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愛立信,思科,哪個公司厲害?
縱覽過去的十年,科技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風光無限的國外企業都沒有了昔日的驕傲,先是諾基亞被微軟收購,然後是一直「做減法」的愛立信大裁員,再到思科的衰落,三星的市場份額降低,蘋果股價下跌……當全球科技行業進入瓶頸期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華為卻逆勢而上,一步步的超越曾牛氣哄哄的國外企業。
被華為甩在身後的外企們曾經的愛立信、高通、思科三座不可跨越的大山,在今天已經成為歷史。之前華為超越美國思科,成全球核心路由器市場的第一,世界為之側目。「美國就是思科的後院,誰也別想染指」錢伯斯曾底氣十足的話語還在大家耳邊回蕩,被限制進入美國市場的華為,用事實告訴思科,強者從來不需要什麼公平的競爭條件。思科也正是由於在頂級產品上的優勢蒙蔽了雙眼,放鬆了警惕,才逐漸走向衰落。
而這個通訊界罕見的「百年老店」愛立信,也被搶走了第一的位置,華為翻身成為全球第一通訊設備運營商。日前美國的《財富雜誌》發布世界500強名單,華為以785.108億美元營業收入首次打入前百強,排名第83位,而愛立信以260.044億美元排名第419位,再次被華為遠遠甩開。競爭激烈的市場,此消彼長,不進則退,華為的快速成長壓制了愛立信的業績增長空間。愛立信也無奈感嘆,華為這個對手太強大!
近幾年愛立信的轉型策略是「做減法」,先後剝離了終端、晶元等業務,力求在轉型過程中能夠輕裝上陣。如此一來,產品單一的愛立信在與競爭對手對抗時便處於劣勢。
還有誰?當然少不了處於壟斷地位的高通,即將到來的5G時代,華為拿下重要話語權。控制信道短碼話語權被華為拿下時,高通徹底告別了他的壟斷時代,也將是華為下一個超越的對象。
華為的成功會不會成為歷史?華為的成績,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當然華為走到今天,少不了任正非這樣的傳奇領導人掌舵。華為技術實力的累積也並非一日之功,無論是在運營商合作方面,還是在業務方面。如今的華為不但擁有終端業務,而且持續高速增長,智能手機業務也提交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然而華為驕人業績的背後,推行「狼性文化」的任正非將退隱的消息被推到風口浪尖,如今73歲高齡卻遲遲沒有退隱幕後的任正非,不知是否因為沒有滿意的接班人才不敢將企業交出。難道真如外界傳言一般,一旦任正非退休,那愛立信的今天將會變成華為的明天?
華為會不會成為今天的愛立信?縱觀華為,任正非雷厲風行的性格讓所有人看的,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硬是開闢了一片綠地。但太過優秀的企業家也會出現不利的一面,可以說任正非對管理團隊有著較大的影響,一舉一動都帶有任正非的影子,做華為的接班人似乎還不夠火候。眼看董事會的元老們該走的也走的差不多,而年輕一輩又是否能勝任,並將任正非獨特的「狼性文化」傳承下去?都是未知數。領導人的每一個決策都將背負著整個企業的使命,任正非曾明確的表明選擇華為接班人的要求,要具備高瞻遠矚的價值觀、不固步自封及全球市場格局的視野等,由此可見一個企業領導人何其重要。愛立信的落敗與領導人決策的失誤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華為會不會成為今天的愛立信的猜測,並不是無稽之談。
也許華為沒有任正非的帶領會再次遇到瓶頸,前行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不過5Giii認為一個企業最好的成長是與時俱進,同時掌舵人的一顆平常心也是伴隨企業穩步成長的關鍵。華為的成功不是偶然,愛立信的落敗也並非不可預測,就讓愛立信的落敗一直鞭策華為進步。
首先要解釋一下,通信設備和網路設備不是一個東西。
在通信市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組合「阿諾愛中華」,這個領域思科並沒有多少份額,這個領域要說華為競爭思科,那就是說笑,反過來還差不多。
手機和終端市場,思科不做這個,也沒有什麼說頭。
網路市場要細分一下,在運營商市場,思科確實被華為侵佔了不少的份額,不過主要發生在國內,這也導致了思科的全球份額增速放緩。全球市場中,思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華為,還有Juniper,這個領域裡頭華為作為新人比較生猛是大家的共識。現在的市場其實很尷尬,中國思科進不來,北美華為也過不去。不過考慮到華為的銷售手段一流,以後市場開放了真能掀起浪來,也不是不可能的(根據經驗此處會撕逼)。
不過說歸說市場規模吧,圖實在找不到了,直接說吧,在全球範圍,在全球範圍,在全球範圍,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
運營商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後面是華為和Juniper,不過三家份額越來越近了,目前比較穩定(上下游已經穩定了,掀不起什麼腥風血雨)。
企業級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份額依然在80%左右,華為的企業BG剛起步,利用成熟的渠道,發展勢頭還是很猛地,離顛覆尚遠。
協作市場,Polycom/微軟和思科等領跑,華為初起步。
伺服器市場,Dell/HP/IBM/思科領跑,華為剛起步。
以上信息均可以在IDC/Infonetics等渠道上收集到,Google亦可,不要百度思科不然出來的全是培訓你們懂的。
技術研發實力…
這個是最容易撕逼的地方哈哈。
不過我只打算講一個點,發展方向,純私貨。
之前說過思科的定位很清晰的。IT市場現在就是第一梯隊玩概念,第二梯隊玩配置。在企業網路市場,從雲到BYOD到SDN到IOT,思科一直是概念的提出者,牽著市場走。這點也反應到他們的產品線上,比如勇於和HP撕破臉做伺服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UCS的成功也在SDN的推廣上推波助瀾了。
華為嘛就有點看不懂了,感覺就是競爭對手做什麼華為就做什麼,畢竟概念上落了後手。當然現在華為有錢捨得投入研發是值得肯定的,這沒有什麼黑的地方。而且在通信領域也已經開始去牽頭了(不過這又不關思科什麼事兒)。這個角度來說,華為銷售和保障做的是真牛逼啊,馬上雙十一了,估計又有不少小夥伴要通宵保障網路去了吧,祝好。
防止被噴 我再補充下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對於思科和華為的恩怨認知在於思科03年對華為的一場官司,和浪潮之巔裡面的描述,想當然的就帶入了情感覺得這倆公司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了,但是實際可能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慘烈。
我剛才已經從產品、市場、技術幾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鑒於上述都不是我的強項,我還是用我一貫的做法,換個角度來答這個問題吧。卧薪嘗膽的成語大家都看過,說的是越王勾踐被吳所敗後,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然後打敗了吳王夫差,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但,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勾踐卧薪嘗膽,成功逆襲之後發生了什麼?華為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越王勾踐逆襲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解答華為和思科最深刻差距的一把鑰匙。
我記得,華為教父任正非曾經在一個內部講話里說:過去,華為一直是一個追趕者,跟在思科、愛立信的後面苦苦追趕,但華為很快就會成為通信業的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怎麼辦,我們不知道。(原話記不太清,沒找著,大概意思是這樣)。
所以,我丟出自己的一個判斷:華為和思科真正的差距,就在於華為從未做過領跑者。 思科不僅長期是世界第一,而且,在無人能敵的那些年裡,思科從未停下過自己發展的腳步,雖然他知道所有人都已經在他的身後,但他依然有自己發展的方向,更可怕的是,還一直保持著發展的速度。
而華為,就像是馬拉松長跑,一個輸在起跑線但從未放棄的選手,一路上,他看著思科衝過一個有一個路口,接受無數人的掌聲和歡呼,賺取無數的利潤,自己卻只能遠遠的跟著,學習別人怎麼跑步、怎麼呼吸、怎麼發力,在他和思科之間,那時候還有阿朗、索尼、愛立信…… 華為追趕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超越了過去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對手,現在自己成了世界第一,再也沒有領跑的人站在前面供自己學習,下一步怎麼走,成了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
我還記得,任正非在創業20周年的時候,曾說過這麼一段話:華為在過去每年堅持投入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尤其是最近幾年,有超過2.5萬名員工從事研發工作,資金投入都維持在每年七八十億元以上,經過多年艱苦奮鬥,至今為止,華為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 每次看到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莫名的喜感,就好像郭德綱講的,過去他們有一千多條相聲段子,經過後人的傳承和不懈努力,現在流傳下來的大概有三百條。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實,基本上這也就承認了,過去二十多年裡華為的快速發展,在研發上核心的能力就在於快速模仿、快速本土化的能力,模仿的對象是誰,不言而喻。(華為和思科還因為這個原因,打過一段時間難解難分的專利戰)。
思科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他不用模仿別人,依然能保證每年大量的原創性技術發明,華為靠著模仿學習,也獲得了不錯的發展,現在輪到華為領路了,雖然目前通過雲管端的戰略謀劃,通過無人匹敵的人海服務戰術,保持相對競爭優勢。
但華為的名字是什麼,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不是華為服務公司,技術是華為保證未來能繼續生存發展的唯一憑籍,如果華為解決不了無人模仿就不會原創的問題,可能遲早會跌回追趕者的角色。
這就像是一個牌局,思科每出一張牌,華為都說,我跟。 思科說,跟你妹啊,勞資不出了,你牛你先出。 華為,大家都等著看你怎麼出牌呢。
華為現在2B和2C業務都做得不錯,愛立信和思科都只有2B業務,三家公司業務重疊競爭其實並不多。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比較:
1.從規模來看,華為已經遙遙領先,思科次之,愛立信差了幾個身位,且增長乏力。
2.從品牌來看,愛立信作為百年老店,口碑還是相當不錯的,思科作為IP網路先驅,領導者形象依然強大,華為作為後起之秀,尤其手機業務推動,已經逐步成為科技品牌新貴。
3.從產品競爭力來看,無線網路華為與愛立信平分秋色,固定寬頻領域華為第一,企業網路思科是老大。三家各有所長。
4.從創新能力來看,華為研發投入最大,思科次之,愛立信已經力有所不逮。
5.從未來潛力來看,運營商未來幾年增長放緩,企業數字化轉型市場空間巨大,手機市場空間巨大同時競爭也白熱化,雲方興未艾潛力大。愛立信市場空間有限,思科依然有後勁,華為上述領域都有進入,西方不亮東方亮,機會更多。
6.從組織變革能力,華為最具活力,思科進取心不足,愛立信老態已顯。
小結一下: 愛立信,廉頗老矣尚能飯; 思科,英雄尤提當年勇; 華為,三十而立正當年。
這三家都是偉大的科技公司,祝福它們未來持續成功,為世界帶來更多激動人心的好產品。
小編將思科拉進來是不對的,思科和華為實際上只有部分產品重合而已,思科是ip的老祖宗,乙太網的創造者,華為只是在跟進而已,性能好壞這個取決於博通的晶元能力。不算手機和移動基站業務華為和思科沒法比,思科根本沒有這些業務,所以以it公司角度,思科的強大地位沒有那麼好撼動,以通信公司角度,華為是絕對的老大。愛立信現在只能是打打醬油。
愛立信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愛立信了,思科還是繼續墨守陳規不思變革。技術飛速發展,華為從早期的追隨,到中期的自主研發,到後期的技術創新變革,華為對技術的深刻理解、對創新的追求一直沒變,仍然在堅持。反觀另外兩家公司,抱著技術專利和巨頭的陳舊理念,不思進取、自以為是,走到今天這個階段也是必然的吧。
當然是華為最厲害,所有公司里就華為敢讓員工自願辭職重簽合同換工號,敢讓34歲以上的員工自願離職,敢讓不願意出國的員工乖乖的去非洲去中東,敢讓都畢業多年的員工每天晚上打卡自習無償加班,敢讓員工自願放棄休息簽個奮鬥著協議
從現在規模上看,現在是華為領先半個身位,從具體領域各有領先吧,華為的最大優勢是從消費、通道、服務端都有做,可以自己做一攬子工程。
通信公司的競爭除了自身的技術,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背後的國家,這三個公司的發展和排名其實正好反應了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經濟發展。思科進不了中國,華為進不了北美政府市場,就是國家意志的提現。
華為和中興開拓的時候,基本是中國的投資的投資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
總理一直提要提高網速,要做互聯網加,華為絕對是最大的贏家。
綜上點點,只要中國保持快速發展,華為把其他家超遠妥妥的。
盈利能力?技術?市場?這個不能看財務數據,畢竟我們是14億人口的大國,地廣人多市場大,在世界市場的權重大,而通信領域本身又涉及到一個國家安全問題,這個也會影響市場,從感官上說,這幾個廠商的產品在普通機房早期國外廠商設備很常見,目前基本都是國貨,在核心機房還是可以看到國外設備的,孰強孰弱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結果,不好講。
我希望華為的成功能激勵國人的自豪感,能激勵國產企業,一個企業靠養水軍僱傭媒體人黑噴是不會站到世界之巔的。華為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有任正非這種老闆,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希望華為在手機業務也能站到世界之巔。
當然,對於我來說,華為厲害,從華為公司剛開始做基站開始,到現在的移動設備,還有各種網路,大型網路設備,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華為的足記,公司包含各種高尖端科技人才,不管哪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