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西方節日「聖誕節」?


謝邀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誕生而定下的節日,起源於西方,而在我們中國也慢慢興起,有些人就會認為,一位西方神,我們國人湊什麼熱鬧,崇洋媚外。

其實不光聖誕節,包括情人節也是從西方過來的,包括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也是七夕節,在國內也慢慢復甦,中秋節,端午節,我們好像都開始認真注重,那些小的節日都在萌芽發起。

其實不管聖誕節也好,春節也罷,人們真的是在想起了自己的祖先,或是神,為了紀念才過的嗎?過中秋節是為了嫦娥嗎?過端午節是為了屈原嗎?我想很多人都不是。那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喜歡過節,甚至連國外的節也要一起熱鬧。所以我們要找到深層原因,小喬來告訴你為什麼?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都會感覺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在這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他們最需要的是溫暖,是陪伴,是放鬆,更需要是有什麼地方可以寄託一下他那疲憊的心。

那麼節日就成了我們可以寄託的溫暖放鬆的地方,就像小時候我們跑了一天很累,媽媽心疼給我們做了一頓豐盛飯菜,我們努力學習,考試優異給我們的獎勵。來犒勞我們努力,勞累的心。

過西方的聖誕節,其實就是讓我們在這競爭激烈的現代生活,能讓我們疲憊的心有一個溫暖放鬆的港灣,節日越多,我們的那顆疲憊的心是不是就可以多放鬆幾次。

我是小喬,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吧^_^,還有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擁抱世界,走進地球村。到底是應該全面否定外國的東西,還是要讓傳統文化走出去,並且發揚光大?

發現有一些人別有用心,不論是騙流量也好,還是要藉助烏合之眾的言論狐假虎威也罷。非要把輿論推向種種極端。不過聖誕節,抵制洋貨。。。

然後便是噴子接力。無腦噴完以後還要加上一句,臭XX,多讀點書,聖誕節是外國人迫害中國人的節日。大有當年圍肯德基,砸蘋果店,打殘日系車主泄自己私憤之風。

現實情況是,他們既不懂天主教,新教的區別。也不知道宗教(各種邪教不算)最基本的勸人為善的本質。當年天津教堂慘案事後調查是中國人背後利益熏心也全然不知。

你說他們可能懂傳統文化吧,論語孟子四書五經一個字沒看過。宣揚的都是披著傳統文化外衣的神棍文化和糟粕奴性。

傷腦筋,別人都是學習外國先進,摒棄本國糟粕,保留精華。我們全反過來,自己的糟粕不丟,仁義禮智信扔一邊抬杠,還專門學外國的民族沙文主義。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即耶穌誕辰,是西方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聖誕節來臨前夕,西方人就會裝飾室內、準備食材,節日當天大家會互換禮物,開始聖誕狂歡。實際上,正在過夏季的澳洲人也不例外。

馬琳達一家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每日郵報》此前曾報道,來自墨爾本的馬琳達和丈夫艾瑞克每年都會給孩子們準備一個充滿驚喜的聖誕節。他們一共有10個孩子,共要準備150份禮物,著實是個大工程。據悉,誕節當天,馬琳達規定必須要等所有孩子都起床後大家才能開始拆禮物,大一些的孩子會幫助小一點的孩子拆開禮物包裝紙。馬琳達一家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到了晚上,一家人會一起享用晚餐,晚餐一般都是烤雞肉和烤牛肉。在第二天的大餐中,馬琳達會準備火腿、沙拉、義大利面、4個蛋糕和一隻聖誕火雞。此外,很多澳人還選擇在聖誕節期間度假,以這種方式和重要的人共同度過這一節日。馬琳達一家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近幾十年間,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聖誕節也成了許多國人喜愛的節日。許多人多選擇在雙旦期間向重要的人表達愛意,表達感激之情。商場也趁著這一機會開始打折促銷,各大品牌更是抓住機會早早地就推出聖誕限定彩妝。答主認為,國人過聖誕也不一定就是崇洋媚外,每個節日都應該得到祝福,節日本身並不一定特殊,特殊的是大家能和在意的人一起歡度節日。聖誕即將來臨,希望大家玩的愉快,以上~


聖誕節是「基督教」的一個最隆重的節日。是基督徒們慶祝耶穌基督誕辰的節日,在每年的12月25日。這天全天舉行慶祝活動。24日晚上叫「平安夜」,四大活動不可或缺:1,全家團聚;2,裝飾聖誕樹;3,送禮物,一般是聖誕老人給小孩送禮物和家人互送禮物紀念;4,必不可少的吃火雞。基督教堂每年12月24日子夜都會舉行子夜彌撒,報佳音。我每年都在福州東街口的花巷基督堂(福州基督教協會駐地)參加慶祝活動。

由於西方人絕大多數信基督教,所以這也是西方的一個公共節日。


其實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商家把聖誕節世俗化商業化,是否慶祝是個人的事。另外不要以為12月25日才是聖誕節,其實對一些信仰耶穌的人而言,即將到來的1月7日也是聖誕節。你感到吃驚嗎?

事實上這是與天主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的東正教的聖誕節。1月7日作為東正教聖誕節與該教沒接受格里高利曆改革和接受修正後儒略曆有關,因此耶穌聖誕節在1900年到2099年從12月25日延遲到1月7日。

但無論如何紀念的都是猶太人耶穌。這也引出另外一個話題,耶穌是猶太人,那麼為什麼猶太人卻不過聖誕節?所以,看看以色列人如何看待聖誕節,似乎很有一定的對比性。

耶穌確實是猶太人,而且他相信的就是猶太教。只不過耶穌把猶太教的很多內容改動了一下。特別是猶太教是一神教的鼻祖,也就是說猶太教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神,那就是上帝,英文翻譯是耶和華。實際上猶太人的聖經里是沒有耶和華的稱呼的。在猶太人看來,不能稱呼神的名字,而且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沒有母音字母,所以基本寫成沒有母音的YHWH,後人覺得這樣沒法讀出來,到了基督教時代就給加上原因,稱呼雅威或者耶和華。

耶穌當然也信仰耶和華,而他的信仰則真是虔誠到家了。他把耶和華當作父親,而自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有時又說自己是上帝的化身。這樣就觸犯了猶太教這個一神教的大忌。猶太教根本不承認上帝有兒子,更不承認上帝兒子的神性。

除了這點之外,耶穌還把猶太教的根本傳教依據——只在猶太人中間傳播,改成了只要相信耶和華,任何人都可以上天國得解脫。這等於把上帝選民的概念,從猶太人擴大到了全世界。猶太教當然很不滿。

以上兩點是耶穌本人對他所信仰的猶太教的最大改革,但也觸碰了猶太教的兩大禁忌。所以在正統猶太教看來(包括今天的猶太教),耶穌是嘩眾取寵、裝神弄鬼、歪門邪道的一個人,不是真正的教徒。他到處講授的福音和所謂神跡不是妖言就是魔術。

當基督教成為西方世界主流宗教之後,耶穌的地位就變得正統而崇高。聖誕節自然就是為了紀念他的誕生而設立的節日。

現代社會聖誕節的意義除了宗教上的,也是社會層面的,就是大家可以聚會吃喝,可以一同遊戲,特別是在一些非基督教國家,也有過聖誕節的。比如以色列。

以色列有很多年輕人也會在這天去酒吧消遣,畢竟是世俗化國家,所以沒有太多的限制。這得益於以色列嚴格保護基督教聖跡,加利利湖等耶穌成長之所成了著名旅遊景點。聖誕節在當地成了一個吸引全球遊客的看點。


聖誕節雖是西方節日,但在中國的唐朝就已有之。公元635年基督教傳入唐朝,當時名為景教,蒙唐皇帝的一路庇佑,在德宗時已然達到全盛,德宗便下令在今陝西周至縣的大秦寺立碑,記刻景教歷程,教義與功德。

此碑於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傳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於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傳教士 景凈撰刻,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書並題額。是研究景教(基督教)歷史及其在中國唐代傳播的情況以及中國古代與敘利亞、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重要實物資料。

盛世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在國家近日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對於外來文化要有包容和吸收的態度。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過不斷發展至今已成為我國民俗宗教之一。正是有了包容漢、唐才成為盛世。文化自信不是一味的抵制,而是敢於接受外來文化的挑戰,做到吸收、融合、轉化,形成新的中國文化,為中華文明添磚加瓦。


聖誕節是一年一度紀念耶穌誕辰的日子。全世界幾億人慶祝此文化宗教節日。此節日是基督教一年重要日期, 緊接在整個復臨季節之後。全球許多國家把聖誕節作為國定節日。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慶祝此節日。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雖然耶穌的實際生日未知,4世紀中,西基督教會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 這個日期有幾方面的可能因素。12月25日是羅馬人作為冬至的日期,是一年最短最黑的一天。耶穌基於舊約經文被認為太陽。十二月二十五號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九個月,三世紀有些理論把被釘十字架的日期當作他的生日,另外一些則是在九個月後的日子,聖誕節。另外, 古羅馬在年末有許多異教徒節日, 於是將聖誕定在這個日期可以與那些節日競爭。但也有學家認為這是由於羅馬皇帝Aurelian 故意將異教徒慶祝定在12月25這一天。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與聖誕節聯繫在一起的喜慶習俗收到各種習俗的影響, 包括有基督教的,基督教前身, 以及世俗的做法, 起源。風行的現代傳統有互相饋贈禮物,懸掛花環,聖誕頌歌,觀看耶穌出生戲劇,贈送聖誕卡, 教堂禮拜, 以及各種相關裝飾比如聖誕樹, 燈,花環,槲寄生,冬青樹。另外, 世界各國長期流行聖誕老人的風俗, 即聖尼古拉傳說會為兒童帶來各種聖誕禮物。 因為互贈禮物是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聖誕節已成為各種商家提高銷售的重要場合, 尤其是在最近幾十年中。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最風行的聖誕風俗起源

1. 來臨季節(聖誕節前一月作為整個聖誕季節)

歷史學家認為這一風俗起始於五世紀。原本是聖誕節前修道者禁食做準備的一段時期。現代的來臨季節風俗開始於19世紀中的德國。在德國, 清教徒在門上用粉筆記錄聖誕季節的每一天, 一直到聖誕節這一天。

德國的Gerhard Lang 首先發展了這一習俗, 並印製了第一本來臨季節年曆。當他幼年時, 他的母親做了個粘貼紙板年曆, 於是他由此製作了這一日曆。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2. 聖誕樹的裝飾

聖誕節杉樹已經被基督徒和異教徒使用了數千年。許多人認為常青樹防範女巫和邪靈。一般認為裝飾聖誕樹的風俗起源於德國。據說,在16世紀,新教領袖馬丁 - 路德(Martin-Luther)是第一個在樹上點蠟燭的人。儘管德國許多人開始抵觸這個做法,但到1815年,這已成為全國普遍傳統。在19世紀末, 成為全球流行的傳統。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3. 槲寄生

在榭寄生下接吻的風俗如何起源的?這起源於北歐神話。女神Frigga 子 Balder 被邪靈用榭寄生的箭射死。於是Frigga 悲傷之際留下了白莓的眼淚, 使得Balder 起死回生。Frigga 於是喜悅的承諾會從此親吻並祝福所有在此植物下經過的人。之後,為紀念這一北歐傳統, 人們把榭寄生掛在門檻上親吻訪客的手。這一風俗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傳統。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4. Carols 頌歌

頌歌其實是由異教徒創始的做法, 原本是民歌與民間圈舞。據說最初的聖誕頌詞寫於9-10世紀的東正修道院。之後譜曲發展成為今天的聖誕頌歌。最早的英語頌歌是由一牧師1426年整理的25首。這些是原本用於教堂之外社交場合的歌曲,之後成為教堂儀式的一部分。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5. 聖誕花圈

這個花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異教,他們在整個冰凍的冬天儲藏著常綠的樹枝,還有羅馬人,他們在新年的時候給了樹枝作為禮物,祝願人們有持久的健康和幸福。

最終,樹枝被塑成圓圈,由於圓形代表了基督的受難和勝利,花圈與基督教聯繫在一起。如人們從冬青製造花圈,據說它代表了耶穌穿在十字架上的荊棘冠冕。

如今,花圈已經成為許多人的裝飾品。通常掛在門上,用來標誌聖誕節的精神,歡迎來訪者。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6. 互贈禮物

聖誕節互贈禮品的風俗起源自聖經中三國王為嬰兒耶穌送禮。至今, 聖誕節已經成為商家銷售旺季。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7. 為聖誕老人留牛奶與曲奇

聖誕夜傳統要在門口為聖誕老人放一杯牛奶和一盤曲奇。此傳統其實也是來自北歐傳說。傳說孩子們可以為奧丁的8腿馬留下點心以得到禮物。在美國上世紀,家長們為了鼓勵孩子懂得感激開始這個傳統。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在某些地方, 聖誕夜的慶祝比聖誕節更為重要。許多教堂敲鐘,舉行聖誕夜祈禱。在許多美國家庭會有家人和朋友的集會,共同唱頌歌,點亮聖誕燈,其他裝飾, 以及禮物的準備等。有些家庭會組成自己的所謂佳音隊一家家去唱頌歌。佳音隊是由大約20名青年人,加上一個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約是9點過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有些教堂也會組成自己的佳音隊在聖誕節前一二周的周日下午去周邊社區一家家頌歌。但這種做法一般要在宗教文化較傳統的地區, 比如南部, 才會廣受鄰居歡迎。

如今,很多中國人開始接受這些西方的聖誕風俗,也有人揚言要抵制,其實我覺得一邊倒的接受吹捧和一邊倒的抵制對抗都毫無意義。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誠然,傳統節日屬於社會秩序中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承擔著部分社會組織功能,是文化的顯性載體,是文明的不可剝離的基因。而由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基於農業文明中的祭祀文化逐漸演變成封建社會的君臣文化傳承至今,因此,其嚴肅,格式化、群體統一化的節日形式遇到了工業文明的商業社交文化時代就顯得吸引力不足,甚至面臨著春節這樣的傳統重大節日都有被淘汰的危機感。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所以,在時代變化和文明進步的同時,傳統文化需要從形式到內涵的全方位改變,面對後工業文明時代強調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個性化需求,未來社會需要的節日必須以尊重個人價值,有創意,有社交網路效應的智能文化節日。

更多原創推薦,請關注公眾號:科學有趣味

帶你三分鐘解開雞與蛋的千古之謎……

據說馬雲爸爸要讓孩子們都失業……

一個科學傑克蘇的故事:他把上帝趕出了宇宙

一個癱瘓的人癱瘓了劍橋的網路...

他是被黑得最厲害的中國科學家,卻也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男人...

安德烈斯.魯索:12年後我終於找到那條傳說中神秘的亞馬遜沸騰河

請別為我哭泣,「長江女神」白鱀豚

這不是科幻,30年後我們人類將會被人工智慧控制!

共濟會:如果撇開陰謀論,我們會從這中看到什麼?(一)


小時候從未聽過聖誕節,後來高中階段似乎知道了有這麼一個節日的存在,到現在,聖誕節已經成為了國內挺重要的一個節日,雖然並沒有聖誕假期,但是國內還是有很強的聖誕節的氣氛,聖誕樹,聖誕老人,幾乎處處可見。但在中國,聖誕節更多是被當作一個節日在慶祝,並沒有聖誕節最原初的涵義:聖誕節是很多西方基督教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作為耶穌的誕生節日。缺少了這層宗教意義,聖誕節只是和元旦一樣,作為一個純粹的時間節日。

單就這時間意義上的節日而言,聖誕節是一個很好的節日,聖誕老人,聖誕樹帶來的都是平和溫馨的感覺,還有大街小巷的聖誕歌曲的播放,如果還有大雪,真的是一片天地平靜的景象。從小孩子到大人都能在這種節日氛圍內,得到歡樂與平和。聖誕節已經逐漸滲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傍晚去理髮,理髮師問今晚平安夜準備去哪裡玩,我自己對於聖誕節到沒有太多情節,去年和夫人在聖誕節領了證,倒是讓這個節日在自己生活中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至於有些人說的聖誕節會給民族性格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要抵制聖誕節,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民族狹隘論,也可能是某些抵制西方一切東西的一種表現罷了。那些持有這種說法的人,根本就沒有一種邏輯嚴明的理由來給抵制聖誕節一種正當性,他們只能用一種口號化的方式進行抵制,自然站不住腳。


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誕蠟燭。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一幅胖胖的、面容慈祥,戴尖頂紅帽的聖誕老人的形象傳遍歐洲,傳到南美洲,傳遍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都保存了他們自己有關聖誕老人的風俗和傳說。同時,不同的國度和文化又有了不同的解釋。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開始流行起來。

芬蘭是最早迎接聖誕老人安居的故鄉。芬蘭拉普蘭省有個「耳朵山」,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在孩子眼裡,這只是一個熱鬧玩樂的好時光,可是對成年人來說更像是一個消費的時間。

對於現在最常討論到的文化入侵,我倒是覺得不至於這麼嚴重。在西方本來是宗教節日,可是中國人大多不信教,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最多就是湊一下熱鬧,對其深層的宗教文化大多都不了解,何來入侵這一說法呢?另外,我有西方朋友也說過,他們過聖誕也說越來越簡單了,過節氣氛遠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熱烈。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歧義,怎麼看待聖誕節。是怎麼評價這個節日本身還是評價過節這種現象?

好吧,我懂你的意思,我就簡單說下我的看法。

1.節日你愛過就過,不過也沒問題。

2.其實我們都不算過聖誕節。

3.聖誕節只是個商家炒作的噱頭。

4.洋人也不是人人都過。

5.傳統節日的現狀不必杞人憂天。

1.現在提倡自由,只要不礙著自己就可以,我們不應該強迫別人不準過,過了要如何如何,這是野蠻做法。

2.聖誕節時候我們看到街道是很熱鬧,確實很有過節氣氛,裝飾都是聖誕樹和麋鹿。但是這真的是過嗎?彌撒沒人去做,教堂祈禱也沒有人去,也沒有人唱聖歌啥的。所以只是樣子像過節,實質上並不是真正的過節。

3.聖誕節只是個噱頭,商家利用這個噱頭來大搞宣傳,然後進行各種促銷,說白了街上各種布置無非就是促銷活動,利用聖誕節這個日期來搞促銷刻意渲染氣氛。因為大家平時工作特別累可以趁著這個機會逛逛街輕鬆輕鬆,這其實是好事,舒緩下疲勞,購購物這也是挺平常的事。只是那天氣氛比較濃。

4.很多人說聖誕節是西方人過的也不盡然,在美國基督教徒是過聖誕,可是無神論者是不會過的,雖然有假期,但是他們不會說是過Christmas而是說holiday或者vacation。當然這基督教徒說紀念耶穌,其實沒有任何文獻記載耶穌生於12.25。

5.我們總有人誠惶誠恐,抵制這個那個,怕傳統節日被遺忘。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只要好玩喜歡,人家愛過就過唄。而且中秋節 端午節 春節 元宵節這些我們都有吃月餅賞月放孔明燈 吃粽子爬龍舟掛艾草 貼春聯發紅包吃年夜飯 吃元宵看花燈花車的習俗,這些並沒有消失啊,一樣都在繼續。


推薦閱讀:

TAG:聖誕老人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