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愛楚國是愛國嗎?其他戰國六國呢?
蒼茫大地認為:屈原愛楚國是愛國,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時,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死誰手,也未可知。如楚王聽從屈原主張楚齊聯盟抗秦,秦就會無從下口。退一萬步說:即使秦統一天下之勢明了,屈原愛楚國還是愛國,如果屈原主張割地討好秦國甚至主張投秦,這就是賣國。
道理很簡單。古人主張:食君俸祿,忠君之事。屈原貴為楚國王族,又是三閭大夫,世受楚國王恩,理當為國報效。粉身碎骨,萬死不辭。這就是忠君,在封建王朝忠君幾乎是愛國的代名詞。如上文觀點,文天祥之時,南宋已是日薄西山,文狀元也知道南宋大勢已去,但仍毀家紓難,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勵炎黃子孫愛國的詩句,自己也成了一座永久的豐碑。陸秀夫、張煌言也千古留芳,他們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成為千古士大夫甚至讀書人的楷模。
即使按照馮友蘭先生的新理學,他大大放寬了愛國標準,也主張士大夫殉國。他打個個比方,士大夫既入仕像南宋後女子嫁人,未嫁之前你可自由選擇,嫁了後當從一而終。而老百姓則可放寬標準,他只要沒做官沒食過皇帝俸祿,他能捨生為國,屬於義的行為,並不強求,像一個未婚女子嫁什麼人悉聽尊便。像顧炎武做過明朝的官他終生不做清朝的官,他有時也寄住在做了清朝官員的前明百姓親戚家中,但從未有人為此詆毀顧先生的氣節,他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仍在激勵後人去愛國。
望斧正!
那個時候雖然是列強爭霸,但是都是在一個中華民族的大版圖上去爭城掠地,去強取豪奪,勝者王候敗者寇。
從各自建國稱帝的角度上看,六國七國又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這樣看,屈原愛楚國就是愛國的說法是成立的。
如果打開那個時候的中國版圖來看,屈原愛國只愛的是那個時候版圖上的楚國,那也可以說屈原的愛國與其它六國沒有關係的,甚至也包括現在中國的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上,除了當時楚國所屬面積之外的其它地方的民族和人民都是沒有關係的,甚至也可以說屈原的愛國只能是愛當時那個小小的楚國,與楚國版圖之外的龐大的中華民族的其他人是沒有關係的。
按道理說屈原愛國只是他的那個楚國,他也只能是楚國的愛國人士了,雖然當時屈原的愛國只是那個小小的楚國,但是因為中華民族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家庭,雖然歷史上無數的戰爭,無數次的分分合合,但是做為都是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的認同都是沒有變的,戰爭也是兄弟之間的戰爭,分合也是兄弟之間的分合,屈原的愛國精神還是感動了中華大地所有的民族和人民,所以寬容善良的所有當時的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們,也就都認可了屈原的愛國的精神,這樣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就被其它六國所接受,也就被所有的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們所接受,也就這樣一直的在中華大地上傳承了下來,屈原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者了。
就是所有的中華民族都流淌著同樣的鮮血,都認同著同一個祖先,所以其它六國也就承認了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就寬容的接受了屈原的愛國行為了,屈原也就被當時那六個國家所認可了!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惑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屈原不愛國嗎?如果把屈原定性為不愛國的話,那麼應該把張儀樹立偉大的謀略家。他對消滅六國,實現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是非凡的。可是,歷朝歷代,有哪個地方的人紀念他?你現在以大一統的角度來看楚國,他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他們是分裂主義,破壞統一的絆腳石。可當時的情況不是你現在所能理解的。每個諸侯國的領土都是合法的。秦國一家獨大,但也不是可以橫掃天下。楚國如果應對得當,是有能力和秦國相抗衡的。遺憾的是楚懷王不聽屈原的正確主張,被張儀多次的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導致身死他鄉,國祚衰微。而屈原在自己得不到重用,反遭流放。悲憤交加,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離騷,為後世詩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屈原高潔的人品,不肯同流合污,可與日月同暉。秦國雖然現在是正面形像出現在教科書中。但他進行的是吞併戰爭。是非正義的。只不過,他成功了。而又迅速的崩潰了。打垮他的,正是被他蹂躪得最慘的楚國人,楚霸王項羽。歷史的東西,不要去分誰對誰錯。也分不清。他們是互相矛盾的。
毋庸置疑,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偉大的詩人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屈原身上是不可分的!中國歷代詩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壓迫的關頭,總是寫出慷慨激烈的愛國詩篇。還有許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時代,堅持理想,堅持鬥爭,不隱瞞自己的愛憎,甚至在政治鬥爭中犧牲了他們的性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增添了光彩。這種偉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麼,屈原又為什麼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愛的"國"的概念己不僅僅局限於楚,「尚法」、「尚賢」並不是屈原的目的,而僅是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對此《離騷》也有簡要的敘述。《離騷》說:「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說:「昔三後之純粹兮,因眾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說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抵敬兮,同論道而莫差……」「豈余身之彈殃兮,悲皇輿之敗績。」這些詩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國在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不致失力,並通過努力獲得全勝,最後統一中國;使楚國國君功追三皇,步武堯舜,取法禹湯,賽過文武,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就是一般評論家所說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的理想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屈原作為楚國的貴族,當然是愛自己的楚國!屈原作為楚國的大夫,在面臨強秦的威脅,一直主張合縱抵禦秦國的兼并,更主張楚齊聯盟!但是,楚王貪圖小利上了張儀的當,後來更是因和秦國會盟而被秦國扣押,從而使楚齊聯盟破裂,子蘭做楚王后,屈原更被冷落!屈原空有一身抱負而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國江河日下,自己無力回天!悲憤之中,投訌而死!
不贊同你的話!!!!
以為這是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若按你的這種邏輯發展下去那麼我也可以說岳飛愛國嗎?雖說是收復失地其實要收復的只是被金人佔據的原北宋的失地而已(具體的說就是現在的河南和山東還有陝西這還沒有算燕雲十六州呢),那麼東三省,內蒙,新疆,寧夏,甘肅,青海,西藏,還有雲南這些地盤難道不是中國的嗎?????????我想學過歷史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的!
所以你這的問題就比較低級!!!!應為不能用當今的眼光看過去!更不能用當今的思維去判定我們的前輩先賢!!
謝邀請。
屈原只是詩寫得好嗎?當然不是。就此談談我的看法,一則是回答提問;二則是紀念屈原(今天是陰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屈原(公元前340年——278年)姓羋,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丹陽人(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楚國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
一、屈原是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最高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在屈原看來,如果「美政」不能實現,寧可自殺。他說:「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對自己所主張的「美政」十分地堅定、執著。屈原所主張的「美政」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以民為本、舉賢授能、修明法度。
(一)以民為本。以民為本是春秋以來的一種時代思潮,到戰國時期,這種思潮更加興盛起來,孟子甚至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仁政」和對「人民」的地位的重視。作為政治家的屈原當然不能例外,他同情人民,關心人民,關注民生。他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乎民心」。「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還說,「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哀郢》)屈原為「人民」的苦難而嘆息流涕,充分體現了他的以民為本的思想。
(二)舉賢授能。屈原針對當時楚國國君昏庸,奸倿當道,賢者難居其位的政治腐敗,提出了「舉賢授能」的主張。他認為,無論是那個階層的人,只要有才能,就應當得到提拔和重用。他說:「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還舉例說:「說(音稅)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刃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離騷》)意思是說,傅說是個罪犯,呂望(姜子牙)是個屠夫,寧戚是個商販,而屠夫、商販其地位和奴隸相等,罪犯的地位就更低了,但由於有才能都分別得到了武丁、周文王、齊恆公的重用,有的還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賢相。「舉賢授能」是屈原「美政」政治理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修明法度。「修明法度」是屈原「美政」政治理想的又一重要內容。韓非子說:「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韓非子?有度篇》)這充分說明了法度的重性。屈原同樣看到了修明法度的重要性,他說:「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乘汜泭以下流兮,無舟楫而自備;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把不以法度治理國家,比做騎馬不配轡銜,行船不用楫篙,終究是要出問題的。這與韓非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屈原還極力主張革新圖強、聯齊抗秦。但楚懷王只信奸倿,不但拒絕屈原的建議,而且還把屈原放逐到漢北。最後懷王客死於秦。楚傾襄王繼位後,以子蘭為令尹。屈原痛恨子蘭勸懷王入秦致死,子蘭便唆使上官大夫又向傾襄王進讒,傾襄王又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投汨羅江而死。
二、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屈原政治上不得志、遭受挫折時,也曾想離開楚國,《離騷》中關於神遊的描寫,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但是一個熱愛自己國家的人,是不會隨便拋棄故土的。屈原誓死不離開楚國。經過一番神遊之後,屈原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國土上。他說:「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足顧而不行。」(《離騷》)屈原急切地希望重返故都,他說:「鳥飛返故鄉兮,孤死必守丘」。(《哀郢》)司馬遷在說到屈原的愛國情懷時,感嘆地說道:屈原「眷顧楚國,心繫懷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當然,屈原的愛國思想是與忠君思想相聯繫的,但不應以此而苛求於他。
三、屈原是偉大的詩人。一是浪漫主義精神在屈原的作品中表現得極為鮮明。屈原的作品,感情熱烈奔放、想向奇幻優美,把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形象化了。這是前無古人、影響後世的開創風氣之舉。二是「比興」的手法在屈原的作品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用彼物引起所詠之物。漢代人王逸在《離騷?序》中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侫;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雲、雲霓以為小人」。通過對比,對良莠、美惡、賢愚等,就有了鮮明、具體的認識,從而引導人們產生強烈的愛與增。三是在語言運用上,屈原積極吸收民歌詞曲,形成了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騷」體,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首創,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總之,屈原不僅是偉大的詩人,而且是偉大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者。在屈原那個時代,沒有人能象屈原那樣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詩歌的形式浪漫、熱烈地表達出來,更沒有人能象屈原那樣開創浪漫主義詩風。其它六國,雖有愛國者,有愛國詩人,但都沒有達到屈原這樣的崇高境界。
僅供參考。
歷史長河啊,愛國的人多到你數不過來,但能樹為典範的畢竟是少之甚少的。屈原愛楚與其他人愛六國本質上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很多人做了無名的愛國者,而最閃亮的垂於青史了。不要鑽這種牛角尖,除非你別有用心!
屈原的愛國,是狹隘的愛國!戰國後期,大一統趨勢已很明顯。從大一統的角度看,秦統一天下是正確的,是華夏民族的豐功偉業!而屈原等六國貴族,逆歷史潮流而動,實則是阻礙統一!只是,在歷史大潮面前,他們無所作為而已!學習屈原的精神,只是精神,而不是他的做法。
都懶得回答了!這麼腦殘的提問!愛自己的國家有錯么?你是現代人,肯定知道春秋,戰國,秦國一統天下!屈原知道?就像你在1937年,就知道抗日戰爭一定可以勝利?如果知道,汪精衛也不會去當漢奸了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