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是啊,我看到我好多朋友都是這個名字,問問他們是什麼意思,好多人說不上來。
那麼我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般情況下,「上善若水」後面是緊跟著「厚德載物」這句話的。
上善,其實是大善,是最高的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樣。
水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可以是冰,可以是水,可以是汽,還可以相互轉變。也就是說善其實可以是多種方式的,只要最根本的不變,外面怎麼變都是善,這才是大善,不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厚德載物呢?
一個人的品德要像大地一樣寬厚,能承載萬物,也是能包容萬象的意思。
所以,我理解的上善若水其實就是告誡大家:
我們很多人做的善事並不一定像表面展示的那樣,並不一定是表面上的善,有時候這種行為別人不認可,其實也是善。
真正的善是低調的,是無形的,像水一樣普通,又像水一樣重要,這就是大善。
厚德載物,不僅僅自己的品德高尚,還能帶動周圍的人一起進步,也就是做一個能影響其他人的人,是一個具備影響力的,還有寬厚的胸懷,能包容萬物。
大善是不求回報的,不張揚的,無形的,又有最根本的東西在心中,這才是上善。
說的有點繞口哦,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總之,大家只要記住,多做善事,少計較得失,不要跟人爭吵,做一個有道德有品位有影響力的人,並最終實現全民的提升。
我是無籃不歡,喜歡就請關注吧!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喜歡掛在嘴邊,或是作為qq簽名的一句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那麼「上善若水」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原文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滋養萬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都需要水。如果人不喝水,幾天就會死亡,而不吃食物則可以堅持二十多天,說明了水對於人的重要性。當然,如果沒有水,也不會有食物。
水滋養了一切生物,卻不居功,不矜勞,不自誇。人能吃到食物,都說是農夫的功勞,卻想不到水的作用。
《道德經》第二章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水正符合聖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滋養萬物卻不佔有,不自恃有功。
處眾人之所惡:
有句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一般人總想爬得越高越好,而水卻總是處在低處,這是一般人所厭惡的地方。
然而《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老子認為,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爭權奪利,因為你太過頑固堅強就會走向滅亡,因此要柔弱、不爭、處下。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還說到老子的「三寶」: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處下不爭。
另一本道家典籍《淮南子》說:
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 ;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安處於低下的位置不爭高勢,就能平安而無危險。
綜上所述,流水具備功成而弗居、柔弱處下的美德,近乎道(幾於道)。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
老子的《道德經》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智慧與深奧的哲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只有前後相對照,才更能準確的理解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現在更是廣為流傳。老子曾經兩次講到上善若水,一次是道德經的原文,一次是和孔子的對話。
關於這個話題,我曾經在悟空問答回答過一次,今天我再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是道德經原文
語出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通行的解釋就是人要行善,而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中提到了水的七種品質,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二是老子與孔子的對話,也相傳是孔子最後一次拜見老子,老子贈的幾句話。
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貴,沒錢送你,就送給你幾句話吧。要時刻記住,莫譏人之非,莫揚人之惡。「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你看現在這世道,有多少聰明又有見地的能人,還有很多能言善辯又辦事通達的人,他們就因為或「好議人之非」,或「好揚人之惡」,結果下場如何?都很慘的。還要記住,「為人之子,勿以已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已為上。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最關鍵的地方來了。
在這裡,老子詳細闡述了「水」德的七層含義。「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三是前後作以對照,水的七個「善」一目了然。
居善地——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水總能找到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從人生來講,就是能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能夠準確定位,不會好高騖遠。未嘗有所逆,始終踏實的往前走。
心善淵——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水淺則流急,水深則流緩,保持心靈的寧靜、清澈,心靜如水,遇事沉穩,深不可識,其實是內心的一種強大。
與善仁——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這是仁的最高境界,老子認為,要是真正做到心存友善,施不求報,潤澤萬物,就會像水一樣,自身反而會損而不竭。
言善信——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信者,諾也,老子講「輕諾必寡信」。做人一定要實事求是,誠信為立身之本,承諾的一定要兌現。
政善治——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真正的治理,達到掌控局勢,佔據主動,最關鍵的是能調劑融合,維持一種平衡。就像水一樣洗滌群穢,平準高下。
事善能——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水看似柔弱,但是能靜能動,能量極大,靜時溫柔平和,動時驚濤駭浪,強莫能敵。
動善時——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人應該像水一樣能因勢隨行,把握時機,擇期後動。
最後,老子講了做人的四種標準,也是四個境界——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臨別時,又叮囑孔子,「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街上,誰敢用你?」
上善若水,聖、賢、智、達,原來如此!
@老理空間
樓主好!「上善若水」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專門描述「道」的絕妙性所用的比喻和讚歎語!古籍中對此話常有10種解釋,簡介如下,供參考。
1、從「道」的自在性角度解讀為「順應萬物」,即因「無形」而恆通一切。
2、從「道」的至高性角度解讀為「生髮萬物」,即因「總源」而繁衍一切。
3、從「道」的絕對性角度解讀為「制衡萬物」,即因「無上」而規範一切。
4、從「道」的含容性角度解讀為「包容萬物」,即因「無限」而承載一切。
5、從「道」的普益性角度解讀為「哺育萬物」,即因「純善」而利於一切。
6、從「道」的永恆性角度解讀為「超越萬物」,即因「無變」而久於一切。
7、從「道」的共生性角度解讀為「伴隨萬物」,即因「同源」而同生一切。
8、從「道」的中庸性角度解讀為「調和萬物」,即因「中性」而化解一切。
9、從「道」的遍在性角度解讀為「不離萬物」,即因「共存」而化身一切。
10、從「道」的圓滿性角度解讀為「和諧萬物」,即因「萬能」而順遂一切。
對該話最常見的誤解是三個:(1)「上善」是「道」的別名,而「道」無形無義,故「上善」也無形且沒有實義,不能將之具體化理解。凡把「上善」解釋為「善心、善行、善願」等的實義,都不合老子的本意。(2)「水」是對「道」的比喻,「若」就是說「水」不是「道」,只是「水之性」近似於「道之性」,故不能把有形的「水」等同於「道」。凡單以「水的適應性」解釋「道」的善性,都不全面。(3)把「上善」理解成「善的頂點」就錯了,因為「道」無高下,「道性」也無高低,「道」利益於一切的「善性」也無可比性。此處的「上」是「無上」的意思,引申義是「絕在和無對立」。凡把「上」解釋為「極、最高、至上」的,都不合老子的本意。
對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 故無尤。】的解讀要領是:
1、「上善」是「道」的同義詞,同理,後面所有的「善」字都是「道」的意思,而不是平常說的與「惡」相對的那個「善」。換言之,該文中的「善」都可用「道」字替代,也都無實義。
2、「爭」指「對立」,「不爭」指「道」的中態性。「惡」是「遺忘」,不是人的「情緒」,引申指「道」的無形性。「尤」雖通假於「憂」,但「無憂」卻不是擬人化的「情緒」之意,而是「無心」,引申指「道」能超越萬物的絕在性。
3、該段是借喻「水性」,講「道」的無所不能,是因為「道」離思維,不能言說,只能以對比法,近似地描述。
「上善若水」來源於現代通用版道德經;經文原文中描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用來形容大善之人,什麼是大善之人,就是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萬福造物,卻不與萬物相爭,這種精神為上善,大善。 而漢代以前版本的道德經中卻是,「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有靜」也就是說最初的道德經是老子傳道時帶領弟子路經乾旱地區的感悟。從而寫出上善治水,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母。一切的生物都要有水才能存活,把一個地區的水治理好,便是給了一個地區的生命之源。把一個國家的水治理好,便是給了一個國家的生命之源。所以為大善。
不請自來,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常常聽到這個詞,下面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為什麼水最接近於道?根據老子的描述,道的兩點最重要特徵,同時也是水所具備的:
第一,利益萬物。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生命正是依賴著無處不在的水而得以生存,而道也是如此:「道生之,德畜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第二,水往低處走,永遠不與物爭,永遠處在最卑下、最不惹眼的地方,這一點最接近於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特點。
老子說,水幾於道,而不說水同於道,原因也就在這裡。道是最低調的,低調到無形,你根本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水是有形的,無法完全表現出道的這一特徵,它所能做的,就是永遠讓自己位處最低,所以說是「幾於道」。幾是接近的意思,如:幾近,幾就是近,近就是幾。
人們常說,道家低調。道家為什麼低調?因為道的屬性就是如此,人既然要取法於道,當然就應該低調。你看道家兩位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自己的生平就很模糊,後代子孫更是讓人無從知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哪裡像孔、孟二位,兩千多年過去了,他們子孫後代的譜系依然記載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除了以上兩點,水還有一個重要特徵,跟道幾乎相同,是老子沒有說出來的,就是水永遠不死。道是不死的(穀神不死),而自然界中的水,也永遠只在液態、氣態、固態三者之間互相轉化。你可以改變水的狀態,但你就是無法消滅它。水的這個特性也是值得人學習的:只要生命存在,精神永遠不死!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理解!!
先說答案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
(在聖人看來)「道」的特質,很多地方就如同水所體現出來的那些特質一樣。
要想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首先要明白《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其次,要明白,《道德經》里的「善」是指什麼,最後還要弄清楚,為什麼《道德經》會用水譬喻「道」。
《道德經》《道德經》是一本集三皇之學大成的經典,它的目標讀者是聖王,全書從華夏正統的宇宙觀——「道」開始,反覆強調聖王唯有為天道之無為,不施妄人之有為,才可以使得天下長治久安,永享太平,並且從內政、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想起闡述了具體如何合道而行的道理。
它把人身,精神,家庭,國家,事業,宇宙萬物,都徹徹底底的講透徹了。
《道德經》里的「善」《道德經》中的善,很少指那個人倫瑣碎的人倫之善。
大多是指天倫之善。
在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中,善在道家思想里,儒家思想里,法家思想里,都有著不同的內涵。
什麼叫善惡?
一件事物,怎樣才能導向對自己更吉利的後果,這就是善;
反之,導向了凶禍的後果,這樣的做法就是惡。
人總是要趨吉避凶,趨福避禍的,這便是人類產生善惡的根本原因。
如此,就需要有一個判准。
在道家看來,合於天倫的,就是善,不合於天倫的,就是惡;
在儒家看來,合於人倫的,就是善,不合於人倫的,就是惡;
在法家看來,合於權倫的,就是善,不合於權倫的,就是惡。
在道家看來, 天倫之善是什麼呢?
《道德經》中是這樣說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人不離天,就如同一滴水生活在大海里那樣,這才是真正的純真之善。
天亮了起床,天黑了睡覺,天地從未說過什麼是善和惡,但是人卻能自然而然的去依循它,就好像他們本來就應該這樣。
《道德經》中又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說的是那些偽人的善惡觀,天人相離,人道生,而天道廢。
只有天倫之序,才是大美,才是最高明的秩序,因為它錨定的是這篇亘古不變的天地,而不是錨定於什麼人,甚或什麼根本不存在的想像中的東西。
偽人們所認為存在著比天倫秩序對自身更吉利的更高明的秩序,那些不屬於天倫秩序中的妄人之善,在老子看來,都是不善的,是惡的,因為它不符合天倫。
怎樣才能有天倫之善呢?
莊子說: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謂之天倫。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循天之理,知常不妄,明白四達,純素之守,如此,便可有真人之善。
水與「道」水與萬物不相爭,不以物自持,這和天道至虛而至盈是一樣的道理。
不爭,是道之天德之性,天道所處,不物不形,不積不爭,正是眾人之所惡。
天道若水,聖人像水那樣的虛已待物,潤澤蓄養天下,並按照這樣的道理去治理天下,任何事都會被化解,任何障礙都會被通利。
小時候央視有個公益廣告的廣告詞便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當時不明白什麼意思,但是聽電視中讀出來的聲音就覺得這八個字不簡單。後來查閱書籍,明白了這八個字的意思,也成為了我心中至高的理想境界。
上——最高,至高
善——美好的品德
若——好像
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至高的美好品德就好像水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水恩澤萬物而不爭搶。同樣的,如果人能做到利於萬物而低調不聲張,那便擁有的了至高的美德。當年孔老夫子還曾說過「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可見兩位雖然一儒一道,但是對水都有著崇敬之情。
再來說說「厚德載物」。「厚德載物」出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什麼意思呢?
地——大地
勢——氣勢
坤——《周易》中的卦名,象徵大地,在這裡形容大地寬厚
君子——先秦時期文學典籍中的常用語,指有德行的人
以——應該
厚——寬厚
德——德行
載——承載
物——萬物
大地氣勢寬厚廣闊,君子應該像大地一樣,用寬厚的德行默默承載萬物。
這樣就好理解了。「上善若水」中,道家把至高的美好品德比喻成「水」;「厚德載物」中,儒家認為應該以大地為榜樣。不管是「水」還是「地」,都表達了先人對至高美好品德的追求與嚮往。
在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一剛一柔兩種文化現象,它們就像是一把摺扇,一面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的儒家文化,另一面是陰柔謙退的出世的道家文化。儒家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管前途如何命運如何,總要先試試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盡人事知天命。而道家文化就大異其趣了,道家是知其不可而逃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都遵循著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是人力無法改變的,所以,你幹嘛要自找苦吃,還不如將身心精神安頓在青山綠水中,暢遊在五湖煙海之中,像波浪一樣自由,如風兒一樣飄蕩。一顆活潑潑的靈魂才能得到最好的安身立命之處。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區別。
所以,道家哲學的核心是強調柔弱勝剛強。老子崇尚那些本質上柔弱的東西,認為只有柔弱的東西才能長久,反倒是柔弱的東西更具有強大的力量。老子經常說,你看急風暴雨一會兒就停止了,而那些綿綿細雨往往可以下好多天。人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就僵硬了。樹木在生長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是僵硬的。舌頭柔軟從來不會掉落,而牙齒是堅硬的,很容易掉。所以,老子得出結論,同時也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也。
這就是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一種高深的人生哲學。老子的道家哲學主張靜,反對動,主張退守,反對進攻,主張柔軟,反對剛強。如果從這幾個方面,找一個最為形象最為典型的例子的話,那最好的就是水了。因為水天然地具有柔弱的特點,或者說,這是水天生的優點。
第一,水與世無爭。恰恰是與世無爭,水擁有最為寬廣的胸懷,擁有海納百川的道德。一個人,只要有了寬廣的胸懷,那麼還有什麼東西能擾亂他的思想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水才是人要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二,水可以隨時隨地而變化自己,不會固執在某一個形態上,遇到山它就是小溪,遇到陸地,它就是波光浩淼的湖,遇到海,它就是寬廣無邊的海洋,什麼都可以接受,都可以變化,而絕不會執著於某個不變的境地。
第三,恰恰是水的柔弱,也造就了水無比強大的能力。高山,水可以衝出峽谷來,堅石,水可以用持之以恆的毅力滴穿。水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力量。
所以,水固然柔弱,最後卻擁有了持之以恆的力量,是可以戰勝看起來剛強的的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老子說上善若水了。
老子是用水的德性,來比喻人的最高境界啊。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原文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們總是向上走,希望衝破壓制自己命運的天花板,由此爭來爭去,而水就不一樣了,它甘願卑微,甘於低下,處在人們不願意呆的地方,從來都不和人爭,也不屑於和人爭,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所以。老子拿水來比喻人的最高德性,或者說是做人的策略和權謀。
居善地:善於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位置,特別是存在巨大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你不要去爭,可能對你更有利。
心善淵:心思要埋藏很深,一般講城府深的人其實成府是不夠深的,真正心思的深的人表面看起來肯定很平常。最好是心裡不要起波瀾,臉上更不要起波瀾,要像水一樣平靜,所謂靜水流深。
與善仁:善於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要像水一樣利澤萬物。
言善信:說話、與人打交道要能給人以信任感。
正善治:從事政治的人要善於治理,即要有管理才能。
事善能:做事要有相當的技巧和才能。
動善時: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很大,所以選擇恰當的時機很重要。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與時俱進者為英雄。
最後,好玩的國學引用網上的一段話,和朋友們共勉: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馮躍利書法 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 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 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 決不打擾你的安寧;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而安。」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古代,自然萬物給了人們很多啟發,用那些規律和啟髮指導人們一點點的完善自我。
其中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發現了水的特徵,當水為冰時,水有堅韌不屈,百折不饒的特性;
水化成氣,看似無形,若氣在一定範圍內聚集在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
水可以潔凈萬物,無論世間萬物有多臟,水都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的接納,然後慢慢滌盪凈化。所以水能包容接納。
水看著無力,缺是從高出往下流淌,遇到阻擋之物,又耐心無限,若遇有稜角的磐石,水可以緩緩的把稜角磨圓,也可水滴石穿,水能以柔克剛。
水在天可以化為雲霧,在地可以變成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高至雲端,下至大海,能屈能伸。
水雖為柔物,確有善良之心,它從不爭鬥,卻能哺育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水有周濟天下之心。
水蒸騰成霧,霧看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雲結雨,化責成水,散可無影無終,飄於天地之間,水這點給人的啟迪是功成身退。
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把最高級的「善」以最常見的「水」做比,這種思想一直綿延千年而不變。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故事,「宰相肚裡能撐船」「諸葛亮七擒孟獲」「田忌賽馬」等,都是胸懷寬廣,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最好例證。
這也許也是受到道家這種思想的影響。
水恩澤萬物卻就低位而居的不爭名利,百折不饒又能屈能伸,既拿得起又也放得下。水雖柔弱,但卻可以滴水穿石,告誡人們以柔克剛,弱可以勝強的思想。
人要做到像水一樣的平靜,沉澱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澈。才不會被外物所動搖。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去遊方。途中遇到一條河,見一女子正要過河,又不敢過。
老和尚便主動背女子 躺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心裡一直嘀咕著,師傅怎麼了,竟然敢背一個女子過河。
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對師傅說:師傅,你犯戒了,怎麼能背一個女子呢?
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內心如果能保持平靜,便不會被外界的人或事所動搖。
如今社會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生活都比以往要豐富。過度的娛樂熬夜,勢必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勞逸結合才會事半功倍。這也體現了只有平衡,才是一種最美好的境界。
列寧說過: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休息是為了更高效的工作。一張一弛才能提高效率和生活質量。
身體是生存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過度的消耗,就會疲勞,疲勞導致精力枯竭。這也如同水一樣,水不混雜,就清澈。人不貪,就會走的更遠。
向「水」學做人處事,完善自己,也許就是成全了自己的人生。「上善若水」才能「上德若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