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上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酒,為什麼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呢?


這個問題有點繞,誰也沒見過武松是怎樣喝酒的,飯店倒有多大場子能夠如此擺放酒碗。所以,本文只能按著常規分析出答案:武松喝十八碗酒不需要十八個碗,一個就夠。

首先是這家酒很好,別家的可能喝個十碗八碗都沒事,本家的只可以喝三碗,多了會醉酒,起碼的不能走過景陽崗,暈乎乎碰上老虎就小命不保。

這個酒是值得相信的。我國唐朝就有了蒸餾技術,能生產出純度和酒精度比較高的白酒了,只是被「門戶之見」規矩著不外傳,會家子極少。到了宋朝,蒸餾法應用的稍多些,當然都是土法,出來的酒比傳統槽坊的清許多,酒精度數也高些。大部分是十幾二十度,這酒會在三十度上下,算是上好的白酒了。所以店家敢誇下海口,公然掛牌「三碗不過崗」,牌子打的硬氣。

再說酒碗。那時代喝酒,民間酒肆主要兩種賣酒方法,一般酒量的客人,大酒缸里給你打一碗就是,喝罷結賬走人。酒量大的客人,一碗不夠要喝幾碗的,就不能這樣酒缸酒桌來回跑。小二抱個小酒罈,站你旁邊,喝一碗給篩一碗。如果喝一碗給擺上一碗,店家沒那多酒碗,也不會做那麼大的場面。試想四個人一桌喝酒。每人喝個十碗八碗會是個什麼情況。

那時的酒碗,也就現在一個普通玻璃杯的容量,裝得三兩酒的樣子,三碗基本一斤。一般喝酒,三十度的白酒就是微醺,不耽誤趕路。武松的酒量大,十八碗合六斤,去掉滴滴撒撒,也有五斤,按著醬酒折算,兩瓶多茅台了,居然喝醉,按說酒量不是很大,還夠不著當下陪酒師最低標準。


武松就沒用十八個碗……

我們來看看原著是怎麼寫的。首先:

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這裡擺了三隻碗。這顯然是酒店的一種營銷策略,因為最多只賣三碗,所以先把三隻碗擺上,表示「再多也不賣了」。這可以營造一種該店獨有的品牌形象。

然後武松不信,硬要接著喝。

武松道:「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錢,只顧篩來。」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飲,這酒端的要醉倒人,沒藥醫。」武松道:「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到這裡,前後加起來是十二碗。我們可以看到,原著里並沒說後面倒的酒是另用新碗,還是就用原先的那三個碗。考慮到店小二總是三碗三碗地倒,恐怕沒上新碗,一直用的最早那三隻。

接下來:

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勾么?」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時,還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時,你盡數篩將來。」酒家道:「你這條長漢,倘或醉倒了時,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漢。」酒家那裡肯將酒來篩。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酒家道:「這廝醉了,休惹他。」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前後共吃了十五碗。

十二碗再加六碗,是十八碗,這裡施耐庵算錯數了……

金聖嘆批註的七十回本水滸,就把這裡改為十八碗。

(他是怎麼發現的呢?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飲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酒家道:「這廝醉了,休惹他。」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夾批: 第十三碗,第十四碗,第十五碗,第十六碗,第十七碗,第十八碗。】前後共吃了十八碗。【夾批: 結一句。】

因為武松每喝一碗酒,他都記著數呢……)

綜上所述,武松過景陽岡,原著並沒寫他用了十八個碗喝酒,很可能只用了三個。

用了十八個碗的印象,很可能來自電視劇。

(央視版老水滸「三碗不過岡「,可見擺了一桌子的酒碗)

(新水滸」三碗不過岡「,同樣是一堆酒碗,只不過摞了起來)

這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改編。因為施耐庵寫武松喝酒,用意有二:一是和後文打虎的情節相關(後面寫到他「酒意上涌」。);二是通過他超人的酒量,顯示出一種英雄好漢的豪氣。想想金庸小說里為什麼寫丘處機和江南七怪斗酒,寫蕭峰和段譽斗酒,這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採用的手法。

而要表示他超人的酒量,把十八個碗擺出來,當然更有視覺衝擊力,能給觀眾留下更深刻印象。


因為一套餐具一塊錢,十八碗就是十八塊錢啊!

哈哈和題主開個玩笑。

飲食文化不僅是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市井生活景象,同時也是為了豐富人物的形象,讓人物看起來更加鮮活。所以《水滸傳》中講了各色人物的飲食,上至天子,下至深山的老軍,每個人都有符合其身份和人物性格的飲食特徵。

比如西門慶的飲食。西門慶夏天喜歡吃涼麵,但這個涼麵可不簡單:

畫童兒用方盒拿上四個靠山小碟兒,盛著四樣小菜兒:一碟十香瓜茄,一碟五方豆豉,一碟醬油浸的鮮花椒,一碟糖蒜;三碗兒蒜汁,一大碗豬肉鹵,一張銀湯匙,三雙牙箸。擺放停當,西門慶走來坐下,然後拿上三碗面來,各人自取澆鹵,傾上蒜醋。那應伯爵、謝希大拿起箸來,只三扒兩咽,就是一碗。兩人登時很了七碗,西門慶兩碗也吃不下。

一碗涼麵就看的人口水直咽,這西門慶不僅有錢,講究吃食,而且耽於享樂的人物特徵就躍然紙上了。

再比如宋江,宋江是在官場行走的人,而且家境富裕,不僅講究吃穿,更講究的是美食美器,不僅能吃,更要美觀。哪怕是流放到潯陽落魄了,也不改本性。

《水滸傳》三十八回講了: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盅,忽然心裡想要魚辣湯吃。便問戴宗道:「這裡有好鮮魚么?」戴宗笑道:「兄長,你不看滿江都是漁船?此間正是魚米之鄉,如何沒有鮮魚?宋江道:「得些辣魚湯醒酒最好。」戴宗便喚酒保,教造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來。頃刻造了湯來。宋江 看見道:「美食不如美器。難是個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齊器皿。」

這幾句話就可以看出,宋江吃得很精細,醒酒要喝辣魚湯,而且喝湯之前還有閒情逸緻欣賞盛湯的器皿。

這事兒換了武松,換了魯智深,換了李逵,他們能幹嗎?

所以當時陪坐的李逵叫囂著讓店主上了兩斤羊肉,風捲殘雲一個人呼嚕嚕吃光了作罷。

那麼武松的這十八碗酒的奧妙也就在於此了。

武松是個豪邁之人,而且好喝酒,他喝酒必須得是大碗才能過癮。

而且為了跟店小二作對,他必然要多喝,才能體現自己的氣勢和自己的酒量,所以要喝酒喝一個壯烈,喝一個十八碗。

那這十八碗酒要怎麼喝才能有氣勢呢?喝一碗倒一碗嗎?那怎麼能痛快!

你想一下,十八個粗瓷大碗,在桌上幾列排開,倒上清冽的酒,彷彿在給一個壯士送行。這樣的場景,才能襯托出武松的英雄氣概,這才配得上一個打虎的漢子!


先問是不是,再說為什麼啊。

我專門回頭又去看了一遍原文。

你看人家咋寫的。

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來篩。武松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來篩酒?」

看到了嗎,是武松喝了一碗,人家才又倒上一碗的。

這個酒保是全程站在武松面前的,你喝一碗人家倒一碗,才不是一口氣倒三碗然後就不管了。

你喝三碗,我就給用仨碗。

你當古人沒腦子啊,洗碗不要用人啊,用人不得開錢啊,人家開個酒店也得有成本核算的。

等到後來武松吵鬧起來,這個酒保也是一碗一碗的給他倒酒。

再往下看:

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酒錢,只顧篩來。」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飲。這酒端的要醉倒人,沒藥醫!」武松道:「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你看武松就說我喝你一碗酒就給你一碗酒錢,你只管倒酒就是了。

這個酒保在這裡除了倒酒他的工作就是計數,如果用碗來算賬,那不麻煩死了。

題主所說的喝了十八碗酒就用了十八個碗,這是電視劇里的表現手法。

電視劇之所以這麼表現,目的就是彰顯武松能喝。

用十八個碗往哪兒一摞,給觀眾的衝擊力就是武松能喝。

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倘若像書里那樣,酒保一碗一碗倒,武松一碗一碗喝。

就會造成劇情拖沓,觀眾看得心煩,最後還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這就是電視劇和書面處理的不同形式。

只不過這樣一來,顯得人家這酒店管理不嚴格,好像碗很多一樣。

最後不得不誇一下這家酒店,在大宋朝絕對是良心經營了。

賣酒不多賣,說三碗就三碗,如果不是武松在這裡耍橫,估計也就三碗打住了。

還有就是勸顧客住下並不是為了錢財,而是為了顧客的人身安全。

倒是武松顯得小心眼,胡亂猜測人家是為了貪圖他的錢財編出老虎的故事。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事,下面的回答真是不亦樂乎,好像武松真的用了十八個碗一樣。

如果武松真的用了十八個碗,武松估計會一棍子敲在酒保頭上:「你他媽讓我來給你洗碗啊,我喝的這是酒嗎,這是洗碗水吧。」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古代的酒基本上就是現在的米酒,也叫水酒,酒精度不高,和啤酒差不多,可以拿它來解渴。從智取生辰綱那段也可以看出來,喝酒用瓢,大熱天的,喝酒就是用來解渴的。當時的酒可以碗論,也可以以桶論,以壇論。

景陽岡酒店的酒度數稍微高,號稱三碗不過崗,在武松來之前,很少有喝完三碗不醉的。所以上酒的時候就以碗論,就是合一碗多少錢,而不是以桶或者罈子來論。以壇或桶肯定是便宜啊(算批發吧)~

為什麼最終上了十八碗?其實武松能喝多少,誰也不清楚,恐怕連武松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最終沒上桶或罈子,是以三碗為單位,三碗三碗的上。店家稍微做點手腳,一碗少倒點,一碗的酒錢就出來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喝高了怎麼給你算賬,不能店家說多少就是多少吧?但是有碗在就不一樣了。直接數碗就可以了。如果當時知道能喝這麼多,直接上罈子要一個碗就夠了。這不是不知道能喝多少嗎?

最後一點,喝一罈子或兩罈子,這個容量多少讀者感受不出數量的多少,來個十八碗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會感覺,嗯喝的不少。這更能體現武松打虎的厲害。


《水滸傳》中描寫武松上景陽岡之前,在酒店吃酒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說到底是用了18個碗,還是只用了3個碗,所以說,其實武松用的碗數量在3到18之間,不能確定是否是18個。

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細節,原著內容我就不複製了。景陽岡下有個酒店,裡面賣的酒比別處的度數高,在那個年代,其實酒精度數普遍不高,只相當於現在的黃酒。是上等的好酒。

店家規定,最多賣三碗,因為普通人喝了三碗也就醉了,喝醉了上山屬於酒駕很危險,出了事店家要負連帶責任的。類似於現在的飢餓銷售,這個噱頭導致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十分火爆。

小說中說武松吃了三碗不過癮,所以三碗不過岡,可以確定是三碗同時上,但是另外再要的話就不知道是不是另上新碗還是繼續倒到那三個碗里了。當然,各個版本的電視劇中都是一共有18個碗摞起來,主要是為了渲染武松的英雄氣概。而看到很多人說的是怕武松賴賬,這就扯了,小說中武松可是喝了十幾碗直接把錢給店家讓他自己結賬的,店家數了數武松給的銀子結果還餘6碗的錢,所以才又上了6碗湊了18碗,人家是預付費用戶!


其實完全可以把古代的碗,對比成現代的「瓶」。

在古代的時候,一方面缺乏太好的密封裝置,另一方面由於生產和技術的限制,盛裝液體或者固體的器皿也不方便批量生產和消耗,也不方便批量製作只能擁有小容量的器皿,所以在古代民間的酒店中,器皿一類的器具是需要不斷再利用的,可酒店的客流量也是很大,客人也需要器皿來喝酒,店家既要保證自己回收利用,也要保證客人的使用,那最簡單的手法自然就是用碗給客人盛酒。

一方面這樣一來,裝酒的器皿就直接會掌握在店家手裡,用不著傳遞給客人,避免遺失和損壞,而普通酒碗的價值度不高,平常磕磕碰碰有個小瑕疵還可以繼續利用,就算損壞對店家的成本損失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用固定定量的器皿直接給客人上酒,原則上就跟現在的啤酒一樣不容易摻假,但是直接用非密封的酒碗盛酒效果就不一樣了,客人如果一次性要個十碗八碗,只要每碗稍稍少盛那麼一點兒,一碗酒的成本往往就省出來了,客人未必還能發現。

當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一碗酒就上一個碗,事後也方便算賬,就像現在在飯店喝啤酒一樣,飯後直接數一下現場一共喝了多少碗(瓶),酒錢直接就算出來了,像大宅門裡白景琦和白占元去吃爆肚,魯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去咸亨酒店喝酒,店家都是按碗來算賬,既方便統計又可以防止客人賴賬


問:武松在上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酒,為什麼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呢?

答:「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是影視劇的安排,不是原著所寫。

原著里寫: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接下來,武松三碗又篩三碗,三碗再篩三碗,重重複復都是這三隻碗,沒寫用了十八個碗。

那影視劇為什麼要出現或是疊在一起或是胡亂堆放在一起的十八個碗呢?

理由很簡單,一方面是引起視覺衝擊力,讓人一看那些或是疊在一起或是胡亂堆放在一起的十八個碗,就忍不住高呼一聲:哇,這麼多碗,武松酒量真高,真神人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通過畫面以交待書中連喝十八碗酒這個行為,不然,觀眾也不好數武松到底是不是喝了十八碗酒。

說到這,覺得提這個問題的網友還可以提:為什麼潘金蓮特別喜歡洗澡呢?為什麼孫二娘明明穿著衣服,卻偏要解開了,穿一件肚兜和武松干仗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很多。

你翻看《水滸傳》,人家根本就沒寫潘金蓮洗澡。

但是,不管老版還是新版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包括港版楊思敏版《金瓶梅》,潘金蓮一出場,都要來一出「洗澡戲」,原因嘛,你懂的。

孫二娘穿肚兜和武松干仗也是同樣道理。

其實,孫二娘何止只穿肚兜?

按照書中所寫,那直接是「敞開胸脯」!

不信?

請看:門前窗檻邊,坐著一個婦人,露出綠紗衫兒來。頭上黃烘烘的插著一頭釵鈈,鬢邊插著些野花。見武松同兩個公人來到門前,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緊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

但是,不要想得太美。

書中的孫二娘並非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美人。

而是一個充斥了大量雄性激素的女魔頭、女怪獸:眉橫殺氣,眼露凶光。轆軸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腳。

試想想,如果影視劇按照這個來拍,觀眾也許就不會如此津津有味、反覆咀嚼了吧?!


首先,武松在那家號稱「三碗不過崗」的鄉村酒館裡前前後後共喝了十五碗酒,不是十八碗酒。

十八碗酒的提法大都是在影視劇中或者大家好像約定俗成的認定里。

十五碗酒分四次喝下去的:三碗三碗的喝了三次,共計九碗。

武松吃完還要,店主人也不清楚店中具體還剩多少,說大約有五六碗,就一股腦的給他篩將上來,最終篩了六碗。

最終統計武松在這個酒店喝了九碗加上六碗共計十五碗酒。

第二,這個鄉村酒店雖然簡陋破舊,但是極有特色,是一家風格濃郁的農家樂。店主人的營銷手段也非常高明。

也許他家的就釀造確實獨特,酒精度比一般的酒高一要。店主人充分利用這點做文章,採用了「飢餓營銷」的方法,店門口高掛的酒旗上只寫上「三碗不過崗」幾個大字。

引起客人的好奇心,進了店自然就是對武松的那套說辭。當然,有的客人喝了三碗覺得確實夠勁,自然就不要了,店主人也有面子。

碰上武松這種愛喝酒的杠頭,那就對不起了,你要多喝,喝醉了自然要住店,無形中增加了消費,還讓你無話可說。

至於用碗,當然是計算方便了,況且大多數的客人還是遵守這一規矩的,三隻碗也算是一個特色的標誌。


我們知道做一件事情是有很多方法的,方法不同程序自然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樣。景陽岡打虎的武松在酒店裡喝了十八碗酒,為什麼不用一個碗喝,而是喝了十八碗酒用了十八個碗。這個問題說矛盾也不矛盾,首先歷史上對於武松的故事描述的版本五花八門,各有各的說法。就拿最普通的影視劇中和小說里的武松就演繹了多個版本。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武松,面對鏡頭喝了十八碗酒,我記得最早的是我小時候看電視連續劇《武松》的時候,可能是為了吸引觀眾,導演特意用了十八個碗,本來一罈子酒用一個碗喝就可以,可能是為了襯託故事的可看性和突出好漢武松的形象,才採取這樣的方法。同時也是劇情發展需要,武松路過的景陽岡酒店有個明文規定,那就是「三碗不過崗」,意思就是凡事過路客到此,喝酒不許超過三碗,因為在景陽岡上經常有猛虎傷人,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這裡規定三碗不過崗。

可武松那是剛烈的漢子,什麼規定不規定的全然不顧,加之本身酒量就大,所以根本不在乎店家的勸說。越不讓他喝他越喝,武松就是這樣的性格。所以喝出來十八碗酒的歷史記錄。從而也打造了「武松」這個品牌英雄形象。

武松在喝完第一碗酒後繼續要酒,不停的喝,後來我記得店家上一次就是幾碗幾碗的上,上少了不趕趟,也不知道武松喝了幾罈子酒,最後桌上落了高高的一層酒碗,算一算正好十八碗。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當然啦這只是一些影視劇中的演繹版本。

在施耐庵的原著中並沒有這樣說,最為影視劇,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收視率,所以他們費勁各種心機歪曲事實,只是為了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以別出心裁弄了十八個碗給武松喝酒。

除了提高收視率以為,還能體現出武松酒量和膽識,十八碗聽著都嚇人,可武二郎竟然喝了下去,而且還打死了猛虎。這正是酒壯慫人膽,越喝膽越大。武松因打虎成了名人,也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如今各種演繹版本的武松層出不窮,他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武松這個梁山好漢也被刻畫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推薦閱讀:

TAG:武松 | 文化 | 歷史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