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代秦朝官方語言是粵語,是真的嗎?


一,古代沒有全民通用語,在沒有影音媒體,沒有電信技術,沒有全民教育的年代,統一全國口語是不可能的。否則,也不會至今各地都有方言了。至今各地都有方言的基礎原因,就是古代各地方言都有區別。而且每個朝代都是這樣,從來沒有哪個朝代統一了口語,至今普通話都無法消滅方言,古代技術落後,人口流動性低,方言的完全整合和消滅都是不可能的。

二,漢人自古是有南下。但南下的始終是小比例的。而南下主要定居點,是南京和杭州。而南京當今是江淮官話。杭州雖然在吳語區。但因為和周邊吳語區區別比較大,而和官話有很多共同點,又被叫做江南官話。

三,很多姓氏主要定居點,還在姓氏誕生地附近。比如主要孔子後裔的孔姓。北宋時期山東孔姓佔全國孔姓的63%,而至今山東孔姓還佔全國孔姓的61%。再比如源自呂國的呂氏,主要定居就是呂國舊地南陽附近,以及齊國國君呂尚姜子牙的淄博附近。而出自魯國的魯姓,有40%在山東和安徽兩省。類似姓氏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通過姓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中國很多姓氏都沒有高比例的南遷。都還在中原地區。

四,秦始皇時期開始書同文,並且中國的文言文系統一直到清末都非常穩定。其核心原因,就是從書同文開始,就產生了文言分離。也就是書面語和口語並不等同。而六南方言區很多方言還使用書面語為口語,只能證明漢人南遷只帶去了文字,而各地不同的口語無法統一,也無法遷徙。

五,關於入聲。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多年都沒有記載入聲。一直到漢人南遷了,並且遷徙百年之後的南朝梁,南朝梁武帝手底下幾個歷史上並不有名的小官才發現了入聲。夏商周秦漢三國西晉,名人才子能人輩出。就沒人發現一個入聲。漢人南下才發現入聲。只能是入聲本來就是南方少民語言固有的發音特點。而東南亞國家也普遍存在入聲。甚至北方游牧民族的阿爾泰語系也普遍存在入聲結構。而晉語的入聲,很可能就是受阿爾泰語系影響才產生的。比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時候,在平城(山西大同)的二十萬鮮卑人是不願意遷都的。再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漢也是少民政權,而北漢定都山西晉陽。整個北方絕大多數都是官話地區。官話區內基本不會出現不能互通的情況。而晉語區和吳語區閩南語類似,有出現隔縣不互通的情況。這都是方言源流比較雜,融合了太多少民語言才行程的無法互通。

而就方言無法互通方面,粵語吹根本沒有合理解釋。所以粵語吹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們得把除了兩廣以外的全國各地都說成不是漢人,他們的邏輯才能說的通。

可實際上互通能力全國最強的,才更接近真正的古漢語。


秦朝50萬大軍入嶺南?帶媳婦嗎?不帶的話就要在當地娶妻生子了。也就是說這50萬軍人的第二代就可能不是標準的秦音了。

漢朝、唐朝、南宋、南明都有大規模人口南遷的事件。

那麼,幾千年時間,幾千里路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南遷到如今的粵語區。不斷的融合,還有和當地人融合。

我很好奇,在這種情況下粵語是如何保證幾千年語音不變的?

況且,兩廣地區大家都知道:十里不同音。

我覺得十里不同音才是真相,因為不是一個地方遷過去的所以十里不同音;因為不是一個朝代遷過去的所以十里不同音;因為經歷了很多次的融合所以才十里不同音。

要說保持古語發音,從粵語里找,還不如從那「十里不同音」裡面找。最起碼深山老林里村落氏族的人口流動性很低。大城市交通發達人口眾多,南來的北往的,語音變化比深山村落里大多了。

其實粵語是秦音古語的說法,古代沒有,民國沒有,新中國建國後也沒有,直到十來年前,廣州經濟第一,才有了粵語是秦音古語的說法。然而這說法還分好幾派,有的說是秦音,有的說是唐音,有的說是宋音。

如果粵語真的是秦音雅言,那可以算是歷史重大發現了,堪稱語言活化石,對歷史地理方面都有極重大的研究價值,重要性估計還高於兵馬俑的發現。

然而如此重要的信息,從來不見於政府部門、正規媒體、科研機構的報道。為何只見於網上?


不能一概否定粵語就是秦的雅語。原因是,中國兩晉以後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當時北方的漢人幾乎都被殺戮。到了隋唐時,隋唐的皇帝都是半胡人,又加上幾百萬突厥人和其他胡人改為漢姓,成了漢民族,這樣或多或少的將北方的語言全部改變。所以說,吟唐詩的時候可能就是半胡話了。再則,五代十國又一次改變了北方漢族的語言。到了北宋又一次被遼金所滅,我想當地語言又將改變一次,吟宋詞可能又是別有一番風味的語言了。蒙古從北殺到南,南宋崖山之後又被滅掉,漢人成了三等公民,官方的語言不知道成了什麼語言了。滿清滅了明朝,當官的除了滿語就是現在的北京話。所以說,除了粵語中有秦的雅語外,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就是滿清留下的北胡話。


我覺得真好笑。這個標題啊。竟然還有人說古漢語90%都是粵語。我勒個擦。古代流放地,古代正常人無人願意去的瘴氣之地。竟然還是官話地。別他媽拿什麼例子在那舉了。別拿現代思維去想古代。粵語有發音是因為秦代在那裡設了郡縣在統一之後。就和文字一樣 統一官話。要不誰能聽得懂上面下來的文書。傻叉別在那顯擺了。陝西忍是你祖宗。小編。別再這日弄你先人了。


客家話才是古代語言的正宗代表,這是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曾經說的。現在的普通話是北京口音,是清朝產物,普通話不如客家話簡煉,古詩詞用客家語解讀就較容易理解,文天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無」字,用普通話解讀太費事,但用客家話解讀就很直白。三國演義中許多口語都是客家口語,如「聲價」、「那廝」等,用普通話才解讀清楚嗎?



粵語是南方漢語的代表語言,而南方漢語方言最初也可能是南方原住民語言在中原漢語不斷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利用分子人類學從一個側面可以說明了粵語的來源,就是:漢語+壯侗語

粵語底層仍保留較多的古南越語成分,但是其他南方方言包括西南官話……都有所存留,漢語對南方外族語的滲透遠遠高於南方外族語對漢語滲透,所謂壯語某些底層根本就是屬於漢語元素。

今天的北方話也同樣的道理,也是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就是:漢語+滿蒙語

粵語多來自中古漢語

而北方漢語一直存在演變,只是受到其他語言影響

其實什麼越語胡語的我們也沒聽過,要是能復活那些古老少數民族語言的話,在通過今天的古漢語擬音比較,就知道各大方言的融合程度

總之全國範圍的漢語族各個語言極其下轄的方言和次方言,都只是選擇性地保留了古漢語的一部分,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完全保留


如果所謂粵語是雅言,我估計睡了幾千年的古人會不眠目!

這種話是雅言?


首先,古時候視嶺南地區為化外之地,是用來流放犯人的,與中華大有不同。當年趙佗嶺南為君都穿夷服梳夷發,被劉邦使者陸賈恥笑。連衣服都變了,口音還能保留多少?其次,當年秦留在嶺南的只有幾十萬軍隊,要想繁衍後代還得靠原住民,如此血脈和文化的交融,其在產生的作用可想而知。比如現在的嶺南人外貌是有地域特徵的,至於方言也就……


難以苟同,古代官話絕不是今天的任何一種方言,它應該存在於各種漢話方言中,它是我們能夠聽懂各類方言的基礎,語言在文字統一的過程中發音會越來越趨同。假如秦始皇統一文字使得陝西話成為官話,這基本上沒有異議,畢竟寫的是陝西人的文字自然要使用陝西發音,可是這個時候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口音,說的不標準這就會出現各種口音的陝西官話,也就是後世的方言,而語言的趨同性使得流傳到後期差距越來越小了,進而發展出了今天的方言,故下這樣的結論。


我不是考古學家。我覺的秦統一了文字,李斯負責;司馬遷(公元前145一不詳)寫了史記,史記中有好多文字的讀音跟現在陝西韓城方言相似或相同,粵語陝西人根本聽不懂,韓城人更聽不懂,陝西蒼頡創造了文字,距離廣東更是很遠,古代交通不發達,文字和語言的傳播可謂難上加難。秦朝雖然征服或發配人員到邊關,只能傳輸文字,當地語言很難改變,就是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媒體這麼廣泛,要想改變溫州的方言是多麼艱難。解放後,毛主席掃盲,推廣普通話,推行漢字,下了多大功夫,仍然任重道遠。況且南方和北方語系不同,雖然都是漢語,但發音千差萬別,所以秦朝官方語言為粵語,我認為不可能,這個問題只有考古學家來論證。陝西人比較低調,近年來,杜康酒成了河南的,絲綢之路以洛陽為啟點,今天粵語又是這個命題,其實陝西什麼也沒有,只有漢唐雄風和秦文化這些中華民族古老的東西,只有現代高科技的軍工技術和秦兵馬俑發現的古代標準代的古代兵器,還有秦直道的古代高速公路,還有留傳至今的書法繪畫,關中語言。


推薦閱讀:

TAG:秦朝 | 詩經 | 一起來背古詩詞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