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曹父子,誰的格局最大?


不用說,那肯定是曹操的格局最大。無論是在政治遠見、還是政治策略,還是用人策略,曹操的格局都是最大的。

曹操從洛陽郊縣的公安局長干起,一路上討董卓,伐袁術,滅袁紹,隨後滅陶謙,誅呂布,逐步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建安元年,受封為丞相。最能說明曹操政治格局的就是兩件事: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屯田當時,軍閥割據,漢獻帝顛沛流離,大家都在搶地盤,沒人理漢獻帝,認為漢獻帝是個廢物,搞到自己這裡來是給自己添堵,曹操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196)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縣。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再說屯田,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就下令個郡推廣該模式,一舉解決了曹操糧草供應的問題,曹操自己都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而曹丕則相對差些,他首先做的是建立代漢自立,其次就是採取了九品中正制進行選官,在一定程度上選拔了更多人才,但是最後也成為士族子弟把持朝政的工具。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在用人上,曹丕也不差,但是對於司馬懿,曹丕看走了眼,而曹操則一再告誡曹丕,最終魏氏天下被司馬家篡奪。曹植就不用說了,只是在爭奪世子之位敗給了曹丕,曹操的眼光和曹丕的實力,讓曹植只能甘拜下風。


我認為曹操的格局較大。三曹意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植文才著世,風流倜儻,狂傲孤放,但不及政,或存謀略遠見,尚未踐行,充其量可稱詩人,思想家。曹丕繼父業為政,高謀深算,作為一國之主,凡內外巨細審時度勢皆概裁決,儘管才氣遠不及植,但格局與全局之能植不與其並論。再言曹操,操乃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詩人。上朔東漢末年複雜的社會背景,操似皎龍突現,獨樹一幟,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實力在極短的時期拉起一支有渾厚實體的戰鬥隊伍,若不具備超凡的綜合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作為政治家,格局就遠大於其子丕,植,他的宏觀遠見,全局,格局,布局和管理機構及上層建築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僅屬個人一孔之見。


自然是曹操格局最大,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在政治和軍事領導能力上可以說在三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曹操一生征戰,平黃巾,討董卓,迎獻帝,滅呂布,破袁紹,一統北方。其中所遇到的艱險與危機可謂不可計數,但都被一一化解。他深諳御人之道,能夠聚集天下賢才為之所用,並能統御和平衡,不像袁紹那樣多謀而寡斷,使部下相互傾軋。曹操一直以統一天下為志向,並一直付之實踐,即使有赤壁、漢中之敗也並為氣餒。其迅速統一北方,結束北方諸侯戰亂割據局面,還北方百姓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有利於中原大地恢復生產,修養生息。

而反觀曹丕、曹植兩兄弟,曹丕玩陰謀尚可,若論治國與征戰,這個守成之君是不及其父的,其在位期間,並無建樹,沒有抓住蜀吳相爭時,出兵伐吳,而東吳夷陵之役大敗劉備之後,才發兵攻吳,缺乏曹操那樣的戰略眼光和決斷力。而後的對東吳征戰都以失敗告終,其統兵征戰能力也是不行的。

而曹植,其超凡的文學造詣自不必多說,但在政治上卻是個低能兒,從與曹丕的奪嫡之爭落敗就可見了。

總之,曹丕與曹植在文學上的造詣都算挺高的(曹丕在中國傳統文論上貢獻很大),而曹操無論政治軍事還是文學上造詣都不凡,其格局不是曹丕曹植所能比擬的。


推薦閱讀:

TAG:曹操 | 曹植 | 曹丕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