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與壞人是怎樣變成的?


好人是什麼時候變成了壞人呢?

這個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好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一刻起,因為自那以後他產生負面情緒。如:對造成此事的人的不滿,嫉妒,更甚者是怨恨等等。

如此這般,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各種負面的情緒日益加重,這樣的人就會有可能做出對社會對人有危害的事情。

之所以是有可能,是因為有法律的管制,以及道德的約束,所以才壓下了各種負面情緒。這樣的人可以理解為有較好的自制力或者這種負面情緒的積壓還沒到達他所能接受的底線,簡單點說就是頭腦比較清醒。而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可能就由於負面情緒的累積,心智就會漸漸的迷失,然後對這種負面情緒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差。如此惡性循環,就導致了生活中可能某個經歷受到的不公平而爆發,然後悲劇就產生了。

有句話叫: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意思大都知道。而重點在於善念與惡念之間的較量。善念,可以理解為法律管制與道德約束。惡念可以理解為各種負面情緒。而兩者之間的較量就在於到底誰能壓誰一籌。如果法律的管制越來越輕,造成的現象就是作惡的成本越來越低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作惡,而道德的約束就是好的思想的與壞的思想做鬥爭,如果道德的約束越緊,作惡的次數就會越少。而與之對應的惡念就會越來越膨脹,最後被無限放大,控制了人的思想,控制了人的肉體,最後成為一具對社會有危害的行屍走肉。

其實,從人生下的那一刻起,負面情緒就已經隱藏在了他的腦海里,只是他還小不懂這些而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生的起跑線不同,而這正是不公平的開始。有的人父母可能是高官,有的可能是富商,然而更多的只是普通人或者窮人。最可悲確實成為了孤兒。所以等曉事之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就可能因為這如此巨大的落差而產生自卑或者怨恨,怨自己父母沒有別人的有錢有權,恨同齡人生活的比自己更好。

所以說,世界上沒有壞人和好人之分,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是好人,也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是壞人。而真正有的只是那個人在你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你對他印象好他就是好人,對他印象差他就是壞人。

而真正想改變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的,只能盡量的減少。因為一句老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各類糾紛,而在這糾紛之中得益者會高傲甚至目中無人,而失益者就會產生負面情緒。而真正可以改變的就是法律與道德。


謝謝邀請!關於好人與壞人是怎樣變成的這個話題。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這是聖人對人類剛剛出生的評價。

小孩子從呱呱墜地,再到牙牙學語,由小到大,他的家庭環境中的成長關係著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言行儀錶,言談舉止無時無刻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有責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求自己要現做到。做人做事要以誠待人,不但要有愛心,而且還得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你勞動了,付出了,你才能收穫豐收的果實,勞動光榮,懶惰可恥,不勞而獲是更可恥的!

如果孩子生在一個充滿愛心,父母待人接物,正能量滿滿的,那他們的孩子一定是一個陽光向上,積極樂觀,努力學習的年輕有為的。

如果孩子在一個父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家庭里,自己的一些負面的東西影響著自己的孩子,看似啥也不懂的他其實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

還有孩子由於受社會不良青年的影響,意志消沉,又的逃學厭學,最後會越來……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是一直被父母寵的上了天,誰也不放在他的眼裡,就是一個霸王,在學校里欺壓軟弱的同學,長大以後就是社會上的地痞……

還有一種就是小的時候就是很聽話的那種。由於迷戀上了網路遊戲,白天黑夜的沉迷於遊戲了的一些東西,導致了孩子……

欲成才德為先,教育孩子,要從娃娃抓起。

就像小樹苗一樣,小的時候,小樹的彎都是很好捋的,如果長大了,樹的彎你想給它直也直不了。


好與壞,這是個極深奧的問題。所謂的壞人,有的人骨子眼裡會帶著一些難以訓教的基因,有的人則是後天沒有調教好。但好人又是什麼標準呢?那些歷史上成就了一番作為,卻弒兄殺子的人算好人嗎?那些對家人鞠躬盡瘁,也曾對社會有所貢獻,卻也違法的人,算好人還是壞人?人,太複雜,不能以簡單的好壞來論,這不是小孩看電視劇,非要分個好壞人,太幼稚和簡單化。


首先,隨喜讚歎詢者父母的深明大義、教育負責與詢者本人的善根福德、受教自律……!!!

人的好壞,當然是「前世所修善根福德」與「今世所遇環境因緣」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1、本具善根福德:就是人天生的智愚賢不孝,猶如相貌美醜生來不同!……此乃「天資」和基礎。

2、所遇環境因緣: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父母長輩是子女第一任老師。

在此,想特別談談對家教方式的看法。家長教育子女理應因材施教,沒有一定之規……但還是有不少原則要注意的: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掰開揉碎、反覆開導)。

3)「孟母斷機」,機會教育(因地制宜、巧妙點撥)。

4)「孟母三遷」,重視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體罰慎用,注意尺度(詳見後附)。

備註:

上面提到的「孟母斷機」。孟母教子,一沒打,二沒罵,折斷機杼,孟子悔悟!!!……此乃教育智慧,上上之策。

再如球王貝利的父親,教子戒煙,沒打沒罵,一點零鈔,一個擁抱,貝利銘心……!!!

又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學生扔磚(砸別人),陶先生沒打沒罵、更沒請家長,只用四塊糖,學生心服……!!!

古往今來,前輩今人的教育實踐、教育智慧比比皆是、閃閃發光。家長老師若能深入寶藏、學習借鑒,相信定能他山之石、受益良多的……!!!


說的對,為你點贊!好人與壞人與他從小的教育有關。壞人不是壞,是由他形成的人生觀決定的。然而,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往往像改變一個人的鼻子一樣困難,它們都處於核心地位,一個處於臉的中央,一個處在處世觀的中心。所以,善良.好人要學會用智慧,才會得心應手有辦法有能力,對待處理壞人及生活中的人.事.物……。智慧只有從修行學法中得來……。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人生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