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向列強宣戰,南方卻和洋人議和,算是賣國行為嗎?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頒布詔書,向所有在京設大使館的外國宣戰。
這是一個在世界外交史上非常罕見的行為。一個主權國家向全世界宣戰,先不說有沒有操作的可能,主動與全世界為敵,這得是多大的仇啊?
慈禧之所以要向全世界宣戰,實際上是受騙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極為不滿。她認為把光緒皇帝從小抱進宮裡,辛辛苦苦養大,到頭來光緒皇帝卻試圖讓袁世凱逼宮,是絕大的不孝。
因此,她想廢掉光緒皇帝,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帝。另一方面,端郡王載漪也非常熱衷這件事情,畢竟他太想當太上皇了。
但是,列強們卻不同意。他們幾乎是一致反對慈禧太后的廢立,甚至表示,他們只承認現任的中國皇帝,而且對於慈禧宣布光緒皇帝有病一事,派出醫生去檢查,然後直接否認。
朝中的大臣也反對,尤其是南方的督撫。只是他們不明說,但絕不支持。
這讓慈禧太后很惱火,也讓端郡王載漪的如意算盤落空。所以只好改廢立為只給光緒皇帝立個嗣,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
當時京里的保守派以載漪為首,加上載漪的弟弟承恩公載瀾,山東巡撫毓賢,大學士徐桐,戶部尚書崇綺,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直隸總督裕祿等,形成了一個以仇洋為主的小團體。
適逢北方直隸地區鬧義和拳。義和拳起初是殺洋人和入洋教的人,後來山東巡撫毓賢對義和拳十分著迷,他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允許義和團打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旗號(毓字旗),並且把義和團引到京中。慈禧太后在聽到毓賢和端郡王載漪等人對義和團刀槍不入等神話以後覺得可以利用義和團與洋人周旋一番,但她不知道義和團吹噓的那些神話是真是假。所以在義和團是否好用,用與不用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定。
這時,端郡王載漪看出慈禧的猶豫,於是偽造了一個各國給清政府的照會,說列強要慈禧馬上歸政於光緒皇帝。
這讓慈禧覺得非常驚恐,也覺得列強欺人太甚,無路可走了。於是在6月20日召集御前會議,決定向列強宣戰。
慈禧的這個舉動非常幼稚,也非常愚蠢。她的全部決策的依據是載漪他們宣稱的義和團刀槍不入,神靈附體等鬼話。既然義和團這麼厲害,正好可以替她出一口氣。
這個時候南方的封疆大吏們,無不對此感到不認同。他們都是有豐富從政經驗的老資格政治家,對中國的國情吃得很透徹,深知義和團就是亂民,根本不足以峙。
當時義和團的種種神話其實特別好揭穿,根本就是雜耍和騙人的把戲。比如刀槍不入是用泥丸當子彈,手抓子彈是事先在手裡握著一顆現成的子彈頭。
袁世凱對此就十分清醒,他曾經讓義和團在他的巡撫衙門前表演刀槍不入,讓自己的親兵用最新式的步槍,一槍一個,直接往死里打,以至於義和團在他的轄區里根本待不下去。
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在盛宣懷、張蹇的奔走下,很快與英美法俄日等列強達成了東南互保協議,這個協議的中心意思就是,列強北上剿滅義和團,南方各省保持中立,同時,列強也不得攻擊和佔領南方各省。
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這三個總督的確是在抗命。因為慈禧太后下達宣戰詔書時,要求督撫無分畛域,積極響應。
但當時的情形,其實不僅僅是剿滅義和團的問題,還要追溯到廢立,包括立大阿哥溥儁,這三大總督是不贊成的,但他們又不能公開表達對此事的意見,所以借口東南互保,乾脆對北京發生的事不理不睬。
其實做這件事還要看身份。清廷自道光中葉以後就慢慢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尤其是洪楊軍興以來,督撫們既要打仗又要籌餉,朝廷一分錢也幫不上忙,所以慢慢地,督撫的權勢往往大於樞廷。
當時,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實際上是朝廷的三大柱石,這三個人都是老牌政治家,久歷封疆。對義和團的態度和與列強開戰,這兩件事未來的走向在他們看來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實際上,李鴻章是躲出去的,慈禧本來想還讓他擔任直隸總督,但李鴻章認為京里的端王載漪之流鬧得太不像話,他留在直隸,載漪肯定會要了他的老命。李鴻章看得非常准。載漪是個混球,要不是慈禧攔著,他連光緒皇帝都要殺。以榮祿與慈禧的關係都差點不保。李鴻章常年背著一個漢奸的罵名,載漪殺李鴻章太有可能了。
另一方面,慈禧與李鴻章也是有默契的。在慈禧看來,萬一宣戰打輸了,還得讓李鴻章出面和談,所以李鴻章和張之洞、劉坤一他們搞個東南互保,慈禧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慈禧宣戰以後,清廷與各國的「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鬧劇,沒有取得任何戰略成果。
慈禧的「宣戰」,主要是在北京攻打西什庫大教堂和東交民巷的各國大使館。上十萬的義和團團勇和董福祥甘軍等正規軍組成的隊伍,攻打對方分別用一百多人組成的臨時守衛隊,竟然三個月沒有打下來,硬是讓教堂里的神父修女和使館裡的文職人員廚師雜務什麼的等到了八國聯軍進北京。
據當時的一些親歷者記載,由於久攻不下,義和團大師兄聲稱教堂里有邪法,他們到處搜羅婦女的月經血、狗血等,對著西什庫教堂的方向潑出去,破這些邪法。
大學士徐桐認為,東交民巷的大使館攻不下了,是使館裡的人割了婦女的陰門,布置了陰門陣。要破這個陰門陣就要以毒攻毒。於是端郡王載漪命令北京市所有的女人七天不準洗澡不準梳頭,要用女人的骯髒來破解老毛子的陰門陣。
所以,慈禧的所謂宣戰實際上是一種近乎小兒科的胡鬧,可以說,庚子之亂是慈禧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錯誤。
慈禧以前雖然弄權,但政務上沒有出大亂子。這說明她執政的前期用人還可以,內有恭親王奕?,外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他們,甚至成就了同治中興。到了1900年,由於在廢立的問題上與督撫之間產生分歧,使得大部分有實力的督撫不支持慈禧,慈禧單槍匹馬做決策,她的局限性就暴露無疑了。
慈禧是庚子之亂的罪魁禍首。這個宣戰的後果就是幾十萬生靈塗炭,中國給列強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按全國人口,人均一兩,年息四厘,折九億八千萬兩),中國允許列強駐兵,中國徹底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在這種情況下,南方各省督撫的東南互保不僅不是賣國行為,還是一種利國利民的決定。
實際上,慈禧太后也深感慚愧,事後也沒有追究此事,甚至連提都不提了。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
第一,明眼人都明白,慈禧就是在賭氣胡鬧,她是不可能戰勝列強聯軍的!在這場戰爭之前,清朝和列強大大小小已經有過多次交手,幾乎無一勝績!即便是所謂的鎮南關大捷,其實殲敵人數也非常有限!
第二,經過甲午戰爭,清朝的精銳損失慘重!如果說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為當時的中國人逐步找回了自信,那麼,甲午一戰,堂堂中國竟敗於蕞爾小國,在當時的大清子民,尤其是朝堂上的達官貴人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而,好不容易重拾起來的那份信心,已經蕩然無存啦!
第三,慈禧所依靠的義和團的戰鬥力,局內人也是相當清楚的!一群手持冷兵器的農民,即使再群情激憤,也是打不過裝備了洋槍洋炮的現代化列強軍隊的,更何況是當時所有列強的聯軍,而且,聯軍的援軍還在源源不斷的開到中國!
第四,南方議和,在當時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確實也是明智的選擇,否則,戰必敗!而議和,至少還是可以保住大清國的,兩害相權取其輕,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第五,當時南方議和,並不是革命或政變推倒清朝,他們打出的旗號,用白話說,核心意思就是宣戰並不是慈禧太后的主意,是有人在假借慈禧的名義宣戰——戰後,李鴻章與列強談判的時候,還專門為慈禧做過辯護解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查查——因此,南方的議和,其實是代表清朝的,當時有人推舉李鴻章當總統,李是堅決沒有同意的!
首先庚子年的這場對外戰爭不應該打的。
第一,戰爭雙方力量不成對比。
慈禧太后以光緒的名義,向列強十一國宣戰,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莫說當時江河日下的清帝國,即便是換做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頭號強國,都沒有能獨自對抗十一國的能力。所以像李鴻章這樣清醒的人,接到慈禧的宣戰詔書時,直接就斥之為「亂命」,堅決不從。
第二,這場戰爭中清朝一方不具有正當性。
當時西方各國在中國勢力錯綜複雜,各自又心懷鬼胎,本來是很難擰成一根繩,組成這樣一支聯軍來進攻北京的。
而之所以造成八國聯軍入侵的局面,源頭還是在於戊戌政變後清政府內部政治混亂。一部分新晉王公企圖利用義和團奪權,卻導致局面失控,義和團拳民濫殺京中的外國大使和民眾,甚至有些「假仇教為名,劫殺相尋」,藉機報私仇或者劫掠財物。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還主動向列強宣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得不到國際輿論的支持的。
第三,慈禧宣戰本就是一個衝動的決定。
慈禧一開始是不想打的。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先殺日本公使杉山彬,再殺德國公使克林德,慈禧也害怕違反國際公法,遭國際制裁,所以召李鴻章來京議和。
只是朝中的主戰派端王、剛毅等人,為了讓慈禧開戰,竟偽造了一份情報,說列強要逼她還政給光緒。慈禧聽了之後驚慌失措,前一天還打算遣散義和團,後一天就一時衝動,向列強宣戰了。
只是宣戰之後,慈禧也並沒有做打持久戰的準備。前腳把義和團送去前線當炮灰,後腳就準備逃跑到西安避難了。
當時宣戰詔書還未下,列強就已經派兵艦沿江海各口岸保護僑商,英國海軍也擬定了進入長江的計劃。
若慈禧宣戰詔書一下,李鴻章、張之洞這些地方大臣奉命行事,縱容民眾隨意殺害洋人,則全國立即大亂。如前所述,此時清帝國根本無與列強爭一長短之實力,若戰端一啟,必將生靈塗炭,輕則割地賠款,重則滅種亡國,並非是危言聳聽。
有人說,東南互保之舉,為腐朽的清王朝續命,非智者所為。但換個角度來想,若不東南互保,那全國數萬萬無辜民眾的生命,又豈可輕言一擲?所以說東南互保之舉實為明智之舉,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好的選擇了。
這個問題問的好,在清政府當時的情況下,到底什麼樣的行為算是賣國行為?後來的人只能憑自己的觀點加以揣測判斷,往往有失偏頗。
義和團運動之所以得到慈禧的支持,並最終向列強宣戰。是因為當時有傳言,說列強對慈禧不滿,希望光緒皇帝出來主政,實際上也有擁護光緒帝的大臣暗中與各國公使接觸。慈禧對於即將喪失的權力非常恐懼,所以藉助朝中的主戰派,藉助義和團向列強宣戰。但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是被揍的跑到了西安,這已經充分說明清政府當時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堪一擊。
慈禧宣戰很愚蠢,完全是不自量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