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根本沒有實力推翻康熙,康熙又為何急著清洗鰲拜?


在中國的帝制歷史上,皇權的獨裁性決定了,為人臣者有三大險境:功高蓋主、臣者勢大、臣強主弱。這三條都是犯了帝王之大忌的。文種、伍子胥、韓信、徐達、李善長……他們的下場,無不為這一定律做註腳。鰲拜正好這三條全佔了,即便他不起兵謀事,康熙遲早也會剷除他,更何況彼時的鰲拜事實上已經擁有了廢帝的實力。

讓我們看看鰲拜彼時的情境。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在滿清入關前,他就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南征北戰,屢立大功,有「滿洲第一勇士」之譽。入關以後,鰲拜又屢次率軍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為滿清在中原站穩腳跟立下卓著功勛。

正因為鰲拜戰功赫赫,且對皇太極忠心耿耿,所以深得順治皇帝的信任。順治十八年(1661),年輕的順治帝去世。臨終前,順治帝指定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僅八歲的康熙。四位輔臣中,索尼年老多病,怕事避禍,選擇明哲保身,在很多事情上往往不予過問;蘇克薩哈在與鰲拜的爭權奪利中落敗,被處以極刑;遏必隆平庸懦弱,遇事無主見,常常附和鰲拜;鰲拜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慢慢地就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清實錄》說,「文武各官,盡出門下」。而這樣的局面,是任何一個乾綱獨斷的皇帝都無法容忍的。

在史學家錢穆看來,中國帝制的歷史,就是一部皇權與相權爭奪的歷史。鰲拜做為權勢熏天的顧命大臣,他的權力必然要對皇權進行侵奪,甚至極有可能取而代之。鰲拜的強勢,對於康熙的帝位始終是一個巨大威脅。在這樣的境遇下,康熙怎麼可能允許鰲拜的存在呢?因此,不管鰲拜是否具備篡位的實力,康熙都必欲除之而後快。而他們之間的權力之爭,可以說是帝制時代,以小皇帝為代表的皇權與以顧命大臣為代表的相權之間爭鬥的縮影。


康熙雄才大略,也算千古一帝吧!他怎麼容忍其他人對他指手畫腳。況且鰲拜確實有窺視神器之閑,再加上圈地亂國,任人唯親,且不收斂,被清洗是遲早的事!只不過鰲拜碰到的對手是康熙,那個八歲登基的小玄燁,


推薦閱讀:

TAG:康熙 | 鰲拜 | 中國古代史 | 清朝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