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最近的熱文《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文章,都是直接跳過去的,因為我覺得看了也是白看,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

之所以厭惡這些內容的文章,是基於以下的幾個原因。

第一,文章裡面的主人公,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是「幸運者偏差」的結果。

我們國家目前有多少人可以有他們的現金儲備出去旅行?又有多少人每一天都在為將來精打細算?前者應該要比後者少很多很多吧!

經常看這樣的文章,會讓你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覺,就是以為自己的生活,也應該也別人一樣,辭掉工作,帶著兒女出去環遊世界。殊不知,他們可能已經想好了退路,只是在虛擬的網路上沒有說而已,如果你也跟他們一樣說走就走,多半會被人耍。

第二,每個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羨慕和強求。

文章中的父母,之所以要帶著他們的孩子出去旅行,原因可能有很多個,可能是他們在小的時候,就想著去周圍世界,只不過那時候各種條件不允許,到了現在,經濟條件還算寬裕,所以就把他們兒時的願望,一併地遷移到了他們的孩子身上。

但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對各個國家如數家珍,對每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都能說會道,教育理念的不同,沒有必要因為一篇文章而偏離。

第三,中產階級的焦慮和行為舉止,看看就好。

前不久不是也有一篇爆文嗎?大概講的是,一位月入5,6萬的母親,幫自己的孩子報了暑期夏令營,結果在網路上抱怨自己的負擔過重,有點承受不了了!

中產階級的典型焦慮就是有無止境的消費,但只有有限的收入水平。

在面對中產階層每個人都有的消費品,比如女人的愛馬仕,男人的寶馬賓士,孩子的高價夏令營時,他們往往會傾其所有來取得這些消費品,因為在談的看來,如果沒有獲得這些東西,那自己就不算是中產階級了。

每個階級都有自己階級標配的消費品,很多時候,真的不是你逃,就能逃的。


導語:一篇《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火了,北京就近入學新政出了,學區房再次被熱議。近幾年,學區房不斷觸碰中產敏感的神經,他們試圖通過個體奮鬥的方式來抵抗結構性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卻深深陷入了這個規則本就不公平的遊戲。學區房是誰設的局?誰在局內掙扎,誰又在局外成敗?

近日,由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發出的文章《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在朋友圈熱傳:

「對不起,當你即將入學之時,媽媽爸爸依然無法給你800w的學區房。但是我們願意辭去工作,帶你一起去『環遊世界』!」

該文引來巨大爭議。一篇名為《買不起800W學區房不可恥 可恥的是忽悠窮人辭職去環遊》的評論指出能辭去工作帶著孩子環遊世界的作者,實在沒有考慮過底層人民的感受——他們忙於生計,不可能辭職旅行;他們再忙再累,更不可能拼不出中關村的學區房。

兩篇文章的爆火歸功於這些年一直觸動城市中產神經的「學區房」三個字。學區房的背後,家長的焦慮、壓力足以寫就無數觸目驚心的故事。而不論是市民們的趨之若鶩、不擇手段,還是巴喬爹媽的這聲「對不起」,都折射了這樣一種觀點:為孩子的教育與發展買學區房,是一件值得一拼、理所當然的事情。

圖片來源:騰訊大家

為後代爭取好的教育環境天經地義。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教育移民,近年固定區域的房地產成了家長們的必爭之地。眼看學區房價格一路飆升,還沒入手優質學區房的家長們心在滴血。

所以學區房,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那些年,爸媽為學區房做的「傻事」

看看近年關於學區房的媒體報道,家長們各出奇招,爭先恐後入局學區房的搶奪大戰,著實讓人禁不住感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搶房如戰場,就學需求大,優質教育資源更是搶手,許多家長從孩子出生伊始就盤算學區房的事情:

在上海,學區房遭到瘋搶,賣家坐地起價,房價上漲3%-5%,據了解,上海重點學區房供應量呈下降趨勢,供求矛盾不斷激化,造成買家搶房、業主抬價的場面。很多年輕家長孩子剛出生就為準備起學區房。

——央視財經 《上海學區房遭家長瘋搶 賣家坐地起價》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房子是用來住的」的政策號召在學區房市場中影響效果甚微,只要拿到學區房房產證,哪怕住不了,家長們也一定要出手:

按照入學劃片政策,大耳衚衕是北京實驗一小前門分校的劃片區域。「小平房被拆分得四分五裂。不管是過道還是小房間,最多也就10平方米,單價早就超過每平方米10萬元。」大耳衚衕里的一位居民說,那些被拆分的「小格子」根本稱不上是房屋,但卻是一些家長夢寐以求的入學資格。

——人民日報 《學區房 何日才能不瘋狂》

限購令之下,有不少夫妻假離婚以求購得學區房:

多數經紀人表示為了買學區房而離婚的客戶今年達50%-60%左右。「我們接觸過不少客戶,離完婚辦完手續開開心心來選學區房,雖然看著是假的,其實風險挺大。」中原地產的經紀人表示。

——金陵晚報 《南京學區房遭瘋搶 為買學區房不惜先離婚》

而假離婚,卻意味著家庭關係破裂的巨大風險:

去年2月27日,雙方簽署了《離婚協議》並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之後李先生借錢在海淀區貸款購買了學區房。他沒想到的是,在要求與妻子復婚時,卻遭到拒絕,並從家中被趕出。

——新京報 《夫妻為買學區房假離婚 買完後妻子卻拒絕複合》

就學需求增大,學區房源有限,加上地產商中介的「趁火打劫」,坐地起價,重視後代教育並稍微有點實力的父母都不免砸錢豪賭,限購令之下,家長們則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做盡了「傻事」,削尖了腦袋往學區房裡鑽。那麼讓家長瘋狂的學區房,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學區房,並非中國特色

學區房的背後的學區制最初來源於西方,並在新自由主義化、教育私有化的大潮中被「問題化」。

英屬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歐洲殖民者在各自生活的市鎮社區籌資設立學校與教學管理、課程體系制度,學生可就近入學,形成學區制的雛形。

1789年,馬薩諸塞州修正州憲法,將學區辦學自主權合法化。該法規定了學區的規模、數量。此外,地方政府成立「學校委員會」(school committees)負責教育事務,學區作為教育管理機構的權利職責被制度化,學區制正式確立。1826年,學校委員會從地方政府獨立出來,享有教育行政權,並有權決定與課徵教育稅,奠定了今日美國地方學區制度的基礎。

20世紀晚期,美國基礎教育不斷向自由化推進。20世紀70年代,美國推行校本管理,學區將許多權力下放給學校;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州鼓勵校間競爭,允許家長為子女自由選擇公立學校,甚至跨州就讀。1991年頒布的《2000年的美國教育方略》進一步合法化了家長的擇校權;此外,聯邦政府原來只撥給公立學校使用經費,變成由學生帶到他們所選擇的任何公立、私立或教會學校使用。也就是說哪所學校辦得有市場,哪所學校的經費就會增多。

21世紀,學區從原來的教育行政機構實質上轉變為教育市場的護航者,而學校資源也徹底變成由家庭個體選擇。2001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將美國基礎教育進一步推入市場,對於沒有達到要求的學區,聯邦政府不再提供教育資助。2009年的《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以及2012年《教育改革與國家安全》報告出台則推進了學區信息化建設,建立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系統,要求州和學區為學校質量護航,並為家庭提供充分且透明的學校信息,幫助家長作出正確的選擇。

在美國地產市場、教育資源市場以及人口遷徙「三重自由」的條件下,學區房應運而生。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許多擁有較好經濟能力的父母為讓小孩接受更好教育而選擇跨區就讀,推高了優質學校附近的房價。爭搶學區房的美國家長,瘋狂程度不輸於中國:

美國房地產協會官方網站Realtor.com最新數據顯示,地處高質量公立學校學區內的房屋均價比全美房價中值貴49%。另外,毗鄰高質量學校的房屋,成交速度比地處水平中下學區的房屋快8天,比全美平均速度快4天。

Realtor.com網站分析師傑維爾·維瓦斯說,Realtor.com的調查顯示,學區是美國家庭在買房時最願意為之多付錢的因素,勝過多一間房、通勤時間縮短或附帶游泳池等誘惑。

——新華社 《美國學區房比普通房貴五成 競價屢見不鮮》

圖片來源:房美匯

原本的學區制是公共力量介入教育資源分配的表現,但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美國國家財政不斷減縮教育補貼,教育被拋向市場,學區制變了味,成為了教育市場的守護者,「三重自由」之下學區房的產生,在讓有潛力支付遷移與購房費用的中產家庭趨之若鶩的同時,也把折騰不起的家庭的孩子擋在門外。

中國學區制度與學區房的產生

學區房是房地產市場和現行教育體制的衍生品。在中國,學區房的產生與中國的重點學校制度與「就近入學」政策密不可分。

首先不能不提學區政策實施之前的重點學校政策。計劃經濟時期,針對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國家對專門人才有急迫的需求,1962年,教育部頒發《關於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在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配合,為高等學校輸送人才,並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當時的幹部子女成為了重點學校優質教育的受益者。到了文革時期,反走資派與反知識精英運動開展,底層農民教育作為發展的重點被普及,重點學校制度也被取消了。

1978年,重點學校制度重建。教育部制定《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提出全國重點中小學形成「小金字塔」結構,並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相對於此,普通學校卻發展不足。一方面,城鄉基礎教育不平衡,1982年的調查顯示,重點中學城市佔70%,縣鎮佔28%,農村佔2%。另一方面,有調查顯示,當時重點中學設備費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而學校水平的巨大差距以及考試入學的機制也引發了飽受詬病的「擇校熱」、「應試教育」,更有不少家長為了孩子上好學校而利用灰色手段找關係、送禮。

最終,基礎教育變得精英化。學者楊東平2003 年到2004年的調查顯示,大城市中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上層子女進入重點中學的入學機會比低階層子女要高得多。而「就近入學」政策針對的顯然正是以上不斷惡化的擇校風氣。2002年,國家政策叫停中小學考試招生制度;2006年的新《義務教育法》規定禁止辦重點學校和重點班;2014年初,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對於哪條街道哪一棟樓房裡的孩子可以進哪一所學校,都有明確的劃分。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2014年,此前擇校的競爭,開始轉移到了學區房的激烈搶奪中。強硬的學區政策下來,過去的擇校費、找關係等方式走不通,在學校劃片區域有一套可以落戶的住房,成為了多數人讀好學校的惟一途徑。房產商銷售抓住時機,在很多開發商的廣告上都極力突出宣傳周圍的名校,藉以作為漲價的理由,「學區房」價格一路飆升。而家長為使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展開了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瘋狂搶購行為。而學區房本身,也成為了一項未必適合居住,但可以保值增值、速買速賣的投資品。

圖片來源:房估估

面對逐漸瘋狂的學區房,今年北京「多校劃片」政策無疑給過火的學區房潑了一盆冷水。2017年4月16日,北京市教委發布了《2017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有意壓縮「學區房」的含金量,比如「過道房、車庫房」不能成為入學資格條件,「實際居住」成為入學資格審核標準。另外,政策規定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採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一個房產對應2個以上的學校。也就是說,即便買了名校「對應」的學區房,也可能被派到附近的普通學校。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這樣是為了讓家長降低對購買學區房就能上某一所小學的期望值,避免學區房的過度炒作。

新入學政策的出台,加上「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政策,教育資源被重新整合,這也意味著部分過去看好學區買好房的家長「功虧一簣」。

2012年胡女士購入了芍藥居1號院的房子,但是「到14年、15年時,這個房子就被划出去了」。「被划出去」是指人大附中朝陽學校不再是該小區的對口小學。

……

時逢房價上漲,胡女士迅速拋售了不具學區房意義的芍藥居1號院房子。其後,通過對朝陽區劃片政策的判斷,她購買了芍藥居北里小區的房子,但不想「又被划了出去。」

——財新網《調控政策後,誰還在買北京學區房?》

過去為了買學區房們花盡心思的家長現在開始急切地與政策進行各種鬥爭:

一名北京家長告訴財新記者,為了能讓孩子穩妥地進入理想的小學,她打算等政策明朗後再入手西城區房子,因此只能讓小孩「超齡入學」,前提是要托熟人到醫院為孩子「開一張多動症證明」

……

胡女士的孩子今年僅2歲,「每年都在變」的政策讓她決定向教委提出抗議,要求對於所在小區執行「單校劃片」。她表示,「這次絕對不能(向政策)退讓,讓了就垮了」。

——財新網《調控政策後,誰還在買北京學區房?》

政策的屢次變化,似乎從來都沒有緩解家長們的焦慮。為了上好學校,各利益方還有怎樣的招數,還未可知。

個人攢房解決教育不平等=雞蛋碰石頭

重點學校時期拼關係,學區房拼錢,不過是一種不平等取代了另一種不平等。政策一輪又一輪地變,卻始終澆滅不了家長們在孩子入學問題上的焦慮。調整家長的需求來處理學區房的問題,能否治得了標還不知道,治本更是存疑。學區房問題的產生、惡化與新一輪的政策調整後的新問題,都可以歸咎於很長一段歷史中形成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格局,以及地產商在交易自由的市場環境中的「仗勢欺人「」、趁火打劫」。

在學區房這一場教育資源分配與房產市場共同制定的遊戲里,顯然是中產階級在扮演著焦慮的玩家。似乎付得起又可能付不起的中產們抱怨學區房對自己不公平,而這種「平等」,其實也只是中產向輕易霸佔優質教育資源上層要的「平等」,同時他們又仇窮懼窮——一邊恨他們瓜分剩餘的有限資源,一邊深怕自己的孩子落入底層的圈子。

8月底的一天,李靜偶然得知一位「能量頗大」的老同學的孩子竟然最終只去了家門口的一家普通小學,沒能進入早就「打好關係鋪好路」的名校。原因就是今年北京市的幼升小政策發生了大變化,原來的那一套都不好使了。李靜頓時感到一陣恐慌,她無法想像自己的女兒進入家門口那間主要是打工子弟的學校。在簡單地了解了入學政策之後,李靜下了決心:買套學區房比什麼關係路子都靠譜。」

——北京青年報《北京變升學政策家長被迫買房:學區房比關係靠譜》2014年10月5日

「學區房」的搶奪大戰,其實是中產階層試圖通過個體奮鬥的方式來抵抗結構性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實際卻深深陷入了這個規則本就不公平的遊戲中。而在打工子弟學校被迫消失的某些城市、在好的教育資源幾乎不見的農村地區,連這次遊戲入場券都沒有的更底層,作為結構性教育不公的犧牲者卻無人問津。

我們無法勸說中產停止這場利己的戰鬥,但我們可以期待那些正為學區房掙扎的人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你沒買上學區房、孩子沒上成好的學校或者教育投資讓你的家庭不堪負重,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與底層共同的「敵人」——被少數的精英掌握了規則的教育制度以及房地產市場,還屹立不倒。

作者:林深 遲恩

美編:黃山

土逗原創


個人覺得雞湯的成分大一點。

我相信寫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其實有能力買學區房,會做出父母雙方都辭職陪孩子的家庭經濟上一定很可觀。可能等他們旅行回來後,等孩子大一點了,也會給他買學區房。對於他們來說,800萬的學區房和週遊世界是不矛盾的,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標題存在,是吸引眼球用的。

對於小寶寶來說,他們是通過不斷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的,他們的認知是在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增加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增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孩子小時候的旅行,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不過,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們都要帶孩子週遊世界才好,孩子是需要體驗,但不一定要週遊世界才能體驗,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周邊遊玩,帶孩子去農村聽流水的聲音,聞花的香味,看蝴蝶飛,看綠樹,看紅花,玩泥土玩沙子,等等。這些全都是孩子體驗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學習的一部分。

等孩子大一點了,我覺得學區房也是很重要的,孩子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在強大的師資引導下,他會變得上進積極努力學習,一個好學區的普通學生,放到一般的學校去可能就是很優秀的孩子。

不過學區房也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去讀學區房,因為有些孩子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會變得上進而積極,但有一些孩子也會因為不被關注而變得消極,畢竟一個老師帶那麼多學生,他不可能關注到所有的孩子。

所以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說,得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引導孩子,帶孩子去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其次,家長們還得不斷地去觀察孩子,去發現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徵,是不是適合學區房。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一件事情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做好,這樣子他不會因為過度貪玩,也不會碰到困難就輕易放棄。


買得起學區房的家庭根本用不到學區房

最近有兩個事情特別火。

一個是一篇爆款文,叫《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許多人被題目炸進去之後發現是一個炫富文,標題寫全了大概是《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因為我家太有錢了不想買那麼便宜的房子》;另一個是一條朋友圈,是一家長吐槽陪孩子寫作業陪出心臟病的事,許多家長看了吐槽後淚流滿面的一起分享陪孩子寫作業的崩潰故事。

十分搞笑的是這兩個角度截然不同的文章竟然在同一時間火遍了互聯網。

分析這兩個事件的火爆,可以很容易的拿出幾個已經不新鮮的概念:中產階級焦慮、階層分化、家庭教育。

不得不說我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感受的,畢竟我也到了這個年紀,身邊的朋友很多都面對了類似的問題。

有一次在網上和人聊天,我說「這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只是買個心安,比如化妝品,比如學區房」,結果被很多人圍攻,女孩子紛紛說,化妝品才不是買心安,家長們紛紛說,學區房才不是買心安。

真不是買心安嗎?

一邊是白天上班晚上指導孩子寫作業被氣到心肌梗塞,一邊是辭了工作帶著孩子滿世界拍旅遊照片。前者的家庭就算有學區房,也是鬥不過後者的,不是因為後者教孩子的理念更高大上,而是因為後者根本不在乎。

即使他們沒有學區房,照樣有一萬種方法把孩子安排到好學校去,可能他們還嫌棄國內的學校逼格不足,要出國讀書;就算孩子成績不好,對他們來說也不至於生氣上火,反正沒指望他做什麼大事,大不了扔家裡當社會的蛀蟲,開心就行唄。

而那些砸鍋賣鐵拚命買學區房的人為什麼那麼瘋狂呢?

因為他們害怕階層滑落。

他們往往剛剛從一個更低的階層依靠讀書突破階層,爬到了一個晃晃悠悠的中產位置,擔心自己的後代隨時被打回原形,回到那個鄉村與市井的階層去。

新晉中產試圖通過學區房來固化階級,希望通過好學校遠離「社會底層」,希望保證自己的孩子的獲得一個好學歷。

所以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學習不努力,作業寫不完的時候,才會暴跳如雷,整個人都瘋掉。

對這種行為,我只能說一句話:

視野決定看世界的方法。

常常有一些老人家會跑出來說:進體制吧,體制穩定,體制才是好的。那是因為這些老人家都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都被體制的力量震懾過,他們的視野、眼界、經驗,都已經習慣於體制的無所不能。

而這些新生的中產,所謂的白領們,往往是通過教育爬上了這一個階層,於是便也認為這是萬能葯了。

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和那些老人家一樣,不過是重複著自己的人生經驗,妄圖通過同樣的方式複製一場「成功」。

時代是會變的。

人們總是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這個世界是靜止不動的,只是偶爾出現一次革命性的大變動。

但是恰恰相反,世界一直是變化的,我已經見過了太多白手起家平步青雲的年輕人,也見過了太多風生水起卻突然墜落凡塵的成功人士。

指望通過一次投資,一勞永逸的穩固自己的位置,不過就是放棄了自己繼續奮鬥,轉而把一切都扔給子女,扔給學校的一種懶惰而已。

在過去的十年里,起碼有二十個暴富的機會擺在那,但是沒有抓住的人是大多數。

命、運、眼界、信息、執行力,比學歷更重要的東西比比皆是,他們卻認為剝奪了其他一切之後,光禿禿剩下來的學歷可以讓他們保住手中的一切。

八百萬要穩住階層壁壘,有無數比買學區房更好的投資,即使作為教育資金,也有無數比學區房更好的選擇。

新中產階級對學區房的斤斤計較,正是無力履行自己身為家長教育職責的無能,和找不到讀書以外出路的狹隘組合而成的焦慮。

說句反智的:就算你孩子有學歷又能怎樣?

當年教育不夠普及的時候一個大學生就已經算是國家一流人才,後來教育普及,專科生本科生又拉開了待遇差距,大學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於是又有了211,211不夠重點,再上個985,985泛濫了,又有c9聯盟,c9還沒火起來呢,又有了雙一流。

學歷是越來越貶值的,今天你以為站在一個名校就贏了一半,明天你就會發現你的名校不夠名了。

天知道雙一流榜單一出來,多少人夜不能寐,多少人彈冠相慶。

學歷貶值是社會需要的人才越來越高級了么?

不是的,是這個社會只允許一批最精英的人站在上層,如果進入精英的標準的人太多了,社會就會拉高這個標準線,讓一部分多餘的人回到他們該去的位置。

之前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鼎直言揭露了「階層分化」的真相,一度成為新中產階級堅持留在大城市、買學區房的借口。他們認為留在大城市就能擺脫自己出身的階層,卻忽略了熊軒鼎的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事實。

一個父母普通的城市孩子,是很難自己悟出「階層分化」這個道理的。

成績和學歷永遠不是競爭的核心,視野才是人和人拉開距離的根本。

那些陪孩子寫作業到深夜,並為此暴跳如雷的家長並不明白的一個道理是:

連自己要去什麼地方都不知道的孩子,是不會主動努力的。

念叨著「學區房意味著好小學,好小學意味著好高中,好高中意味著好大學」的家長們,一廂情願的就像是在玩網遊一樣,按部就班的等一切順理成章的完成,連自己都放棄了改變生活,全身上下透露出死抱著已經擁有的東西再不敢進取的暮氣。可想而知,這樣的家庭所教育出的孩子,並不能獲得他們所期待的「學區房」所給予的視野,反而會淪為寄託父母遺憾的木偶。

人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學歷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學區房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添頭。

能夠眼睛都不眨就買下學區房的家庭,所擁有的資源根本不需要「名校」、「名師」來錦上添花。而砸鍋賣鐵換購學區房,換來的往往只是捉襟見肘的尷尬。

當別的孩子上下學豪車接送的時候,勉強住進學區房的孩子,得到的只有強烈的落差感而已。

有這個心,不如自己多買基本教育的書,先做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吧。

窮人可以有幻想的權利,幻想的勇氣,只是階層之間天大的差距,不是靠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拉近的——《間客》

最後老李送大家一句話:人的性格塑造有兩次:第一次是出生後的環境塑造,第二次是成功了成名了,要不就是出大事很嚴重的遭遇。這兩次完你的性格基本就定了。


能買的起800W學區房和帶領孩子出國旅遊,這兩者並不矛盾;反倒,擦邊緣非死活住進學區房的,可能後續並不能維持所謂的「優質教育」。

學區房,房地產的衍生品,家長們不費餘力擰著脖子去爭這塊地,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享受所謂的「優質教育」,但是這種地方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有大錢的買得起也用得起,沒大錢的就算買得起也用不起。

買得起800萬學區房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出國旅遊的機會一點也不會比文中的那個孩子少,這種喊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他們從小的教育就被設計好了,他們可以出國,還會去夏令營,甚至會到外國人家裡度過寒暑假。

說實話,現在小孩子那麼小,出去遊盪幾十個國家,回來還能記得點啥?你還記得五歲之前去過哪裡,干過什麼事?能對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產生什麼挂念和認識?還有印象嗎?小孩的大腦更新速度是很快的,很多東西他們根本就記不得。

再說了,沒有建立起基本的花鳥樹木蟲魚的認識,小孩子恐怕繞著世界走了一圈,除了在沙灘刨坑以及感覺折騰和疲勞之外,恐怕也不能得到所謂的熏陶。

家長想要通過環遊世界的方式給孩子教育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的想要達到目的難度很大。前段時間國內某中學施行「吃苦教育」,讓長途徒步、洗冷水澡、住倉庫,且不說這種方式和不合理,首先要考慮的是:不是所有的「吃苦教育」都可以叫做吃苦教育,只有事先經過精心設計、帶有明確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吃苦教育。

這對夫妻走馬觀花帶著孩子「環遊世界」,試問他們對這些十字軍、基督教等等有多深入的了解,如果自己都不夠了解又怎樣教育孩子,試問,除了滿足小兩口帶著孩子擺拍留念發公眾號之外,有真的做到對孩子的教育有好處嗎?


之前看見過一個回復,意思就是說他們雖然沒有買800萬的學區房,但並不是買不起,而是覺得不值得買!

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已經是在我心目中的高知分子了,他們熟練外語,可以勝任環球旅行,知道各國的歷史,如數家珍,給孩子娓娓道來,在我們一般人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好吧 說孩子輸在起跑線的,也就是家長其實輸在起跑線的。


最近被一篇文章刷屏了《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

內容講的是一對擅長拍攝和文案寫作的自媒體工作者辭去工作,一家三口倖幸福福的玩遍了世界各地。

當國內家長正在為了學區房拚命加班、陪客戶,努力賺錢和節儉攢錢時,這一家三口在富士山下看櫻花。

當國內家長早餐六點起床拉著孩子早起上學,下班堵在外環線接送孩子放學時候,這一家三口正在布拉格夕陽下喂鴿子。

當國內家長陪著孩子苦逼的奔波在各個培訓機構學習時,這一家三口正在美國黃石公園看絢麗多姿的風化石。

當我們看著一張張這個孩子的父親在一個個經典景點為孩子拍的照片時,不禁有很多家長開始羨慕和反思。

自己為了學區,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所付出的時間和經歷以及孩子起早貪黑的學習是不是值得。

當看客開始產生這樣的想法時,我覺得這件事情就開始變味了。我很擔心讀者的價值觀會毀在這篇旅行自媒體的文章上。

當你需要踮起腳實現一個願望 說明你需要蟄伏努力

當大家很羨慕這家三口有錢有閑的生活,滿世界的跑。我們覺得對啊,我為什麼不能向他們一樣,過上這樣以夢為馬,隨處可依的生活。

早晨還在德國吃黑松露搭配圖靈根香腸,中午就在芭圖雅潛水。如果你這樣想,那就著了這些旅遊自媒體的道了。

之所以我們會被忽悠,希望通過這樣滿世界旅行來增長見識,拓寬眼界。是因為這樣的生活對我們這樣每一天努力奔波希望能躍升進入中產階層或者已經處於中產,希望再能有躍遷的機會的家庭來說是一種奢望。

真正能過上這樣不用工作,有錢有閑到處玩的上層家庭,是因為他們首先有錢有閑,才能沒有壓力和負擔的過上這樣的生活。

如果我們選擇旅行就要少發工資,或者失去工作,這樣強行旅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如果眼前的苟且和詩與遠方只能二選一時 請選眼前的苟且

這篇文章裡面的假設是我有一筆錢,那麼我是選800w的學區還是選詩與遠方。

作者選擇了詩與遠方,而且看起來過得還不錯,讓同樣有這種選擇的讀者家長牙痒痒。 細讀一下,文中提到的堅強獨立、見識和自信這些看起來是旅行中獲取的品質,和旅行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對於那些在國外做導遊或者從事跨國工作的人們,也不見得個個堅強自信、寬容仁愛啊。 另外之所以學區房的價格會被市場認可,不用多說,自然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如果你真的選擇了詩與遠方,那麼你失去的 是和一群優秀的同學一起念書的機會,以及好的教育。 所以,當你擁有了學區房和有錢有閑二者的時候,你當然可以帶著孩子滿世界玩,但是,如果你只一定要二選一的時候,你要慎重。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順序很重要

當你不知道文藝復興,你在歐洲看著櫥櫃里一件件雕塑展品和畫作,我相信你很難有震撼的感覺。

當你不知道美國的南北戰爭的慘烈,你在美國看著林肯總統的青銅雕像,我相信你很難感受他的偉岸和睿智。

如果你不知道越戰中共產主意的無畏和無懼,你站在越戰紀念碑前看著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我相信你很難對於他們肅然起敬。

更何況是一個不滿五歲的孩子三觀沒形成,很多事情長大了都記不住。

不論是人文旅行和風光旅行都需要積累,文化積累和審美積累兩者缺一不可,孩子也都還沒開始積累。 這些東西其實這對父母都有想到,只不過對於他們一個旅遊自媒體來說,也許觸動讀者才是最重要的。

育兒科普

這對家長沒有做到的事情,我想來給讀者科普一下,育兒的一些理論 我只是提了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更詳細的學習還是要家長更全面的去學習。

父母站在大人的角度,認知和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一定要讀育兒的書籍。有一個普世的觀點說的是兒童的差距是在上小學前拉開的。

但是和旅行沒關係,早期智力開發以及依戀期安全感的培養以及社會性性格養成還要開放式的心態這些都需要通過教育和學習讓孩子獲得。

0-3歲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和去世界各地旅行沒有關係,而且到處旅行只會浪費孩子黃金的學習時間。

商家的消費主義

世人來來往往皆為利,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刺激讀者消費,旅遊消費,購物消費不論是哪種,都要適度和適量。

形成自己的三觀之後。不是反對大家出去看這個世界,旅行很重要,但是丟掉工作和孩子的教育為了出去玩而出去。

補充:本文作者有粉絲留言告知這篇文章作者夫妻兩人都是戴爾公司的十年老員工,早就在北京武漢深圳有房子


1.教育是每個孩子離不開的話題,我個人的理解中,父母對孩子是言傳身教的,也就是說孩子的三觀,行為習慣基本都由父母來引導樹立,而父母欠缺的或者說老師專精的文化修養,思維邏輯則是在學校補充。(其實現階段的教育只做到了讀書,育人很少很少)

2.小時候見河為大,後來遇江識壯,再後來遇海方識闊。我的視野是在不斷成長的同時變得開闊,格局開始放大,但若兒時便識海呢?遇到了江河,還會有思緒嗎?所以父母的這種行為在旅行中傳授孩子世界的輪廓,提高孩子的視野格局,言傳身教,在孩子最渴求認識世界的時候給他一副最波瀾壯闊的世界之畫,對其後期的影響可想而知。

3.md還是想吐槽下,房價真tm太貴了,古時候最有錢的地主,然後現在,嗯,叫房東,我上次問房東有幾套房,他不屑一笑,也就6層吧,對,這邊1-6層都是我的。


《蘿蔔,白菜》各人喜愛。看了八個回答。此文章並未代表主流心聲。要明白一個道理,推動社會進步和革新的人才。決不可能在優越的物質基礎條件下而產生。可以斷定發表此文章的人,又是一個極有被《洗腦》想像力極為豐富的人。要知道,今天離我們想要美好結果還要一段很長路。務實一點吧。人世間不可能靠《想像》生活!


做什麼事情量力而行,不過這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當前情況,一種還不能完全被調和的現狀。不過隨著租售同權,以及各種教育資源的大力興建。我們國家也為更多的公民準備了更多的適宜的生存和生活條件。


推薦閱讀:

TAG:微信 | 教育 | 房地產業 | 社會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