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先生過世,如何評價他在中國評書界的地位?


單田芳先生病逝,我心萬分悲痛。見過先生幾次,音容笑貌,栩栩在心。

我在每天晚上睡覺,是聲音伴眠,一個是單田芳,一個是郭德綱。

中國的評書大本營在遼寧,遼寧的評書大本營在鞍山,單田芳就是鞍山起家的評書表演藝術家。

遼寧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共三位: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再加上的袁闊成,其實袁闊成也是遼寧人,生於天津,但在遼寧工作過,這是中國評書的四位巨人,他們各有特色,這其中,我最喜歡單田芳先生。

最早聽單田芳的評書是我讀初中聽《白眉大俠》,這也是暴露年齡的經歷,那時候,每天半小時,聽的如醉如痴,心馳神往,從此成為單田芳迷。

單田芳的評書,我以為還是《白眉大俠》是第一位的,其中也包括《龍虎風雲會》以及《大宋俠義傳》其實,這三部本是一部。

對單田芳的喜歡,是全方位的,包括《白眉大俠》電視劇,拍的真夠垃圾,砸了單先生的招牌,即使垃圾也看了好幾遍,還有單先生寫的書,我是常放枕邊的,比如《白眉大俠》三大本,隨時翻翻。

我一直有個願望,是能夠像拍攝金庸小說那樣,拍攝白眉大俠,一定是武俠電視劇的高峰。估計很難做到了。

是不是單田芳迷,還有一個標誌是,能不能排出小說中武功位次:

1 「橫推八百無對手,軒轅重出武聖人」於和於九蓮

2 「八十一門總門長」普渡普眾生

3 「瘋上人,長發道」雪竹蓮

4 「金燈劍客」夏遂良

5 「萬年古佛」喃喃羅漢

6 「白衣神童小劍魔」白老白一子

7 「飛天魔女」龍雲鳳

8 「百步神拳無影掌」陶祿陶福安

9 「海外野叟」王猿

10 「今古奇人」柳目柳成光

11 「白雲劍客」夏侯仁

12 「陰光大法師」古月

13 「萬里追魂老魔頭」彭海彭公良

14 「扭轉乾坤,目覽十方」少林寺方丈歐陽忠惠

15 「白眉大俠,多臂人熊,山西大雁,三手大將」徐良。

單老仙逝,聲音永流傳。


80年代以前的人,我想沒人會不知道單田芳吧,在那個小小的收音機盒子里,他絕對是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人,他用語言的魅力填補了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評書似乎就只有三個人,除了單田芳老先生外,還有劉蘭芳和田連元,三個人是各有千秋,特色鮮明。我喜歡單田芳的渾厚低沉,同樣也喜歡劉田二人的乾脆利落,但和他們兩位比起來,我更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聲音和表演方式。

單老不但聲線獨特,而且表情動作也極為豐富,他的評書不只是在說,而且同時也在演,用現在時興的話講,就是畫面感特彆強。他的評書方式,完全詮釋了什麼叫「說的比演的還好」。當年我聽他的《白眉大俠》之後,就非常有代入感,那感覺不比現在看影視劇差,特別是後來山東電視台拍攝了〈白眉大俠〉之後,說實話很失望,感覺精彩程度要比單老的評書差的很遠。

隨著播放平台的日新月異,評書這種方式註定會被時代所淘汰,在觀眾越來越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今天,評書已經難以把人留住,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聽段評書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感覺單田芳老先生應該是評書界的NO1。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祝單老走好,在天堂里繼續說書。


2018年9月11日,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單田芳在評書界的地位絕對排的上前三名,而論作品的數量,單爺絕對是頭把交椅,前無古人是絕對的,後面的來者估計也很難追上他了。

單田芳出生於評書世家,上過大學,20多歲登台說書,一說就說了60多年。

年輕時單田芳因為說書吃過苦,被人打掉了滿口牙,嗓子也因病做過手術,但是也因為這場病成全了他,他後來極具辨識度的沙啞嗓音是成了他的獨特標誌。

1979年單田芳又可以出來說書時,他很珍惜。

據說他曾經拿著錄音機去像當時在世的老先生請教,錄老書梁子,整理評書文本,他後來說的書多,可能與當時的積累不無關係。

原來的老先生靠一兩本書吃一輩子,但是在電台廣播時代這明顯不行,這時單爺積累的多,肚囊寬綽,會的也多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單田芳和電台合作的方式也很獨特,他錄的書都是免費給電台播,這時候別的評書演員還和電台按照一回多少錢算賬呢,單田芳卻免費給,而且還量大質優,很多電台願意和單田芳合作,這種獨特方式讓單田芳的播放網路瞬間鋪開,導致了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時間長了電台覺得免費用單田芳的東西都不好意思了,要給點錢。

單田芳還是不要錢,提出要不你給我個廣告時段,我自己拉廣告算了,電台當然願意了,這麼做的對電台成本很低,還還了人情。

看看這套營銷手段,單田芳早早的就有了互聯網的思維,前段免費,靠後端賺錢。

這就是讀過大學的好處,腦子活,能與時俱進。

而讀過書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單田芳能自己編書,像《白眉大俠》這套書就是單田芳自己琢磨的,當年紅遍天下,這套書是很多八零後甚至有些九零後的集體記憶。

另外像《亂世梟雄》也是單田芳根據關外的鬍子書整理改編的。

我聽單田芳很早了,記得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收音機,每天放學我就去門口小賣鋪蹭書聽,那時候聽到是一套大書《百年風雲》,故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講到洪秀全吃觀音土拉不出來活活憋死。

那時候單田芳的評書還中規中矩,後來到了《白眉大俠》《三俠五義》等短打書,單田芳的優勢完全顯現出來。

他雖然嗓音沙啞,但是卻能夠學五六個人說話的腔調,絕對一絲不亂。

他的評書里的人物也不死板,很有趣,《白眉大俠》中徐良的壞和房書安的壞最讓人喜歡,尤其房書安,反倒是像白雲瑞這種在別的書里絕對主角(這套書里也是)顯得不太討喜。

總覺得單田芳的短打書中,配角比主角要更有魅力,像房書安,像金頭大老虎賈明,像程咬金等等。

不過大約是說的多,一些人物有雷同的跡象,不過這也難免。很多傳統的評書也自帶套路,比方說面白如玉身穿白袍的小將,遇到敵方是年輕女將時,時一定要娶她的。

而很多開臉的套詞,盔甲贊之類的更是有一套固定程式,說張飛和說牛皋的很可能都是一套詞。

單田芳評書中一些固定的可以彼此穿越的詞,有點像他獨特嗓音一樣,只要一說,就能知道這是單田芳的東西。

比方:

胳膊肘往外拐,吊炮往裡揍

茅房拉屎臉朝外

說人話不幹人事,吃人飯不拉人屎。

放你娘的紫花屁

太陽穴鼓鼓著,腮幫子努努著,屁股蛋子都翻翻著,胳膊四稜子起金線。七個不服八個不忿,一百二十個不含糊。

你個王八驢球球的

遇見高人不能交臂失之。。。

連個扁屁都不敢放。。。

比禿尾巴狗還橫。

一張白紙畫個鼻子,好大的臉

。。。。。。。。。。。。。

如今大師魂歸極樂,下回不再分解。

我覺得他的人生應該是圓滿的,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業,被很多人喜歡,微博上頭條的悼念從大咖到普通百姓都有,單田芳影響了不止一代人。

單田芳在評書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今看來應該是後無來者了。

================

文:薛白袍

歡迎點贊,歡迎討論,謝謝關注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想不要多少名家認可,老百姓喜歡的才是王道。下面我以一個普通百姓身份,談談我的切身體會:大師單田芳已逝,當年的「中國好聲音」不再,世間再無下回分解。

這麼多年來《童林傳》里人稱「震八方紫面崑崙俠」的童林、《三俠五義》中的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白眉大俠》中的白眉大俠徐良和《隋唐演義》中的「十八條好漢」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我是聽著評書大師單田芳里這些人物長大,也受裡面人物影響,使得現在的我疾惡如仇,愛憎分明,後來還參軍入伍,稜角更加鮮明。

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一樣家用電器都沒有,只有廣播。即使這樣,我家那時的廣播信號還特別不好。

每到中午放學回家,扔下書包,準時在十二點前就興沖沖地捧著飯碗到鄰居家聽評書了。那時,我感覺評書大師單田芳就是「中國好聲音」,這個江湖地位無可替代。

現在想來,評書大師單田芳劍走偏鋒,嗓音獨特,略帶沙啞,卻很富有磁性,幾十年後也會讓人過耳不忘。每句話都會聲情並茂,忽快忽慢,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雖然是聽他的評書,但是也可以用心感受到他的每個情態。聽其書總有「餘音繞梁」之感,餘味悠長,值得回味。

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當時的我們,再也恰當不過了。平時我們就是一個頑皮的潑猴,但每次當我們聽到大師熟悉得「上回書說到」就激動不已,因為「大戲」已經開幕,屏息傾聽,因為信號不是很好,有時經常用手搖搖地線。

我們聽得入迷,聽書時一手端碗,一雙筷子卻停在那不動了,當聽到精彩處時,突然又聽到他「賣關子」:「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讓我們意猶未盡,滿懷期待。半小時過得飛快,看看碗里的飯還沒有動。

我跟我哥都是大師的忠實粉絲,那時每天聽他的《童林傳》不過癮,每天中午聽完後都會想著下一回的故事。我們兄弟倆那時睡一張床,平時我們還會為誰的武功高低爭得面紅耳赤。

那時大師正在說《童林傳》,有一段時間我哥突然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給我接著說評書大師中午的下一回,讓我如痴如醉,我老是想不通,他怎麼會知道的呢?

一天晚上我起來小便,發現他在打著手電筒看大師評書《童林傳》,這下子我才明白。當時我沒有出聲,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他每天把書藏在家裡米缸里。

等到他沒有空,我有空時,就偷偷地拿出來看,正當我陶醉在「童林力挫八橫,九天宮結識雲南三隱」之時,書突然被奪了,原來「東窗事發」,被哥「無情」地發現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評書大師單田芳的音容笑貌都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感謝大師給我們帶來兒時的歡樂時光,他的「中國好聲音」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

大師千古,一路走好!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單田芳先生於2018年9月11日下午去世,享年84歲,消息一經傳出,令無數人落淚嘆息。

單田芳的評書風格自成一派,有著獨特的魅力,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白眉大俠》、《三俠五義》、《三俠劍》、《童林傳》等都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評書作品。他的作品影響巨大,享譽海內外,最火熱的時期,每天都有1億的聽眾在聽他講評書。

單田芳祖籍山東德平,原名單傳忠,1934年出生於天津的一個曲藝世家,祖父、外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說書藝人,單田芳從小耳濡目染,五六歲時便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幾段評書。

然而父母親都不希望他走上說書的道路,而是希望他能「讀大書,走仕途,改換門庭」。單田芳從小也酷愛讀書,常將父母給他的零花錢節省下來去租書,因此小小年紀便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父母和祖輩雖然都是說書藝人,但當時舊社會的藝人地位低下,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藝人的地位才有所提高,而當時單田芳的父母也改變了原有的觀念,勸他放棄學業,改說評書。

1954年,作為大學新生的單田芳選擇輟學下海,並拜著名評書藝人李慶海為師,取藝名「田芳」,從此開始了他的說書生涯。

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說的第一部書是《明英烈》,此後近40年的表演生涯中,共計演說了傳統和現代評書40餘部,在當時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作為說書藝人,單田芳本身的嗓音條件並不完美,他的嗓音略帶沙啞,但卻不影響他作品的傳播,反而增加了他作品的魅力和特色。他的作品之所謂能廣為傳頌,擁有大量的聽眾,主要在於他能融合前人的藝術風格,而改編、創作成自己獨有的評書風格,他的作品節奏明快,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又往往富有哲理,能讓人在大呼過癮的同時,又留有深思。

例如經他改編的《明英烈》,開頭就一改舊有《英烈傳》冗長而雜亂節奏,刪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情節,而是直接從元順帝傳聖旨,在京城選武狀元開始,明快的節奏往往能快速抓住聽眾的耳朵,使他們身臨其境。

關於單田芳評書的魅力,他的一位聽眾曾說,將「單田芳」三字拆開分析,「單」的繁體字,有7個「口」,田有5個「口」,加起來有12個「口」,無怪乎他的評書能說得那麼「超脫 」了。雖說是笑談,也從側面反應了單田芳評書的魅力。除了說書外,單田芳也寫書,十幾年來,他利用演出之間的空餘空隙,編寫並出版了長篇評書小說計有43本2000萬字之多,不得不讓人深感佩服。

單田芳評書的成功,與他好讀書的習慣分不開,他曾說過,「說書是一門藝術,需要演員對掌握的素材進行再創作(刪、增、編、背)。唱好評書這台『獨角戲』,真正考驗的是演員的讀書功底」,德雲社班主郭德綱先生也說過,「藝人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可見讀書對於藝人發展和最終成就的重要性。

如今單田芳先生去世,回想他留下的無數經典作品,不禁要感嘆一句:醒木摺扇今猶在,不見當年說書人!


贊他的人說:單先生作品多,是評書界大家。

罵他的人說:說說書人書說得多,等於罵街。

我說:單先生在藝術上不完美,但是在評書界,他只排在袁闊成先生後面,和其他任何大家都可以肩並肩。

正文

單先生的評書伴隨了我整個童年和青年時代,說真的,袁闊成先生、劉蘭芳先生、田連元先生的書都是我後來讀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後聽的,唯獨單先生的書算是伴隨我成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單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三位大師不能替代的。

但是既然是談單先生在評書界的地位,那就要盡量公正客觀,所以免不了要說說單先生的一些缺點,但是這些缺點是建立在「單先生是評書大師」基礎上的,正如我們可以吐槽瓦格納這人有不少缺點,但絕不意味著拿瓦格納和AKB48相提並論。

所謂評書四大家這個說法我就不贊同,其實不僅我不贊同,就連單先生、田先生和劉先生也不贊同。

為什麼?

因為袁闊成先生在評書上的成就太高了,不僅藝術造詣高,就連輩分也比其他三位高一截。

所以,在袁闊成先生去世的時候,單田芳先生特意親筆手書一篇悼念袁闊成先生的唁電,落款為「徒侄單田芳」;田連元先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也特別提到袁闊成先生的藝術造詣「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籌」;劉蘭芳也說「我們都可以算是袁老師的繼承人和傳承人。」

因此,評書行里,袁闊成先生屬於「最高峰」,而且袁闊成先生有一些觀點我個人也是很認同的,比如袁闊成先生生前就反對過「評書就是民俗玩意兒」的觀點,袁先生認為「評書中涵蓋了仁義禮智信的方方面面…說書不是逗樂子的事情。評書是嚴肅的藝術。」

正因為袁闊成先生認為評書是藝術,所以袁老爺子對自己作品在藝術上的要求就比較高,這也造成袁先生作品相對較少,袁先生知名作品其實也就是《三國演義》這麼一部。

評書四大家

但是這一部書,在評書愛好者看來,卻是評書界的珠穆朗瑪峰。

而且,袁先生地位之所以在評書界獨一無二,還有一個原因,「評書四大家」里就袁先生是評書門「科班」出身,其他三位都不是評書門出身。

之所以在說單田芳先生之前說那麼多袁闊成先生,是因為袁闊成先生就像單先生的一面鏡子,正因為有了袁先生珠玉在前,所以使得單先生在評書界有不小的非議。

單先生有那些非議呢?

第一、就是單先生本人並不是評書門「科班出身」,單先生其實和田連元先生一樣,是西河大鼓門。

不要小看這點,因為傳統曲藝行業最愛講究師承來歷,用郭德綱老師的話說「沒有師傅,你多大能耐都不是干這個的」。

第二、因為單先生是最早脫離體制單幹的,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四大家」里最多的,而且單先生真是做到了「天下萬事皆可為書」的地步,出於生計,有些廣告都被單先生改成了評書。

作品太多,有的時候難免就「蘿蔔快了不洗泥」,單先生的書聽多了難免會覺得單先生傳統套子活太多了,在藝術上沒有追求,和袁闊成先生就沒法比。

另外批評單先生的人也拿袁闊成先生對作品精雕細琢說事,而支持單先生的人則認為「評書就是一玩意兒,就讓人圖一樂」,把評書捧到藝術角度,評書夠不上,因此,單先生「量大」是優點。

第三、在傳統評書迷眼中,評書好壞是有一定的評價標準的,比如「傳授、節奏、韻律、邏輯、口風」等等,而單先生在這些方面都不算好,甚至有些刻薄的評書迷稱「認為說書的說過的書多,某種意義上算罵街。」,還認為單先生是一個出色的有聲書播音員,不算說書先生。

那麼,這些非議有沒有道理?

我覺得有些還是有道理的,有些吧屬於過時的規矩,真沒必要講的。

比如說單先生為掙錢說了太多的書,每部書缺少精雕細琢,而且套子活太多,雖然書多,但是經典少。這一點我是同意的,單先生的書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可能也是年紀大了,對自己作品雕琢不上心;坦白說,後來我回過頭再去找單先生不少老書聽,真是聽不下去。

再比如,相比袁闊成先生,單先生在藝術上沒什麼追求,這個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覺得沒必要苛責;因為人各有志,袁闊成先生把評書當做一門藝術仔細雕琢,單先生把評書當做吃飯的手藝,這都無可厚非。誰說沒有追求的廚子就做不出好吃的菜?

至於單先生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幼功」,講評書不守評書門的規矩,我覺得這些批評大可不必,我們又不是舊社會,講那些老規矩幹嘛?再說了,我也不覺得單先生哪裡差「幼功」了。

其實認真說,要真擱在講規矩的舊社會,郭德綱先生恐怕一輩子都出不了頭,可現在是新社會,大家拿作品說話,所以郭德綱先生成了相聲一代宗師。

單先生這裡我也是這個看法,儘管單先生作品瑕疵不少,但是那看和誰比,他再是有瑕疵,他的藝術造詣也超過90%的評書藝人。

有人說單先生的書,袍帶書少大氣,短打書不江湖,神怪書無驚奇,世情書沒說過;我說,沒錯,說得對,但是得看和誰比。

單先生確實文哏不如袁先生,抖包袱不如田老師,嘴上小活不如劉老師,但是單先生嗓音獨特,辨識度高,而且相比另三位大家,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就是單先生的有點。

最後,回到如何評價單先生評書界地位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就算他不如袁闊成先生,遜色于田連元、劉蘭芳先生,那至少他還是評書界排名第四的大師,更何況,我覺得單先生綜合能力未必就遜色于田、劉兩位大師。


#單田芳病逝#單田芳的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他說了56年的評書,可以用國寶級大師,泰斗級藝術家來定義他的藝術人生,他用獨特的嗓音陪伴著好幾代中國人,現在每天還有1億多人在聽他講故事。

遼寧有三位著名的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遼寧為什麼有這麼多評書表演藝術家呢,這與遼寧文藝的蓬勃發展有關係,一大波相聲演員與評書演員獲得國家大獎。可謂是盛世牡丹看遼寧。遼寧是全國的說唱藝術大省,眾多的曲藝名家都出自遼寧,像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陳清遠,東北大鼓名家劉問霞、朱璽珍、霍樹棠,東北二人轉的發源地在我們遼寧的錦州黑山。

單田芳先生出身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2008年評書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單田芳先生去世後,評書該項目傳承人僅有3人,分別為連麗如、劉蘭芳和田連元。將來還有誰能做評書表演藝術的頂樑柱啊,瀋陽演藝集團的穆凱說,瀋陽現在大力發展評書曲藝活動,早日實現老評書段子的挖潛吸收學習,一把摺扇、一方醒木和一條手帕,這三樣演繹評書不可或缺的道具是他心中傳承評書藝術的象徵,拜了師了,別後悔,幹了這個活兒就要甘於寂寞,甘於孤獨,甘於清貧,奮鬥終生,未見得能到終極。但評書這個職業有個特點,田連元總結說滋潤精神,塑造靈魂,這很重要。」

如果想知道著名泰斗級藝術家單田芳的一生故事,可以看他的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把他的經歷寫到一段書里去了。「人的一生是非常難的。他就總結了一句話: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咸,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閑。

遼瀋美食


單老爺子走了,世間再無「下回分解」。

評書界有才一石的話,單田芳獨佔八斗,並不是因為老爺子已經仙逝才這麼說。

單田芳與劉蘭芳、田連元、袁闊成並稱為「當今評書四大家」。

單田芳最著名的,便是他那一副「雲遮月」的嘶啞嗓子。

從1954年走上評書的舞台,從《三俠五義》、《水滸外傳》、《隋唐演義》到《白眉大俠》,直到2007年以《老店風雲》收山。

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頒獎典禮上,單田芳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雖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無論是從傳播度還是藝術成就來看,單田芳在聽眾心中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

在我國90年代中期,評書迎來了自己最火的「黃金時代」。

當時全國總共四百多家電台,每個都有「單田芳書場」,每天收聽單田芳評書的聽眾超過一億人次。

單田芳晚年曾經回憶,評書最火的時候,他曾在北京電視台一口氣錄了7套評書。

「那陣兒北京台的工作人員老給我打電話,『單老師,咱們這節目收視率排進前五名了』、『排進前三了』。」

我在小的時候,父母工作忙,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姥姥姥爺的陪伴。

姥爺喜歡聽單田芳,每天都會按時打開一個黑色的小收音機,放他的評書。

經常就在一個一個悠閑又漫長的下午,我在屋裡騎著小車轉圈玩兒,單田芳老爺子嘶啞的聲音在空蕩蕩的屋子裡迴響著。

沒有抖音微博,沒有王者榮耀,單田芳的評書,幾乎是80後一代人的童年背景音。

任何一個行業的藝術工作者,衡量他成就的重要標準,就是作品能否一直流傳下去。

馮唐曾經說過要用「文字打敗時間」,單田芳則是用「聲音打敗時間」。

快節奏的時代的年輕人,幾乎很少聽評書了,相聲、歌曲、各類電台FM與學習職場知識的聽書佔據了大部分人的「耳機時間」。

評書因為從業人員的青黃不接,也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變成一種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

三俠白眉成絕響,世間再無大隋唐。

(文硬核八卦 首發悟空問答 已維權 抄襲必究)


宋朝的時候有人說過,只要有井水的地方就會有柳三變的詞,我想這個對單老也通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這個世紀初,只要有收音機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單田芳的評書。

遙想俺當年讀書的時候,每天十二點半必定準時的抱著飯碗打開收音機,靜等單老那標誌性的公鴨嗓,《白眉大俠》《三俠五義》《隋唐演義》,毫不誇張的說,一天沒聽到他的評書就覺得渾身不得勁。

當然了,不否認單老的評書今天看來許著許多的缺點,劇情的雷同,人物的相似,十有八九都是擺擂台,攻山頭,三陣賭輸贏之類的,許多幾乎就是換了個名字而已,言行舉止都太臉譜化了,而且武功也都是那些招式,不是少林就是武當,要不就來個外八門。。。

但是這重要嗎?不重要,那個年代大家的娛樂方式遠沒有如今花樣百出,看看小說,聽聽評書就是難得的享受了。

這就像是當年宋世平先生的解說一樣,如今不少人都批評他只是一味地飛快介紹,沒有感情也沒有特點,隨便一個網路平台的三流解說也比他強云云,可是這些幼稚的「批評家」們哪裡懂得,當年電視對大家都是奢侈品,宋先生不用最快速度的解說大家根本連就「看」不到比賽場面,有本事你讓如今的解說們試試看?保證你聽的雲里霧裡,比賽都結束了他哪裡還沒介紹完出場陣容呢。

所以單老在評書界的地位完全是毋庸置疑,就像喬丹於籃球界,馬拉多納於足球界,奧沙利文於撞球界一樣,而且由於如今的年代娛樂方式花樣百出,評書這種老藝術已經漸漸落寞了,所以單老恐怕不僅空前,也要獨後了。

能夠聽了單老十多年的評書,我覺得幸莫大焉,今後的90後00後小朋友們恐怕很難理解這種心情。


單先生的經典評書(堪稱代表作):短打書《白眉大俠》;袍帶書《大明英烈》(這部書是單老家傳書,別人是無法超越和模仿的。這部書也是單田芳先生在中國評書界真正揚威立萬的一部書。該書成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該書分三個部分《明英烈》《續明英烈》以及《燕王掃北》);現代書《亂世梟雄》;公案書《三俠五義》(實際單老公案書說的不多,基本與短打書題材重疊比如《三俠五義》與《白眉大俠》基本一個故事框架,都是從盜寶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單先生的評書自稱體系,別具風格,語言詼諧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聲情並茂,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讓聽眾入耳不忙!單先生講的書不僅多而廣而且單先生能夠自己創造新書,也是非常了得的!很多聽眾有時將單先生與袁闊成先生進行比較。其實他們之間是兩個風格的評書大師!各有千秋!但袁先生的《三國演義》是無人可比的,單先生的《大明英烈》也是無人可及的!

就像一個寶馬,一個賓士,各有風範!


推薦閱讀:

TAG:單田芳 | 歷史 | 軍事 | 評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