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是什麼?老人家還說上善若水,是說水的特性更接近道?
《道德經》是一篇具有普世價值的文章,如果它失去了普世指導意義,那它就是「天書」。「天書」是給所謂的神仙看的,我們就看不到了。老子其人連司馬遷都說不準,今人說的老子都是牽強附會。牽強附會神化《道德經》的做法,只能將人引上歧途,損害《道德經》的普世價值。
什麼是「道」?「道」的同義詞是「路」,它既是看得見的「路」,又是看不到形、聽不到聲、聞不到味、觸不到體的事物運行的潛在軌跡,是可以因循、應該因循、不可對抗的動態的行事後則,是可以把握的動態的規律。
「道」「路」是可以沿著它走的,這就叫「道可道」。但因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所以就不是可以永遠因循的路。比如遭遇地震、洪水,比如有強寇攔截,比如修路。這就叫「非常道」。
航船運行的潛在線路是「航道」,衛星在太空運行的潛在線路叫「軌跡」,列車運行的線路叫「軌道」,電流運行的電線叫「電路」。植物生長到死亡到再生、事物的化學演變都有各自的潛在的軌跡。
上善若水,是因為水向低處流,這是正常的合道之態。水向低處流,是因為有地心引力,可以利用引力的作用,通過虹吸的方式引水向上。水向低處流是常態,但如果抬高水位,阻擋不住,它就要外泄。高處的水涌下來,利用好了可以造福,利用不好就成為災害。
圖片源自網路
謝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最直白的理解,就是我說的道是行得通的,但不要理解成你們日常走的羊腸小道。上善若水,這一章關鍵是這個善字,跟道德觀念,善良等沒有半毛錢關係,善就是好辦法的意思,上善就是最好的辦法,若水就是象水一樣。水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善處下,哪裡低洼就往哪裡流,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就可以免去許多煩惱,當然這話許多人不愛聽,我打腫臉充胖子還被人瞧不起,你還喊低調,那不是矮到塵埃,仼人拿腳踩嗎?你這種想法就是常道,你的最高目標就是為了讓人瞧得起,就跟項羽一樣稱了個霸王,深怕鄉親們不知道,死活也要回徐州炫一下,這種人再牛B都入不了老子的法眼,老子所想教導的人,是心懷天下,卻行事低調的人,只有低調才不至於過早的木秀於林,遭受風必摧之的挫折。等到根深葉茂之時,你不需語,人們自會景仰。
謝邀!
這是我十年前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理解:道,可以是很多道,但本體上的道(大道)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可以給道取很多名字,道也可以有許多名字,如,走的道等,但大道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字可以代替的!無是在沒有天地的時候,形成一個奇點,就象道家所謂的無極圖那樣,就象現代物理所說的宇宙是由一個奇點產生的那樣,我們也可以稱之天地的開始,有是天地生成,萬物化育,生命成熟,就象道家所謂的太極圖那樣,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萬物之母,所以,常以產生宇宙奇點去觀察天地,去了解宇宙,你就可以觀察其中的奧妙,常以萬物生成的狀態去觀察萬物,你就可以知道萬物同道的關係,你就可以了解萬物的生成和歸屬,也可以體會到天地萬物都是無中生有的,也可以體悟到有生於無的奧妙。這兩者,同出一處,但卻不是一個名字,但兩者又都是非常玄奧的,也可以都叫做玄,在從這個玄而又玄的地方象道探究,就可以打開天地玄妙的法門!
現在再看《道德經》的第一章,讓我想到了世界天文學家對引力波的觀測,現在想想兩個中子星的合併是不是也是道可道呢,它所產生的引力波是不是也是非常道呢。就象我老覺得《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是不是也有對宇宙暗物質、反物質的認識呢。而老子在後面說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是也是對人類要遵從宇宙的規律而提出的忠告呢。
我也一直以為老子的「道」是對宇宙本源的探索,而他在二十五章里對「道」的闡釋,我以為也可以看成是對第一章的補充。那個先天地混成而生又無聲無形獨立不改永恆運動的「物」,被老人家強加為字的「道」是不是就是老子對宇宙本源的的理解呢。還有他說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是不是也是對宇宙膨脹的理解呢。老人家還特地給人帶了一個高帽子,說宇宙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然後對人提出忠告,人要遵從地球運轉的規律,就象地球(星球)也要遵從星系運轉的規律,星系也要遵從宇宙的運轉規律,而宇宙的運轉規律並不是為了人、地球(星球)、星系而運轉的,它就在那,無聲無形,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自然而然。套用現在哲學的詞就是宇宙的運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從全文看是老人家用水來告訴人們要遵從道的規律,有人說老子的「無為」、「不爭」是消極主義,可是無為無不為啊,不爭才無尤啊,這哪是消極主義,而是大作為,大快樂啊。要達到這樣的大快樂,就要象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居住在生態好的地方心態就好,內心安靜沉穩就會產生大智慧,與人為善真誠的交流就會有好人脈,說話誠實可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做正確的事情就會得到好的結果,用善良的行為去把事情做好,把握機會的窗口去把事情做好。以我以上的理解,老子的善其實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大期盼。他的這些話對今天還是有太大正能量的,一個長治久安人人為善的穩定社會,這不也是現在的人們所期盼的嗎。
而他所說的水,我覺得喻指的是統治者,在他所處的亂世他希望統治者能象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所以他說上善若水,就是要安民、利民、養民、富民,讓社會穩定發展。
就象張載說的那樣「為萬世開太平」,一世多少年,萬世又是多少年,這不就是幾於道嗎。
萬世的世界和平不就是人間的大道嗎!
這就是我的理解!
道可悟而不可言。
個人認為,道、法、術、器四種層次,可用金大俠的武功大致描述如下:
1.器:無武功而有屠龍寶刀、倚天長劍。可仗器之利而勝常人;
2.術:精熟某一拳術、棍術、劍術而能運用之。可勝仗器之利者。一般武林人士類。
3.法:學各類絕技而融匯貫通,運用自如。如鳩摩智之類,己是大高手。
4.道:大道至簡,無招勝有招。獨孤大俠便是。
老子這個人是誰?他是什麼時候的人?司馬遷作《史記》時已不清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提出三個人來:一個是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他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史」是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向老子問過禮。「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因周朝衰微,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一是跟孔子同時的老萊子,也是楚國人。
再一個是戰國初年曾見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司馬遷列舉了這些說法以後,用「世莫知其然否」的一句話,把以前的話都不加以肯定。他最後又說:老子是個隱君子。「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公元前273年,宗被白起擊敗,魏使宗獻南陽,向秦求和。老子究竟是誰,是哪時候的人,沒有說清楚。又傳說,老子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今存《老子》書,可能包含有老子的某些思想,而成書卻在戰國中期以後。這理由是,孟子批判當時的各學派,沒有提到過《老子》;荀子開始評論老子,說「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韓非子》有《解老》、《喻老》兩篇,闡發《老子》的思想。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兩個本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不同,而與《韓非子》所引《老子》相一致,看來,《老子》在戰國時已經有了不同傳本。由於這部書寫得簡奧,後人對其中的哲學思想容易產生種種分歧的理解。不是將老子拔得高不可攀;就是將老子搞得深不可測,弄得可能連老子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至於"非常道"的"道"是什麼,小編已經詳細回答過,不再贅述。藉此機會談談"上善如水"吧。
相傳當年孔子向老子問道,一見面,老子什麼都沒說,張開口,指了指嘴裡:一口牙所剩無幾。轉身就走。 孔子想了好久,方知這就是老子的智慧——牙齒,嘴裡最堅硬的東西最容易損壞。正所謂,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是也。也是俗話所說,出頭的椽子先爛。
《道德經》的精髓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和進取。它認為幼小的東西雖然柔弱,但能從柔弱中壯大;相反,等到壯大了,反而接近死亡。 所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它認為對待生活也是這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說,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會使它早日結束它的生命。老子還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它認為最好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不會轉堅強,不但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結局,且能戰勝強者。因此,他又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接著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
經過這一系列的解釋,引申,老子最後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教人向柔弱的水學習。「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老子以柔勝剛的原則在生活方面的運用。
怕旁人理解不了他的一番苦心,老子又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因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還說,雖知雄強,卻安於柔雌;雖知什麼是光榮,卻安於卑辱;雖知什麼是光彩,卻安於暗昧。它以不爭之爭來保全自己。
老子並沒有停留在講大道理的層面,而是依據它以柔弱勝剛強的原則,主張製造一些不利於敵人的條件,使之陷於不利。 老子的策略是:「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意思是說,將要削弱什麼東西,必先暫時讓它強大;將要廢棄什麼東西,必先暫時讓它興起;將要奪取什麼東西,必須暫時給它。上善如水,說白了,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就是爭;也可說"韜光養晦"吧。
首先,感謝邀請。「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中開篇第一章第一句。而且第一章為全書的總綱。
老子在第一章中開宗明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學概念。而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又是重中之重,這句話一般都會被譯成「道,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但是,老子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他的「道」論,而且他寫五千字《道德經》的目的就是傳播他的思想,使他的思想為人所接受,所以老子不會一開始就擺出一副玄學家的架勢來嚇唬人,我們可以注意到,《道德經》中的語言優美,音韻和諧,其目的很是明顯,那就是藉助語言與韻律之美來大範圍地宣傳自己的思想,使之能為大眾所接受,所以,這句話的意境就是世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處於變化的狀態中,「道」也不例外。
老子貴柔,他的主張是以柔克剛,以進為退,以不爭而使天下天下莫能與之爭。而「上善若水」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話,「上善」指的是最高尚的品格與德行,所以,「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高尚的品德就應該像水一樣,利於萬物但是不與萬物相爭。在老子看來,道與水的這種品行是最為相近的,因此具有這種高尚品格的人,就能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很好地處理事情。
我們認識到的規律都不是永恆的規律,只是某個層面,某片區域,某個時間段的狹義的規律。我們接觸的事物,研究的事物越多,距離永恆的規律越遠。本質上的,永恆的規律,很簡單。宇宙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循環,人類社會所有事物對立發展,順應自然,貶低自己,無所為,無所思,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順應大勢。就接近道了,道就是創造宇宙,符合所有事物的規律,無法用語言概括它,只能慢慢感悟。
謝謝邀請。「道德經」五千言,文約義豐,歷來被學者稱為哲理詩,它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字,軍事學,以極養生等多學科,它不似儒家那樣就哲學論哲學,就倫理論論理,就政治論政治,而是從更深層次上,把社會,人生等問題置入宇宙發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加以對照並深入思考。因而,「道德經」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也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要進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和實踐,談何容易?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是說人類有個語義學叢林的問題,還有個表意理解漏斗,只要說出來的,就不可能100%是原意。所以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大道都還是靠悟。上善若水,是因為上善不爭,甘於下而澤被萬物,取水的這一特性說明上善,而非說明道,道的內涵,無關善惡。
謝邀!說不好!我認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說,所謂的道,是指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些法定規則,自然禮教觀念等方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固然可以堅守遵循,但不是一呈不變的。凡屬言道修道之人,不可默守成規,固步自封。應順應潮流而變,不斷完善改變思想體系,達到利國利民的目的。應與水的特性一樣,隨遇而安,剛柔並濟,談泊名志。即有海一樣的胸懷,又有水一樣的堅忍,無怨無悔的貢獻自己的一切。達到無我忘我的思想境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