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清酒是怎麼發展來的?


日本清酒有日本國寶之稱。日本人將它視作上帝的恩賜。這份珍貴的禮物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要細說清酒的歷史就得從日本酒的歷史說起。日本的酒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繩文時代,當時的人們用葡萄籽來釀酒。大約在繩文時代晚期至彌生時代初期這段時間內,水稻從中國傳入到日本。彌生時代,稻作在日本普及,人們開始將稻米當做釀酒材料。當時沒有可以使稻米發酵的酶,人們就藉助於人的口水酶。寺廟中的女巫會先將米飯糰放入口中咀嚼,再取出放入水中制酒。這樣制出來又未經過濾的酒充滿米碎殘渣,看上去很渾濁,因而被稱為「濁酒。」當人們將濁酒中的沉澱物過濾掉後,濁酒也就成了清酒。清酒除了用來喝也用於祭祀,而且是祭祀時不可以缺少的物品。到了8世紀,日本宮廷設立了造酒司,專門負責造酒。清酒的釀造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供上層人士食用的清酒的製作時頗有講究,首先要將米飯和米曲拌和,加入水待其發酵成熟後進行過濾,然後再次加入米飯進行復釀,如此反覆四次才能製成。雖說這是給上層人士喝的優質酒,但是其口感和今天的清酒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別。12世紀,日本的神社、寺院開始集中釀造清酒,清酒的釀造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熟,現代清酒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形成。此時清酒的製作原料變成了優質稻米,將其和米曲還有水相混合後,放到陰涼處發酵過濾即可。現代清酒對製作原料的要求更高,製作過程也更為複雜。稻米對酒的品質和風味影響很大,製作清酒一般選用專門的「酒米」。這種米富含澱粉且集中在米心處,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低,易於米麴黴繁殖,發酵起來更快。然而酒米也有高檔低檔之分,要製作高檔清酒自然就要選用高檔酒米。清酒酵母的選擇同樣是依據酒的預期口味來決定的。「名水產名酒」,釀酒的每個環節都少不了水,水質當然是越純凈越好。選好材料之後,就開始可清酒製作。首先是對米粒進行磨皮。(磨過之後的白米占原來糙米的比重被稱為精米步合,精米步合約低,酒的質量越高。)然後將磨好皮的大米放置於空氣中,增加其濕度,再將其放入優質水中浸泡,並放入鍋中蒸熟。待煮熟的米飯冷卻下來後,再上面米麴黴,讓其進行 5-7 天的發酵。初步發酵完成後再加入水和酵母,然後等待它進一步發酵,發酵完成了就得到了清酒原酒。然後再在清酒原酒中加入石灰使其沉澱。至於是否加入酒精液體、是否進行殺菌操作以及是否加水稀釋都根據具體需求而定。根據清酒中有無酒精可以將其分為純米系(無酒精)和本釀造系(有酒精)。依據前面提到的精米步合的不同,清酒又可分為純米大吟釀、純米吟釀、吟釀、純米酒等不同種類。我們經常見到日劇中的人們冷飲清酒,實際上美味的清酒可以使冷熱皆宜的,熱飲可以凸顯其甜味,冷飲則能更好地展現清酒的香氣。吃貨們怎麼喝都可以!參考資料:李陸洋:《淺析日本酒文化》顧復昌:《清酒——日本國家的名酒》


日本曾組織龐大考察團來寧波紹興等地考察黃酒生產。據他們說法,他們的清酒是古時從寧波學去的。前身是寧波農村自釀米酒。因為沒加醬色,酒是白色的,寧波人俗稱白酒水。日本人只是在白酒水製成後,加石灰使其澄清,因此叫做清酒。因為加了石灰,所以,嚴格來說,清酒應該算輕碳酸飲料。怕胖的,就不要喝清酒。不想吃石灰的,也請繞道。


推薦閱讀:

TAG:清酒 | 文化 | 美食 | 歷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