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奸臣傳》里沒有王安石?
王安石個人品德近乎完美,喪心病狂的保守派子孫和理學家們挑不出絲毫黑點,即便他們捏造了很多子虛烏有之事抹黑王安石仍然無濟於事,所以僥倖未被列入奸臣傳。
王安石變法和其他新黨被黑的體無完膚,王安石本人卻「倖免遇難」,他不貪污不受賄,不好色不好賭,生活簡樸,不謀私利,個人道德到了無人可及的境界,挑不出任何黑點,修《宋史》的理學家們只好把王安石「不修邊幅」、「為人倔強」這种放在別人身上是優點的性格和習慣當成黑點大肆攻擊,而這些小小黑點顯然不足以讓他列入《奸臣傳》。
一、《宋史·奸臣傳》基本情況,新黨佔據半壁江山
《宋史》第471卷至474卷為奸臣傳,共4卷,所列奸臣共21名,依次為:蔡確、吳處厚、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趙良嗣、張覺、郭藥師、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万俟禼、韓侂胄、丁大全、賈似道。奸臣人數比《新唐書》的13人,《遼史》的11人,《元史》的6人、《明史》的16人都要多。
上述21名奸臣中,生活在北宋有14人,全都是宋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有9人屬於贊同、擁護和參與變法的新黨,有的還是新黨骨幹(如蔡確、呂惠卿、章惇、曾布)。
難道是宋朝的奸臣人數就是遠勝其他朝代嗎?難道宋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的奸臣就特別多?難道從宋太祖直到宋英宗朝就沒有奸臣嗎?難道參與新法真如宋史所說全都是奸佞小人嗎?顯然不是,而是有人刻意為之。
二、《宋史·奸臣傳》一半人都是被黑的,充滿誣陷和誹謗
從編修者看,《宋史》由元朝官方組織編修,但真正修史的是南宋遺留文人,所以基調是這幫人確定的,整部《宋史》的指導思想就是「程朱理學」(也稱道學),凡是思想和作為不符道學思想,都是惡意差評,即便不進奸臣傳,也要被稱為小人;凡是程朱理學的門徒都是正人君子,明明毫無建樹,都充滿過譽之詞,可以說是最主觀、最無恥的。
從史料來源看,《宋史》主要依據是宋朝本朝修的《國史》,而《國史》則主要依據各朝《實錄》,三者一脈相承,內容和觀點基本一致,因此對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評價也基本一致,反映了宋朝官方,特別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朝廷的觀點。
《神宗實錄》曾有多次修訂和重修,反映了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激烈鬥爭。
第一次修訂是宋哲宗元祐年間,范祖禹、黃庭堅、陸佃等人同修《神宗實錄》,陸佃多次與范祖禹、黃庭堅等人激烈爭論,主要就是圍繞對王安石變法及變法派人物的評價。陸佃是王安石的學生,黃庭堅認為他袒護新法派,說「如果按你說的修,不就是佞史嗎?」陸佃立刻反擊道:「如果按你說的修,豈不是誹謗之書嗎?」
范祖禹、黃庭堅都是反變法派,而陸佃雖是王安石的學生,卻並不附和新法(否則執政的保守派早就把他貶了,怎會允許他參與修實錄),他只是堅持公正客觀,反對對恩師王安石惡意誹謗。由此可見,元祐初年的《神宗實錄》對王安石已有誣陷之詞。
第二次修訂是宋哲宗紹聖年間,由蔡卞等人重修《實錄》。蔡卞屬於新黨人物,自然對舊黨的實錄不滿,將元祐版修改很多,用紅筆抹去,被稱為朱墨本。
第三次修訂是宋高宗紹興年間,由范沖等再次修訂,編成《神宗實錄》。范沖何許人也?第一次修《神宗實錄》的主筆、鐵杆舊黨頑固派范祖禹的兒子,他趁著王安石被確定為亡國魁首的機會,繼承父親未竟事業,變本加厲,毫無顧忌地去報復,誣陷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人物,把所有新黨都寫成了奸佞小人,而舊黨全都是正人君子。
不幸的是,《宋史》依據的就是這個充滿誹謗、誣陷、抹黑的版本。
三、《宋史》的指導思想是程朱理學,凡與其不符者皆為奸臣
宋神宗時,王安石創立荊公新學,並以此為思想主持變法,當時荊公新學的粉絲門徒遍及天下,是宋朝學術思想界的第一顯學,直到南宋前期還是主流。
宋高宗時,為了給北宋滅亡找替罪羊,把王安石確定為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一幫無恥的理學家立刻一擁而上,趁機亂潑髒水,把王安石黑的一文不值,打壓荊公新學。
宋理宗時,程朱理學被確定為官方思想,此後程朱理學才逐漸取代荊公新學成為第一顯學,一大幫理學家進入朝廷高層,宋理宗因為對理學的貢獻,死後廟號被確定為「理宗」。
朱熹對王安石變法是全面否定的,後來的理學家特別是修《宋史》者自然也是如此。
四、《宋史》顛倒黑白,最大奸臣史彌遠因倡導理學不入奸臣傳
整個宋朝真正的第一大權相奸臣史彌遠,謀殺主戰派韓侂胄,把人頭送給金人;恢復秦檜的爵位和忠獻謚號,主持與金人和議,喪權辱國;使出陰招廢掉並殺害太子,偽造詔書另立理宗;治國無術,搞得經濟混亂、民怨沸騰,其罪惡堪與秦檜相提並論,死後的謚號竟是「忠獻」,真是莫大的諷刺!
這樣一個奸相,幾乎沒幹過一件好事,就因為他倡導理學,引薦了一些理學名家做官,就被宋末及元代的理學人士心懷感激,修撰《宋史》時,不僅沒有被列入《奸臣傳》,還極力為他粉飾,陰謀殺害韓侂胄被寫成俠肝義膽,違反寧宗遺志非法扶立理宗也被寫得名正言順,至於降金乞和則隻字未提,這幫理學家有多麼無恥可想而知!
親愛的朋友們,關於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爭議,一千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並且越到現在爭議越激烈。那麼,你們認為王安石是不是奸臣,應不應該列入奸臣傳呢?
【專註兩宋歷史,分享趣味知識,敬請關注頭條號「狄飛驚」】
北宋王安石的變法可謂石破天驚,作為擔任改革重任的宰相王安石,將他的拗勁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有一種「拯救天下,捨我其誰」的拗勁,在皇帝大力支持下,幾乎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不管是敵人還是朋友,只要阻擋變法,收拾你沒商量。結果,神宗死後,變法失敗,王安石集團被清算,後世寫史之人將其手下幾乎一網打盡地送進了《奸臣傳》,但是王安石卻能倖免。按照熙寧變法禍國的邏輯,王安石不應該是最大的奸臣嗎?為何反而能全身而退,保全了名聲?
原因有兩個,一是王安石人格高尚,潔身自好,廉潔清正,生活簡樸,在北宋官場奢靡之風的映襯下,就是一個異類和苦行僧,無人能望其項背;第二,王安石在學術方面是當時的一代宗師,名望極高,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先說第一個原因,北宋王朝對高級官員的待遇極好,造成了官場奢靡之風蔓延。比如有兩個歷史名人雖然口碑不錯,但是私生活極盡奢侈之能事,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一個是寇準,另一個是晏殊,可以作為典型。
寇準在澶淵之盟以後,因為功勞非常大,被真宗所倚重,官拜宰相,可謂權傾朝野,一時風頭無二,而寇準少年得志,本人不喜清貧,生活奢侈,酷愛美酒美食,喜歡大排場,家居豪華,奴僕眾多。
歐陽修的《歸田錄》里記載著寇準的一則軼事,說寇準19歲高中進士,可謂少年富貴,喜歡天天擺宴席喝大酒,晚上從來不點油燈,通宵達旦點蠟燭。每當他被罷官,人們到了他的居所,看到不但卧室、廳堂,甚至連廁所里都是成堆的燃燒完的蠟燭油。
寇準權高位重,得到皇帝寵幸,讓其他同行就嫉恨不已,先是王欽若給真宗上讒言,讓寇準罷相,後來丁謂又成了寇準的死對頭,兩人不斷勾心鬥角,最後被封為萊國公的寇丞相從正一品一路翻著跟斗被貶為從九品,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發配到了雷州半島,並死在了那裡。對於寇準從如日中天到跌進無底深淵的悲慘結局,歐陽修曾經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原因:「寇萊公之所以下場如此不堪,是因為他老而不退,太貪戀權力了。」
而少年得志的晏殊更是一個生活奢侈的人,從來不知道節儉和窮困為何物,宋人葉夢得的筆記《避暑錄話》中,也記載晏殊紙醉金迷的夜生活:晏殊未嘗一日不飲,每次客人參加宴會,從來不提前預備酒席,等客人到了,才開始準備酒宴。每個客人面前放一個茶几、一個杯子,然後開始吟詩斗酒,客人們隨喝,僕人隨之上果盤菜蔬,等喝完幾杯之後,滿桌子的珍饈美味就上齊了。著名人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不知名的官員了,只會奢靡加倍。
而王安石卻能甘願生活清貧,不同流合污,他行得端,坐得正,個人品格超凡,道德自律無人能比,那些想攻擊他的人,找不到任何口實!想想那些人一個比一個貪婪,每一個的人品都比不上王安石,他們有何底氣去攻擊王荊公呢?
第二,王安石是北宋文學和經學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稱為「通儒」,是公認的一代文化宗師,「新學」奠基人。那些想要攻擊王安石的,隨便拎出來看看,有幾個有資格和他平起平坐?一個「修身」,一個「忍窮」,一個學術造詣,保全了王安石的名聲。
回答題主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腦海閃現出一句話。
那句話是我在讀中國二十五史過程中,感覺最受震撼的一句話: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這句話出自王安石,即使現在讀來,也覺得凜然有生氣,浩然如江海,赫然如雷霆!
舉目幾千年的歷史,有誰敢說出這樣的話?
古人最重天變之徵兆、祖宗之法則、人言之臧否,然而變法者王安石只是淡淡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樣的人物能放入《奸臣傳》么?
他只是求變法而已!
我認為王安石不列入《奸臣傳》,原因有三:
一是愛護百姓,王安石而立之年擔任舒州通判這樣的地方小官,就開始「愛小民」,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他後來的變法,雖然部分措施侵犯了百姓利益,然而其初衷未嘗不是為民的初心。
二是不顧性命,王安石變法,其政敵一直都在用「天變」來恐嚇。守舊大臣說「天災屢見,天時未順,地震連年,四方人心,日益搖動」,是王安石變法「唯務改作」的緣故。御史中丞呂誨甚至說:「如安石久居廟堂,必無安靜之理。」然而王安石回答:「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無已,上下傅會,或遠或近,豈無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因此,有人揚言要「為天下殺安石」,對王安石發出了人身威脅,但王安石依舊不為所動。
三是有所實效。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弱的現狀,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親自指揮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主動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2000餘里,完全打破了吐蕃與西夏聯合夾擊宋朝的企圖。否則,大宋早就滅亡了。
正如王安石的詩「傳聞天玉此埋堙,千古誰分偽與真。」(《題玉光亭》)
這樣的人物能放入《奸臣傳》么?
先要看修史的都是些什麼人,元朝修《宋史》的班底,基本是南宋投降過來的人。他們修史的依據是宋朝的國史;宋朝國史的依據又是歷代實錄;歷代實錄,尤其是富國強兵改革時期的《神宗實錄》,被保守派和投降派塞進了大量流言蜚語,八卦消息和污衊誹謗之詞。所謂的忠奸,是以對改革變法和王荊公新學的立場和態度來劃分的。
奸臣的特徵是背叛,王安石則忠於國家,忠於百姓,忠於皇帝;奸臣的特徵是誤國,王安石則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現象,制止土地兼并,使國家富強,軍力強大,失地收復,邊疆穩固;奸臣的特徵是整人,王安石不僅沒有整人,還保護過全面攻擊變法的人;奸臣的特徵是營私,王安石不修邊幅,不講吃穿,沒有緋聞,家無餘財。奸臣的特徵是奸詐,王安石則光明磊落,直來直去,有意見擺到桌面上,可以當面爭論,絕不在後面搞小動作。如果把這樣的人弄進《奸臣傳》,無異於桀犬吠堯,架梯子登天。
宋朝所謂的奸臣數量超過歷朝歷代,其中很多是被報復被迫害的。《奸臣傳》中說北宋有14個奸臣,其中 9 個贊同或者參與變法的。真正的打擊目標,就是指向變法主力王安石的。
可惜由於王安石的品格文章實在高人一等,那些投降的,保守的,偽善的,風流的蒼蠅沒有辦法找到裂縫來叮,所以那個充斥著無聊謊言的《宋史·奸臣傳》里沒有王安石。
王安石從來就不是奸臣。
雖然有性格缺陷,但不愧為具有安邦定國之才的宰相,他的改革功在社稷,只是因為觸動既得利益集團,反對派勢力過於強大,加之操之過急,執行存在失誤,導致改革流產,王安石為宋王朝開出的藥方是猛葯治重痾,改革之功付諸東流,也嚴重打擊了王安石。宋神宗死後,反對派司馬光為相,盡廢新法,不久,王安石也離世。
王安石變法是為國家計,勢必會衝擊到既得利益集團,他為的是國家整體利益,而不是某個小集團、小團體的利益。他的失敗也是宋王朝的重大損失。而他的政敵自然而然會根據他的不近人情,他的執拗將他抹黑為奸臣。
但歷史之光最終照亮一切。
奉勸題主不要再問題里隨便給別人下定義,比如"漢奸毛文龍為什麼……"、"漢奸袁崇煥為什麼……"。這種本來就年代久遠,無法查證的人物,直接把別人下定義為漢奸、奸臣什麼的,不好。
就像之前一個老師沒改自願,只是建議了一句,結果題主直接說成:老師串改自願你怎麼看,然後下面一堆人罵老師……
宋史本身是一部穢史,在理學家的把控下顛倒黑白,雖然沒把王安石列入奸臣傳中,卻將北宋傑出的政治家章惇列入奸臣傳中。章惇是北宋是少見的既有政治才幹又有軍事能力的政治家,只因他是新黨領袖即被列入奸臣。而舊黨首領司馬光實際上是個比王安石還要偏執的政治家,對西夏防守失敗負有重大責任,卻因他是理學家,而在宋史中被妝扮成近乎完美的聖人,卻忘了真是他竭力提拔了著名奸臣蔡京。而另一名比蔡京、秦檜更奸佞的權相史彌遠,卻因理學自他確立正統地位而在宋史中多受維護,竟未列入奸臣傳。所以,宋史是一部公信力極低的史書。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的這句話真是霸氣滿滿,放在現代也是有十足的用處。
人販子為何量刑那麼低?
還記得渤海外企石油泄漏罰款20萬?
時代在改變,規則也得跟上啊!
感覺也就陳勝吳廣起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媲美了!
王安石這種一心為國為民的大臣都會被列入奸臣傳的話,程朱理學那幫腦殘編寫的宋史就毫無歷史價值了,只剩一堆狗屎!
我實在想不出來他們對大宋的貢獻,對平民的貢獻在哪裡?泯天性?滅人慾?那還不如直接當畜生得了,他們除了吃和繁衍其餘的慾望基本沒有!
因為王安石本來就不是奸臣,而且王安石的變法也沒有徹底失敗,保守派得勢後,新法大部分被廢除,王安石死後,被追贈為太傅,宋哲宗紹聖元年,王安石增謚號【文】,後世稱為王文公,配享宋神宗廟庭。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年僅九歲的哲宗繼位,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支持保守派,重用司馬光。元祐八年(1093年),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回復王安石的新法。司馬光被貶,蘇軾被貶嶺南也是這個原因,新法雖然沒有全面恢復,但主要條目都回復了,王安石的變法思路不但不會受到打擊,還因此加封配神宗宗廟。哲宗英年早逝,這才有了宋徽宗的繼位,宋徽宗用蔡京為相,蔡京也是維新派,主張新法的,直到北宋滅國,王安石的名聲也沒有受打壓。
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一些人,但王安石的新法對北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王安石的為人清廉樸素,連政帝司馬光都說【人言安石姦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宋代對王安石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沒有過多的污衊。無論從哪方面說,王安石都和姦臣掛不上鉤,不可能進入奸臣傳。
它馬地!連王安石這樣偉大的改革家,詩人和散文大家都被列在了奸臣傳,你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還有不是奸臣的嗎?
小編你是不是七的屎?這樣一個狗屁不通的東西也往上搬?!
當初編《奸臣傳》的就是一群奸臣賊打看瓜的,比賊喊捉賊還要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