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暴君隋煬帝征高句麗,明君唐太宗也征高句麗?
古高麗,即高句麗之簡稱,古代史書皆記為高麗,故從之,其疆域大抵包括今日朝鮮北部中部至北部,以及中國東北地區之一部。
曾經強大一時的隋王朝,在征討高麗上栽了個大跟頭,隋煬帝連續三次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遠征。僅第一次東征高麗,即動用一百一十三萬的軍隊。然而高麗人的英勇善戰,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三次征高麗的失利,竟然成為隋帝國倒塌的起點。
那麼唐太宗為什麼還要征高麗呢?
唐初,在遼東到朝鮮半島上,高麗是最大的國家,其疆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二千里。除了高麗王國之外,在朝鮮半島的南端還有兩個國家,即百濟與新羅。唐高祖李淵便冊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國王夫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國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
貞觀十六年,即642年,高麗政局出現巨變。
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淵蓋蘇文)發動政變,率軍進攻都城,攻克王宮,殺死國王高建武。泉蓋蘇文改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為高麗國王,而實際權力則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高麗王國實際統治者。
高麗國內的政變,引起了唐朝廷的密切關注。唐太宗派出使者到高麗,冊封新國王高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表示唐帝國承認其政府。
然而時過不久(643年),朝鮮半島的局勢出現重大的變化。半島南端的百濟國與新羅國陷於戰爭之中,百濟侵佔新羅四十餘座城池,並與高麗結盟,共同出兵新羅。新羅國王抵擋不住,緊急向大唐帝國請求援助。
唐太宗在給高麗國王的詔書中,警告說:新羅是大唐的藩國,高麗與百濟應當速速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羅,將受到嚴懲。
貞觀十八年(644年)初,大唐使者相里玄獎攜帶著太宗皇帝的詔書,抵達高麗都城平壤。相里玄獎出示唐太宗的詔書,然而,泉蓋蘇文不以為然,拒不奉詔。
相里玄獎沒有完成這次使命,他回到帝國首都長安後,向唐太宗彙報情況。唐太宗大怒,決心出兵推翻泉蓋蘇文。遠征高麗的決定,引起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唐太宗對此的看法是:泉蓋蘇文弒君,在高麗胡作非為,這正是消滅高麗的最好時機。
為了顯示遠征高麗的決心,唐太宗決心御駕親征。
十一月,刑部尚書張亮被唐太宗委任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也是海軍總司令,其轄下的戰船共計五百艘,海軍陸戰隊四萬人,主要是來自南方江淮一帶的士兵,計劃從萊州軍港出發,走海道進軍高麗。
大唐名將李世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以及部分胡人部落騎兵,從陸路進擊遼東。
一切準備就緒,唐太宗親自寫下討伐高麗的詔書,在這份詔書中,聲討泉蓋蘇文弒君虐民的暴行,並指出唐軍必勝的五個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敵勞;五曰以悅當怨。」
在唐太宗看來,討平高麗,指日可待。
十二月十四日,大唐帝國正式對高麗宣戰。
歷代中原王朝都面臨著周邊各小國和游牧部落對邊境的入寇劫掠這個問題,但在發動反擊戰爭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中原王朝雖然擁有著遠勝於這些小國的國力,但卻不一定能夠在戰爭中取勝或者獲得戰果。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略戰術上的不足。
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可以最直觀的顯示出正確戰略戰術在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綿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對高句麗有所征討,戰爭的規模也都很大,但兩朝在戰爭中所取得的戰果卻截然不同。規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戰落了個嚴重損害國力,煬帝身死國滅的下場;而唐朝卻因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在高宗時最終獲得大勝,將高句麗滅國。那麼,唐太宗、高宗父子採用了怎樣的戰略戰術才能夠取得隋煬帝百萬大軍都無法取得的戰果呢?
圖1 隋朝三征高句麗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介紹一下高句麗。高句麗是建立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小國,主要由部分扶餘人和其他小部族組成,歷史悠久,漢朝時便已存在。高句麗人有著農業和游牧業想結合的生產方式,有擴張的野心,對當時漢朝在遼東和朝鮮半島設立的漢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屢次入侵漢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範圍。
現實很殘酷,有擴張野心的高句麗受到了包括漢朝,和後來遼東漢人軍閥公孫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儉等人的打擊,國都被多次焚毀。但高句麗賊心不死,最終在中原混亂的情況下,逐漸壯大,吞併了原來在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漢四郡。
當隋朝建立時,高句麗已經成為了東北亞地區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它擁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比肩多個關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為誇張的是,高句麗還修築長城。高句麗對於隋朝而言,就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隨時有可能給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於是隋文帝在剛滅陳後,便遣使恐嚇告誡高句麗王要老實些。但高句麗人沒有把隋文帝的告誡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與突厥眉來眼去,相互勾結。隋文帝得知消息後,便立馬組織隋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然而,隋文帝的這次征討卻因極端的天氣和軍中疫疾沒有取得什麼戰國,浪費了很多財力和人力。
圖2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煬帝剛即位時,隋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國內有戶八百七十萬,原本的勁敵突厥也已臣服。估計隋煬帝認為他父親隋文帝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之所以沒有取得戰果,是因為動員的兵力太少,自己繼承的國力如此強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於是,隋煬帝下了一道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動員令。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令天下兵馬不分南北遠近,皆集結於涿郡,共百萬軍,隋煬帝親自指揮,出征時隊伍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這支靠動員全國才組織起來的龐大軍隊卻因隋煬帝的錯誤指揮而慘敗。隋煬帝令隋軍分道前進,且下令如果高句麗軍投降則進行安撫,這使得隋軍往往在將要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假裝投降,而在對城池進行修理後繼續抵抗,讓隋軍傷亡慘重。潰敗回國後的隋煬帝並不甘心,旋即組織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萬大軍剛開赴戰場沒多久,國內便因無法承受大軍出征所帶來的巨大消耗而動蕩不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煬帝只得班師回國,沒多久便身死國滅。
圖3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經歷了隋末的天下大亂,唐朝建立了起來。唐太宗時,因為隋末內戰帶來的巨大消耗,國內也不過有戶三百萬,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所能利用的國力和資源遠遠地不如隋煬帝時期。但唐太宗認為,遼東本中國故土,且高句麗對後世子孫危害極大,如果不能及時剷除,日後必然成為大患。
於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繼隋文,隋煬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唐太宗御駕親征,唐軍水陸並進,初戰即收復遼東城,斬俘高句麗軍兩萬,緊接著唐太宗又擊敗了前來救援安市城的高句麗15萬援軍,使高句麗舉國震恐。後來因糧草供應和天氣轉涼,唐軍開始回撤,儘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領下的唐軍連破十城,陣斬四萬餘人,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卻仍沒有達到唐太宗將高句麗徹底滅國的戰略目標。
圖4 唐太宗
回國後的唐太宗君臣從歷代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作戰中總結經驗,尤其對隋煬帝三次出征失敗的教訓進行了借鑒,終於制定了之前從未實行過的新的戰術。即高句麗雖然體格不小,但國力終歸還是不如唐朝,於是唐太宗不再發動大規模征討,反而組織小股偏師進行襲擾,深入其國境,在其進行生產的關鍵時刻進行大規模的殺傷,不斷地消耗其國力,讓高句麗疲於應對,卻又後顧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襲擾戰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從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軍多次進攻高句麗,均取得大勝。慢慢的,高句麗國力變得越來越弱,而唐軍則愈戰愈強。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滅高句麗的時機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軍分道合擊進攻高句麗,這次的進攻異常順利,唐軍所向披靡,當年九月十二日,唐軍攻破高句麗國都,將其地分為九都督府,由薛仁貴領兩萬唐軍鎮守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高句麗徹底被滅。
圖5 唐征高句麗百濟之戰
通過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進攻,可以看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兩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組織軍隊進攻高句麗,掌握著巨大國力和軍力的隋煬帝因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使得三次出征均無戰果,白白損耗了國力,導致國家的崩潰。而唐太宗則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不斷消耗其國力,使得高句麗疲於應付。最終在高宗時被滅國。由此觀之,戰略戰術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這場對高句麗征伐戰爭的勝負。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新唐書》《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了征伐高句麗,隋唐耗盡國力而亡,唐朝也是元氣大傷,最終才徹底滅掉了高句麗,解決心腹大患,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看看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滅掉高句麗,究竟圖個啥?
自從西漢開始,半島就進入了三國時代,主要有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中原王朝不斷在更迭,這哥仨之間合縱連橫,相互掐架,好不熱鬧,但大家在7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活的好好的,直到其中北部的高句麗開始崛起。
高句麗由於身處半島北部,北方有大量的發展空間,他不斷向北擴張勢力,一直拓展到東北大部分地區,對南邊的百濟新羅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對中原王朝則形成了直接威脅。
經過上百年和北方民族的融合,高句麗成為一個兼具農業民族生產力和游牧民族戰鬥力的國家,並在中原亂世(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中國東北方向一個強大的政權,高峰期人口高達500萬,可動用的軍隊數十萬,即使是與當時北朝的幾個朝代相比,實力也毫不遜色,且高句麗幾百年來政治穩定,軍力強大,農耕發達,它的實力不斷膨脹。
如果高句麗就安靜地做個美男子,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中原王朝八成也不會搭理他,畢竟那個地方山高水遠,三面環海,縱深太小,又多山地,開發成本高,對於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來說實在興趣不大,中原王朝更感興趣的是一步步向南、向西開拓,拓展對外貿易渠道,開發南方廣闊的土地資源。
可高句麗,就是屬於特別會「作」的國家,一旦強大起來,就開始不得了了,南北朝時期,不斷在中原各國之間拉偏架、使黑手、撈好處,隋朝建立後,高句麗經常勾結南方的陳朝以及北邊的突厥契丹等攻擊騷擾隋朝,這讓隋朝皇帝很頭疼。
終於有一天,楊廣得知高句麗在串聯突厥人準備打劫隋朝,終於忍不住了,傾舉國之兵猛攻高句麗,但這一趟千里迢迢,苦寒之地,遠征軍沒打幾次仗就損失的差不多了,被迫退回。
楊廣不甘心,第二年,第三年連續2次舉號稱百萬之兵討伐高句麗,並一路打進了半島,但高句麗搞堅壁清野,誘敵深入,龐大的隋軍糧草跟不上,氣候受不了,傷病無數,最後雖然高句麗就嘴軟了討饒一下,隋朝也不得不退兵,這三次遠征徹底把隋朝拖垮了,而高句麗沒啥事兒。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迅速向唐稱臣,但另一方面繼續積極在遼東地區整備工事備戰,後來,高句麗打算教訓一下新羅,這新羅是唐朝的小弟,李世民便遣使到高句麗,要求高句麗安分點,不過使者被高句麗王給抓了起來。
李世民怒了,發兵15萬弓高句麗,斬殺4萬多人,逼得高句麗國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任武入朝謝罪。
此後李世民又抓住時機,頻繁對高句麗用兵,在密集的打擊之下,高句麗元氣大傷。
唐高宗時期,薛仁貴等將領再次率領大軍征討高句麗,這次唐軍出動了精銳力量,最終一舉滅掉了高句麗,將其國土劃歸唐朝直轄。
高句麗其實實力還是很強的,比後來的後金都強好幾倍,只可惜,太作了,最終招來滅國之禍。
高句麗很多人常常會把它跟高麗混在一起,怎麼說呢,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佔據我國東北地區加上如今全部北朝鮮區域和小部分南朝鮮的一個民族政權。他們的創立者據說是扶餘國(東北地區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差不多就是如今吉林市範圍內)王子朱蒙。
而高麗呢?當初在唐王朝的撐腰下朝鮮三國之一的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條件就是劃拉了渤海灣一大片土地給中國)。後來隨著安史之亂唐王朝的衰弱,新羅內部也出現了戰亂,高麗太祖王建在公元918年依靠兵變奪得了朝鮮半島的政權,建國號高麗。
也就是說,按如今我們現在的說法來看,高句麗是一部分中國人和朝鮮人再加一小部分韓國人,高麗就是朝鮮人和韓國人了。但是在當時,那對於隋朝來說,肯定都是外國了。
眾所周知,幾乎每個在中原王朝北邊的民族政權,都有蠢蠢欲動想要南下的衝動。有幾個運氣好一點的,比如說元蒙,女真。契丹和五胡亂華時期的匈奴、鮮卑、羯、羌、氐五族可以算半個,他們都趁中原王朝內憂之際南下,並可以算成功了。但是有一個,絕對是運氣最差的,那就是高句麗。
我們先不說隋煬帝是不是暴君,這事跟他是不是暴君也沒聯繫,因為遠征(打)高句麗是他老爸隋文帝楊堅臨死之前託付給他的任務。當然願意大家都知道,高句麗原本對隋文帝稱臣,但是結果背地裡搞各種小動作,比如說組織隋朝南北統一,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勾結等。
反正言而總之,總而言之,中原王朝的憂患從秦起就是在北方,這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再加上天氣等因素所決定的(南方能種糧,南方有金銀),所以既然被隋文帝發現了這個傻瓜都知道的秘密,高句麗在開皇18年組建高句麗靺鞨聯合軍入侵遼西,正式正是開啟了和隋朝之間的戰爭。也是由此,隋文帝的臨終之言就是「勿遺子孫憂」,於是聽話又孝順的楊廣不僅打高句麗,還御駕親征,傾盡全國之力三征高句麗……於是,隋朝被他打破產,亡了。
歲月如梭,馬上就到了唐太宗時期,楊廣為了打架把自己的國家給打掉了,雖然沒能滅了高句麗,但是他也元氣大傷休息了好幾年,這一休息就休息到了朝鮮三國時期,也就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在朝鮮半島上互相鬥氣的時候。好歹不歹,此時的日本在著名的政治家聖德太子的帶領下也崛起了,並覬覦起了跟他們最近的陸地—朝鮮半島上。
於是夾在唐朝和日本之間的朝鮮三國立馬開始站隊了,實力差不多的新羅和百濟,前者站大唐,後者站日本。高句麗站哪邊呢?高句麗此時的實際掌權人淵蓋蘇文非常牛逼,他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哦不,是整個中原王朝,所以他背地裡站日本。而新羅有了老大哥在身後撐腰,自己跟高句麗有利益衝突,於是就向老大哥告狀說「我被人欺負了,我想給大哥送禮,他都把路攔著,大哥你一定要給我做主啊。「(這套其實很搞笑,當然我們也無法分辨真假,在日本那邊,百濟對日本也說了同樣的話,當然他說的對象是新羅)。
唐太宗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所以就派使者過去了。只是他以為自己的面子很大,自己出馬,高句麗總要給人情的。結果高句麗鳥都不鳥李世民,李世民這麼一怒,由此開啟了唐朝和高句麗的戰爭。當然,最後的最後,日本連同百濟打新羅,新羅求救唐朝,在盛唐之威下,順帶就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
所以我們回到問題上來,不管是楊廣還是李世民,他們親征高句麗的原因都是因為高句麗自己作死,額,不對,是因為高句麗暴露了想要中原王朝的目的,且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也只能怪淵蓋蘇文自己運氣不好吧,恰好碰到了中原王朝的鼎盛時期,要是換一換其他的,可能都成功了,東亞也將改寫。
因為高句麗必須征,不征不行啊。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很大,以往對高句麗的實力往往估計過低,以為只是癬芥之疾,但實際上高句麗實力很強勁,放任不管東北亞局勢將會產生連鎖反應。
所以對於高句麗,知名昏君隋煬帝固然要征,弄出《無向遼東浪死歌》;明王聖主李世民也照樣要爭,而且民間也踴躍應募從軍。這說明不論明君昏君,都認識到高句麗是心腹大患,必須征。
高句麗原本是濊貊系民族建立的國家,與東北大國夫余國同源。高句麗人比較好戰,從漢朝開始就不怎麼恭順,不過被曹魏的毌丘儉、慕容氏的慕容垂修理得很慘,影響了其擴張。
到南北朝,北中國陷入長期的亂世,對邊遠地區控制力下降。高句麗趁此機會,逐漸奪取了漢朝的朝鮮四郡,在今朝鮮北部建立了穩固的後方,所以雖然屢經失敗,依然能夠捲土重來。
吸收了中國的華夷觀念以後,高句麗在東北地區也以中華自居,將周邊「四夷」納入統治秩序,北連靺鞨——渤海國和女真人的祖先,西結突厥、契丹,南侵百濟、新羅,能夠動員數十萬兵馬,實力決不可小視。
如果放任高句麗不管的話,他就會成為類似唐時的南詔、宋時的西夏這樣的半耕半牧的國家,這種國家有農耕托底,不會因為游牧經濟的不確定性,遭一場災就解體,然後又有游牧民護航,彪悍的游牧戰士保護佔領的農地,擊退中原軍隊。
這樣的半耕半牧國家比單純的游牧族強太多,往往能給中原王朝造成巨大的災難。隋唐兩朝正是早早的預見到這一點,所以非滅他不可;宋朝則對定難五州的獨立傾向反映遲緩,最終釀成了苦果,姑息出了西夏政權。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不管是明君還是暴君,只要有責任感,不糊塗的領導一定會為國家安全做出謀劃!
高句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在中原陷入內亂的幾百年間不斷擴張領土,積蓄力量,到隋朝時期已經成為可以和中原王朝爭奪東北亞霸權的力量。
所以,必須予以打擊!否則,長此以往,只要中原再次陷入內亂,高句麗南下取而代之也是可能的!
比如滿清的崛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殘暴只能說明隋煬帝的性格有問題,並不能說明他是個糊塗蛋,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說明他還是一個是非分明,有責任感的皇帝!
最終,歷經隋唐兩個朝代,四任帝王的時間終於將高句麗拿下,也說明中國人有著強烈的戰略觀和執行力。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商紂王東征,東征直接導致了商的滅亡,但是周朝建立後,周朝幾任天子依然把征服東方的夷人作為既定的戰略目標,齊國國君姜子牙,魯國國君周公,都是周武王的肱骨之臣,全被派往東部邊境。
還有對堂兄弟吳國的扶持,使周朝對東夷形成了嚴密的包圍。可見周朝還是在執行著紂王既定的戰略,只不過在方法上有所改變。
不要小看中國人,在國家利益面前,即便是冒著改朝換代的風險也會毫不猶豫的出手!而繼任者只會去總結經驗,用更智慧的方法解決問題!
所以,中國人能夠理直氣壯的說:自古以來!
因為數千年來中國人在國家利益方面的追求都是一致的,是相互傳承的!
想要弄清楚隋唐出征高句麗的原因,咱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高句麗的基本狀況。所謂高句麗是建立在今天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定都在今天的平壤。還有要補充一句編外話,高句麗不是我們說的高麗,唐朝支持新羅統一朝鮮半島100多年後,又分裂成三個國家,後百濟,後高句麗,後新羅。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改國號為高麗!那麼?隋唐兩代皇帝為何非要打高句麗那?至少有三點。
箕子朝鮮
第一,高句麗所佔地盤曾屬於中原王朝。據史記記載在朝鮮半島最早建立的國家是商朝的遺民箕子。武王伐紂滅商時,箕子率眾東走,到朝鮮半島建國,臣服於周朝。編外話一句1959年金日成(三胖爺爺)下令 拆了箕子陵,修了牡丹峰青年公園。到了秦漢時期,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滅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後來到漢武帝時期,出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這裡設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後來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又設置了帶方郡。直到三國曹魏時期,魏國版圖還包含這塊土地。直到五胡亂華才脫離中原的統治。一脫離中原就落到了高句麗人手裡。高句麗是長白山地區少數民族,趁著東晉南渡。逐步佔領朝鮮北部,還有部分遼東半島地區。所以這塊土地原本就屬於中原王朝,兩位雄心壯志的帝王怎能不想征服此地來證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呢?
第二,高句麗的東北亞地區霸權和隋唐的大一統霸權有衝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火紛飛,各個政權自顧不暇。沒有機會去顧忌東北地區,所以任由其發展。而且高句麗文明程度比較高,北面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都不是他的對手。而且朝鮮南部的新羅和百濟也比他弱小。而靺鞨等族作為他的附庸,讓沒當過老大高句麗過了一把天朝上國的癮!南邊的兩個小國也不敢對其放肆。高句麗不斷成為東北亞地區的「小中原」。但是當隋唐兩個強大政權的誕生,中原地區逐漸穩定。原來那些民族紛紛轉向了隋唐。這就形成了和高句麗的利益衝突。尤其是當隋朝滅南陳(589年),高句麗更是緊張。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開始積極備戰。並且在598年,由於契丹歸附中原,高句麗老大高元竟然率兵來到了遼西地區。為以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第三,高句麗和西邊突厥勾結,讓中原王朝倍感壓力。
雖然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已經臣服於隋朝。(開皇三年,隋文帝派兵反擊突厥,突厥敗走,以阿爾泰山為界限,分為東西兩部)。但是突厥比較像匈奴一樣都是驍勇善戰的馬背民族。隋唐擔心兩個政權聯合起來在東北地區形成對中原的有力威脅。兩位帝王不愧為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滿蒙聯合就恰恰應徵了東北地區民族合作的可怕。
所以高句麗和隋唐有無法避免的矛盾和衝突,不僅隋文帝要打,隋煬帝要打,李世民還是要打!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古代中國的天朝封貢制度和宗藩分封體系,在古代王朝歷史上,中國帝王往往都以天子,天下主宰自居,所謂天無二日,地無二君是也,對待周邊地區天朝一般自視甚高,也不屑於武力征服,而是通過經濟外貿手段和文化輸出手段去影響,施加壓力,讓其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力和天下共主地位,這是天朝權力秩序建立的必由之路!
興起於漢朝的高句麗,在十六國和南北朝亂世時趁機崛起,具備相當的實力,如果不是隋唐一統,可能高句麗也要西進中原,隋唐統治者面臨這樣一個棘辣的對手,不可能視而不見,無所行動,要求其入貢是必須的,也是天朝宗主權力的體現,可是高句麗翅膀硬了,不想任人擺布,於是西聯突厥,欲結以自立,這就妨礙了宗藩體系的實現,也否定了隋唐帝王的天下共主身份,此時如果再不出手,會被周邊其他地區和民族是為軟弱無能,為了實現大東亞地天朝宗藩分封體系,也為了體現天下共主的君權威嚴,隋唐四代帝王執著與高句麗展開終極較量,隋朝因此而滅亡,唐朝因此而走向全盛與輝煌!
隋煬帝是暴君,不是昏君;
唐太宗是明君,不是昏君。
所以隋煬帝和唐太宗都征伐高句麗,說明徵討或者打算要滅掉這個國家,不是昏君所為,是理所當然的國防政策。
那麼高句麗為什麼會讓中原皇朝這麼心恨,必先除之而後快呢?
高句麗這個國家,從成立的時候開始,就是中國地方政權下的一個部落,有點像明末建州女真。漢武帝攻滅箕子朝鮮後,於現在遼瀋到朝鮮大同江流域設置了四個郡,就是有名的漢四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以前人取地名真是好聽,不像現在的什麼駐馬店、石家莊的都上來了。像山東棗莊,以前叫蘭陵,多好聽)那個時候,朝鮮人的思密達祖先,在朝鮮南部,現在的韓國釜山那片地方過著原始部落生活。
漢朝太強大,周邊但凡比較強大的勢力,像匈奴、南越、甌越、鮮卑、羌人、南蠻、肅慎、靺鞨等都臣服漢朝,高句麗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一直也沒有什麼好機會。
公元32年,東漢中興第7年這個時候的高句麗,已經度過了200年的部落聯盟時期,進入到了相對中央集權的時期,初步具備了國家的雛形,高句麗開始形成。
東漢末年,中原王朝亂成了一團,無力顧及北方,高句麗勢力開始前強大。公元246年,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衝突就開始了。曹魏徵東大將軍毋丘儉領兵4萬攻破丸都城,幾乎將高句麗滅國。高句麗好不容易才從這次危機中緩過勁來,被打服了。
高句麗經過幾十年的恢復,好了傷疤忘了疼,開始往西發展——沒辦法啊,東邊都是窮鄉僻壤啊。所以,他就不停地惹遼東。可是,他運氣相當壞,遇到了開掛的慕容。從公元293年開始,一直到342年,被鮮卑慕容部落摁到地上摩擦了好長一段時間,都城都被攻破了。
慕容部那是當時開掛的存在,只有王猛駕馭的前秦戰車蕩平過他們一段時間。王猛死,前秦亡,慕容部又復國,前後猛了近百年,直到被更猛的同宗,拓跋部收了。而這個時候的慕容部,正是是國家機器形成前夕的生猛期。高句麗是真運氣背啊!
沒辦法,遷都。惹不起這幫狠人,中原王朝的人都是狼,咱們以後再算賬。高句麗西顧不成,開始往東發展。效果出奇的好,一路上順風順水,順利擁有了漢朝四郡的故地,南邊直接跟新羅和百濟為鄰。這個新羅和百濟,太弱,直接跪服了。高句麗這才真覺得從來沒有這麼舒坦過,過了一把天朝上國的癮,雖然掉過頭來,馬上又向中原朝貢,裝孫子。這個孫子真是裝的,因為馬上就又要翻臉了。只能說,這貨是真不長記性。
南北朝後期,北齊與高句麗算是和睦相處。北齊猛人高洋打突厥,打契丹,打奚族,把高句麗周邊的勢力都給削弱了。而高句麗自立國始,經過500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出了國家生存之道,也有了一些經濟積蓄,在東北亞地區說話,也是有人聽的。此時,高句麗已經進化成了高度中央集團的封建國家,佔據了遼河平原中北部、吉林中東部,朝鮮大部,東北的很多部族都像高句麗稱臣納貢,儼然一個東北地區的小一號的中央朝廷。北齊後期,因為三面受敵,常年征戰,也對高句麗聽之任之。後來,北齊亡國後,高句麗還收留了幾千北齊殘軍,一直招惹隋朝。
此時的高句麗,深諳遠交近攻之策。
在隋朝取代北周,與南朝陳對峙時,高句麗首鼠兩端。一邊朝貢隋朝,又聯合西突厥(開皇三年,突厥分裂,東突厥臣服隋朝)、陳朝,要對新生的隋朝採取三國同盟的政策進行圍毆。這就是不作不死了!隋朝是誰?猛人綜合體啊!那是跟秦朝一樣逆天的存在!
這也不能全怪高句麗,畢竟經過多年與中原王朝相處的經驗,也是知道中原王朝的風格,肯定是想滅他的。以前能發展起來,是鑽了中原王朝內亂的空子。這眼見中原又開始一統了,好日子就沒多久了,所以就拚命的攪亂局勢,拚命的做著自(作)救(死)的努力。
中原皇朝的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高句麗原本只是東北郡守治下的小小部落,開始都沒有正眼瞧過,連進貢都沒有資格的小國,如今發展尾大不掉。長久的中原內亂,很多中原人往東北遷移避禍,高句麗慢慢坐實了一個農耕國家的政體。
這個才是最可怖的事情,為什麼?
農耕民族不同於游牧,一個普通的天災就能讓一個游牧部落萬劫不復。而農耕民族的抗災能力很強,而且政治組織很嚴密,保甲法讓社會動員能力很強,而且對周邊的漁獵、游牧民族,也有很強的文化吸引力,等於是中原之外,又生成了第二個權利中心。
除此之外,農耕國家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的自給自足,而農業社會經濟的主要項目:鹽、鐵。這兩個物資都是戰略物資啊,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歷朝歷代,為何要專營鹽鐵?一方面有豐厚的利潤,一方面作為戰略物資可以控制游牧部落的軍事潛力。沒有鹽吃,就沒有力氣;沒有鐵,就打造不了兵器。高句麗背山面海,跟戰國齊國一樣,有魚鹽之利。一旦這個優勢和游牧部落結合起來,再用高句麗與中原相同的政治制度組織起來,那麼北方游牧民族的勢力將會馬上躍上一個新台階。作為中原王朝,一定要避免這件事情的發生。
所以,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人不遺餘力,一定要滅掉高句麗,是為了要對北方游牧民族實行經濟戰,用互市做武器,讓北方歸於安寧。
隋唐時期成功地滅掉了高句麗,保護了中原500多年。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東北、西北的經濟都被大大開發了,這種經濟封鎖漸漸也就失掉了意義。
明朝末年,東北女真與高原蒙古結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治實體,滅亡了明朝。
所以從發展的角度看,國家要長治久安,就必須要把東北華北蒙古新疆西藏這些地方掌控在一個政權下。這是地緣政治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高句麗不滅,宋明痛史要提前。從隋煬帝到唐高宗,偉大的君王為不遺子孫憂,三代人接力。終於在668年,被唐高宗派遣海軍陸戰隊一戰所滅。
668年9月,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分其境為9都督府、42州、100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2萬鎮守其地。高句麗立國600多年,至此亡國,其文明稱之為失落的文明,可笑韓國人胡亂認祖宗。值得一提的是,高句麗人幾十萬入塞後,也出了不少能人,猛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唐朝開放的胸襟,也讓高句麗人最終融入了漢民族中。
換而言之,高句麗被滅國,也不是他自己的問題,作為一個國家,必然要為長遠的前途打算,不幸的是高句麗的身邊,是中原王朝,而這個中原王朝2000多年,都是世界第一的存在,完全不給機會。
謝悟空邀請。
不止隋煬帝楊廣徵高句麗,楊堅、李世民、李治都征。為啥呢,兩個原因。
1,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高句麗有野心,勾結北方少數民族給天朝上國上眼藥水,該打。
2,楊廣三打高句麗,為的是不將麻煩留給子孫,可惜國祚到他為之了。李世民也是同樣想法,但沒成功,最後到李治朝才算搞定。
3,高句麗打不服啊,我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