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五事七計」技術含量很高,為什麼我聽完卻感到很睏倦?


《孫子兵法》是兵書之冠,其謀略藝術,對任何時代都有積極的指導和啟發作用。他首先強調『兵者,國之大事也。』關乎國家命運的『死生之道,存亡之理』。因此,作為最高領導者,首先要『慎戰』。如不可避免時,先要做好『廟算』這一課。多算多勝,少算少勝,不算不勝。都算什麼事呢?他提出五事七計的戰略這巾運幬法。

五事指: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道,就是戰爭的性質。天,指戰爭時節。地,戰爭的地理環境。將,統兵將領的能力。法,軍隊的紀律。這五個方面的事情是決策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以上五方面計劃好,還必候從七個具體事實上去謀劃。是否戰居正義的制高點;敵我雙方的將帥能力;地勢對誰有利;誰的紀律嚴明;那方的兵力強大;那個士兵訓練裝備好;那方賞罰分明,士氣強;把這七個方面搞清處了,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歹。

五事七計說的是戰略問題,在這方面,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最有說服力。


這些事情都是做大事的、做管理的、做市場的、做軍事的……等等所要研究的,與平民百姓接觸不深。當然,技術含量是現在行當中多少都是有的。無論道、天、地、將、法之事中,還是七計的運用和結合都與其自然、環境、天時地利、人為、法則相聯繫的,不會獨立存在的。所以說,遇、巧、合、理、配等字眼正好可以結合進去達到……我認為其中的技術含量在於人的思維發達程度的高低與環境的共同運用,其間必有奧妙可在(我只能這樣簡單理解,還需深入思索)


『兵家的用人學』《孫子兵法》的「五事」與「七計」2007年07月29日 星期日 13:27 在《計篇》中,《孫子兵法》強調作戰的「五事」與「七計」,這是打勝仗的前提。「五事」便是「道、天、地、將、法」,這在上一章中已經講過,在此不再詳述。「七計」則是指作戰的七個前提條件,如果擁有這些,便可以放心去應戰,因為勝利的天平已經傾向於你這一邊。具體如下:

第一計:「主孰有道」。即兩軍交戰哪一邊師出有名,哪一邊師出無名;師出有名者勝,師出無名者敗。

第二計:「將孰有能」。意思是作戰雙方,帶軍的將領哪位實力較強。例如當年紅軍轉戰陝北之時,毛澤東認為它是有道之師,正符合七計第一計,但比較將孰有能,就是要看彭德懷與國民黨的胡宗南哪位比較強。

第三計:「天地孰得」。天地孰得即代表作戰環境對哪一方有利。國民黨軍隊長途跋涉來到陝北,人生地疏;但紅軍在此已經有了很好的根據地,地形、地勢非常熟悉,自然對作戰比較有利。

第四計:「法令孰行」。是指看哪一支軍隊的法令能夠完善地執行,做到軍令如山。

第五計:「兵眾孰強」。看誰的軍隊比較強,這一點應該是胡宗南比較強,毛澤東的軍隊裝備以及人數在當時確實還比不上國民黨軍隊。

第六計:「士卒孰練」。是看我們的兵士是否真的訓練有索,這一點也很關鍵。

第七計:「賞罰孰明」。這是關於軍隊的賞罰,哪一方比較嚴明。

如果這七計都對你有利,那這場戰爭很可能你會勝利。當然在現代化戰爭中,作戰雙方所要考慮的因素已經遠遠超出這七個方面。如果只以這七條為準則,也許會敗得很慘。因為在寫《孫子兵法》的時代,作戰沒有科技因素,而且兵種單一,全部都是陸軍,根本不用考慮海軍與空軍,更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說法。因此,現代戰爭如果用《孫子兵法》作為參考,只可借用它的理念。

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承認只打過一次敗仗,那就是朝鮮戰爭。在朝鮮戰爭中,人民志願軍將美軍打到三八線以南,雖然取得勝利,但付 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美國被中國的志願軍打敗也有當時的因素:美國是空中強,中國是地上強;美國是地面強,中國是地下強;美國是白天強,中國是晚上強。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我們的人海戰術才發揮了作用。 案例 在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的坦克在一星期之內報廢了80%,其實根據軍事資料的統計,伊拉克的坦克數量,是所有中東國家坦克的總和(以色列除外) 。也就是說,伊拉克的坦克師相當厲害,但是這批坦克在頃刻間全部報銷,為什麼? 因為伊拉克只做到其一。

沒做到其二。當時伊拉克也懂得將坦克深藏在山洞或沙漠中,不被美軍發現,但是他們忽略了坦克的熱量,因為伊拉克的坦克每天都要開一小時才會關掉,這便會造成熱量

散發。美國的掃描儀過後,自然會發現這邊一整排的土地都要比周圍的溫度高。飛彈過去之後,再多的坦克也只能全部報廢。

所以,在七計中沒有講到科技的因素,這便要求我們對《孫子兵法》活學活用,更加註重其理念。


推薦閱讀:

TAG:孫子兵法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