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怎樣用?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職業山水畫家,我認為: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可用咫尺之間納萬里江山。

透視本身是西方繪畫里的專業術語,山水畫的散點透視相對焦點透視而言。山水畫的透視分為深遠、平遠、高遠三種,當代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常用高遠法,傅抱石常用深遠法、宋文治常用平遠法。

李可染的高遠法

傅抱石的深遠法

宋文治的平遠法

西畫的透視是自然的近大遠小,山水畫的散點透視講究的是浪漫的人文情懷,景物的經度緯度可大可小。正確使用好山水畫的散點透視,讓你對山水畫的認識更上一個台階。

說的咋樣?說不到位的話還請大家評論到下面。


  這個是中國畫里的專業術語。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於西方繪畫里的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畫家的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焦點透視就是人得視覺規律,近大遠小近實遠虛,比方說都是畫「鐵路」根據西方的焦點透視遠處的鐵路會交於一點,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無論多遠鐵路都是並行的,西方繪畫畫的是眼睛看到的物象,中國畫畫的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他還符合客觀事物的存在規律。

  咫尺之間涵蓋千里之闊。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咫尺千里」的遼闊就是運用了散點透視,就像是現在拍照裡邊有個全景模式一樣,如長卷一樣徐徐展開,這個算是中國古人的創造,早在南北朝時代,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就總結出了這種繪畫的方式,到了宋朝中國山水的透視法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直到今天提筆畫長卷的中國畫家們,依舊使用著散點透視的作畫方法。

  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同。唯物唯心這是一個爭論了很久但沒有結果的命題,傳統的東方人認為萬物由心造,西方相信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就畫畫來說中國的散點透視是不符合西方追求的視覺效果的,它並沒有近大遠小,它並沒有近實遠虛,但是它有它存在的道理它是它本應該有的面貌,「鐵軌行萬里不可交於一點」。西方的油畫以嚴謹著稱,看到的形才是真正的相,畫出來的畫是我看到過的景物沒錯,但是它不一定是真實的,眼睛可能會欺騙你「筷子沒斷放在水裡就折斷了」這是看到的,但它真的沒斷。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文化不同,但是我想無論是從心出發去看世界,還是從世界萬物來了解自己,只是方向不同,研究的原點它就在那等著。


在中國畫裡面存在散點透視法,主要是表現形體的生理特徵和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前與後的虛與實,大與小,輕與重,深與淺,的對比關係,你看所有中國畫裡面全都都沒有陰影,主要是用線和墨的宣染程度來體現畫面的生動性,又要表現國畫中的形象和意像,就要用感官去體會物體的存在,如;畫人的手,是根據人的指節和五個手指的長短來畫的,手背與手心的皮肉紋理來決定的,與西方的焦點透視裡面的結構,骨頭,肌肉,視角,遠近,解剖大不相同。

在中國畫裡面既有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法,既有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要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位置,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借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如山水中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三有三遠,自下而仰其巔~高遠,自前而窺其後~深遠,自近而望其遠~為平遠。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沖融等等。

中國畫的透視法與構圖是緊緊相吸,互相照顧的繪畫法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關聯的藝術處理,我們在畫畫還沒落筆之前,是必須要思考的大問題,重中之重啊。

畫石頭,雜樹,也是比較著,大與小,前與後,深與淺,有近實遠虛,近重遠輕,近大遠小等,畫國畫不要在技法,技術上想的大複雜,其實它是個很輕鬆的很簡單的一門技能,最關鍵在於掌握程度就看你有沒明精明的藝術表觀手段,和藝術細胞了。

再見


推薦閱讀:

TAG:美術 | 文化 | 山水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