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不如死,沒有生活質量,有些病,是不是可以放棄治療?
隨著現代醫療的飛速發展,許多疾病都有了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面對有些疾病我們仍然是望塵莫及,比如晚期癌症。儘管醫護人員、患者家屬竭盡全力,有時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無法延長患者的生命,反而需要承擔許多的痛苦,在最後短短的生命期限毫無生活質量。如果面對生不如死,沒有一點生活質量的生存,有些病是不是可以放棄治療呢?
記得一部韓劇中,男主人公被確診為晚期肝癌,預計生命可能只有半年,醫生給出了兩種選擇:方案一,繼續進行放、化療,若治療有效可能會延長生命幾個月,但患者需要在醫院度過剩下的時間,且將要承擔化療葯的不良反應;方案二,不再進行放、化療,患者出院回歸原來的生活,醫生予以止痛等對症處理,但可能無法延長生命的時間。面對這樣的選擇,男主人公毅然決定,放棄放、化療,出院回歸原本的生活,雖然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他堅持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生命的寬度。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男主陪伴在家人身邊,帶著孩子去旅行,在旅行的途中給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也傳授給孩子如何面對困難的勇氣。最終,雖然男主還是離開了人世,但在彌留之際他覺得他最後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而且生存期也比預計延長了半年。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是卻反映了一種看待生命的態度。如果治療的效果很渺茫,沒有任何生活質量,那麼不如放棄無效的治療,來尋求生命最後的價值。當今對於癌症的姑息治療,也是包涵這個理念。其倡導由以「疾病為導向」轉向為「以患者為導向」。要求醫務人員除了通過專業技術,緩解患者軀體癥狀,對於「末期疾病」患者的關懷需求與對癥狀的治療同等重要。需要越發關注「人」,而不僅僅是「病」,其目的是為病人和家屬贏得最好的生活質量。
姑息治療對患者的病情以及醫療發展都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首先,患者的能夠在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生活質量,能夠滿足某些身體、精神、心理、社會的需要。而且,當精神世界處在良好的狀況時,可能導致人體的免疫調節功能發生改變,有利於改善病理環境,控制疾病的發展,甚至得到緩解。其次,可以節約醫療資源,姑息醫學在美國,歐洲和亞洲一些發達國家都已經證實了其符合最小化的衛生經濟學評估,有利於有限醫療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再次,也可緩解醫患關係。姑息治療十分注重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提倡醫護與患者是夥伴、平等關係。在姑息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注重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患關係緊張,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因此,當今醫療不僅僅治療疾病本身,更要關注患者本人。強調重視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控制、重視康復、姑息和支持治療、有效的控制心理痛苦。更直白的說就是讓患者在最後的生命中有質量的活著,最後有尊嚴的辭世。
(頔藥師)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到了盡頭,也許是天意,。如果全身插滿管子,每天猶如吞幣機一樣,把自己生存的權力交給了別人,生不如死,也許延長了些許的日子,這種沒有尊嚴的生存方式,又有什麼意義呢?做為兒女,難道這就是孝心嗎,兒女的責任就是為父母養老送終,讓父母善終。人活著考慮的多是如何好好的生存,卻很少考慮如何好好的死去,其實能夠善終是人生最完美的結局,所以做為子女,父母在的時候,能夠孝順,父母即將離我們而去的時候,讓父母能夠安詳,無痛苦的離開這個世界,才是最大的孝心。
這個怎麼說呢?世人道,患癌者死,不必醫治,聚群閑話經常說。不管你錢有千千萬,富可敵國,也難免一死。說歸說,但大多數人還是會儘力醫治,堅持到最後,致破家蕩產不少。
本人患癌,而被拋棄,為求活命,拿起自醫,也以成功,活了二十三年多。也有遇到一個腦癌被家人拋棄而不治,因為花了三十幾萬元不效,所以放棄。經人介紹到此就醫,也以成功,七年多了,還健在。
所以,放棄不放棄也因家庭背景,也因親情而定,親惰無,而放棄,錢花光,怕背債,而放棄。現實死在手術台上也不少,以作最後一搏,爭活一寸時光也是有的。真是,人生事,難於言盡也!謝謝!
如果得了重病,而且醫治無效,病人感覺生不如死,理論上應該放棄治療,實際上難以做到。對清醒病人來說,求生的慾望都是強烈的,放棄治療,就如同直接抹殺了他們生存下去的機會,也就是間接殺死他們,他們能同意嗎?對昏迷不醒的病人來說,不給他們治療,也就如同自己動手殺死他們,誰忍心愿意做這樣的劊子手?不就是幾個錢嗎?一般而言,得了這樣重病的都是長輩,辛苦工作了一輩子,連這樣的一點生的一樣都不給他們,於情何忍?所以,再怎麼沒有希望,還得醫治。最後,只能是人財兩空。這是我們無奈的選擇,是現實,也是活著的親屬家人的宿命。沒有選擇,沒有理由逃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