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山水畫中的「筆墨與詩意」?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職業山水畫家,我認為:山水畫中的筆墨是為詩意服務的。

筆墨屬於山水畫的技法範疇,而詩意是山水畫的造境領域。創作一張山水畫,先得立意,這個意可理解為畫什麼?表現什麼?傳達什麼?有了想法再構圖,構圖的過程便包含了筆墨,用什麼樣的筆墨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意」呢?也就是畫面的詩意,用點用線用面,所有的筆墨技法都是圍繞「詩意」而行。如我最近創作的水墨山水,腦子裡考慮的是表現冬冷下的西南山色,東冬冷下的山野,肯定是寂靜的,寒意生髮的景色,那我就選擇純水墨的方式,筆法上用點用線來表現,如下圖:

記住:筆墨是為「詩意」服務的,贊同嗎?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到下面。


從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畫訣」一段可以看出他對純粹的「筆」和「墨」的興趣。在宋代,山水畫更強調個人主觀表達的趨勢已經開始萌芽。

郭熙將筆法歸納為8種,斡淡、皴擦、渲、刷、捽、擢、點、畫,中國書法的相關經驗在這個時期被挪用與山水畫的創作中。

北宋時期,畫院以詩題考畫成為一種風氣,這種形式除了可以檢測畫家的寫生技巧,更加註重性情、主題、意境的創造,這種現象就表明了山水畫想主觀表達發展的動力。

蘇軾以「繪畫見形似,見與兒童鄰」貶斥只知道客觀模擬的畫法,所以到了南宋時期,中國的文人畫大量將詩意入畫,用書法的線條進行主觀表現,李唐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到了馬遠、夏圭達到了極致。

李唐在《萬壑松風圖》中所運用的斧劈皴,在南宋馬、夏那裡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筆觸變得自由瀟洒,可以清晰的看到,從自然中歸納出來的皴與點的筆法正在朝著更個人主觀的「筆」與「墨」發展。

馬、夏的殘山剩水是經過篩選後的畫面,畫中之景已經不在是范寬筆下的蒼茫濃厚,而成為文人窗前的詩意小景。為了營造詩意,客觀的落筆要越少越好,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留白」,空白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懂得到虛,而虛並不意味著沒有,與實相應。

隨著都城南遷,山水畫的重心也從山轉移向水,更加柔美,無形的物質。


畫家要做到使心中感覺著,山體是身軀,森林為綵衣,流水是血液,建築(人物)為頭腦。雲氣是呼吸。有了這些感覺才會覺得,如同練武在蒼茫天地間。當你和山水同氣相求,詩意在你對山水的讚美中油然而生。

筆墨技法不是狂塗亂摹,它是根據詩意決定用工筆還是寫意,應當將一切所能,認真描摹主體局部如同真實風貌,恰到好處的表現不同地區的特點。只有付出了很多時間的精雕細刻,才算完美結合了詩意,形成美輪美奐的一幅作品。

本來中國山水畫欣賞就是古代人通過虛擬的空間,表達悠然自得的心態之臥遊。隨著畫風發展到今,已經不限於臥遊,而是積極表現社會山川秀美景色的藝術形式了。以上理解僅僅一孔之見,歡迎批評指教。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山水畫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