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出於什麼原因?
什麼時候放下自卑,什麼時候就遠離煩惱!
許多人都有自卑心理,剛剛開始有自卑心理不會對人們有影響,但是當自卑心理嚴重的時候,就會影響日常是生活表現。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自卑心理呢?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幾種常見自卑心理的原因:1、家庭經濟因素
部分學生由於出身貧寒,生活困難,與別的同學相比,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實在太差而感到自卑。這幾年,由於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學生人數有增加的趨勢。2、成長經歷有關 人的一生不能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歷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癥結, 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3、自我認識不足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 長的不好。
自卑則既不是正常心理現象,也不是具有病理性改變的嚴重異常心理現象,而只是在某種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哦!也許你可以去諮詢一下心理醫生哦!自卑的原因已經在題主的描述中就一目了然了——就是父母常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家孩子的優點比。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好,比別人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激將法的教育孩子方式害了自己的孩子。不少父母很容易片面地去關注別人的優點,忽視自己孩子內心的需求,以至於習慣成自然,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目的是讓自己的孩子改掉自身的毛病,激勵孩子更上進,表現的更優秀。結果怎麼樣呢?一是讓孩子變得更自卑。不少父母責備自己孩子時,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家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看見別家孩子聽話乖巧,別家孩子考試拿滿分,別家孩子作文獲獎了……於是就罵自己孩子:你怎麼什麼都不行,你要是有人家某某一半優秀就好了。殊不知就是這樣的話讓孩子變得更自卑,甚至連自身的一些優點喪失殆盡。
二是讓孩子失去進取心。俗話說:「童心不可辱」。當孩子做錯事後,不少父母總是喜歡用難聽的話辱罵孩子,最不能讓孩子接受的是父母總愛拿自己與別家孩子比,說人家孩子這好那好,就是你不行。這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許多孩子乾脆「破罐子破摔」,從此失去進取心。
三是導致孩子自我否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往往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強行讓孩孑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拔苗助長,花錢、花力、花時間,讓孩子上興趣班、上輔導班,還不停的當孩子面啰嗦:你不好好學習,沒臉見爸媽。這對一個還未成熟或正在成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包袱,孩子經過努力還是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就會出現自我否定的心理,幹什麼事就失去了信心。
四是讓孩子喪失安全感。父母常常數落自己的孩子,總說別人家的孩子比其強,會讓親子關係產生隔閡,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不愛自己了,使年幼的孩子喪失了安全感,這就會導致孩子自卑。
五是會誘發孩子的嫉妒心。孩子被父母常常責備,老說人家孩子好,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還會讓孩子在心靈里滋生嫉妒。並且還會導致孩子不守常規,不擇手段。影響孩子今後的交際能力和處事態度。
由此看來,父母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家孩子的優點比較,是導致孩子自卑的主要因素之一。個人覺得自卑最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我小時候就有點自卑,到現在覺得還存在一點。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有些家庭好的孩子見識過的,吃的喝的玩的包括穿的,都是嶄新不斷,而我們享受這樣的一切很少很少,有也只是在過節日的時候,所以小時候很嚮往過節日尤其是過年。舉個例子吧媽媽姊妹四個,其中有兩個姨的條件特別好,還有個姨雖然人家條件不好,但我姨夫也是那種樂觀自信的人,說白了也是會來事的一種,我的那些表姐妹們都是比較活潑自信滿滿的姑娘,我經常和他們比較怎麼自己會那麼差,從小就覺得和他們很有距離感,一是條件的距離,二是性格的距離。現在長大了結婚了,條件雖然比他們還好點但和他們在一起還是覺得很有距離感,可能就是小時候留下的根蔕太深吧!另外小時候父母也愛責備我們,比如學習啊做事情什麼的,總愛拿我們與別人攀比,總說人家孩子怎麼好,你們怎麼這麼笨,久了就真的以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比不了別人好。
直到現在長大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需要教育,有時我也會想這樣的問題,覺得自己的性格就是受自己父母和家庭的影響,不想我的孩子們以後也存在這種心理,所以對他們盡不要把自己兒時的不足覆在他們身上。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曉菲:
張曉菲,高校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臨床諮詢與治療方向在職博士生,美國心理衛生協會WMECC註冊催眠治療師,香港PCCN註冊災後心理輔導員。定期於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心理諮詢科進行門診諮詢與治療。個人成長已800小時。
先給大家說一個殘酷的實驗。
1939年1月19日,美國依阿華大學的溫德爾·約翰遜博士經政府同意,在依阿華士兵孤兒院挑選了22名兒童,其中10名口吃兒童,12名正常兒童。孩子們被分成兩組:「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裡各有5名口吃兒童和6名正常兒童。兩組的區別在於:「控制組」的孩子們都被告知是正常兒童,接受積極的對待方式,例如:鼓勵和表揚;而在「實驗組」的孩子們都被扣上「口吃兒童」的帽子,接受消極的對待方式,例如:批評和懲罰。
為期四個月的研究中,「實驗組」的口吃兒童和正常兒童都出現了嚴重口吃,神情緊張,害怕講話,迴避退縮,煩燥自卑。
1939年5月24日,實驗小組進行最後的測試結果表明,在「控制組」里,除6名正常兒童語言表達仍舊流暢外,5名口吃兒童中的4名其語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並且與正常兒童無差別。只有1名兒童語言缺陷較實驗前更嚴重。
而「實驗組」中,6名正常兒童中的5名,以及5名口吃兒童中的3名,口語能力嚴重退化。這些兒童陷入極端的自卑之中,一生無以自拔。
毋庸置疑,這個實驗是有違人倫的,但是他卻從另一個層面告訴我們:自卑,只需要針對一個行為,經四個月(也許更短)不斷地批評、蔑視,就可以內化到我們的心理中。即「別人對自己的不接受、排斥和討厭」內化成「自己也對自己不接受、排斥和討厭」,使得我們對自我認識嚴重不足,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令人自暴自棄。
你自己已經把原因解釋的很清楚了,還需要更多理由嗎?
孩子中有熊孩子,父母當中當然也有熊父母。有些人就是不會做父母,就是會打著愛的幌子光明正大的虐待孩子,這是事實,無可否認。被虐待長大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那就太正常了,根本就不是個事兒,關鍵在於其會不會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承認自己有問題了的諸位,又敢不敢承認自己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
能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的人,必須具備三點特質:一,ta一定是善良的,不會把自身的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 (例如很多人會傷害小動物,傷害小孩子,虐待他人等);二,ta必定很敏感,能夠體會到自身的痛苦,以及自身在社會適應方面的不足;三,ta的現實感很好,能夠區分現實與幻覺,整體心理處在健康範圍內!
很顯然,題主屬於這類人。這類人的特點是往往顯得很懦弱,因為他們不會拒絕和反抗。當然,他們更加不會,不願意傷害父母,甚至不允許自己對父母生氣,有怨恨之心,所以,雖然明知道父母當年的不合理的教養方式造成了今天的一切,他們仍然不願意相信,不願意對父母有怨言。
要想擺脫從前的生活對自己的影響,ta就必須得面對現實,直面當年所遭受的痛苦,體會它,允許它,接受它,接納它…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以後,他們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才能夠打開心門,重建自信,才能夠真正改善跟父母的關係,善待ta的父母。
當然了,這個成長的過程很痛苦,但是,也很值得!
你值得擁有幸福,但你必須要穿透曾經的痛苦!努力吧題主,相信你可以的!
——————————————————————————
補充最新的感悟(我跟題主經歷不同,毛病類似,但我時刻在成長,克己省察):
孩子天然對母親保持愛與忠誠。三個月以內,孩子處在全能自戀以及一體共生階段,這時的ta會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而不分彼此的,母親的情緒就是ta的情緒,且ta必須為母親的情緒負責(是ta引起了母親的這種情緒)。如果這時母親的負面情緒比較多,痛苦很重的話,孩子就會陷入內疚和自責當中,會覺得自己傷害了母親,會痛恨、厭惡自己,為自己不能夠討母親歡心而感到無比的羞恥!這是自卑的根源!
自卑的根本原因在於錯誤的催眠結果。
我們每一個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這個時候的我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活得健康自在。
後來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我們就開始不斷的被外部世界所催眠。小的時候是自己的父母,後來是老師,再後來是老婆、領導,我們的一生都在被催眠之中。
對於無知無覺的人來說,我們接受的信息是什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如果小時候家長的教育一直都是:你真笨,你很傻,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你怎麼那麼差等等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在內心中種下了自卑的影子。這個影子會不斷的被外界事物所驗證。比如某一次考試不理想,我們就自我暗示,看,我果然很笨,果然很傻!或者某一次被心儀的女生嘲笑,我們又找到新的證據:果然這就是我,很差勁的人啊!一個人要尋找證據證明自己很笨,會有一千一萬個證據,每一個證據都會加重自卑的情景,於是自卑就成為了一個不需驗證自動運行的程序。也就是說自卑這個程序就會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里。
以上說的是一個無知無覺的人,也就是一個機器人。但是實際上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掌控者,這個掌控者讓我們區別於機器人。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其實是一個掌控者,並且我們決心要恢復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早晚有一天會記起我們的真實身份是天使。一個天使是沒有自卑可言的,天使只有自信。
心理醫生的職責就是讓你做回天使般的你自己。該建議是由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陳元堂主任回復的,陳元堂主任擅長抑鬱、焦慮、疼痛、親子教育、工作障礙、性心理障礙、夫妻危機、睡眠障礙,專長為催眠療法。 如果有相關問題,可以通過好心情app與陳主任溝通交流。
一個人的自卑,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自卑源自於自己過低的自我評價一個人如果自己不相信自己別人也不會相信你。一個人的自卑也源自於自己對自己評價太低。
自卑源自於不自信自己告訴自己不行,這個事我不行,這件事我做不到,這樣我做不到,還沒有去嘗試就否定了自己。
自卑原因是受過打擊
以前受過巨大的挫折,受過打擊,讓自己變得自卑起來,自我否定。
自卑原因是自身有某方面的缺陷總是認為自己的缺陷是最差的,過度的誇大了自己的缺點。
人的自卑原因往往很多樣,自卑往往是因為對於自己或者他人對自己有著過高的期待,而自己無法實現,這之間的差別就是自卑的源泉,這個自卑的感覺在很多時候都會讓人感覺很不適,自卑者往往是被動的,他們對自卑這種感覺是否定的,但處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心態變得難以改變,從題主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題主是受到他人的否定的,事實上不論是何種樣子的自卑,他的根源都來自於對自己的不足的無法接受,對自己信心的缺乏。因此只要走出自卑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下面介紹一種方法,可以很好的解決因為自卑而產生的不適,這個方法就叫做補償心理。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不良的家庭環境是導致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童年期是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深刻而長久影響的關鍵時期,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癥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心態也不例外。心理學家認為,在童年早期形成的自卑感,到了青年期,依然會在各種場合中表現出來,深刻影響了他們的自我認識。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環境,不良的家庭教育及氛圍容易極其導致個體自卑心理的形成。家庭對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經常數落孩子易形成自卑。在過分嚴厲而缺乏關愛、專制而缺乏民主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卑感往往比較重。批評和挑剔多於肯定和鼓勵,就會使孩子無法看見自己的長處,無法滋生並培養悅納自我的情感體驗。指責甚至謾罵,會造成孩子對犯錯誤有種神經質的恐懼,傷害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最終導致自卑的形成。處於幼兒期的孩子,由於心智發育不成熟,還沒有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如有的父母當孩子稍有失誤,常常指責孩子「這不對」、「那也不行」,缺乏正確引導與評價,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形成一種自卑的自我認識。
其次,家長過高的期望導致孩子追求完美。很多家長都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他們會從言談舉止中向孩子傳遞著高期望的信息。由於孩子心理年齡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父母的高要求,因而時常受到父母的否定。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會使孩子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長此以往,容易積累「我不行」 的消極情感體驗,它不僅使孩子得不到積極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時常經歷失敗,使孩子由經常的自我懷疑而走向自卑。
最後,家長包辦代替太多。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這也包辦,那也包辦。這一方面會讓孩子對大人產生被動、依賴心理,這樣的孩子從小缺乏自信,覺得大人是強大的、能幹的,自己是渺小的、無能的,一旦發現別人會的自己不會,就易產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於父母事事包辦,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使得孩子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而與同年齡人拉開距離,併產生自卑感。
除了以上幾點外,從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以及不完整家庭孩子,由於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或母愛,缺少與其他同伴相比的優越感,會使一些人產生自卑心理。而有的青少年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為父母職業問題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家住農村而從不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家庭情況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都會形成個體的自卑心理。
自卑情結人人都有,只是輕重不一,誰都有脆弱的一面,堅強只是給別人看的!有時候,換個角度思考就換了心情!
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打罵或刺激性,孩子就會變得消極否定自己!
內心的慾望很高又不能夠腳踏實地去做,長期不作為又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產生的自卑心理!
還有一種是:拚命努力,也想爭取,但總不得要令,放棄努力,不能夠堅持而頹廢的人,內心也會極度自卑!
還有不願出門,不結交朋友,認為誰也不理解自己,自卑轉而自閉..!
生活中需積極學習,應對自身遇到的問題,想辦法去改善,去學習,一定要勤于思考,勤於行動,知行合一!再難也要堅持,要懂得感恩父母給予的生命,有力量的過好生活,懂得付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