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開創的吉卜力畫風是一種怎樣的畫風?
吉卜力,指撒哈拉沙漠上的季節熱風,宮崎駿以此命名自己的工作室;吉卜力畫風,指其工作室的作畫風格,包括人物設計、背景布局、整體色彩、色調風格等。
▲宮崎駿
相關電影:[天空之城](1986)、[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側耳傾聽](1995)、[幽靈公主](1997)、[千與千尋](2001)、[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起風了](2013)、[記憶中的瑪妮](2014)
吉卜力動畫素以清新細膩的畫風著稱。而這源於吉卜力從八十年代一直延續至今的、手繪作畫的習慣。
▲人物都是線稿一張張畫出來,然後手工上色(圖為[千與千尋]宮崎駿手稿原畫)
吉卜力的主角,多以少女為主。基本上這些女孩的畫法都類似,身體比例沒有很大誇張;線條簡潔明快,並不複雜,但身體結構非常準確。
▲[魔女宅急便],寬鬆的魔女服,衣紋線條簡練;寬鬆的頭髮,有真實頭髮的質感;紅色髮帶,貼近13歲少女的日常裝扮
▲[記憶中的瑪妮],從發色、眼睛顏色、服裝顯現出東西方少女的差異,但吉卜力的作品中大多是將東西方色彩融於一人身上,並無明顯對立
在形象設計上,總體色彩偏亮。異域色彩、東方神韻往往集於一體,在服裝和色彩上都突出一種親切感,簡約樸實,更貼近日常生活。
▲[幽靈公主],角色的形象具有異域、神靈色彩,卻又真實可信,服裝、飾物整體感強,既有神秘性又有真實感
▲另外,宮崎駿對女性的描繪有清晰的年齡段。一般小女孩的造型比較圓,年長一些的女孩則更講究力度(左[龍貓];右[風之谷])
背景則大量使用水彩藝術,其場景既有架空,也有寫實。
藍天、大海、森林、田園,形形色色的飛行器、喘氣的煙囪、熾熱的鍋爐都是吉卜力作品的主要環境背景。
▲[龍貓],場景主要以寫實風格的日本傳統農家、水稻田、森林為主,運用簡潔柔和的線條和色彩,突顯鄉間生活的樸素自然,顯示出手繪獨有魅力
▲上[側耳傾聽];下[哈爾的移動城堡],畫面繁複、細節豐富。木質傢具、古舊地板、矮腳圓桌,以及照進的陽光,日常卻精美
精細的畫工使得這些場景表現起來異常地流暢和豐富,打造出真實感極強的環境效果。
但這種環境的真實感,並非對現實的再現,而是從色彩、明暗、細節處理等方面進行高度的藝術表現,突出其繪畫情趣。
由於大量使用水彩,吉卜力動畫總體上以亮色作主色調,而且色彩豐富、多變。
▲[幽靈公主],幽深蒼茫的原始山林掩藏在雲霧之中,連綿的群山置於一景,整體色調以綠色為主導
▲[懸崖上的金魚姬],畫面色彩以藍色為主基調,少量的粉紅色為畫面色彩起到了調節和豐富的作用,整體用色精鍊、限制
——增訂——
吉卜力的畫風是從東映動畫繼承發展而來的。
▲早期的吉卜力只有宮崎駿與高畑勛兩位導演,高畑勛不會作畫,是近藤喜文、百瀨義行等人幫他畫分鏡
所以,吉卜力里長期掌控畫風的是宮崎駿,近藤喜文等人,為保持吉卜力作品製作風格的統一,不同動畫師的畫風有意保持了相似性。
由於中堅動畫師流動性小,所以吉卜力統一的畫風能夠一直延續至今。
對於一些讀者來說,宮崎駿與高畑勛只是兩個陌生的日本人名的拼接,而如果你對動畫有所了解,可能知道他們是當代日本動畫的兩位巨匠,吉卜力動畫工作室的兩個靈魂人物。
宮崎駿、高畑勛、吉卜力、龍貓、千與千尋、久石讓,如果把這些相關名詞在大眾中的知名度排個序,或許是下面這種情況:
龍貓 ≥ 千與千尋 > 宮崎駿 > 久石讓 > 吉卜力 > 高畑勛
當然,吉卜力出產的動畫作品以及相關的配樂數量眾多,遠非上面區區幾個名詞所能概括。很多人即便對這些名詞略感陌生,但一旦看到那些熟悉的動畫形象,或者聽到熟悉的旋律,也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它)啊。」
吉卜力是高畑勛和宮崎駿脫離東映動畫後於1985年創辦的自己的動畫工作室,他們趕上了日本動漫業的黃金時期,不過他們的動畫並不隨波逐流,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確立了自己的風格之後一直堅持。吉卜力幾十年來出品了不少經典作品,也逐漸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贏得了認可,這種聲譽在2001年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上映後達到了頂峰。
《千與千尋》是一部典型的吉卜力,或者說宮崎駿風格的動畫。故事情節充滿想像力,但並不空洞。背景設置極具日本特色,畫面華麗且細節刻畫細膩。人物設置上秉承宮崎駿的標準模版:一男一女兩個少年主人公以及他們之間介於友情和愛情之間的一種模糊情愫,正反兩方諸多特點鮮明的人物,正的不那麼正,反的也沒那麼壞。當然,還有影片主旨,也即主人公小女孩荻野千尋在搭救自己父母的過程中,面對現實的歷練體現的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以上種種,讓這部動畫影片兼具藝術性和商業性,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都獲得了巨大成功,榮獲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堪稱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表作。
上面提到的《千與千尋》,以及早期的《龍貓》、《天空之城》、《風之谷》、《紅豬》、《幽靈公主》等,都是宮崎駿執導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充分反映了他個人的特點:想像力豐富,懷有樸素的對於自然的熱愛和反戰情節,畫面表現華麗且略顯西化。當然,不得不提到的還有稱得上是珠聯璧合的久石讓的配樂,《龍貓》、《天空之城》、《風之谷》,裡面的旋律早已成為經典。
而高畑勛則如一枚硬幣的另外一面。
最早我只知有宮崎駿,而不知有高畑勛,雖然看過一些高畑勛的作品,但也都錯歸到宮崎駿名下,以為他多才多藝,能創作出風格跨度很大的作品。直至看了《螢火蟲之墓》,印象深刻而去查找影片的細節,才知道吉卜力這一系列更具現實風格的作品都出自高畑勛之手。
《螢火蟲之墓》其實並不是高畑勛影片經常表現的生活類型的題材,但也具有鮮明的高畑勛風格。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野坂昭如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二戰後兩個日本戰爭孤兒的經歷。他們的父親是日本海軍高級軍官,戰前家庭美滿,也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戰爭中父親戰死,母親也在美軍的轟炸中傷重不治。還是一個少年的哥哥不得不承擔起全部的重擔,在飽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後,帶著年幼的妹妹兩個人找了一個廢棄的防空洞獨立生活,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戰後日本物資極度匱乏和人情冷漠的大背景下,他們無法生存,妹妹和哥哥相繼在飢餓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螢火蟲之墓》是一部讓人極度壓抑的影片,但在很多觀眾看來,其強烈的悲劇色彩恰恰強有力地表達了反戰的主旨。影片的影響也跨越了國界,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美國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說:「《螢火蟲之墓》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動畫(的作用和意義)。」(「Grave of the Fireflies」 is an emotional experience so powerful that it forces a rethinking of animation.)而另一位影評人Ernest Rister則稱讚道:「這是我看過的最具深度的動畫影片。」(It is the most profoundly human animated film I』ve ever seen.)
不過在我看來,其實影片並沒有特別地渲染反戰這樣的主題,秉承的還是高畑勛一貫的對於生活細節切實和細膩的把握,當這些做到極致,影片能夠帶給人們的震撼也水到渠成,正如Roger Ebert指出的,影片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耐心」(one of the film』s greatest gifts is its patience),給予了細節充分的表現和足夠的尊重。在畫面上,影片中也不乏高畑勛充分利用動畫的表現形式創造的充滿藝術感的場景,稱得上是錦上添花。
《歲月的童話》、《平成狸合戰》、《我的鄰居山田君》、《輝夜姬物語》等,是高畑勛的系列作品,雖然主題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和現實切合、娓娓道來的講述。如果說宮崎駿是如卡夫卡所希望的那樣保持了孩子般的豐富想像力,並將自己的幻想世界絢爛地呈現在動畫中,那麼高畑勛則是在藉助動畫這種技術手段表現極具現實意味的主題,動畫這種特殊形式又給了這些主題真人版影片無法表現的感覺。也因為這點,從動畫製作和導演的技巧上,我個人認為高畑勛其實比宮崎駿更為多樣。
反差如此巨大的兩個人,不難想像他們之間會存在諸多理念上的差異和矛盾,但他們身上又有著不少共同點,比如對於自我理念執著的堅持,對於一些普世價值觀的認同,在這些共同點的支撐下,差異反而成了有益的互補性。從宮崎駿身上,高畑勛或許能夠堅定自己對於童真和想像力的信任,而從高畑勛那裡,宮崎駿則會不斷得到對於現實世界殘酷性的警醒。
吉卜力和迪斯尼不同,如吉卜力工作室另一位重要人物鈴木敏夫所言,它更多的像是實現宮崎駿和高畑勛個人理想的「家庭」工作室。憑藉自身創造出的優秀作品和經典形象,在沒有類似迪斯尼這樣強烈的商業侵略性的情況下,吉卜力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位於東京三鷹市的吉卜力美術館成為許多動漫愛好者必游的聖地,而根據龍貓等經典形象創作的周邊產品更為吉卜力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收益。
但吉卜力的運作模式也註定其延續性會隨著兩位靈魂人物的老去而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一如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中所描述的一樣,走到今天,吉卜力也感受到了危機,想像力的逐漸枯竭,年輕一代創作人員的斷檔,觀眾的口味變遷和審美疲勞,高畑勛影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等等。也許十幾二十年後,當兩位巨匠故去,吉卜力也只會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不過我相信他們也並不在意,將吉卜力打造成一個商業巨頭或者百年老店並不是他們的願望,正如他們創造的動畫不是為了市場和票房,而是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以及為了他們認同的普世價值觀。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也因為如此,不管何時,一套吉卜力動畫全集都是一份值得擺放在孩子們書架上的禮物。
吉卜力的畫風,不追求很華麗的視覺效果,真實就好。
而且經典永遠不會過時的,風格不應該分年代。(1)吉卜力的畫風是從東映動畫繼承發展而來的,早期的吉卜力就宮崎駿與高田熏倆導演,高田不會畫,叫近藤喜文,百瀨義行幫他畫分鏡。為保持製作風格的統一,全體動畫師的畫風大體一致。 吉卜力 的重要動畫師流動性小,長期掌控畫風的還是宮崎駿,近藤喜文,百瀨義行等人,所以風格變化小。 (2 )動畫層不可能畫得如背景層那麼細,畫得細層次多,影響動作的流暢,且增加畫的難度與時間,增加成本。 (3)動畫層畫得簡略而不簡單,背景層畫得豐富,正是用背景層的「繁」來襯托動畫層的「簡」,繁簡對比,相得益彰。(4)有的動畫形象複雜,但動得簡單,甚至不動,如常見的TV動畫,坑人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