堅決不與蒙古汗國的「中央妥協」,而寧可與其中的「地方勢力」——俺答規模互市,並默許其河套地區大規模「板升地」的存在,也就是漢人移民的農業區。

正是由於這樣的狀態,此時的「統一」的蒙古汗國形成了尷尬的事實性分裂。

西方的中亞道路不通,被衛拉特蒙古佔據,東方和南方的文明區,全部掌握在敵對的明朝手中,蒙古汗國的「存在」由於經濟上的無力,本身就只能不斷地發生組織性退化,最終停留在部落聯盟的層次上,不再是強悍的中央集權軍事帝國。

對於某些人最關心的戰鬥力問題,其實,蒙古人在面對明朝的戰爭中,戰鬥力已經急劇削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窮。

真正的職業騎士和武士,除了鎧甲、刀槍之外,從小到大的訓練和培養,都是靠錢、靠物資堆起來的,不是一句生在馬背上就憑空得來的。

皇太極時代所面對的蒙古,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部落聯盟,而他進行的「掏心戰術」,不斷地追殺「正統共主」林丹汗直至其妻子投降,最終獲得草原各部的臣服,恰恰只是對一個部落聯盟的征服,而不是對一個強大民族國家的征服。

有人問,團結起來抵抗不行嗎?答案就是:靠什麼團結?用什麼團結?不存在的。

第三,清朝對蒙古統治真正的殺招是什麼?

清朝對蒙古統治實際上是組合拳,一方面劃分旗地,也就消滅了部落崛起擴張的可能性,同時基本隔絕了交流;另一方面,採取要點駐軍的手段,對事實上的經濟和交通中心進行掌握,從而保障統治的可觸達。

至於其他的盟會、朝貢,甚至文化手段,都是小伎倆。

真正的殺招,來自於商業。

比如乾隆年間崛起的大盛魁,在蒙古草原上廣泛活動,徹底佔據了各個半固定居住的蒙古部落的商業活動,又用商業交換和高利貸,將所有產出綁住,形成一個真正的經濟統治。

而大盛魁的年收入,能夠達到3000萬兩白銀,幾乎趕上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可想而知,這部分財富如果由一個「統一的」蒙古集權國家來控制,會產生怎樣的軍事化學反應?

而這個大商號,一直依託清朝的軍隊和政治特權,直到徐樹錚再次收復外蒙古失敗為止,方才徹底衰落。

可見,經濟手段,才是真正的終極殺招,當然,如果沒有清朝一系列的統治組合拳,這種經濟手段也無法發揮,所以,實際上是互為表裡的。

而那些認為光一個推廣喇嘛教就能讓數百萬蒙古人俯首帖耳,甚至再也不復英勇善戰的想法,可謂愚不可及。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乍一看,清朝比明朝厲害,解決了明朝200多年都解決不了的游牧民族問題。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概括說來:

明朝和清朝對征服蒙古的問題各有側重,但相比之下清朝比明朝更深刻,治理效果更好更長久;

明朝和清朝面對的國際形勢不同,清朝的蒙古問題更加國際化,相應的難度也更大!

那麼,明朝和清朝採取了什麼不同的手段呢?為何明朝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蒙古,而清朝卻差點讓蒙古滅亡?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明朝的保守國策和單一的民族政策

明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保守。今日我國境內的萬里長城絕大多數都是明長城,這是明朝保守國策的體現。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摒棄了宋元以來的「重商主義」政策,重拾「重農抑商」的政策,大明王朝重新將土地作為帝國生產力的最主要依靠。

此舉除了讓明朝的財政收入長期低迷外,還造成一個重要的後果,那就是在對外疆域擴張問題上,基本都以適合農業發展為首要考量。像長城以北的漠北地區以及西域這些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明朝都沒有強烈的擴張興趣。

終明一朝,直接控制的區域始終維持在「兩京一十三省」地區,向北以長城和蒙古為界。朱元璋時期在長城以北數百公里的地區建立了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衛所,但是在明宣宗時期紛紛放棄。

保守型的國策決定了明朝缺乏徹底征服並管理蒙古地區的內在動力,所以明朝寧可大興土木修築長城,也不會發動對蒙古的長期打擊。

既然沒有內在動力,那麼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對蒙古的征討是怎麼回事呢?答案是外在動力!

元朝退回北方後,並沒有消沉下去,反而不斷南下侵擾,想要恢復大元帝國的版圖。

此時的明朝不堪其擾,為了消除威脅,明朝大軍不斷北伐,一度打得蒙古軍隊潰不成軍。

但是,明朝缺乏治理草原的有效手段,不光是明朝,歷朝歷代的漢人王朝都沒有有效治理草原的手段。這導致明朝大軍撤退後,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可以重新組織起來,再度形成強大戰鬥力。

在明朝這裡,「一仗打出30年和平」根本不現實,10年也不可能!所以無奈的明朝只能修建萬里長城進行防禦,意圖以長城將蒙古徹底阻擋在中原之外!

待明朝轉入防禦後,蒙古開始再次膨脹,先後爆發了「土木堡之變」、「庚戍之變」等一系列入寇事件,明朝更加被動。

1571年,「隆慶和議」達成,但這只是明朝和漠南蒙古和解了,距離明朝征服蒙古還有十萬九千里!

2、清朝的少數民族身份和多樣化的政策

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前身是真正的蠻夷。

然而,正是這樣的蠻夷身份,讓清朝有了更靈活的手段,徹底解決蒙古威脅中原的問題。

清朝建立前的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就不斷和漠南蒙古發生戰爭。同時,為了分化瓦解,努爾哈赤和漠南蒙古各部落聯姻,最終爭取了漠南蒙古的臣服。

1635年,漠南蒙古臣服清朝。此時的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先後向清朝進貢,清朝成為蒙古的宗主。

隨後,1691年,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喀爾喀蒙古納入版圖。

1757年,乾隆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

由於自己曾經是蠻夷,所以清朝對蒙古這樣的蠻夷很有心得。在統一了蒙古後,清朝意識到蒙古的巨大威脅,所以防患於未然成為清朝統治者考慮的首要問題。

所以清朝在蒙古草原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保證了清朝統治的穩定,包括:

戰爭屠殺

征服蒙古不是一句空話,一句嘴炮,是實實在在打服的,打服的手段,就是戰爭。

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金就不斷對漠南蒙古用兵,終於擊敗察哈爾林丹汗,使漠南蒙古徹底臣服蒙古。

在喀爾喀蒙古方向,清朝沒有用兵,喀爾喀蒙古各部主要是和沙俄以及準噶爾交戰。

而在漠西蒙古方向,清朝手腕再次強硬起來!

1690年和1696年,康熙分別在烏蘭木通和昭莫多打敗噶爾丹,迫使其自殺;

噶爾丹自殺後,準噶爾汗國並未衰落。1716年,準噶爾南下入侵西藏,康熙兩次用兵,終於在1722年成功進藏,驅逐準噶爾;

1723年,雍正派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清軍收復青海;

1757年,乾隆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消滅大小和卓叛亂,終於在1759年,將整個新疆徹底納入版圖。

隨後,在1820年,道光平定張格爾叛亂,再次維護了領土完整。

盟旗制度

針對蒙古逐水草而居最後聚合成強大力量的情況,清朝貼心地設置了「盟旗制度」,將各部落固定在一定的區域,沒有清朝皇帝命令不得隨便遷移,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蒙古人聚攏的可能。

蒙古人固定之後,抵禦天災的能力大大下降,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饑寒交迫中等待清朝的救援,很多人在慰問品到來前就先一步而去了!

另外,部落固定也帶來了近親結婚,亂倫等一系列問題,草原上的性病流行奪去了大量蒙古人的性命!

黃教制度

針對蒙古人信仰喇嘛教的事實,清朝在草原上大興喇嘛教,大建喇嘛廟。並規定每個蒙古家庭除了留下一個男子守灶外,其餘男孩全部出家。這樣一來,蒙古人的生育率大大下降。

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原有至少500萬的蒙古人只有不到50萬人,人口減少超過90%!

3、沙俄的攪局,蒙古成為國際問題

一直以來,蒙古和中原王朝的衝突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衝突,在游牧民族不敵農耕文明的反擊時,他們就會拚命地往北跑,跑到西伯利亞,跑到中原軍隊追不到的地方。

但是,沙俄來了。

1582年,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在西伯利亞的瘋狂擴張;

1600年,沙俄勢力到達貝加爾湖一帶,佔據了貝加爾湖北部和西部地區;

1639年,沙俄到達鄂霍次克海,勢力抵達太平洋沿岸;

1643年,沙俄侵入黑龍江燒殺搶掠。

沙俄的到來,為蒙古問題帶來兩個新變化:

  • 蒙古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北逃了,因為沙俄此時佔據了西伯利亞,堵住了他們的退路。

  • 沙俄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沆瀣一氣,意圖撕裂西域,威脅清朝進軍中亞。

可以說,沙俄的攪局,為蒙古問題增添了新的變數。

1689年,康熙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東北的邊界,實際上也是對外興安嶺南北蒙古區域的劃分。

1691年,準噶爾部不斷東侵,沙俄也不斷南下,喀爾喀蒙古各部處境危險,尤其是土謝圖汗。在這樣的情況下,喀爾喀各部選擇歸順清朝,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清朝擁有漠北蒙古後,1727年雍正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中段邊界,隨即中俄貿易開始繁榮;

《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意味著清朝和沙俄爭奪的窗口已經局限在西域地區,所以準噶爾汗國的興衰決定了西域的最終歸屬。

1755年,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天災,民不聊生,在沙俄還未及時反應時,乾隆迅速出兵,徹底消滅準噶爾部,征服天山南北。至此這塊從安史之亂後遊離的地區徹底回到中原王朝懷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1206年,鐵木真建立起大蒙古國,這支草原上的雄獅開始在亞歐大陸瘋狂地開疆拓土。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幾百多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是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蒙古人真的是厲害,他們客服了地形的限制、交通的不便、文化的衝突,建立起來了一個同時擁有東西方文化、技術的多民族國家。

首先,蒙古族厲害的不是他們的裝備精良,而是他們的身體素質,精氣神要勇猛許多。作為尚武的民族,其作戰向來都是要馬革裹屍而還,每一個人都悍不畏死地進攻,打起仗來自然是無往而不利。

其次,300萬蒙古人始終是個隱患,為此清朝統治者進行了一項狠毒的政策。在剛開始征服蒙古之後,清朝統治者打著滿蒙一家人的旗號拉攏蒙古人。女真族固然也是驍勇善戰,可是跟蒙古人作戰還是他們不願意做的,為了不讓其反抗,他們一方面重兵鎮壓,以作監視作用。不僅如此,清朝人還模仿和親政策,每代皇帝或者皇子都迎娶了蒙古貴族女子為妃。

當然,光是拉攏不足以抵消蒙古人進取意識,所以在蒙古人聚居地區,他們開始宣傳佛教思想。滿清人早先發現,這佛教對於尚武的民族來說會起到極大的反作用。皇太極就說過:「蒙古諸貝勒舍本國之語名號,具學喇嘛,致國勢衰微,當以為戒」。也就是說原來彪悍的蒙古,因為學喇嘛,因此,衰微。流行於喇嘛之中的正是佛教,因此佛教思想就成為清朝奴役蒙古人的方式之一。

佛教思想的傳播效果顯著,在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和清軍聯合作戰的時候,清軍士兵發現,曾經不怕死的蒙古人變得膽小怕事了起來,甚至有些溫順,十分好控制。不僅如此,佛教的推廣還有一個作用:鼓勵了許多蒙古人出家之後,結婚生子這種事在蒙古族中就減少了許多,人口數量就開始了銳減。在清末時期,當時的馮玉祥將軍一直佔據西北,在其自傳之中其就說過,當時其治下的蒙古族不足60萬人,幾乎又回到了成吉思汗初期,而且大多窮困潦倒,懦弱無能。

清朝人的目的是達到了,蒙古族臣服在了女真的腳下,再沒有過犯上作亂,可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就此消失,真的算得上缺德的行為。

蒙古人生來就是能征善戰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統治時期,更是席捲了一股征服世界的潮流,蒙古鐵蹄的足跡遍布歐亞大陸,一度伸向了地中海地區,令世界為之膽寒。元朝建立後,蒙古人口更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清朝初期,人口已經突破三百萬。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曾經對蒙古人進行了長期的圍剿,但蒙古人不但沒有因此而滅絕,相反變得更加強大,縱觀整個明朝時期,北方邊防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不時有蒙古南下,侵佔邊疆的問題。而到了清朝時期,這一問題卻得到了徹底解決,那麼滿清又是使用了何種手段呢?

在明朝,歷來皇帝都是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想通過武力來征服蒙古,但是蒙古歷來是尚武民族,這種辦法顯然不奏效。而清朝則採取了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和蒙古進行聯姻,以此來拉攏蒙古,另外一點就是讓蒙古人去信仰佛教,改變他們天生的尚武品行。元朝在征服西藏之後,很多蒙古人開始信仰西藏地區的黃教,性情逐漸變得溫順起來。到了康熙時期,更是制定了「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在蒙古地區建立了大量的喇嘛寺廟,不斷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勵更多的蒙古人出家為喇嘛,並規定如果有人出家為喇嘛,便可以減免徭役,因此很多蒙古人開始出家做喇嘛,從此信仰黃教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也因此改變了他們那種尚武的性格,朝廷想要控制他們,也變得簡單許多。但是這樣的政策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後果,那就是蒙古人口的銳減,由於大量的蒙古人出家為喇嘛,而喇嘛又不能結婚生子,到了滿清中後期,蒙古人口銳減兩百萬,和成吉思汗統治前的人口相當,這樣的政策,表面上是為蒙古人謀福利,但實際上卻讓他們逐漸趨於溫順,為清朝的統治帶來了更大的方便。


明朝推翻元朝後,明朝每一位皇帝都以高壓打擊蒙古余部,卻始終沒有征服蒙古。

而到了清朝,致使蒙古再也翻不出浪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時代不同了,冷兵器時代過時。

到了清朝,蒙古各部落間的內部矛盾,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力量。

同時,隨著槍支大炮的出現,蒙古人的騎兵優勢變成了劣勢。

在此期間,俄羅斯的崛起,蒙古的大量土地被俄羅斯佔領,沙俄對蒙古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外蒙在俄羅斯的慫恿下,脫離中國版圖,自立為國。蒙古人的疆域變小。

清朝也憑自己的武器兵力收服了蒙古的大片土地。先後將喀爾喀和準噶爾納入版圖,在當時來看不僅僅是一次了不起的開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決北方變患問題。

2.清朝對蒙古的政策不一樣

一開始,清朝就對蒙古實行和親政策。清朝各皇帝都會娶一位蒙古公主當妃子,清朝的公主也會嫁給蒙古王孫為妻。現在是一家人了,還打什麼打。

清朝控制蒙古後,對蒙古實行貿易開放。王孫貴族手裡有錢了,安逸了,他們也不想打仗了。

3.關鍵一點,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朝出計,讓蒙古大部分人改信奉藏傳佛教(清朝人嘴裡的黃教)。

在康熙年間,在蒙古各地,大量修建喇嘛廟,制定了「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不斷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勵更多的蒙古人出家為喇嘛,並規定如果有人出家為喇嘛,便可以減免徭役。

因此很多蒙古人開始出家做喇嘛,從此信仰黃教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也因此改變了他們那種尚武的性格。同時,大量男人出家做喇嘛後,不結婚生子,導致人口的急劇減少。

總之,有書君認為,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的蒙古,到了清朝,蒙古人口銳減9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的原因是,清朝讓蒙古人改信藏傳佛教。用左宗棠的話說「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衛京師」,這正是清朝解決蒙古問題所帶來的最大好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清朝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這大概是野史的說法吧。大概說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區大肆推行黃教,男丁大量入寺為僧,男人減少,繁殖能力下降,導致蒙古人銳減。

清朝在蒙古地區推行黃教確實不假,蒙古人在清朝時候減少也確實不假,但是把黃教導致蒙古人減少就說不過去了。黃教雖然對蒙古人的減少有一定關係,但關係不是很大。黃教只是清朝為了更好地統治蒙古而已,並不是要毀其嗣。更何況,蒙古女人並未受黃教影響多少,蒙古人的繁衍還不至於毀滅打擊。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時候,成吉思汗所部約60萬人。當然,蒙古部落很多,隨著成吉思汗的征服之戰等方式,統一的蒙古人自然增加起來。到元朝滅亡南宋的時候,蒙古人共有400萬左右。當然,古代的族群和現在的民族並不等同。比如說元初的400萬蒙古人,不會僅僅只是蒙古人的族群,蒙古高原其他被征服的游牧族群,自然也是計算在蒙古人以內的。

明朝滅亡元朝的時候,已入內地的蒙古人返回漠北的人不多,十萬人以內。而其他部分則散居內地,或融入他族。此外,明朝的時候蒙古主要分為三部,即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部相互攻伐,且又不同程度和明朝、葉爾羌等交攻。因此,明朝近三百年歷史,蒙古在戰亂、天荒等各種條件下並沒有增長,反而有所減少。到了明亡的時候,蒙古高原還有蒙古人約220萬。

清朝末年的時候,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還有170多萬,相比明朝有了減少,但與清朝減少了9成的說法差距太大。而減少的部分,主要是戰亂,比如喀爾喀的反叛、準噶爾之戰等,以及蒙古入旗籍,附遷內地等。

有人說,清朝算境內增加人丁到四萬萬之眾,而蒙古人不升反降,說不過去。實際上,清朝人丁增長的內地,主要是事農耕而致,尤其是美洲高產農物傳入中華而致。而蒙古不事農耕,其人丁增長自然與他無關緊要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代蒙古的衰敗,不是滿清厲害,是時代不同了。

第一,蒙古已經沒有成吉思汗了。

蒙古早在明末就已經大分裂,各部落實力都很虛弱,還互相仇殺。

即便很強的蒙古部落,一次最多出動數千騎兵。

這相對滿清動輒數萬精兵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很容易就可以打垮。

第二,蒙古騎兵越來越不行了

隨著火器的逐步普及,蒙古騎兵引以為自豪的騎射不行了。

以八里橋戰役為例,數千蒙古騎兵被英法聯軍打的全線潰敗,後者傷亡不過幾十人,等於沒有傷亡。

清軍火器雖然沒有英法聯軍那麼多,但火炮和火槍還是保持一定數量的。

至鴉片戰爭前夕,清軍共擁有火炮十一萬四千零九十一門,火繩槍二十六萬兩千三百六十五支。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第三,蒙古人的宗教導致人口巨減

蒙古人從明末開始狂熱信仰藏穿佛教,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成為內外蒙古實際上的皇帝。

在狂熱宗教下,蒙古男人大量成為喇嘛,並且以此為榮,每家至少1人。

喇嘛雖然受各種優待,但不能結婚,不能生育,導致蒙古人口巨減。

人口減少,使得蒙古越來越虛弱。區區一二百萬人的蒙古,已經無力和人口高達三四億的滿清對抗。

第四,蒙古王公多被滿清籠絡

蒙古王公最高層基本都和滿清皇族通婚,成為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變相獲得各種特權,還拼什麼命呢?

以上4種,蒙古人就不行了。

其實,隨著新式火槍和火炮的出現,蒙古騎兵早就完蛋了。到了機槍出現後,蒙古騎兵也就成為活動的靶子而已。


清初時,蒙古大約一百萬的人口,後來在清朝皇帝「滿蒙一家」的「特殊照顧」政策之下,蒙古族在辛亥革命只是只有區區一百萬人。對於這個流著成吉思汗血液的彪悍民族,清朝放棄了對於漢人的強壓政策,而是以一種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在行動上限制他們,在思想上愚化他們,讓整個蒙古遠遠落後於其他民族,最後只能面對族人凋零的結局。

蒙古人的戰鬥力曾經讓世界為之心驚膽戰,成吉思汗帶著他的子孫橫掃歐亞大陸,即便後來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他們仍是草原上的狼王。明朝時期漢人別說是想要征服他們,甚至連大明自己的皇帝都被他們擄了去。

只是沒想到這樣驍勇善戰的民族竟被清軍吊打,連最為兇悍的準噶爾都被滅了。究其原因還是時代在發展,清軍已經和漢人學習到了先進的火器和軍事思想,而蒙古人還是一盤散沙,各部根本就不願意聯手抗清。

蒙古歸順大清之後,清朝皇帝放棄了以長城阻隔漢蒙的做法,而是讓蒙古成為天然的北方屏障。這樣一來清朝皇帝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蒙古每個人心甘情願誠服,又不會和漢人勾結在一起反咬滿清一口。

首先在地域上隔離,清朝規定蒙古人進入中原只得從山海關等六處關隘入關。他們將蒙古來往中原的好路都封死了,只留下幾個險要的關口,讓蒙漢兩族人的交流減少到最低。同時清朝皇帝不允許滿族人使用或者學習漢文,甚至連起名字的時候有漢字的意思都會受到重罰。兩組人不得經商,不得交流文化,蒙古人聽漢曲都是違法的。

為了讓蒙古族一直保持著原始落後的放牧生活,清朝皇帝禁止他們建造房屋,將他們的視線困在草原之上,永遠只能做井底之蛙,讓他們三百年都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在思想上,清朝皇帝運用藏傳佛教愚化蒙古人。康熙之後,清朝政府大興土木,在蒙古大建寺廟,並且對於出家的喇嘛們政策優待,不僅可以免除兵役、徭役還可以免除賦稅。迫於生計的蒙古族男子們紛紛前往寺廟出家,吃齋念佛成為了這些主要戰鬥力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長此以往,蒙古男人身上的血性漸漸沒有了,最嚴重的是大量充當勞動力的男子遁入空門,女人們都找不到丈夫,整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成了問題。所以後來很多學者將蒙古人從血性到文弱的變化歸功於喇嘛教,但是對於當時落後的蒙古來說,喇嘛教為他們帶來了文字,消除了他們自成吉思汗時代以來的侵略性,對於蒙古人來說不一定儘是壞事。

所以,蒙古民族的衰弱並非全是喇嘛教的責任,而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之下,這個民族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沉痛的過程。滿清政府堅持了三百年的愚化政策十分高明,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化解了這個民族的戰鬥力,讓這個民族自上而下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往生夢想之中,敲碎了這隻草原狼王的尖牙。

歡迎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現在的蒙古人熱情好客,但是在歷史中蒙古人卻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他們的作戰風格遊離不定、全民皆兵,就連一個女人體格都比中原王朝的男人健壯,因此在他們的騷擾下,中原王朝對他們頭痛萬分。

滿清雖然早早地和蒙古人打好了關係,沒有受到太大的威脅。

但是他們卻地深刻知道著蒙古人的歷史,知道蒙古人的身上蘊含著多麼強大的威脅,所以他們才會為了防範蒙古人,做出了很多絕戶計劃針對蒙古人。

蒙古帝國的崛起

在說到滿清統治者的絕戶計劃之前,我們得首先來了解一下蒙古人的歷史。

在宋朝時期,我國正處在一個相當於南北朝的格局中,無論南宋還是北宋,他們都只佔據了南方的國土。

當時統治北方的分別是遼朝和金朝,遼朝是唐朝之後的契丹人建立的,金朝是擊敗遼朝的女真人建立的。

雖然那個時候蒙古人也不是特彆強大,但是遼朝、金朝卻一點都沒有小看那時候的蒙古部族,他們為了減少蒙古人的威脅,經常會派出強大的騎兵去獵殺蒙古人男子。

這種狀況在成吉思汗出現後得到了改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族,並將他們打造成了一支全世界無敵的軍隊。

然後在成吉思汗以及他子孫們的率領下,當時人數只有幾十萬的蒙古軍隊在我國境內一路消滅了西夏、金國。

佔領了俄羅斯、中東很大的一塊土地,兵力觸角接觸到了歐洲、非洲,由此締造了一個古代歷史中空前強大的帝國。

在蒙古攻打當時整個已知世界的時候,他們把屠殺帶到了世界各地,當時只有他們屠殺別人,而再也沒有以前別人屠殺他們的屈辱。

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區別

到了成吉思汗孫子這一代的時候,蒙古帝國分裂了,蒙古人也由此分成了好幾個部分。

在當時的蒙古大汗死去之後,因為其他繼承人都在攻佔歐洲、非洲,距離實在太過於遙遠,所以當時正在我國北方籌備對南宋戰事的忽必烈憑藉著自已離蒙古本部距離較近的優勢,奪下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在忽必烈成為大汗之後,其他人是很不服氣的,因此在一番征戰之後,當時人數不足百萬的蒙古人分裂成了五個部分。

其中忽必烈是最正統的蒙古大汗,他所佔領的地盤包括了當時我國的北方到蒙古本部以及俄羅斯一部分。

而忽必烈之外的其他四個人,他們分別在俄羅斯以及中東建立了自己的汗國,與忽必烈分庭抗禮了起來。

在忽必烈佔領了南宋之後,然後才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元,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元和蒙古帝國是有區別的。

蒙古帝國代表著的是一個空前強大的概念,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

而元是一個以我國為主體的中原王朝,雖然要比現在大上不少,但是面積只有1300萬平方公里,連現在的俄羅斯都比不上。

蒙古人強盛時期的崩塌

其實不僅僅只有元朝在享受了安逸之後崩塌了,當時蒙古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其他汗國在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因為安逸失去了強大戰鬥力的情況下,他們紛紛被當地人給推翻了。

其中元朝在被推翻後,他們並沒有被全部消滅,在明朝建立之後,他們逃回了蒙古、逃回了荒莽的草原中,然後建立了北元。

憑藉著遊離的作戰風格,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因為草原的生活條件困苦、經常要面對各種天災挑戰的原因,蒙古人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他們的人數卻是沒有增長太多的,與我們相鄰的蒙古人口僅有200多萬人。

清朝皇帝以史為鑒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後,他們不像蒙古人那樣抵觸中原的文化。

他們虛心接受起了中原文化的各種制度,也深深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強大,然後他們以史為鑒,創造了一個有利於他們的王朝。

首先他們吸取歷史中各種各樣的教訓,將整個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成為了我國歷史中皇帝掌握權力最集中的王朝。

不過由此換來的是清朝普遍的勤政,為了維持權力的高度集中,清朝皇帝每天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政務、為了防止自己子孫後代的皇帝中出現明朝皇帝的奇葩行為,他們也制定出了很嚴格的規定。

限制了後代皇帝的很多行為,這才使得清朝的皇帝中很少出現一些荒唐的人物。

正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從歷史中尋找教訓,所以歷史中普遍不安定的蒙古人被他們當成了心腹大敵,為了防止蒙古人終有一天把獠牙對向自己,清朝就做出了他們的針對計劃。

滿清皇帝通過喇嘛教強行控制蒙古人口增長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喇嘛教在蒙古的加強傳輸,在清朝之前,喇嘛教就已經在蒙古有了一定的市場,在滿清的強制手段以及甜頭下,喇嘛教在蒙古人中流傳得更加深遠了起來。

當時在滿清制定的規則下,喇嘛在蒙古人當中擁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享受到了非常好的福利,所以當時即便滿清皇帝不強迫,有很多人也是樂不得去當喇嘛的。

首先喇嘛的傳入會使蒙古人的性格變得溫和,會使他們褪去深深植在血液中的暴戾。

與此同時,也因為喇嘛不能結婚生子,所以造成了蒙古人口的大規模停滯不前。

當時清朝人制定的規則非常嚴格,在他們的規定下,無論蒙古人生下多少個兒子,他們中都只有一個人能傳宗接代,其他人都得去當喇嘛。

民國軍閥馮玉祥曾經統治過一段範圍內的蒙古,據他的回憶稱,蒙古人如果有八個兄弟,那就得有七個人去當喇嘛,如果有四個兄弟就就得有三個人去當喇嘛。

正因為在這步非常狠毒的方法下,蒙古人從清朝開國開始,人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兩三百年的歷史中減少了幾十萬人。

從清朝早期的200多萬到最後的100多萬,蒙古的人口是呈現一個負增長趨勢的。

這就是蒙古人口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對於提問中所提到的九成人口,如果從單純的人數上來說,蒙古人實際上只減少了五成,但是如果考慮到被消減的人口增長數量,那九成人口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滿清皇帝對蒙古人的文化抑制

當時清朝除了在人口上針對蒙古人之外,他們在文化上也嚴格限制住了蒙古人。

當時工業時代還沒有大規模開啟,所以當時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先進的,滿清統治者在接受我們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所以為了防止蒙古人吸取中原王朝的文化變得強大起來,所以他們嚴格禁止了蒙古人接觸我們的文化。

不讓蒙古人接觸中原王朝的各種知識、不讓他們學習漢字、也不讓他們隨意地和漢人接觸。

正是在這重重的限制下,蒙古人在歷史中對中原王朝所產生的巨大威脅被滿清皇帝和平消彌了,不過這並不代表著我們的邊境就安穩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承了蒙古人兇悍的俄羅斯人

蒙古人的威脅消失後,俄羅斯人的威脅卻開始驟然增強起來。

俄羅斯人在歷史中性格非常的溫順,與古代我們的祖先一樣都處在農耕社會中、極其的逆來順受,與現在戰鬥民族的兇悍性格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俄羅斯人在被蒙古人侵略之後,或許是受到蒙古人影響的原因,他們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跳樓式的轉變,他們的性格變得非常兇殘暴戾起來。

在他們推翻蒙古人之後,他們完成了他們歷史中從未有過的統一,於是他們兇狠的獠牙開始對四周露出了危險的光芒。

不僅是清朝的土地受到了他們的威脅,俄羅斯在歷史中也和歐洲發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

或許可能我們現在想像不到古代蒙古人的兇悍,但是只要大家對比一下古代、近代史中俄羅斯人的兇悍,那大家可能就會有所了解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人就是古代蒙古人兇悍精神的接班人。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能徹底征服蒙古人、並使蒙古人口增長率大規模減少的原因,清朝皇帝雙管齊下,他們大規模向蒙古輸送了能減少人口增長、使他們性格變得溫順的喇嘛教,抑制了能使他們脫離野蠻、走向強大的文化,然後再加上他們和蒙古人有著一樣的作戰風格,能輕易地對付蒙古騎兵,所以最後蒙古人才被他們征服了。


有網友問:明朝兩百年未能征服蒙古,為何清朝僅一招就讓蒙古人口銳減9成? 我們就以中國人口史作為資料來源,來看一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在明朝的時候,在內外蒙古的人口其實只有近百萬。其中韃靼10萬人口,全寧,開平附近10萬,東勝,雲川,宣德附近15萬,河套地區12萬……

1661年,蒙古人口確實降低到了70萬,那是因為,大量人口被滿清編為軍隊,帶領入關。到1911年,內蒙人口則為150萬,實際蒙古人口是上升的,並沒有下降90%。

而在清朝真正人口銳減的蒙古部落,實際上是新疆的准葛爾蒙古,他們從聖武記記載的60多萬人口,大幅度降低了,其中40%因為疾病死亡,20%逃入俄羅斯,30%死於戰爭。但是當7萬厄魯特蒙古遷入以後,與殘餘的准葛爾蒙古一起到1785年恢復到了41萬人口。

清朝是不可能讓蒙古人口大量減少的,首先是,蒙古人是清朝最重要的兵源。這一點我們從清朝在戰爭當中,抽調的蒙古部隊的人數,就可以看出來。天聰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編立時,共有蒙古兵丁 16956 人。

到第2次鴉片戰爭,清軍在大沽口炮台,山海關,張家口,張家灣和八里橋,也部署了超過2萬蒙古士兵。可見,蒙古軍隊的人數,與清朝初年相比,數量並沒有下降。

另外,清朝在內蒙古封了49旗,蒙古札薩克與八旗蒙古並不存在統屬關係,旗長仍有貴族世襲,因此人數也多寡不一、不相一致。這些旗主的實力,都無法挑戰清廷。

蒙古人口增長緩慢,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問題。比如,4畝耕地就可以養活一個農民,50畝耕地,可以很好的養活一家農民。但是一戶蒙古游牧人需要的土地面積則百倍於這個數字。


明朝兩百年與蒙古打打和和,至到明朝滅亡也沒有能征服蒙古,甚至還有多次蒙古兵臨北京的情況發生。清朝從開始就與蒙古(漠南蒙古)聯合在一起,使得蒙古成了清朝的忠實臣民,終清朝一代,蒙古(准葛爾汗國除外)沒有反叛清朝,甚至在清朝滅亡之際,蒙古騎兵還在北京保衛清朝皇室。那麼清朝為何能讓蒙古人服首貼耳,甚至人口大減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其一、政治上扶持並控制蒙古。

清朝還沒有入關之前就打敗過蒙古(林丹漢),但是考慮到蒙古人的強悍戰力與兵力恢復能力,清朝的統治者對蒙古貴族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具體的政治手段有:(1)盟旗制度,也就是將蒙古的部落劃分成兩百多旗,防止蒙古各部團結一致對外;(2)聯姻制度,據統計清代公主下嫁外藩蒙古王公者共有六十一名,清朝皇室娶蒙古女子則難以計數;(3)封建制度,清朝給蒙古各旗首領都有不同的封爵,從大到小分別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1~4等吉台、1~4等塔布囊等;(4)會盟與年班制度,也就是讓蒙古貴族定期上京述職,嚴密監控他們。

其二、經濟上控制蒙古各旗

乾隆皇帝曾說過「蒙古衰弱,中國之利也」,在經濟上成功壓制蒙古是清朝控制蒙古的有效手段,也是蒙古人口銳減的真正原因。蒙古本是游牧民族,擇水草而居是他們的天性,不過清朝通過盟旗制度將各旗蒙古人圈禁在他們的封地之內,任何情況均不得遷出自己的封地,就算有天災也只能等朝庭救濟,違者重則處死,輕則重罰。清朝禁止漢民進入蒙古農耕,一方面是防止蒙漢聯合,另一方面是控制蒙古的經濟處在低水平狀態。清末政府鼓勵漢民「移民實邊」,實則大量徵收了蒙古人的牧場,使得蒙古人民更加貧困。還有就是特許經營,只允許部分商旅進入蒙古開展商業活動,大大限制了蒙古經濟的發展。

清朝政府通過封禁制度、加官晉爵的搜刮政策,移民實力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蒙古經濟的發展,使蒙古經濟處於停滯或倒退的境地,元朝以來曾享譽世界的文明發達民族蛻變成了落後貧窮的民族。生活貧窮導致蒙古人生育率低下,存活率低下,不少人選擇出家當喇嘛,這才是蒙古人口銳減的真正原因。

其三、利用宗教弱化蒙古人

黃教是蒙古人信仰的宗教,該宗教是藏傳佛教的一支,可以使人變得良善,但同時也是宗教人士斂財的手段。清政府大力扶持黃教,給予黃教首領達賴崇高的政治地位,又在蒙古大量修建黃教寺院,積極鼓勵蒙古男子當喇嘛。黃教的興起不僅耗費了蒙古大量金錢,還使得蒙古男子(特別是大量窮人家的男子)當了喇嘛,因為當了喇嘛就可以免除他們一家人的兵役、徭役、差役等。據清代後期漠北喀爾喀地區各寺廟統計,在廟喇嘛人數為105577人,占蒙古人男性總數的44%。當喇嘛可以免除很多徭役,但是卻喪失了結婚生育的資格,這也是蒙古人口巨減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經濟是主要原因,有錢人誰願意去寺廟裡苦修呢?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清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