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覺得《史記》高大上,長大了才發現《史記》只是一部小說,有同感嗎?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鑒。

原本計劃在解讀完《史記》之後,寫一篇文章,講太史公司馬遷為什麼把《史記》寫成這樣子,事情友友搞事情,提前問這個問題了,簡略回答一下。感謝事情友友邀請!也祝所有友友2018大豐收!

一、肯定《史記》的歷史價值。

詳實、生動的記錄了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讓後人得以了解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歷史也給予了《史記》公正的評: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二十四史之首;等等。

而且太史公是在遭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寫下《史記》,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二、也要看到《史記》的不足。《史記》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部分資料不夠詳實,甚至可以說是道聽途說。

比如五帝及夏商歷史存在很多漏洞,最嚴重的當屬時間考證,但當時信息載體非常落後,可以理解,不能因此而苛責古人。

2、很多太史公的政治主張。

如在總結商、夏、周及諸侯的滅亡經驗的時候,司馬遷很多時候歸因為廢長立幼,這個主要跟漢武帝的背景相關,而司馬遷是要黑漢武帝的。

3、融入了很多太史公的個人情感。

負面:漢武本紀,只有九個字講漢武帝的正事,而且也不是特別重要的功績,全篇都是鬼神,對漢武帝的抹黑可謂是不遺餘力。

正面:如李廣等,本身的功績是不足以列入《史記》列傳的,但因為是古舊,因為是世交,所以對一些人存在美化的行為。

4、儒家思想對司馬遷的影響。

孔子推崇堯舜禹、周公等,司馬遷因為推崇孔子,而對周朝存在美化行為。孔子在修《春秋》的時候,也存在一些扭曲歷史的行為來迎合儒家所提倡的周禮。

5、當時的政治風向

把古代的歷史說的很明白,點評也很到位,但他所處時代的歷史,則各種隱晦,欲說還休。

小結:《史記》所存在的問題,其他所有歷史書籍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如何讀《史記》

1、明確目的:讀歷史,不是為了了解歷史故事,這個是很初級的需求,更多的因為「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對當下的生活有所借鑒意義。

2、端正態度:認可《史記》的價值,同時要有存疑的心態。

3、讀《史記》的方法:也是讀所有歷史書籍的方法。

(1)要明確作者的態度和立場。

(2)多積累知識,歷史是精英的歷史,不要用250的智商去惡意揣摩古代精英,多讀好書,做知識積累,學習精英的思考方式。

(3)站在古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不要苛責古人。

(4)多了解當下社會,歷史與生活、事業等相印證,體會可能更加深刻,因為人性從來沒有改變過。

(5)史書是值得多次閱讀的,不同的知識儲備和閱歷,讀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建議多讀幾遍。

愚見,請斧正。


首先,文史不分家,不僅是中國的傳統,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優秀的史學著作,很多時候也是優秀的文學著作。司馬遷的史記除了史學價值以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造詣。魯迅稱之為無韻之離騷。從這個角度上講,稱史記為小說也並不是不可以。另外,史記對於某些歷史事件的細節描寫過於詳細,這表明司馬遷將一些個人想像融進了歷史事件之中。確實在提升文學性的同時削弱了歷史性,但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實際上也必須承認,任何一個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事件的時候,都必須加入一定的想像以捏合全部史料。只是當代的史學家在做這一點的時候比較克制而已。

其次,史記不是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司馬遷治史還是非常嚴謹的。司馬氏長期擔任漢王朝的史官,使得司馬遷,從小就可以接觸各類史料,家學淵源豐厚。他不可能胡編亂造。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司馬遷的記載可信度非常高。比如司馬遷對於西周王朝世系的記載,就得到了出土青銅器銘文的印證。他對秦始皇陵以水銀為河的記載,與當代考古勘探的結論一致。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司馬遷對於歷史主幹脈絡的記載是可信的。

再次,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歷史學的早期發展階段。對於資料的引證標註沒有嚴格要求。而這實際上是在西方近代才形成的。德國歷史學家蘭克強調了資料驗證的重要性,並在之後成為西方歷史學界的主流規範。中國歷史學界在近代才開始重視資料驗證和引文出處。用當代的學術規範去要求古代學者是不合理的。

最後,從橫向比較來看,司馬遷的史學成就是極為傑出的。正是因為有了史記這樣一部通史性著作,中國才有了世界最悠久的近3000年的信史記載。這一成就不為人所知,但是縱觀世界,信史記載在千年以上的國家都已經是寥寥無幾啦!


首先要說的一點,任何文字材料的記錄都是會跟現實產生偏頗的。你比如你現在寫的日記,其實他就不是真正的反映你現在的狀態。更別說2000多年前一個史官,綜合了各種各樣已經流散的史書和記載,再編輯成的的歷史故事了。

同時文字的記載本身就是一個對當時的意識形態的一個記錄。你比如說文革時記錄的毛澤東和現在記錄的毛澤東,你們記錄他的口吻,以及對他的評價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實際當中一定有大量的不科學的地方。

那為什麼史記這本書一再的登上我們的視野,並且魯迅還稱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居然能和司馬遷史記記載的事實相互印證。

史記殷本紀一篇中,司馬遷記載了商王歷經17代31個王的世系。從最早原夏朝的諸侯國商的首領商湯建立商開始,到最後末代的君主,商紂王在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的事實。剛開始,所有的人都認為司馬遷是胡謅的,或者這其中的世系必定有錯亂的地方。

直到殷墟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甲骨,上面的甲骨文記載了很多商王世系,例如有的商王會祭祀自己的父親,他們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和父親的名字都刻在甲骨上,這樣大家都知道,原來這兩個人是父子關係。所以就整理大量的甲骨後用甲骨復原了一個商代的世系,將這個世系和司馬遷所做的一對比,發現司馬遷的大體是對的,只是有幾個次序顛倒了,說明司馬遷並不是科幻小說作家,而是一個確實在漢代接觸過前代文獻資料的人。這也說明了司馬遷史記中的其餘部分也很有可能是有理論依據的。


【非常有同感。大家看看下面司馬遷描寫韓信謀反的故事:《項羽已破,,,漢五年正月,,,信為楚王,,,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韓信剛剛當了一年楚王就要謀反,開玩笑吧!韓信說了幾句《狡兔死,良狗亨,,,》就赦免無罪,罷免楚王職位,改為淮陰侯,一下子謀反,一下子赦免,這是兒童遊戲吧? 

再看看下面,《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意思就是說,韓信剛剛被赦免,就和陳豨約定謀反。《漢十年,陳豨果反》。

大家看看,漢六年韓信被赦免,然後謀反,漢十年陳豨就謀反,韓信謀反成癮了,這麼機密的謀反內容司馬遷怎麼這麼清楚?

再往下看《這幾年時間,,,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你看看,上一次是韓信部下告韓信謀反,兩三年功夫韓信家奴又告發韓信謀反,韓信周圍都是特務,簡直把韓信說成是個傻子。

再往下看,《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你看看,韓信是不是傻子?韓信臨死還供出一個同謀蒯通,並且通過蒯通的嘴證實韓信就是要謀反。

看看看看,韓信這樣的傻子,謀反肯定不能成功,司馬遷寫的就是有水平!

漢十年韓信被斬,年齡35歲。漢十二年,劉邦駕崩,年齡60歲。看看這年齡,你就明白了,韓信謀反了嗎?


看史記看大事件,不要看細節,細節總包含司馬遷的好惡和個人感情,這個是沒法避免的,我們寫東西也一樣,事兒還是那些事兒,我們覺得他做的對就弄個水滸傳,我們覺得不對就寫本蕩寇志。史記大事件的記載是基本準確的,比如可以根據史記可以找到安陽殷墟,要知道司馬遷寫的是2000年左右跨度的歷史,在當時信息條件下,這夠難為司馬遷的。


我一向不把《史記》當做一部真正的歷史著作。充其量就是一部紀實的歷史傳記。

我不信司馬遷筆下那栩栩如生的對話和行為會是真實的。我寧願相信這些是作家想像出來的。可能大事件確有但大事件中的細一節不會有。除非司馬遷是千里眼順風耳無所不在。

但作為紀實作品,《史記》真的了不起。選材敘述紀實想像這所有能力空前絕後。今天也無人超過老先生筆法。


作者估計就是瀏覽了下,先讀完可能就感覺不一樣了。史記最厲害之處就是記事詳略得當,作者自己可以試試齊楚趙等國幾百年歷史各一篇世家寫完該怎麼寫,這不是一般專家能做到的,而且沒篇最後的點論又是畫龍點睛之筆。二十四史當前沒看完但本紀都讀完了,史記是文采最好的!


史記確實高大上,那些認為史記只是一部小說的朋友可能需要多讀書。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司馬遷為史學開宗立派,其文學價值大大增加了史記的可讀性,後世難以超越。這是一部充滿情懷的史學作品


兒時讀《史記》,是為欽佩司馬遷。今世讀《史記》,愈為景仰中國人。倘將《史記》喻作一枚中華復興奠基石,天地溢美猶嫌不足。環顧華夏四周,缺失一部《史記》,國若浮萍民若草芥,何來絲絲縷縷張狂底氣?不明何處而來印度,知否往哪裡去么?難怪開掛如許;「去中國化」是禍是福?韓國越南朝鮮千回搗騰百番折騰,誰家不是方向迷失撞牆頻仍綠頭蠅?最可笑蔡英文們,不識《史記》五十萬字,行行頁頁惟一句耳:分久必合!在下世代東海邊,卻數度西行拜謁韓城司馬故居。所為何來?既為黃河風光激蕩,亦為斯人風範慷慨。


是人就有感情,有偏好,對於喜歡的人物自然是優點放大,缺點縮小,而對於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物,就是優點也能當成缺點。

司馬遷也是人,他筆下記錄的自然就有他自己的主觀性。

但要說是小說也有失偏頗,畢竟任何關於過去的記錄都有這樣的特點,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那些事到底是後人書寫的,當時到底如何除了當事人誰又知道?

就算是放到現在,在我看來史記還是一如既往的高大上。


推薦閱讀:

TAG:司馬遷 | 史記 | 三國演義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