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于丹這個人?
于丹女士是一名很不錯的廣電社會活動家,並在網路時代罕見地利用較傳統的平台和網路,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從學術角度上講,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生硬的、牽強附會的,甚至可以說是生吞活剝的,這和她北師大教授、博導的身份實際上是很不相稱的。
應該說,《論語》雖然成書很早,但並非什麼很深奧、很難懂的古文,甚至可以說是最淺顯易懂的古文之一,因為它是語錄體,總共只有20或21篇,不到一萬三千字,和今天一篇稍長的網文差不多篇幅,且這短小的文字還被切分為一個個短小的獨白或對話,即便不看注釋(要說《論語》的注釋那可就太多了)一般有高中文化者也能看懂七、八成。在漫長的科舉時代,學生訓蒙學「小三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接在「小三本」後的第四本就是《論語》,其通俗易懂程度可見一斑。
于丹女士究竟是原本就對《論語》這樣淺顯且流傳甚廣的古籍不求甚解,還是明明懂得,卻為了票房故意語出驚人,我不敢斷言,但如果是意在後者,她無疑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論語》再淺顯畢竟也還是文言文,是古文,在輕閱讀時代很多人連這樣的淺顯古文也懶得自己消化,而寧可吃別人的「反芻」,于丹女士提供的「反芻論語」聞起來氣味更大眾化,加上她利用各種個人條件、資源和身份便利,在百家講壇這個當年非常高大上的平台上起始發力,再藉助從某老牌書局到線上線下傳媒的立體烘托,讓別人想躲都不一定躲得開。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讀者明明對於丹女士的解讀不以為然,卻也忍不住「追劇」,目的就是想看看「于丹這次怎麼胡說八道」,如果于丹女士的目的真是懂裝不懂藉此營銷,那麼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
最後要說的是,于丹女士是個很有氣度的人:我對她公開不感冒,甚至一度在自己網易博客上專辟「一日三論語」專欄,每天按照「于丹體」編寫三條「歪批論語」調侃,她非但未發火。還主動加了我的博客關注。
不過這種招數的流行有時效性,也需要一點點運氣,同樣是百家講壇,後來類似風格的講手就無法火起來,而于丹女士同樣「曲風」的「莊子」,市場反響也就那麼回事了
于丹
是百家講壇的文化精英,是論語心得的最炫旗手,她曾經多少年一葉孤舟,苦旅在中華文化的海洋里。那孟春初融的溪邊,那炎夏熱烈的樹下,那霪雨霏霏的秋夜,那白雪皚皚的冬天,都印滿了她執心苦讀的身影。她像陸遊筆下的梅花,曾長久的孤獨在驛外斷橋邊。也由此而衍生出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她在百家講壇及文化上的成功,完美的詮釋了一個學者如何才能把華麗轉身發揮到極致,她用史詩般厚重的個性化語言,勾勒出了兩千多年前厄於陳蔡之間的孔子。她把自己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恰到好處的雜糅進了一位遠離我們的莊子。她以彭澤山嶽般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來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古代哲人。她情愫高雅,筆鋒老道,凝練挖掘了多少個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他把婚姻,家庭,個人、與古人之間緊絲慢扣,並能與時代脈搏一起律動。她賦予了每一份講稿以史詩般的質地,當磐石靜下心來夜誦于丹的作品,覺得我就在和落霞與孤鶩齊飛,覺得我就在和李白一齊飛流直下三千尺。雖然他在個人形象的把握上略顯造作,充滿了她自己的一廂情願,那麼自信,那麼傲岸,那麼拒人於三里之外。但她敢於直面頭條洪水猛獸般的質疑和惡意攻擊,而始終坦然面對那些壓根就不懂文化的所謂文化人的刻意糟踐。在她的眼裡,詆毀和嫉妒是上蒼賦予他的磨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必修課程。因為前賢左宗棠早就耳提面命過她「能遭天磨大英雄,不遭人嫉必庸人」。她始終和從來都沒有被頭條洶湧的俗世輿論所裹挾,所吞沒。她用一管噴薄命運之火的如椽之筆,仍舊繼續揮灑著她作為一位女性和一個學者的崇高責任。她的氣度讓磐石肅然起敬。她端莊洗鍊的才華,凝聚著一股強大的中華文化的美感和立體感,壁立千仞,鮮有誰及。
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因此,磐石一直在內心深處給她設了一張舉案齊眉的同桌,永遠支持于丹老師一路前行。
謝謝各位讀者,敬請您的關注,磐石。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2006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于丹因為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了7天《論語》,很快地被社會大眾接受。她隨後出版了以講座為底本的《于丹(論語)心得》該書火爆的現場銷售卻真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單日簽售最高紀錄,也創造了近年中國內地暢銷書的最高紀錄。于丹如此受到眾人的喜愛和追捧,而且是如此之火爆,以至於有些人稱這種社會情景為「于丹現象」。
「于丹現象」及圍繞這一現象所發生的一切爭論都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人們會對傳統文化突然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可以這樣說,「于丹現象」之所以形成,其背後的社會心理原因是複雜的。
第一,「于丹現象」是大國崛起時的文化伴生現象。相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意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崛起,民族正在復興。
第二,民眾文化需求的迫切性直接引發了「于丹現象」。這與其說在消費經典,不如說是在消費人們隱藏的心理需求。
第三,「于丹現象」是消費文化助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符號都是消費的對象,莊子、老子或孔子也成了文化消費的對象――「智者角色」。智者角色的魅力就在於「真理可以讓人獲得解脫」。在於丹的講述中,無論是莊子還是孔子,都給人以智慧的熏陶,給人以愉悅身心的快感。
第四,于丹現象也是精英文化與消費文化直接交鋒的產物。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其有生命力而能不斷為人們解讀、思考。經典著作太枯燥,已不適應人們的生活節拍和心理節奏,于丹出現了,她平易近人的風格、親切大眾的講解使得《論語》、《莊子》等有了大眾文化傳播的某些特點。
第五,于丹長相符合中國大眾老百姓的審美——富態、知性!
「于丹的風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在物質社會沉浸了近30年的中國人的浮躁的心靈太需要智慧燈塔的聖人指路和認同文化的慰藉」。另一方面說明,傳統媒體仍然居於話語權的強勢地位。于丹的走紅,就可以證明我國傳統媒體仍處於強勢地位。我們應該認可「于丹現象」的正面效應是主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于丹現象」有其負面的消極作用。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挖掘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我們還需要在更高層次上有更具備歷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設計與把握。
在我看來,于丹貴為文化學者、教授,卻沒有一個文化傳播者應有的擔當和嚴謹學術態度,她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滿身的江湖氣和銅臭氣,她用自己自以為是的理解,向大眾傳播和講解經典學說,誤導了老百姓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上一個狗年,也就是12年前,于丹依靠在電視欄目上講解《論語》、《莊子》等經典國學,而被老百姓熟知,使她迅速躋身到超級文化名人行列,她也名利雙收。
不可否認,于丹有學問,也很聰明,但要達到真才實學她還不夠。她本身對這些經典沒有研究透徹,對有些學問她自己都似是而非,卻敢大言不慚講解,不知道誰給她的勇氣?
說的直白一點,她更像一個演說家,一個製作雞湯的熟手,一個會經營自己的高手。她頭腦靈活,能敏銳抓住當下人們的浮躁情緒,藉助經典學說的殼子,找出一些跟老百姓生活相關聯的話題,巧妙避開實質性問題,或許是她壓根沒弄懂實質和本質,然後對症下藥,熬制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雞湯給猛灌,有力地觸摸了大眾的G點,讓大眾高潮迭起,高聲尖叫,把她當神一樣看待。
于丹以現代人的思維講解《論語》,她的講解語言鮮活生動,極富現代范,對傳統經典在大眾的普及中,具有積極作用,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
然而,物極必反。為了追求通俗易懂,于丹犧牲了經典學說深刻的哲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這些經典學說,傳承了幾千年,因為某些地方本身具有矛盾和爭議性,以及時代局限性,才吸引一代代學者前赴後繼地參與到激烈爭論中,從而衍生出更多的新意。
任何學術,有爭論才會更完善,更有價值。
它並不是像于丹那樣隨意下個結論,調侃一下,以個人有限的理解講一下就能定性的。
于丹的《論語心得》在普通大眾中影響極廣,出版社也嗅到了無限商機,他們和于丹共同策划了一次成功的賣書行為,賺得偷著樂。
印象中,于丹是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火起來的。彼時,百家講壇已經苦苦運作了多年,一直因為講述的內容太過陽春白雪——像量子物理、詩詞格律、世界歷史等等,而顯得曲高和寡。後來易中天登台以史料正演義,大講《三國》,人與節目同時火了。百講也摸到了電視媒體做知識講座的路子,開始拋棄以前的高端學術路線,重策劃買市場的好,於是有了于丹登檯布道,說自己的《論語》心得。
一炮而紅之後,電視節目暢銷,書籍也暢銷,于丹的社會、經濟地位開始上升,各類社會榮譽紛至沓來,有了「學術超女」這個雅號。她的人生彷彿穿了一襲華美的皮袍,也逐漸開始往下掉虱子,有了在北大百年講堂出席節目被群噓轟下台的故事,真是成也百講敗也百講。于丹,這個靠著媒體紅起來的人物,逐漸顯露出了沐猴而冠的樣貌。
先說她是怎麼紅起來的。
一是有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於廉曾經治學於國學大師唐文治的門下,被稱為國學大師,國學修養深厚,曾經做過某領導人的秘書,在中華書局副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休。這些人脈足夠于丹利用了,只是國學大師培養出了一個會熬制心靈雞湯的女兒,不知九泉之下能否含笑了。
二是于丹所學專業是廣播電視,在央視百講出名前,就已經和央視有了很深的往來,在她的百科頁面上就有詳細介紹,「先後擔綱《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所以熟諳電視傳播的規律,了解怎麼來包裝自己,在百講捧紅易中天之後,順勢而為,打著論語的旗號,販賣心靈雞湯,還是在國慶時候開播,真是透著足夠的策劃功底!百度百科頁面截圖如下:
三是2006年前後,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市場經濟開始大發展,帶來了文化消費的需求逐漸被打開,同步的是當時社會上對所謂傳統文化和國學的需求也開始激增,比如人大成立國學院,于丹講論語能走紅是有題中之義的。
四是于丹老師外貌雖然一般,尤其是嘴部比較復古,但是整體看上去是一個知性女知識分子的形象,很符合大眾對於名牌大學女教授的想像,有親和力,所以在她熬制心靈雞湯的時候,接受起來在感覺上會比較流暢。要是換成孫二娘、顧大嫂這類形象的女子上去講,就是講出天女散花來,觀眾朋友們也是會換頻道的吧。
那麼,她到底怎麼樣呢?該怎麼評價呢?
竊以為,這是一個沒學術水平但是擅長投機的大學教師,估計是看著做學術太辛苦,才走向電視台的。電視走紅拯救了她的學術生涯也徹底改寫了她的人生,去北師大官網上看了下於丹的個人頁面,在學術成果部分都是在電視上和大眾講座上販賣的那一套,這些學術成果看上去不值一文。能夠被評為博導也是難得,估計跟剛剛浙江大學發布的規定一個道理吧——在環球時報微信號發文閱讀量10萬+的話,視為一級學術期刊發文。
截了一些于丹女士學術成果,有心人可以去翻看內容:
看上圖這些內容,是不是都是一套東西翻來覆去騙經費?
具體可以去北師大官網她的個人主頁上去看,鏈接http://www.art.bnu.edu.cn/Article/index/id/729/aid/961
然後呢,于丹這個人不謙虛,其實她在成名後也就40來歲,潛心學術的話,年齡還有優勢,肯定會有所成就的,但是估計也沒那個耐心,不如閃光燈下鮮花和掌聲讓人沉醉。只能不但炒冷飯,嚼別人和自己嚼過的饅頭,出的那些什麼論語、莊子、老子的心得,內容上毫無可取之處,好在也沒再紅起來,群眾們還是有一定判斷力的。
最後呢,這是一個善於包裝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醜聞和惡評,但是面對媒體還是有自信,這得是多麼厲害的心理建設能力。希望這樣的人早點被戳破吧。
最後重溫一個于丹女士帶給大家的大笑話,權作調劑:
嗯,大風來時不關門窗的,應該不是張大千,是于丹女士!
于丹,一句話:
有知識沒文化、有學問沒涵養
太過鋒芒畢露、太愛咄咄逼人
1、一個老師,在尊師重道的環境中,應該懂得要以nice的一面對人
但很多場合,都看到于丹對其他嘉賓不夠尊重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你可能有你的見解,但別人的理解也應該有可吸納之處...
妄自尊大,可能是于丹聲譽反轉的原因之一
2、老師,只能是一科之師,甚至是一個細小領域內的專家
不可能天下萬物、紛繁複雜,學問更是浩如繁星,個人在99%的領域都應該是個學生
好為人師絕對要不得....
跟于丹老師打過幾次交道,很多人熟悉她是因為百家講壇,她自己上百家講壇之前,更多是做傳媒研究和幕後工作,因為研究了國內外很多電視節目,很多電視台在策劃節目的時候會請她做參謀,就是很多電視節目策劃人,攥稿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 講壇也是她從幕後走到台前,順勢而為而已。
僅就跟于丹老師少數的幾次交道,她還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功利性比較強的名人,打交道主要看你的平台和資源,如果你在大公司平台好資源好,對他的宣傳比較有利,合作態度會很好,一旦你去了小公司沒啥資源,可能打電話都不回, 或者是答應了又食言。于丹老師不會,無論公司大小,無論對她有利無利,都一視同仁,只考慮活動本身是不是有益,如果是半公益性質,考慮到小公司成本,也幾乎是友情出場。而且答應的事情,決不食言,考慮周全,盡最大可能讓主辦方滿意很有面子,讓參與的用戶也很開心。就因為這個周全的性格,我感覺她在百家講壇的講法,也是考慮到聽眾的情緒和需求,對社會公共情緒很敏感的專家。
于丹被稱為「學術超女」。我覺得這個評價還算比較恰當,她確實是學術界的超女。她講的東西有娛樂性,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熱度堪比當年的「超級女生」,但是卻與學術無關。
于丹的長處在於口才好,在講台上能舌燦蓮花,天花亂墜。而且她就算是即興演講也能滔滔不絕,各種華麗得辭藻信手拈來,讓聽眾如沐春風。所以她能暴得大名,確實有過人之處,不服不行。
但是她的學術水平明顯有問題。比如她是以講《論語》而出名的,但是她講《論語》卻有很多謬誤,甚至是低級錯誤,讓人愕然。我記得她最有名的一個錯誤是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女子」解釋為「汝子」,強行為孔子平反。但是這並不符合孔子當時的語言習慣,歷代學者也從沒有這麼解釋的,恐怕只是于丹自己拍腦門的異想天開而已。
其實《論語》不是什麼艱深晦澀的作品,一般人對著註解基本能看懂,更別提于丹這麼一位中文系教授了,還是古代文學碩士。據說中華書局和她合作時,她提交的論語心得的稿子,遠遠達不到出版要求的。中華書局為了做于丹這本書,專門組織了一個編輯團隊,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一處引文的核實,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
總之,她的演講空有華麗的辭藻,卻缺乏相應的內涵。就像一個外表美麗而靈魂蒼白的美人。所以于丹一度靠口才走紅,但是她的內涵逐漸被人認清之後,就沒有當年的熱度了。
有一次,北大百年講堂的戲曲精品演出,十個古稀藝術家,幾十段經典唱段,精彩紛呈。演出結束後主辦方邀于丹上台談觀後感,結果還未開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眾人響應起鬨,于丹只說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給老藝術家們」就尷尬下台。
于丹在公眾面前總是表現得很有氣度,被轟下台了也不生氣,還發微博說「對台下的朋友們我也很不過意」。但是私下是否如此就不清楚了,因為我看到一些報道,說她在面對服務人員時表現得蠻橫無理。
于丹現在是過氣了,不過我覺得她要願意寫網文,絕對完爆那些網紅大V,什麼咪蒙之類的,都不是她的對手。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剛上大學那會兒,于丹剛講完百家講壇,火遍全中國,新生入學有位老師與于丹有交往就講了幾句于丹。和于丹沒有個人交往,無法過多評價她的為人。只是從她的文字,以及這幾年她在公眾面前呈現的形象,來說這種「雞湯化」的現象。
于丹在百家講台上講解《論語》沒有任何問題,何況她還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老師,若可以傳道授業解惑,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真正好的傳統文化的方式。事實並非期許的那樣,除了很多人指出的于丹對《論語》的一些曲解之外,她在電視上,在其他各種媒體上,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儼然一副講解傳統文化的代言人的身份,而且她出版的大量書籍中也是這種帶有曲解與姿態的營銷(無論是否為出版商的營銷方式,但都應該是得到了于丹的或點頭或默認的同意),包括她在其他文字中滲透的都是一種「雞湯化」的樣子,像她在前幾年霧霾嚴重中的雞湯言論就很典型。
當然,于丹的這種「雞湯化」文字現象並不是個例,白岩松,周國平等的文字多少都有這麼一種趨勢。也不清楚,這些雞湯化是有意為之還是被商業被名利裹協下的產物。無論何種情況,這些有名的寫作者缺乏自我警醒與自覺,還是有些文字的遺憾。
單從文字本身,于丹的文字不值一提,如果是用「文如其人」的高標準來衡量,作如此輕巧的文字,自不是值得太多尊重的老師。
個人心目中的于丹,她是個內心浪漫的女人,也是一個自信心極強有一定知識積累的老師。
于丹的出現,掀起了「國學」熱潮的確是一件好事。
老實說于丹老師的書,還真沒怎麼看過。曾經翻看了一下她寫的《牡丹亭解讀》吧,具體名字記不清楚了。翻看之後覺得不適合個人就放下了,但我知道很多讀者因為于丹的這本書知道了湯顯祖的《牡丹亭》。
于丹老師當年給人的感覺很高級、很有品位、又很潮流時尚,是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人物。于丹老師和劉心武老師一樣都是紅極一時人物,是在當年的大眾傳媒上對文化普及工作做出貢獻的人物。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表達方式很吸引當年的觀眾,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文化普及工作真的需要深入淺出具備欣賞性和一定的娛樂性,在成功吸引眼球之後把觀眾領進門,這樣的人物是當年大眾傳播媒介所需要的。
個人認為于丹老師在宣傳推廣「國學」的工作中表現還是相當完美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今天的老梁和矮大緊老師又是一代新人。
老梁和矮大緊老師之後,世界依然還會更精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