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心理疾病嗎,焦慮症有哪些癥狀?


焦慮症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焦慮症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覆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徵,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不安。目前,焦慮症分為廣泛性焦慮與驚恐障礙。

1.廣泛性焦慮。緩慢起病,以泛化或持續存在的焦慮為主要臨床相,如過分擔心、緊張、害怕等。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口乾、出汗、心悸、氣急、尿頻、尿急等,以及運動不安的癥狀如輕微震顫、坐卧不寧等。患者的睡眠障礙常表現為入睡困難,躺在床上擔憂,常伴有一些不愉快的夢境體驗;有時夜驚、夢魘。患者清晨起床時頭腦昏昏沉沉,沒有清新的感覺。

2.驚恐障礙。其特徵是嚴重焦慮的反覆發作。患者突然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以及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患者好像覺得思維將至,或奔走、驚叫、四處呼救。

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主要表現在:心臟癥狀,胸痛、心動過速、心跳不規則;呼吸系統癥狀:呼吸困難,嚴重時有窒息感;神經系統癥狀:頭痛、頭暈、眩暈、暈厥或感覺異常。

也可由出汗、腹痛、全身發抖或全身癱軟等癥狀。驚恐發作通常起病急,終止也迅速,一般歷時5~20分鐘,很少超過1小時。發作期間意識清,高度警覺,發作後仍心有餘悸,產生預期性焦慮。

約60%以上的患者由於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幫助而產生迴避行為,如不敢出門,不敢到人多熱鬧的場所,發展為場所恐懼症。該建議來自好心情平台的伊春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白雲霞大夫回復的,白雲霞大夫擅長治療抑鬱症、焦慮症、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恐懼症等疾病的診斷,可以通過好心情app進行諮詢。


如題,焦慮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小編曾碰到過過度焦慮反覆來醫院急診的年輕女性,查了很多檢查也沒查出來器質性病變。

焦慮症多發生於中青年群體中,誘發的因素主要與人的個性和環境有關,前者多見於那些內向,羞怯,過於神經質的人,後者常與激烈競爭,超負荷工作,長期腦力勞動,人際關係緊張等密切相關,亦有部分患者誘因不典型,臨床上醫師常把焦慮症分成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類。

(1)急性焦慮:主要表現為驚恐樣發作,在夜間睡夢中多發生,有瀕死的感覺,患者心臟劇烈地跳動,胸口憋悶,喉頭有堵塞感和呼吸困難,由驚恐引起的過度呼吸造成呼吸性鹼中毒(二氧化碳呼出過多導致血液偏鹼性),又會誘發四肢麻木,口周發麻,面色蒼白,腹部墜脹等,進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懼,使患者精神崩潰,這類患者就診時往往情緒激動,緊張不安,常給醫師一種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假象,一般急性焦慮發作持續幾分鐘或數小時,當發作過後或適當治療後,癥狀可以緩解或消失。

(2)慢性焦慮:急性焦慮常在慢性焦慮的背景上產生,但更多患者主要表現為慢性焦慮的癥狀,一般慢性焦慮的典型表現為五大癥狀,即心慌,疲憊,神經質,氣急和胸痛,此外還有緊張,出冷汗,暈厥,噯氣,噁心,腹脹,便秘,陽痿,尿頻急等,有時很難與神經衰弱或其他專科疾病相區分,故需要醫師對病情有全面細緻的了解,以免誤診,有時候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有助於排除器質性疾病,像心電圖,x線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鏡等可以幫助醫師查出疾病,不過,焦慮症的主觀癥狀雖然嚴重,但客觀休徵卻是很輕或陰性。

精神上的過度擔心是廣泛性焦慮症主要癥狀的核心。表現為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的經常擔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確意識到部分他擔心的對象或內容,而只是一種提心弔膽、惶恐不安的強烈的內心體驗,稱為自由浮動性焦慮。有的患者擔心的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其擔心、焦慮和煩惱的程度與現實很不相稱,稱為與其焦慮。患者常有恐慌的預感,終日心煩意亂、憂心忡忡,坐卧不寧,似有大禍臨頭之感。

有些患者會伴有軀體焦慮:表現為運動不安與多種軀體癥狀。①運動不安:可表現挫手頓足,不能靜坐,不停地來回走動,無目的的小動作增多。有的病人表現舌、唇、指肌的震顫或肢體震顫。②軀體癥狀:胸骨後的壓縮感是焦慮的一個常見表現,常伴有氣短。③肌肉緊張:表現為主觀上的一組或多組肌肉不束縛的緊張感,嚴重時有肌肉酸痛,多見於胸部、頸部及肩背部肌肉,緊張性頭痛也很常見。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動過速、皮膚潮紅或蒼白,口乾,便秘或腹瀉,出汗,尿意頻繁等癥狀。⑤有的患者可出現早泄、陽痿、月經紊亂等癥狀。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緩解焦慮最好的辦法便是找到病因對症解決。

歡迎關注「中華醫學科普平台」頭條號,獲取更多專業原創醫學科普知識,本條為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焦慮症是以焦慮情緒為主要表現的心理疾病,包括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常伴有軀體不適,如頭暈、胸悶、氣急、心慌、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等。焦慮往往不是因為實際威脅所致,其緊張程度與實際顯示情況不相稱。焦慮症雖然發病機制並不明確,但臨床上較為常見,1982年全國12個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我國焦慮症的患病率為1.48%。國外的報道統計,焦慮症的患病率大約在5%左右。

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這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焦慮體驗,伴有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1)心血管癥狀:心慌、胸痛、心律不齊等;2)呼吸困難;3)神經系統癥狀:頭痛、頭暈、眩暈、感覺異常;4)出汗、全身發抖;一般數十分鐘自行緩解;

慢性焦慮:較為常見,是焦慮症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患者長期感到緊張或不安。做事情時心煩意亂,沒有耐心,與人交往時緊張急切,遇到突發事件驚慌失措,即使休息時也是坐卧不寧、六神無主。患者整日惶惶不可終日,但這並非出於客觀存在的實際威脅,純粹是主觀上的多思多慮。同時也會伴有一系列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如心悸、多汗、胸悶、呼吸急促、口乾、腹瀉、尿頻尿急等。


焦慮症是一種以情緒焦慮為主,伴有明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肌肉緊張和運動性不安的神經症;其發病與成長環境、遺傳、人格特點、長期服用某類藥物等密切相關;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的心態、經常自我疏導、自我放鬆對預防焦慮症有積極的作用。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2800055d004b85111a", "vname": "u77e5u4e86u8bcdu89e3u2014u2014u7126u8651u75c7.mpg", "vid": "9d2baa9cc4e240ee84d3fa12ce8283d0", "src_thumb_uri": "3c2800055d004b85111a",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c2800055d004b85111a",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c26000958756fc0aa4e", "thumb_width": 640}], "thumb_width": 640, "vu": "9d2baa9cc4e240ee84d3fa12ce8283d0", "duration": 84, "neardup_id": 11049165566497467113, "hash_id": 11049165566497467113, "md5": "34be938ea8901051c8bdf34c6e60f22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856220.0},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782963.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516556.0}}} --}


焦慮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重度的焦慮才屬於心理疾病,它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輕度焦慮大部分人都有,只是自己可以輕易地克服。焦慮症的主要表現為:緊張擔心,坐立不安,心悸、煩躁(很難靜下心來),手心出汗,尿急,尿頻,胸悶,頭暈,顫抖,上氣不接下氣。若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冥想,自己讓自己放輕鬆。想像下美麗的風景,波濤洶湧的大海,秀麗的山川,蔚藍的天空,放鬆心情,深呼吸,慢慢地感受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中...


焦慮症其實就是大腦疲勞,大腦疲勞必然休息不好,休息不好必然腸胃紊亂,腸胃紊亂必然吸收不好氣血運行不暢,時間久必然氣血不足氣血雙虧,所以會出現心臟不舒,便秘溏史。所以在此建議壓力大的工作人士按時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片,該休息休息,不要總是透支自己的身體,如果得了焦慮症也不要怕,可以找靠譜的中醫喝中藥調理一段時間身體,然後適當運動。有的人會有暈的感覺,也可能是頸椎病,腦血管痙攣。得病不要怕,要積極面對,積極檢查排除治療。焦慮抑鬱最怕閑,找點事做,好勝心不要那麼強,得失淡然。一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焦慮症,它的主要特點是以具有焦慮的情緒比較擔心,第二個是焦慮的身體表現,流說,走來走去這一類,焦慮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焦慮發作,另一種是廣泛性焦慮。急性焦慮發作,他並沒有明顯的誘因,無相關特定的情境,發作不可預測,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發作外,無明顯癥狀,表現出強烈的恐懼焦慮,及明顯的植物性神經系統癥狀。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醒時候能回憶。廣泛性焦慮,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系統癥狀,比如肌肉緊張,運動性不安,困難,以忍受的擔心和緊張,而又無法解脫感到痛苦。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焦慮症 | 心理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