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軍被譽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


B-4榴彈炮的全稱是「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你沒看錯,就是拖拉機(耕戰結合?)

B-4榴彈炮第一次經受戰火考驗是在1939~1940年蘇芬戰爭中。第一次使用這種榴彈炮的行動被稱為「霍京恩炮擊行動」在對芬蘭軍隊的炮擊之中,甚至許多蘇聯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可見其威力之大,(求芬蘭人的心理陰影面積)

而斯大林之錘真正大顯神威並且得到了「斯大林之錘」的稱呼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戰爭初期蘇軍節節敗退,所以這種龐大的怪物並沒有派上太大的用場,而且因為轉移不便而被德國人繳獲了很多,被德國人換上「20.3cm H503(r)」的編號,繼續投入對蘇聯的戰鬥中。直到1943年庫爾斯科坦克大會戰結束後,蘇聯紅軍真正轉入戰略大反攻後,B-4的威力終於得到全面發揮。

在哈爾科夫、齊爾塞、柯尼斯堡、坦澤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堅戰役中,B-4榴彈炮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特別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戰線上,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2個B-4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4榴彈炮稱為「斯大林之錘」,此後這個外號便流傳開來。

在此後的作戰中,B-4榴彈炮繼續發揮著其巨大的威力,戰鬥在反法西斯戰爭第一線,並且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戰結束後,蘇聯仍將B-4榴彈炮的生產線維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420毫米口徑2B1自行迫榴炮問世。蘇聯總共生產了1211門B-4系列榴彈炮,迄今為止它被陳列在仍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靜靜的在那裡,向人們訴說當年那段戰火紛飛的往事。


謝謝邀請。

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是蘇聯在二戰的時候使用的重型榴彈炮,如果要給這門炮分個類的話,它比較近似於古代火炮中的「攻城炮」。簡單的說就是威力很大,但很笨重。這門炮重量高達15.8噸,僅炮管重量就達到5.2噸,在它設計定型開始生產的1930年代初期,這個重量超過了絕大多數同時代的坦克。正因為重量太重,再加上俄羅斯大地上的交通狀況並不理想,路面硬化的鋪設道路並不多,為了讓這門炮能夠正常的機動,所以B-4採用了履帶式底盤,具體來說,使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大量使用拖拉機也算是蘇聯紅軍在二戰前後的一大特色,按照戰前的動員計劃,很多部隊炮兵團在戰時都將就近獲得附近農莊的拖拉機作為牽引設備。究其原因,大概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當時糟糕的道路情況和大片的曠野。應該說,蘇聯人的這個措施對於改善火炮機動性有很大的效果,畢竟拖拉機雖然跑得慢一點,但通過能力和牽引力都不是輪式牽引車能比的。

B-4重型榴彈炮從設計之初就被打算用來轟擊敵人的堅固工事,儘管在服役之初,這種火炮因為結構複雜、太過笨重,在訓練和演習中的表現並不理想,但1940年的蘇芬戰爭讓這門重炮有了表現的機會。當時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對芬蘭發起進攻,結果在芬軍預先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上吃了大虧,只攜帶了15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的蘇軍難以摧毀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情急之下,蘇聯第二任西北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向斯大林申請調用B-4榴彈炮,並獲得批准。來到前線的B-4炮兵連為了取得最好的轟擊效果,冒險把射擊距離推進到兩三百米,開火之後效果明顯,基本沒有什麼芬軍的工事能擋住203毫米炮彈。

蘇德戰場初期,由於蘇軍一直處於守勢,B-4不但起不到什麼效果,反而被德軍繳獲了一些。但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軍轉入反攻,B-4榴彈炮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進入到蘇聯領土之外的戰鬥中,蘇軍面臨越來越多的防禦工事和城市建築,B-4榴彈炮拆房子的兇殘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最典型的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戰線上,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2個B-4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4 榴彈炮稱為「斯大林之錘」。這也是這個綽號的由來。

二戰結束後,蘇聯仍繼續生產B-4榴彈炮4年之久,可見對其攻堅能力的充分信賴。


斯大林稱大炮是戰爭之神。確實,所有經歷過戰爭的人都會對大炮這個事物產生本能的抗拒。因此,斯大林對於炮兵這個兵種要求是特別高的。

我的炮兵,我要氣勢雄壯,我要口徑大我讓威力大我要給敵人特別的震懾,正好,蘇聯的前兩個五年計劃對於本國的拖拉機工廠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升級與改造。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所有的拖拉機工廠全部生產應用在前線的載具,而前蘇聯人發現只要在是在載具加上大炮這玩意兒大炮就可以全世界的亂跑,不行,火力高,而且支援性特彆強,機動性也有了。所以,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前蘇聯人在自己的拖拉機上,儘可能的裝備,上口徑比較大的大炮。比如這一款號稱斯大林之錘的大炮。

這款大炮有他的戰術應用價值嗎?有確實在於一系列城市攻堅的時候,這款大炮出現的時候,對於。城牆和戰壕後面的敵人是一種心理上的震懾,而且他同時也能夠帶來那些小口徑火炮所不能帶來的火力支援,但是這款火炮他的運輸就成了一個機器頭疼的問題。即使給它裝在拖拉機上面,但是這樣的機動性仍然還遠遠不夠,再加上炮兵們苦逼的裝填工作這東西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戰略上這個東西真的是可有可無。因此,前蘇聯方面也是,只是按照斯大林的意思,象徵性的造了一些,但是處於戰略進攻上的前蘇聯紅軍在這款武器上面仍然嘗到了一些甜頭。

尤其是在進攻柏林的時候,由於前蘇聯方面已經對柏林形成單方面的包圍,所以前蘇聯人可以很從容地部署這一款大型的殺傷武器。

當斯大林的大鎚把柏林的國會大廈給錘爆的時候,我想全世界都沒有想到,這麼一款根據斯大林個人意志,設計出來的武器竟然會有這樣的奇效。只能說是造化弄人吧。


首先你確定要討論的不是這個?而是B-4榴彈炮?

好吧,我們說正事兒!斯大林之錘完美闡釋了「大炮即是真理,口徑即是正義」這句話。

大陸國家向來重視火炮,依靠火炮的強大火力壓倒對方的理論被稱為大炮兵主義。其最有名的代表無疑是二戰中的蘇軍。下附該炮開火圖,周邊建築都被震的揚起一層灰,感受一下他的威力!

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是前蘇聯大炮兵主義的產物,而且頗具斯拉夫民族獨特的暴力美學。因其在列寧格勒戰役中摧毀無數地下工事,威力恐怖,德軍驚恐的將其稱為「斯大林之錘」

該炮口徑達到了驚人的203毫米,完全滿足了斯大林對大口徑的偏好。最初只是作為蘇聯強大炮兵的象徵少量裝備部隊。直到在蘇芬戰爭中初次嶄露頭角。在霍京恩前線該炮擊毀大量芬蘭永備工事,巨大的威力給芬蘭守軍造成嚴重恐慌情緒。

1943年蘇聯紅軍轉入戰略反攻之後,作為進攻利器的B-4重型火炮全面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在但澤、哈爾科夫、齊爾塞等城市攻堅戰中,B-4榴彈炮依靠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

這門炮的另一個優點是機動性好,由於採用履帶式輕型坦克底盤,越野能力強,使得蘇軍常常能夠對抵近堅固目標直瞄射擊。像開罐頭一樣打開一個又一個堅固堡壘。

據德軍回憶錄記載:1945年4月28日,蘇德柏林巷戰已到最後關頭。突然,有人從炮隊鏡中發現河對岸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牽引下一字排開。「大家趕快離開!快!」有經驗的的老兵發出驚呼,陣地上頓時亂作一團,四散逃命。很快熾烈的火舌瞬間將陣地吞沒……

在攻克「帝國大廈」的戰鬥中,蘇軍更是集中89門B-4榴彈炮,提供了充沛的火力輸出。

該型榴彈炮堪稱前蘇聯炮兵的「偉大傑作」


不好意思啊,我對軍事方面的問題不懂耶,這種需要專業的了解這種方面的人才可以了。


斯大林之錘的B一4榴彈炮。肯定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蘇聯生產的大炮。威力很大,至於多大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炮是用來打人的。蘇聯人打德國人的。這一炮轟上去倒下多少人我不知道。在蘇聯的衛國戰爭中它是功臣。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榴彈炮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