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歷史裡,最讓你難忘細節是什麼?


難忘的細節很多,不過最讓我感到唏噓不已的,是《三垣筆記》中記載的李自成破北京之後的一個小故事:

內監呂胖子,忘其名,闖賊陷京城,金駕部鉉投御河死,胖子見而嘆曰:「公曾疏糾我輩,不比於人,吾初亦怨之,然公能死,吾獨不能死乎?公生欲遠我輩,我今以義近之,必不拒我地下也。」遂從死。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整個京城一片混亂,有人投降,當然也有人自殺以殉。大臣金鉉投河而死,這一悲慘的場景正好被太監呂胖子看到。呂胖子感慨的說:「金大人活著的時候,常常上疏批評我們這些宦官,我當時也怨恨他。可是如今國破家亡,金大人能殉國而死,我難道就不能像他這樣嗎?金大人活著的時候,疏遠我們宦官,如今,我用大義來接近他,他在地下有靈,一定不會拒絕我的。」於是,呂胖子也隨之投河自盡,兩人的屍身後來被葬在一起。

金鉉這個人,後來是進了《東林列傳》的,他在活著的時候,一直和宦官不對付,很討厭太監,認為有「內臣之掣」,國家的事情就肯定做不好。所以,呂胖子作為內臣,自然很不喜歡金鉉。但是,甲申國變之後,金鉉投河自盡的行為讓呂胖子很受震動,於是,他拋棄了之前對金鉉的怨恨,選擇想和他一樣,用死證明自己的忠誠。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際、明清易代之際,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忠誠、虛偽、兩面三刀……每個人的品質在此時都暴露無遺。如龔鼎孳等輩,很快就投降了李自成,而後又降清。之後,清軍進入南京城的時候,錢謙益這個東林大佬也屈膝降清。同時,忠臣義士也層出不窮,其中有身居高位的大臣,當然也有身份卑微的「小人」。如果甲申國變沒有發生,呂胖子和金鉉大概會一直這麼不對付下去吧,但是當天崩地裂之際,兩個人卻同時展現出了他們的忠誠。最後和金鉉一起赴死的,竟然是之前他一直看不上的「死太監」,這很諷刺,也因此更令人唏噓不已。

同時,我也想到了史可法說的一句話:「因致追恨諸臣誤國之事非一,而門戶二字實為禍首。」確實,東林黨中並不都是高尚之人,而他們排斥的閹黨以及宦官也不都是個個罪大惡極,但正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門戶」成見,明末才陷入了無休無止的黨爭。如果金鉉泉下有知,大概也會對自己此前的態度做些改變吧,可是,死後渺茫不可知,徒增感慨耳。


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上位者既然掌握國器,也得有匹配的責任。好男兒要有擔當,何況一國之主。後世當學習。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大明王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