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沾、李宗盛、林夕這三人在歌壇是怎樣的存在?


一、黃霑

1. 緣何印象多豪放

在七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開始起飛,而香港和內地的接觸卻不多,當時居住在香港的人難以建立一種中國人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發自本土民間的庶民精神,大眾傳媒則從旁推波助瀾。

其時最能反映大眾生活的,正是電視劇。因此在流行曲還沒興起之前,電視劇承擔了很大部分的反映市民生活的責任,而流行曲則附屬在這些電視劇身上,多為電視劇主題曲。

既然是主題曲,就必須與電視劇的主題有所相關。這階段的粵語流行曲創作所受的束縛很多,既要貼合電視劇的主旋律,又要力求填出新意,還要添上詞人對人生的種種看法,非常困難。但黃霑等人卻做得甚為出色,樹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杆。可以說,這些電視劇主題曲用語現代化,飽含人生哲理,擺脫了以往舊式寫法偏向於粵劇傳統的生澀,更拋棄了時下以草根階層對社會不滿為題材的庸俗,極大地拓寬了流行曲的題材和藝術性。

後來的詞人作詞,所受的影響概莫如是,而流行曲亦漸漸擺脫了電視劇的束縛,歌手開始擔當大旗,為人熟知,確定了現在流行曲的運作模式。

這些電視劇中,涉及的題材甚廣,當然少不了時下仍大受歡迎的古裝武俠片。黃霑港大中文系畢業,又精於粵劇研究,為這些古裝武俠片作詞自是信手拈來。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顧嘉輝。

1973年,顧嘉輝應電視編導王天林之邀為無線電視劇《啼笑因緣》譜寫主題曲,該曲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和許冠傑的《鬼馬雙星》並稱為粵語流行樂壇的開山之作。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末,顧嘉輝那種從中國小調曲式發展出來的獨特曲風,加上黃霑用粵語填寫但飽蘊傳統中文色彩的歌詞,這個後來被稱作「輝黃」的組合稱雄香港流行音樂20年,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一般香港人對傳統中國文學是沒有什麼認識,但在內地還唱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時候,幾代香港人卻在黃霑和他同期的幾個填詞人的筆下粗略得到了一種中國印象。

顧嘉輝先生可說是香港流行樂,甚至是華語流行樂真正的「教父」。若不是他,粵語流行樂的發展至少得推後20年。顧嘉輝先生學貫中西,一手將中國傳統小調以及西洋流行音樂融為一爐,創作出無數經典樂曲,靈感多如牛毛,令人驚羨。時至今日,他對流行樂的曲式,編曲等等設下的標準依然日久常新,他亦是將弦樂運用在流行樂上的先驅。如果大家對於粵語流行樂不太熟悉的話,那麼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遊戲》等背景音樂你一定記憶猶新。

二、李宗盛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了「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作品唱的是余光中的詩,余是當時極受台灣青年推崇的詩人,此音樂會被台灣樂界視為「民謠(或民歌)運動」的起點,俗稱民歌的"辛亥革命"。

這場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影響了後來絕大部分的台灣歌手,隨著候德建、羅大佑、李泰祥的加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飛躍,比初期的淳樸無暇多了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民歌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歌時代進入80年代後,大量的投機校園歌曲出現,一些唱片公司也紛紛加入,民歌運動開始走下坡,矯情且假意的作品多了起來,商業化也開始介入。此時出現了一批後進者,試圖力挽狂瀾,李宗盛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追溯台灣民歌運動的淵源那應該是60年代的美國民謠運動,在鮑勃迪倫、瓊貝茲的音樂引導下開始寫自己的歌。實際上從某個角度聽,李宗盛的歌很有美國民謠歌手的味道。

李宗盛顯然繼承了很多民謠歌曲的元素,歌詞簡樸無華卻暗含動機,旋律清新自然卻不失精巧。最重要的,是他的創作過程,民謠歌曲的配器最主要的就是吉他,一把吉他,一個歌手,一個故事,就可以完成一首歌。因為詞曲編通常都是作者一人完成,所以創作可以不拘一格,先詞後曲或者先曲後詞之間隨意切換,曲和詞的感情交互相融,極易帶來共鳴。

從他的詞作中可以窺見一斑,他的詞作沒有太多的修辭,多的是口語式的念白,有時能感到歌詞遊離於旋律之外,對仗也不十分工整,帶有強烈的自彈自唱的瀟洒之氣。

這樣的歌詞很容易引起聽者的注意,同時由於樂器簡單,人聲部分相對突出,彷如正在耳邊輕訴,再加上警語般的人生道理,能給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鳴,但在樂韻上來說,則稍遜一籌。

三、林夕

1. 非情歌的林夕

時間來到80年代中期,此時的粵語流行曲已經來到他的第一個巔峰期,80年代的一眾樂壇巨匠方興未艾,90年代的四大天王天后初出茅廬,流行曲開始成為一種社會熱點現象,無數年輕人渴望進入到這個風光無比的唱片工業體系中來。由於市場前景良好,唱片產業欣欣向榮,唱片公司也開始有計劃地吸收一批新晉創作人。

1986年,林夕通過參加香港電台非情歌創作比賽奪得冠軍,得以入行。對,你沒看錯,是「非情歌」,獲獎作品是鍾鎮濤的《曾經》。及後,林夕開始成為Raidas的專門填詞人,不少人都視他為組合的第三位成員。這個時期,林夕並無太多情歌,但對人的情感那種見微知著的敏銳已經初露端倪。

這一首《別人的歌》,描寫的是無名歌手在酒吧里唱著歌星們的熱播歌時的微妙心情,觀眾的掌聲究竟是給自己還是那位歌星呢,觀眾來聽的究竟是一首流行曲還是自己的歌聲呢,這種另闢蹊徑的觀察方式,縱使今天看來,依然令人嘆絕。歌詞里無一字說教,但卻把人拉進深思的漩渦。

《別人的歌》

為何仍要歌唱 不願再細想

每夜卻照常 等知音讚賞

曾用真心認真唱 藏著辛酸的歌

觀眾的聲音卻 常比它更響

人人隨意點唱 一樣那些歌

唱罷也惹來 公式的拍掌

其實掌聲屬於那 人盡皆知的歌

演唱的歌手卻 如永沒名字

驟變的音階 屢次起跌

如同年月蹉跎

別人的歌 別人風光

藏著我一生痛楚

但我不甘心 永遠灰暗

如同陪襯

不相信就這般 無聲的度過

可惜Raidas並未大紅大紫,八十年代的樂隊潮留下來的大概只有達明一派和Beyond。但林夕的才華卻並未因此淹沒,90年代初,他與台灣歌手羅大佑合作,加盟音樂工廠,此時期較有名的作品有《皇后大道東》《似是故人來》及《赤子》。


作詞者——歌曲幕後的靈魂

作詞者可能更像一個幕後一樣,他們與歌手的關係如同伯樂與馬的關係一般。黃霑大師自從逝世之後在公眾視野中漸漸變得有點少了,但無可否認其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林夕,李宗盛兩位,同前者一樣,不論他們之間的年齡差距,就文學,對音樂界的貢獻來說,都是值得敬仰的。

黃霑-周星馳和張國榮的老朋友

沒錯!華太師就是黃霑出演的。

張國榮主演的《倩女幽魂》同樣也是黃霑大師的作品。

雖然已故,但取得的榮譽令人懷念

影視類

  • 1995 第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梁祝》
  • 1992 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黃飛鴻之II男兒當自強》
  • 1991 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黃飛鴻》
  • 1990 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笑傲江湖》
  • 1987 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 《倩女幽魂》
  • 1987 最佳電影歌曲 倩女幽魂之《黎明不要來》

音樂類

  • 2002 第二十五屆十大中文金曲──金曲銀禧榮譽大獎
  • 2000 CASH音樂成就大獎
  • 1990 第十三屆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
  • 1989 第二屆香港藝術家年獎──最佳填詞獎
  • 1982 第五屆十大中文金曲──最佳中文(流行)歌詞獎 《兩忘煙水裡》
  • 1981 第四屆十大中文金曲──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 《忘記他》

評價——香港四大才子

我作為一名大學生,也在學者的角度看黃沾老先生,他更是流行音樂界的代表人物。在歷史的角度看,他的一生見證了香港樂壇的崛起、輝煌以及沒落的各個時代。不但會作詞,還作曲、演唱,創作了超過2000多首作品;除此之外,主持電視電台節目、寫小說、寫劇本、演電影,樣樣得心應手,因此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冠以「香港四大才子」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才華,本應如此。

少年不懂李宗盛,再懂已是不惑年

李宗盛的作品以及歌唱得到的殊榮我已經無需細講,整個音樂界的承認無可厚非。

以前某次在KTV里有個張國榮哥哥的迷弟唱了《當愛已成往事》,忽然身邊有人說聽懂李宗盛的歌,可都是有故事的人。

年少時恣意輕狂,鮮衣怒馬,一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姿態傲視生活,直至經歷人生滄海桑田與世事無常,才忽然發現這歌曲故事裡長滿鬍渣的大叔就像充滿智慧的老者,把每個人人生中的掙扎困頓,溫情痛苦,酣暢無奈,還有那些在心裡揮之不去的愛,盡情的融在歌聲里,融在嗓音里。

評價——老頑童的一生所愛

少年終其一生,至死仍是少年。

如同他本人一般,作品感情細膩而飽滿,不同的聽者總能夠在歌詞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我的音樂世界裡,李宗盛大哥的歌曲是我聽過最理性和感性的表達。在我自己人生失意的一段日子裡,《山丘》讓我從平淡出奇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我在這歌里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的脊背,正如這山丘一般, 讀懂他的歌,你就能懂得自己的父母了。

李宗盛大哥像極了一個詩人或者是一個生活的智者,我們從懵懂少年到瀟洒青年再到平淡的中年,幾句簡單的歌詞勾勒出了人心與情意。

人生中幾多調侃,幾多惆悵,又幾多無助,縱然如此,我們也要「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

林夕——合在一起便是夢

他寫的歌雖然大多數是情歌,但歌里卻很少發現情愛之類的字眼。在香港樂壇和粵語歌曲風生水起的若干年,林夕的詞漸漸被我們認可。《 紅豆》、《 K歌之王》……這些歌撫慰了無數失戀人受傷的心靈均出自林夕筆下。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他,才華毋庸置疑。第一次認識這位詞人是通過陳奕迅的歌曲,很喜歡他的歌詞:「我不是不結婚,只是恰巧單身而已。」「我寫了很多詞,到最終贏不到一個人」等等,雖然比起前兩位年齡偏低,但這絲毫沒影響他的才華,寫了二十幾年的歌,寫了三千多首歌曲,作品精而良,特別欣賞他的才華。

成就和評價

  • 重要獎項:

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09年度叱咤樂壇填詞人大獎、四台聯頒傳媒填詞人大獎、四台聯頒音樂作詞大獎、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主唱曲/詞、第三十一屆金針獎等等。

  • 個人評價:

「七分理性,三分感性」,是林夕的自我評價。

他寫了太多美妙的歌曲,無論在粵語歌壇還是華語樂壇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果大家不了解他的話,《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便是林夕填詞。更多知道陳奕迅的人便會熟悉林夕,太多的才華,全在歌詞之中得以體,他的很多歌以愛情的角度來表達他對世情的看法。但曾有傳言某段時間被大陸封禁,不知為何原因,但才華,值得認可與欣賞。

香港樂壇的靈魂

我個人認為,一個詞者往往會成就若干的歌者。

三位詞者為整個香港樂壇以及整個音樂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就了若干的歌手,如張學友,如陳奕迅,如孫燕姿,如王菲等等。每一首歌都給了我們聽眾最深入人心的感動。黃霑大師已故,詞曲傳遍不同的時代。

作詞便是賦予一首歌的最初的靈魂。他們很多歌詞看似通俗大眾,但從來不失該有的內涵和情調。才華,令人心生敬仰。


推薦閱讀:

TAG:李宗盛 | 黃霑 | 林夕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