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河劇的道具製作、歷史考據都非常的用心,中國的歷史劇什麼時候能達到日本的水平?
這麼多人就你說中國歷史劇水平不如日本。
我是荒野歷史,大學期間對日本戰國史有一定研究,我的頭條號最近也在寫關於日本戰國史的文章,喜歡的賞個臉去看看。確實日本歷史是生動有趣的,大河劇也是很有觀賞性,然而要說大河劇比中國歷史劇優秀我雙手不贊同!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琅琊榜》、《蘭陵王》、《大秦帝國》、《大軍師司馬懿》、《三國演義》……等等。日本人是出了名的喜歡看中國歷史劇,特別是三國演義系列,哪一步不讓他們熱血沸騰。很多次看日本網名在三國演義視頻的彈幕上吐槽自己家的歷史劇:場面真的是沒得比,日本歷史格局太小了,日本是永遠拍不出三國如此宏大的場景……
日本人崇拜中國歷史,他們喜愛關於中國戰國的一切影視作品,愛三國甚至超越了很多中國人!題主說日本大河劇很用心,很有考據,我就笑笑。日本整個歷史都不用心的,拍出來的歷史劇怎麼用出心的?日本歷史可謂是百家爭鳴,從來都沒有一本真正的官方史冊。都是各說各家的話,都是自賣自誇,可信度極低還談用心?覺得大河劇優秀這也只是你一個人觀點,而不能成為他們熟優熟劣的準則。中國老版的歷史劇難道不優秀?個個都是經典好嗎?只是近來的歷史劇娛樂性太高了,有些不尊重歷史。
歡迎討論
首先介紹一下「大河劇」的由來。
最初「大河」是源自於法語「roman-fleuve」的意譯,指多部具有相同的主題、人物或環境,但又彼此獨立的長篇小說。比如巴爾扎克和左拉的小說就有代表性。更狹義的大河小說則是指並以一個家族或個人的經歷來表現時代的變遷為主題。故大河劇也和大河小說一樣,具有時間跨度長,人物關係複雜等特點。
現在所公認的初代NHK大河劇為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花の生涯》上映時被稱為「大型時代劇」。次年播出「赤穂浪士」時,《讀賣新聞》把這兩部劇比喻為「大河小說」,自此,「大河劇」的名頭沿用至今(而大河劇的製作方NHK電視台則是在15年後正式使用大河劇這一稱呼)。
經過數十年的風雨,大河劇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電視劇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不僅在日本人心中有著不一樣的地位,也因製作精良考據嚴謹而得到了其他國家觀眾的認可。
不過影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大河劇已經稱為日本人觀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年輕人在觀眾比例中卻還是佔得很少,以至於大河劇有時被諷刺為「老年劇」。所以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NHK電視台在製作大河劇時大量啟用了眾多偶像派演員,比如瀧澤秀明曾擔當《義經》男主役;《平清盛》的主役就是曾出演《死亡筆記》的松山研一。而《風林火山》中搬請了Gackt。
瀧澤秀明 飾 源判官九郎義經
Gackt 飾 上杉謙信
但是於此同時,曾經考據嚴謹的大河劇,近年來也出現了與歷史事實不符、道具使用粗糙混亂之處。比如在大河劇中凡涉及中國部分,往往會出現清式廣作紅木傢具。
以平安時代初年(相當於中唐時期)為背景的《大佛開眼》,權臣惠美押勝府第內陳設著大量的清式紅木傢具。
以平安時代末期(南宋)為背景的《平清盛》一劇中九州太宰府中出現的兩件道具:天目盞的使用非常真實,但是平清盛身後的大漆屏風上卻出現了清代旗人男婦的形象。這件道具在《男裝麗人》中曾經出現於肅府十四格格的香閨之中。
雖然有種種的不足,官方對於大河劇投資仍然是每年穩步的增長,而社會上年輕的一代對於大河劇的認可也越來越多。大多數觀眾都認為大河劇所表現的就是正統的文化和古老的傳承,是偉大祖先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因此在這種信念的激勵之下,即使薪酬很低,所有參與大河劇拍攝製作的演職人員仍舊以此為無上的榮譽,並盡全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每年向觀眾奉獻出高水準的精品歷史正劇,就是所有大河劇演職人員和支持者所追執著的藝術追求。
大河劇,我看過的不算太多,有《利家與松》,《風林火山》,《平清盛》,《軍師官兵衛》,《真田丸》這幾部。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大河劇考究考究在哪,服裝?算是吧,只能說經費比較足而已,近年來中國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服裝上絕對不比大河劇差了,半歷史劇《甄嬛傳》更有過之。
劇情,我就想笑了,大河劇很多劇情,我就想問是什麼鬼?我舉個小例子,《利家與松》里本能寺之變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預兆說明織田信長要出事,結果當時是人盡皆知,連秀吉的老婆都開始準備讓丈夫成為「天下人」了。結果就織田信長不知道,本能寺該發生還是發生了,這種劇情是什麼鬼?
《風林火山》里,上杉謙信打小田原城的時候,跑到敵人城下喝酒去了,位置僅僅在敵人火槍範圍外。裡面的北條鬼子嚇得夠嗆,敬佩的要死。我他媽就問那編劇,你腦殘,還是上杉謙信腦殘?你當北條家的風魔眾是吃乾飯的?
不一一列舉了,白痴的事情有的是。我看了很多人說《漢武大帝》有不符合歷史的地方,《走向共和》有不尊重歷史的地方,《雍正王朝》不尊重歷史,《大明王朝1566》不尊重歷史,好了你就告訴我大河劇非常尊重歷史,怎麼出現上面的白痴情節?基本上還是雙重標準,大河劇可以戲說,中國歷史劇不可以改編是不是?
至於說場面?大河劇有場面嗎?大河劇有戰鬥嗎?別說大規模場面,大河劇里最簡單的一對一的武打動作都拍的什麼鬼東西?
另外,我不理解大河劇的擁護者怎麼就能妄自菲薄到這個地步。每一部大河劇里,女人的戲份都會超過一半的劇情了吧?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你他媽半集半集的講幾個女人的家長里短,這叫歷史劇?你們心中的歷史劇?
最後,提出這個問題的題主,我個人覺得就是一個對國內歷史劇停留在於正拍的那些玩意上的觀影水平。。。當然,因為你比於正戲的水平稍稍高一點,所以就喜歡了跟於正戲一樣水平,只不過製作稍稍考究,又加上了日本人的矯行的大河劇。
大河劇是日本放送協會(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連續劇的系列名稱,最早的大河劇是根據大河小說改編的,而大河小說並非日本人的發明。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被命名為大河小說。
所以其實大河劇並不完全等同於歷史劇,即使是虛構的文學作品只要以主角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歷史時代的變遷就可以認定為大河劇。根據日本對大河劇的定義:我國的《水滸傳》、《紅樓夢》、《射鵰英雄傳》、《少林寺傳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甚至包括今年熱播的《楚喬傳》和《那年花開月正圓》都可以視為大河劇的範疇,而以上作品都被日本引進過,這就說明這些作品的製作水平是獲得了日本觀眾的認可的。
除此之外,《大秦帝國》、《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貞觀之治》、《東周列國》也都是國內歷史題材作品中的佼佼者,其中也不乏被日本引進者。中國的歷史劇(包括一些雖然是虛構的影視作品,但從主角的個人經歷側面反映歷史的年代大劇)就製作水平而言並不比日本差,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中國歷史劇不如日本大河劇的錯覺呢?
我個人以為:主要是因為中國每年播出的影視作品數量過於龐大,而真正經典的作品在龐大的總量當中總是鳳毛麟角,甚至有導演抱怨沒題材可拍。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一個有十三億多人、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竟會缺乏題材?又或者是缺乏發現題材的眼睛呢?平心而論:我們的經典作品不輸日本大河劇,連日本也引進這些作品,我們自己又何必妄自菲薄呢?真正的問題在於:除了這些經典作品之外,我們每年還有大量粗製濫造的作品排著隊上映。
日本大河劇真正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在於:很好地拿捏把握住了人物命運和時代脈搏的有機統一,相比之下我們一些較為粗製濫造的作品基本上就著力在無底線地消費劇中人物命運,甚至不惜為此篡改歷史——拍一部武俠片基本上90%以上的劇情是男女主角談戀愛,翻拍《西遊記》連觀音都談起了戀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全成了一幫油頭粉面的小鮮肉,當然還有抗日神劇中的手撕鬼子,鬼子要是這麼一群蠢貨抗日先烈們還用得著打十四年並付出那麼大代價?而我們那些經典的歷史正劇往往著力於戰爭場面之類的宏大敘事,而對人物內心的細節描寫則相對缺乏。應該說大河劇在對史實和劇情人物的統一把握上做得是比較到位的,這是其優勢長處所在。
另外無論是日本大河劇或是中國歷史劇目前都存在一個問題:年輕觀眾的相對缺乏。從2005年的《義經》開始NHK電視台不斷啟用偶像派演員主演大河劇:瀧澤秀明、松山研一、宮崎葵、上野樹里、綾瀨遙都曾擔當大河劇主演,即使如此收看大河劇的年輕觀眾依然不多。這是在日本國內,而在中國對年輕觀眾而言似乎對日本的動漫文化更感興趣:中國的年輕觀眾追捧的是《名偵探柯南》、《海賊王》、《火影忍者》......有幾人看過《龍馬傳》、《坂上之雲》、《天地人》、《風林火山》、《八重之櫻》、《新選組》、《篤姬》、《義經》、《北條時宗》、《宛如飛翔》......呢?殊不知日本的動漫文化其實包藏著日本文化殖民的野心,有的和中國歷史相關的作品其實純屬惡搞,反而使中國觀眾不能正確認識中華文明了;而真正能了解日本歷史文化的作品卻並不能引起中國觀眾的注意,要知道與此同時日本卻在大力引進我們經典的影視作品。
首先,日劇(歷史劇)之所以口碑不錯,至少說明它研究觀眾,且一直在持續不斷的追蹤觀眾的想看的視,而且它還有有意識且有節奏的引導觀眾看自己歷史的切入點……。當然前提是以歷史研究為基礎的,同時有棒子的過度且無恥的篡改歷史,進行演藝作為參照系,更突顯其對歷史有較嚴謹的尊重……。
其次,製作團隊或委員會讓觀眾感受到它很嚴謹、很花功夫,但又有精心的「包裝」,換句常用的話——最大限度的「繼承和弘揚」了自己國家的歷史,甚至引領起一種「民族性」的質感來……。
最後,好片子需要一個嚴謹的製作鏈條和體系,在看似配套完整影視製作體系中,為什麼每年投入和產生那麼多無效,甚至是有些浪費的影視作品,且還前撲後繼的原路重走,一個「神劇」加另一個「神劇」的「湧現」,就像特效一個加一個的疊加,而得不到好評……。請花心思研究一下觀眾,你不主動的引領,那隻能追隨,這與央央歷史基奠和豐富的歷史文明是不相當的……。
這讓人想起了老「紅樓夢」、老「西遊記」、老美術片、老電影……。這些經典至今無法被超越,除了記憶、情懷外,還有製作團隊和演員們的那種嚴謹、那種投入、那種熱情和敬業。反觀當下,動輒成百上千,甚至上億的投入,大多都拍出什麼泡沫產品來,看一遍就提不起再重溫的想法,這樣的投資只能用「人傻錢多」來形容,不如將這些分散且低效的投入積累起來,聘請或甄選些嚴謹的製作團隊去發揮和創作……。
我們來對比一下中日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劇
大陸: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漢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宮詞、貞觀之治、東周列國春秋篇、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
日本:篤姬、坂上之雲、源氏物語、真田丸、龍馬傳、葵德川三代、新選組等等
首先,中國歷史劇我幾乎都看了,但日本的大河劇我只看了坂上之雲,其他劇我都是從豆瓣摘取的,我就拿坂上之雲和同一歷史時期的走向共和比較:就我看來坂上之雲是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電視劇,人物角色臉譜化,整部劇看起來有種很燃的感覺,可以讓日本人看得很舒服,音樂也挺應景的,別說甲午戰爭時的音樂很喜慶,對於日本人來說正好合適,總體上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感覺,當然歷史背景擺在那,樂觀不奇怪;
再說說走向共和,走向共和重在反思和對體制的思考和探索,劇中台詞非常考究,非常中國,拍攝基調看著十分壓抑,配樂很少,一般都是通過環境與拍攝基調來烘託人物心理,在這點上就比坂上之雲高明多了,重要的是,走向共和的格局很大,沒有貶低任何國家,除了對李鴻章和慈禧有著一定程度的洗白,其他還算是尊重史實;
總體來說,坂上之雲勝在畫面和配樂以及樂觀向上的精神,走向共和勝在台詞和格局以及對於制度的思考和探索,兩者各有千秋。
最後呢,我就很想問問題主,你是根據什麼東西斷定中國歷史劇不如大河劇的?中日電視劇你比什麼不好你比歷史劇?你就是想貶中捧日也要找對噴點啊,你拿中國最擅長的東西來噴算什麼回事?連日本都大量引進中國歷史劇,對於中國歷史劇的宣傳更是不遺餘力,三國演義更是隨便由中方定價,你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提問者在講笑話?
什麼是大河劇?
大河劇是日本放送協會(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連續劇的系列名稱。
什麼是日本放送協會?
擔負在日本的廣播領域的先驅者性的任務,別稱廣播協會。
結論
你先讓廣電定下來一年拍一部歷史劇再說。
日本古裝劇的穿幫都有哪些?
隨便找了兩張,這還沒去日本網站找吐槽。
吐槽提問
你覺得認真嚴謹是因為你是外國人,你對日本史不熟悉。更況且這是類如央視大劇的大河劇,你拿來和國內商業運作的流水片比細節?你這是要玩田忌賽馬么?不知道你腦子裡想的都是個啥。(夠膽就從63年看起,吐槽多到噁心死你。)
再者,像《中國唱詩班》和上海嘉定區委宣傳部投資出品這種典型案例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那就沒啥可說的了。
我印象中,反倒是日本的影視劇缺乏我們這樣大成本大場面大製作的作品,像我們的《三國》、《軍事聯盟》,《琅琊榜》,就算放給日本人看也絕對是宏大場面的佳作了,所以不比日本差,甚至一些地方還比他們有優勢。
而且,歷史劇不可能全拍歷史的,演義裡面編的橋段那麼多,都缺乏歷史根據,還不一樣給拍了,電視劇只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拍得更好看有什麼不可以的。
先問是不是,在問為什麼。
所以,請先從大河劇里找出一部比《漢武大帝》或《大明王朝1566》更考究的電視劇,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國內歷史劇佳作如雲,試問題主認真看過幾部?而「劇情不足、鮮肉來補」的大河劇,題主又看了幾部?
就我個人觀影感受而言,國內歷史劇能看下去的劇的確不多,而對於日本大河劇,我能看下去的…好像也就《坂上之雲》。
另外多說一句,在國內被黑了無數遍的新三國,在日本得到評價之一如下:
こんなの日本じゃ撮れないし、作ってくれただけでも有難いと思って見るわ
這種片子日本是拍不出來的,很激動可以看到這樣的製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