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孫武、孫臏是同一個人嗎?


孫子即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軍事家,生於齊國樂安,出身將門家庭,生卒年不祥。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祖父孫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封地樂安,並封其為齊國大夫。後因孫武家族人謀反作亂,逃往吳國。

? 公元前512年,孫武因文武兼備,得到″伍子胥″引薦,並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並以自已所著兵法十三篇獻於吳王闔閭,闔閭得知孫武能用兵,封其為大將。(關於《孫子兵法》內容之前有答,此略)。

? 孫臏,當屬孫武后代。據傳生卒前?一316年。《鬼谷子》之作者鬼谷子系先秦諸子之一,為″縱橫家之鼻祖。傑出的門生除″蘇秦″和″張儀"外,另有"孫臏″與″龐涓″之說。

? 孫臏,字伯靈。生於戰國晚期,據說是山東鄄城,陽谷鄄城鎮人氏,師從鬼谷子,後為軍事家。至於孫臏與龐涓之故事(略)。

???????????????????


謝邀。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孫子乃是對孫武的尊稱,孫武和孫臏並非同一人。這個回答雖然簡單,然而關於孫武和孫臏是否是同一人,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爭議的,雖然《史記》中明確寫著:「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

然而由於《孫臏兵法》亡佚失傳,歷代傳世的只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因此大約從宋朝開始,就不斷有人對《史記》中這一記載的真實性提出質疑。有的人認為孫子和孫臏是同一人,有人認為孫武不存在,有人認為孫臏不存在,還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是孫臏所著,當然,也有一種折中觀點,認為此書由孫武所寫,最終完成於孫臏。那麼到底是什麼證據,能夠讓現代學術界如此篤定二者並非同一人呢?一切還要從1972年的一次考古說起。

▲銀雀山漢墓群石碑

1972年4月10日上午,山東省臨沂文管所里突然闖入一個名叫孟季華的老工人,據他彙報,銀雀山一帶的基建工地發現了古墓。文管所當即組織考古隊前往現場踏勘,確認了古墓所在位置,初步測定埋深為距地表兩米左右。由於周圍亂石林立,無法立即組織開挖,考古隊便與工地負責人商量,決定由施工方幫忙清理現場,三日後再開始搶救性發掘。

在考古隊員看來,銀雀山位於漢墓群區域內,周圍存在大量普通漢墓,因此他們起初並不是太看重這個古墓,想著早點兒清理完畢,以免影響工地施工。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古墓出土了轟動世界的先秦古籍,其內容堪稱我國考古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4月14日一大早,考古隊派出四人在孟季華的帶領下來到發掘現場。根據既往經驗,考古隊決定由成員劉心健和楊殿旭負責地下發掘,成員王文起負責傳遞器物,成員張雪負責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工人孟季華則負責維持現場秩序。

▲銀雀山漢墓槨室內景

在工人的幫助下,劉、楊二人打開了木槨蓋板,露出了槨室,同銀雀山出土的眾多漢墓一致,此墓槨室構造也為一槨一廂式。在西邊廂中,劉心健和楊殿旭發現大量隨葬品,包括鼎、盒、壺、盆、罐等陶器和杯、盤、耳杯等漆木器。遺憾的是,這些器物同已出土的大多數漢墓隨葬品基本相仿,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直到下午四點左右,發掘工作才出現新的進展——劉、楊二人將邊廂北側的橢圓形木幾和彩繪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連同黏在其底部的爛木片一同交給了張鳴雪。張鳴雪乍一看,認為這些木片跟邊廂南部取出的簍片一樣,就隨手將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張破布打濕蓋好,期間不慎折斷了幾根,但也沒有特別在意。

隨後,楊殿旭又從水中發現幾枚西漢文景帝時期的「小半兩」銅錢。就在此時,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楊殿旭順手撈起之時,隱約覺得上面有字。在簡單沖洗後,竹片上果然出現幾個黑字。眾人大喜過望,爭相傳閱此竹片並試圖辨認竹片上的文字。成員劉心健更為謹慎,他小心地用沾著清水的毛筆仔細沖洗竹簡上的淤泥和水銹,最終確認竹片上的文字為隸書,內容為「齊桓公問管子曰」。劉心健激動到不敢相信,又取出一塊竹片清洗,直到「秦繆公問百里奚」的字樣出現在他眼前,劉心健才意識到這堆竹簡十分重要。他急忙告知眾人,並要求現場馬上停工,由他及文管所領導向省里報告。當日,省局接到消息後,連夜協調並派遣一個班的戰士前來協助保護現場。

▲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

同月16日,省、地、縣三級考古工作者緊急組成專家隊伍,迅速制定了詳細的發掘及保護計劃。次日,專家從西邊廂中又清理出少量殘簡。18日下午,考古隊又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在該墓室西側不到50厘米的地方發現了另外一個墓室。其構造與此槨室相對稱,東側為邊廂,內有隨葬品和部分竹簡。經過高強度的搶救性發掘,銀雀山漢墓竹簡和隨葬品全部出土完畢。竹簡出土後經過簡單的防脫水處理和登記,便被轉送至省里,隨後被緊急送往北京,由「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負責保護清點。

▲專家清點整理竹簡

經過統計,此次共出土4974枚竹簡及殘片,其中一號墓出土4942枚,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兵書和眾多先秦珍稀文獻;二號墓出土僅32枚竹簡,內容為《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是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

▲兵聖孫武雕像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孫子和孫臏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有人堅持司馬遷的觀點,認為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兩書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認為《孫臏兵法》源於孫武,完成於孫臏;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孫武和孫臏其實就是同一個人。由於《孫臏兵法》在魏晉時已經亡佚,因此史學界始終無法拿出實證對第二種觀點予以反駁。隨著《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日出土,千年謎案終於真相大白。因歷史意義重大,銀雀山漢墓被列為建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大發現之一。

參考文獻:

《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這個問題很有趣,相信很多人都會把這個三個名字弄混,有的以為是三個人,有的以為是同一個人。在漢代墓葬群被發掘之前,我們只是從有限的資料中了解孫子、孫武和孫臏,但發掘了古墓後他們三個的關係才大白天下。

對於像我這樣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真的很感謝考古工作者們為我理清他們的關係。

1972年4月,我國考古人員在一處小山發現了漢代墓葬群,這座漢墓不算大,但裡面的陪葬物卻不少,而大部分都為竹簡這樣的文物。經過專家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竹簡上面記載的絕大部分都是兵書,而更讓專家驚喜的是這裡面就有非常珍貴的《孫子兵法》和一直未曾找到的《孫臏兵法》,這兩部兵書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兩個版本,這可以說是非常重大的考古發現。

《孫子兵法》是一步非常偉大的軍事著作,曾被多國翻譯,流傳各國,近代的許多世界將領都參考過《孫子兵法》。而對於孫子,很多人誤認為就是孫臏,或許他們一樣的出名並且都姓孫,再加上史書上資料不全,自然就讓大家產生誤會,但從古墓中的兩本兵書分析後就解決了這個疑團:

  • 《孫子兵法》主要是關於軍事戰爭理論和戰略方面的研究。

  • 《孫臏兵法》記載的是戰役、戰術以及戰鬥指揮的戰術問題。

從兩本書中對戰鬥的理解就能知道,孫子和孫臏並非同一個人,因為他們的戰略、戰術思想並不一樣。

孫子就是孫武,他們是同一個人

首先解釋一下,「子」的意思,在春秋戰國時期,「子」是一種敬稱,如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包括孫子。而孫子的真實名字叫孫武,乃是齊國人,孫武從小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其父親、祖父都是帶兵打仗的將領,所以從基因來說,他也繼承了軍事上的天賦。

孫武成年時因齊國戰亂,無奈只能跑到吳國躲避戰亂,後來經伍子胥介紹給了吳王,對於孫武的軍事造詣,吳王對他的評價很高,便任命他為統帥。孫武接過這個位置後勵精圖治,不負吳王的期望,把吳國打造成一個軍事強國,而在此期間孫武也完成了他的《孫子兵法》十三篇。

對於《孫子兵法》從小孩到老人相信都能說出幾個兵法來,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兵者,詭道也」等等。這是孫子累積了他的一生研究而編寫的曠世兵法,這部兵書對後世將領的受益不言而喻。

孫臏是孫子的後人

孫臏其實是孫武的後人,本名叫孫伯靈,與蘇秦、張儀、龐涓皆是鬼谷子弟子。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而殘疾,後來在好友幫助下投奔齊國,為齊王立下汗馬功勞,歷史上幾大戰役就是由孫臏指揮的,如「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等。

孫臏的軍事思想可從《孫臏兵法》中完美體現,他認為戰爭是國家政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只有強大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解決一切紛爭。也因孫臏的先進的軍事思想和戰鬥理念,在屢次指揮戰鬥中都能出奇制勝。

唐朝建中三年,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設廟享奠,這六十四人中就包括孫臏,而同時代被列入廟享的名將只有: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王翦幾人。

綜上分析,現在已經很明了,孫子就是孫武,孫臏為孫子的後人。話說從古代到現今,孫姓出過許多的名人偉人,如孫陽、孫子、孫臏、孫承宗、孫傳庭、孫思邈、孫中山等等。


這應該是小學五年級的歷史題目吧?孫子=孫武≠孫臏。孫子和孫武是同一人,著有《孫子兵法》;孫武和孫臏不是同一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子就是孫武,號稱兵聖

中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聖人,比如文聖孔子(歐陽修)、武聖關羽(岳飛)、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醫聖張仲景……等等,兵聖則是孫武,又稱孫子。

孫武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所著《孫子兵法》堪稱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永不過時的第一名著,後世對孫武及其《孫子兵法》的讚譽之辭多到無以復加,譽之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但凡名人故里,往往就有爭議,孫武也不例外,不過孫武故里的爭議原本可以避免,卻被惠民縣毫無依據、毫不講理地「強行」產生爭議。

據各個階段、各種史料記載,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古樂安的轄區範圍是今天的山東省北部 ,孫武的故里據考證位於今天的東營市廣饒縣(原屬於青州)。這是長期以來,歷史專家和學者的一致觀點,因此孫武故里就是山東廣饒縣,亦稱「兵聖故里」。

但到了1987年,濱州市惠民縣在編纂《惠民縣誌》時,惠民縣政府突然跳出來,組織開展了孫武故里考證工作,並單方面對社會宣布「惠民縣才是孫武故里」,此後還定期舉辦「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搞得不亦樂乎。

不過惠民縣的底氣明顯不足,因為惠民縣在正式旅遊資料上都對外宣傳自己是「武聖故里」,孫子也被他們稱為「武聖」,而大家都知道「兵聖」是孫武,「武聖」是關羽,惠民縣的這個說法已把自己置於搶奪「孫子故里」的位置上,不足以令人信服。

孫臏就是孫臏,沒有外號

孫臏和孫武同姓,戰國時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即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這是毫無爭議的,沒人跟鄄城縣搶奪。

孫臏本名孫伯靈(有孫氏族譜為證),曾和龐涓同窗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後來師兄弟分道揚鑣,龐涓效力魏國,因為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華強過自己,便設計陷害孫臏,使孫臏遭受臏刑(剔除人膝蓋骨的酷刑),導致孫臏終身殘疾,這便是他名字中「臏」字的由來。

後來,孫臏在齊國幫助下投奔齊國,被聘為軍師,當時正值戰國七雄爭霸,實力強悍的魏國和齊國不可避免地發生戰爭,孫臏憑藉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屢出奇謀,幫助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統帥的魏軍,取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勝利。

更令人解恨的是,孫臏的宿敵龐涓在馬陵之戰中了孫臏設下的埋伏,最終不得已自殺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孫臏在輔佐齊威王奠定齊國霸業的同時,還報了當初龐涓加害自己的一箭之仇,讓人拍手稱快!

孫臏和孫武雖不是同一人,卻有若干共同點。

首先,孫武和孫臏都姓孫,孫臏是孫武的後人;

其次,孫武和孫臏都是山東人;

再次,孫武和孫臏都是著名軍事家,著有兵法;

最後,孫武和孫臏都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總的一句話,孫子就是孫武,是東周春秋時期的人,是《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稱為兵聖,是武廟十哲之一,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是孫武的後代,是武廟六十四將之一,我們分別來介紹。

孫武祖上姓田,是陳完(田完)的後代,田氏代齊者就是田完的後代,田書在公元前521年,為齊國伐莒有功,被封為孫氏,所以田書就成了孫書,孫書就是孫武的爺爺。

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推薦之下,吳王闔閭接見了孫武,孫武就帶著《孫子兵法》來見吳王,吳王看了之後,十分欣賞孫武的才能,就任命孫武為大將。

公元前508年十月,吳軍在豫章打敗了楚軍,攻下了巢,並且活捉了楚國公子繁。公元前506年,孫武率領吳軍,多次打敗楚軍,並且攻下了楚都郢城。公元前494年,越王攻打吳國,孫武率領吳軍打敗了越軍,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死後,孫武就隱居鄉間,大約在公元前480年去世。

孫臏是齊國人,與龐涓是同學,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龐涓在魏國當大將,龐涓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就將孫臏也請到魏國,然後加害於他,孫臏受了臏刑,孫臏遇到了齊國使者,被送回了齊國。

田忌十分欣賞孫臏,待孫臏為上賓,孫臏讓田忌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最終贏得了賽馬,這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田忌賽馬。

田忌向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為主將,而孫臏擔任田忌的軍師。公元前354年,因為趙國攻打了衛國,而衛國是魏國的盟國,魏國就出兵包圍了趙國都邯鄲。

田忌、孫臏率軍假裝要攻打魏國都大梁,龐涓趕緊回救,孫臏在桂陵設伏,大敗魏軍,並且俘虜了龐涓,邯鄲之圍也解了,這個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用了圍魏救韓的辦法,還使用了減灶之法,設伏於馬陵,大敗魏軍,龐涓兵敗自刎。


孫子特指孫武,「子」是先秦時代對名士的尊稱,比如孔丘被尊稱為孔子;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傳承並光大了孫武的軍事思想。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孫臏是戰國時代的人物,兩者相隔數百年;兩人都是孫氏,因為孫武成名得更早,故孫子的稱號給了孫武。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孫臏則著有《孫臏兵法》,後者是對前者的繼承與闡述!

孫武是齊國貴族,但是他並不是齊國公室姜姓的子弟,根據史料記載孫武的祖上是田完,而田完是陳國公子陳完,陳國是舜帝的後裔所建。田完的後代田書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田書就是孫武的爺爺。後來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國公室,因此孫武可以說是戰國時代田齊的宗室。

司馬遷的祖上也是齊國田氏,因其祖先長期擔任齊國司馬一職,故改氏為司馬氏。田穰苴是齊景公時代的大司司,曾領兵擊敗過燕、晉等國,後來改氏為司馬氏;司馬穰苴的後代遷到秦國居住,後代中最著名的是秦國名將司馬錯。司馬遷曾委婉的說他是司馬錯的後裔,也間接表明司馬遷是田氏之後。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到: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在這裡司馬遷認定孫臏是是孫武的後人,也間接表明孫臏跟司馬遷的祖上都是齊國王族田氏。孫臏的出生地不明確,生卒年也不明確,只知道孫臏用兵神鬼莫測;孫武奠定了兵學基礎,孫臏則開了謀略先河。

縱觀孫武的一生,他只有兩次戰例,皆以勝利告終:第一次是指導吳師擊敗楚軍;第二次是指導吳軍擊敗越王勾踐。孫臏的一生也只有兩個戰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孫臏通這兩戰摘去了魏國的霸主地位,為齊國與秦國東西二帝拉開了序幕。孫武、孫臏雖然戰例少,但是他們的理論成就高,兩部兵書都是兵學瑰寶!吳起、白起雖然戰例多,卻在軍事理論上沒有系統的建樹。


孫子就是孫武,他是春秋末期人,不僅善於治軍,其所著的《孫子兵法》更是被歷代奉為經典,因此被後世稱為兵聖。

據《史記》記載,孫臏是孫武的後人,生活在戰國初期,兩人相隔100多年時間。他也是著名的軍事家,圍魏救趙便是他的經典戰例,並留有《孫臏兵法》。

但由於史籍中關於兩人的記載很少,而《孫臏兵法》早已失傳,所以自宋朝開始,人們就對兩人的身份產生了懷疑,很多人認為孫武和孫臏就是同一人,孫臏只是孫武的外號(孫臏的意思是一個失去臏骨的孫姓人,類似於孫瘸子),而《孫臏兵法》更是子虛烏有之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就贊成這種觀點。

直到1973年一批竹簡的出土釋讀,人們才徹底搞清楚孫武和孫臏確實是兩個人。

1972年銀雀山漢墓被發現,考古人員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竹簡。專家學者對竹簡進行了詳細的釋讀,發現這批竹簡中有許多先秦時代的典籍,其中就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兩者的同時出土,證明了孫武和孫臏確實是兩個人,《史記》中的記載無疑是正確的。

另外,「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對人的尊稱,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等,所以孫子和孫臏都可以被稱為孫子。孫武因久居吳國,被稱為「吳孫子」,孫臏侍奉齊國,被稱為「齊孫子」。


孫子名武,所以孫子就是孫武。齊國人。孫武精通兵法,寫了13篇兵法,因此被吳王闔廬接見。闔廬問孫武,兵法對女子管不管用。孫武說,沒問題的,借大王宮裡的美女一用,我來給大王演示一下。於是闔廬就叫來了180人。孫武把這些人分成兩隊,選了兩個闔廬的寵妃當隊長,然後問這些人,左右前後都知道嗎?這些回答說,知道。孫武接下來還是很詳細的給這些講了規則,比如,向右轉就是往右手方向轉,向左轉就是往左手方向轉。然後問這些人,還有沒有問題,都明白嗎?這些人都回答說,沒問題。孫武說,既然都知道,接下來就要聽我指令。

(孫武)

孫武開始命令美女們轉方向,結果這些都哈哈大笑,沒有人幾個照做的。孫武說,大家對規則和號令都不熟,這是將帥的錯,不怪你們。於是又把規則重複了幾遍。再命令美女們轉方向的時候,她們還是不聽話照做,個個嬉皮笑臉的。這次孫武說,規則和號令都沒有問題,士兵還是不服從就是隊長的問題了。於是就下令把那兩個寵妃隊長給殺了。闔廬當然不捨得,便求情不要殺。孫武會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堅持殺了兩個隊長。

孫武重新任命了兩個隊長,然後再發號施令,這一次,所有人都照做不誤。吳王看孫武善於用兵,便任用他為將軍。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也很精通兵法。孫臏和龐涓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們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不過龐涓內心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後來,龐涓去魏國當了將軍,心裡還是很忌憚孫臏,所以私下召見孫臏時,就找了一個借口,對孫臏動力私行,砍了孫臏的兩隻腳,還在他臉上刻字。

這時,恰逢有齊國使者到魏國,孫臏聽說之後,便偷偷見了使者,並說服使者把自己帶到齊國去。就這樣孫臏逃到了齊國。齊國的將領田忌知道後,對孫臏禮遇有加。有一次,田忌和齊王以及齊國貴族賭馬的時候,孫臏給田忌出了一計謀,贏了齊王,這就是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

田忌藉機向齊王推薦了孫臏,齊王和孫臏討論兵法時,發現孫臏太厲害了,把孫臏當老師一樣對待。

後面,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救了趙國,使得齊國大勝。13年後魏趙聯手打韓國的時候,孫臏還是用同樣的策略,讓田忌直接攻打魏國,此時魏國的將領龐涓聽到消息之後,立馬撤回魏國防守。孫臏聽說龐涓已經班師回國,就使了一招「減灶示弱」的策略,迷惑龐涓。讓龐涓以為齊軍每天都有大量逃兵。簡單來說,就是故意在進入魏國境內後,第一天建10萬人的伙食爐灶,第二天建5萬人的,第三天建3萬人的。龐涓認為齊軍膽小,就信以為真,只帶著少量的兵力追逐齊軍。而孫臏這邊算準了龐涓的心理和行程,於是提前在地勢險峻的馬陵做好了埋伏,坐等魚上鉤,龐涓果然不負孫臏所望,到了馬陵,最後自刎。

齊軍乘勝出擊,最終打敗了魏國。孫臏也因為這次勝利名揚天下。


孫子就是孫武,而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關於孫子的傳記資料不多,其權威記載是《史記》,但很簡略,可以確實的是:孫子,名武,齊國人。孫子曾為吳國將領,他比吳起早,可能是春秋末期人(約為公元前496—453之間)。孫子當過將領,所以他有實戰經驗,他寫《孫子兵法》並非紙上談兵。孫子前,楚國有《令典》(兵書),《左傳》記載有《軍志》《軍政》,這些都談兵,孫子很可能讀過後兩書,他正是在繼承前人兵書,同時總結當時的實戰經驗而寫成《孫子兵法》的。春秋時中國兵法的發達,很可能與當時戰爭頻繁有密切關係,春秋時有三十四次戰爭。而孫武對戰爭經驗和前人的兵學理論進行總結,使得《孫子兵法》一書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成就最高的古典兵書,歷代稱孫武為「兵聖」。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戰國時期軍事家,據傳,孫臏與龐涓是同窗,同是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學習謀略時比龐涓厲害,所以龐涓妒忌他,便設計迫害臏刑,孫臏受刑,雙腳廢了,後來,當孫臏知道實情之後,設計瞞過龐涓,在齊國使者幫助下,投靠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從此,孫臏輔佐齊國君王,並為齊國大將田忌出謀劃策,兩次擊敗龐涓,幫助齊國贏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使齊國逐步強盛起來。

關於孫臏最有名的傳說是「田忌賽馬」,傳說,田忌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並設重金作為賭注。在一次賽馬中,孫臏向田忌建議,弄好上、中、下三等的組合,以下等馬對付對方的上等馬,而以己方的上等馬和中等馬分別對付對方的中等馬和下等馬,並悄悄建議田忌加大賭注,結果當然是田忌贏了,孫臏在「田忌賽馬」所採用的方法,後來就是數字中的「策對論」,可見,聰明的孫臏,在那麼早的時候就很有數學智慧了,兵學,其實也離不開數學。

公元前354年,列國混戰很厲害,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而魏國對趙國侵衛非常不滿,於是,魏國便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開御前會議,讓臣們出主意,大臣鄒忌反對救援,而另一大臣段干朋則建議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以此來擾亂魏軍,而主力則趁魏軍攻邯鄲時救援趙國,這既能救援趙國,又能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採納段干朋建議,兵分兩路,一路攻魏國的襄陵,另一路救援趙國。而救援趙國的部隊就由田忌、孫臏率領。這是一次「圍魏救趙」。而公元前353年。 孫臏又一次「圍魏救趙」,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而是由齊將田忌、孫臏率軍,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直接進攻魏國都城,魏軍只好回兵,想趕回都城救援,而齊軍這乘魏軍途中疲憊,於中途設伏,大敗魏軍,於是,趙國之圍也解了。

孫臏留有兵學著作《孫臏兵法》,在孫臏看來,戰爭是維護國家政治體制的重要手段,只有以強兵作保障,才能國家安定、富強。但是,孫臏反對窮兵黷武,作戰勝利能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好戰者必亡,戰爭需謹慎。

唐德宗時,孫臏與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歷代對孫臏評價很高,比如班固評價孫臏說:「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


孫子、孫武、孫臏是一家子,兩個人。孫子真名孫武,孫武尊稱孫子。孫子和孫武是同一個人。孫臏是孫武的後裔。

聽說早些年,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流行互稱同志。尤其是對地位高,威信高的長者,姓氏加同志是一種比較尊敬的稱呼。

我們生活的年代,最流行的尊稱是老師。對學識水平高,技術職務高的尊稱老師,對一般的同事也尊稱老師。還是姓氏加上老師。

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類似的尊稱就是子。那個時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為子,至少必須是學科帶頭人,甚至是開宗立派,自己有一套學說的大腕。例如儒家有孔子,道家有老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韓非子。所以無論當時還是以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把中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世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尊稱為孫子。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因為齊國內亂,就到了南方的吳國去發展,受到重用。在吳楚大戰中,他指揮一隻3萬人的小部隊千里遠襲,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為吳國稱霸春秋立下了汗馬功勞。

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們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全書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揭示戰爭的規律,論述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種法則,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思想,被尊為「兵經」,「兵家鼻祖」。

現在,《孫子兵法》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這些國家大多是喜歡戰爭的,可見確實有用。國際上公認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實際上,孫子兵法的原理不僅可以用於戰爭,還可以用於商業、企業管理和體育等各方面。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的後裔。曾與龐涓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魏國大將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華,對其施以臏刑,使之殘廢。孫臏逃往齊國任軍師,根據趙國和韓國的要求,兩次打敗魏軍。在戰爭中創造了圍魏救趙,減灶破敵等計策。馬陵道一戰,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擄,魏國一蹶不振。

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有的說是孫武,有的說是孫臏,還有人說是曹操,100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兩座漢墓,出土了大量竹簡,同時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場爭論才有了結果。

孫臏認為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認為戰爭貴在佔據主動和優勢;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強調戰爭要適應經濟的發展;認為覆軍殺將才算全勝。孫臏還闡述了車壘的運用,陣法的運用和對將領條件的要求。

在演義《東周列國志》中,孫武的「吳宮教戰」,孫臏的「馬陵道殲敵」都是非常精彩的篇章。


推薦閱讀:

TAG:孫臏 | 孫武 | 文化 | 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