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孩為什麼要有叛逆心理?
不止現在的小孩有叛逆心理,我們每一代人在特定的時期,都有叛逆心理。你去看看姜文拍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70年代初的那些孩子,不是一樣叛逆嗎?
十幾歲的時候,我也留過殺馬特的髮型,經常跟父母頂嘴,一出門就拉幫結夥的到處玩耍。
叛逆的孩子基本上都處於青春期。第二性徵的出現,給他們造成了衝擊,使他們感到不知所措。
同時,開始反抗父輩的權威,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想擺脫父母對他們的監管。
在精神方面,他們要求完全獨立,喜歡跟同齡人一起玩到很晚。回家的時候你多問幾句,他們就表現的很不耐煩。
可悲的是,他們還太小,不能完全獨立。也就是說,起碼物質方面他們要完全依賴大人。
這就造成了矛盾,他們在由成年人主導的社會裡屬於弱勢群體,沒有話語權,他們說的話沒有分量,不被理睬,於是他們開始抗議。
首先,把自己打扮的奇奇怪怪的回家,你一看:丫的,這小子穿的什麼玩意。
你忍不住說了他們幾句,殊不知,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是在標榜自己與大人們是不同的,他們是潮流,是活力的代表者。而大人們是頑固、腐朽的專制者。
你越看不慣他們,他們就越興奮,越樂於跟你對抗。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正確的做法是誇獎他們的行為,雖然你心裡在想:這TM的什麼玩意。
但是嘴上要誇獎他們有時尚有品,誇獎他們這一代人有思想,更獨立。
等他們發現你根本就沒有被激怒的時候,他們就會氣急敗壞的放棄這些做法。
其實當你發現孩子叛逆的時候,只要他們沒有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就不要管,只要帶著讚許的目光靜靜地看著他們表演就行。
你一置氣,就輸了。
以上。
托馬斯·戈登認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對抗他們的權力。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能較少地依賴於權力,更多地依賴於非權力的方法來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就沒什麼可反叛的。」
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當我們感覺孩子有一些叛逆的時刻,往往是在我們想用權力控制他們時,卻發現遭受了挫折,他們開始不屈從於我們的權力了。
隨著孩子的正常發展,有兩個時期是我們會強烈感覺到孩子有些「叛逆」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幼兒晚期,大概在5-7歲左右。
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孩子從我們的手裡離開,不再總是被我們抱著摟著,而是開始用身體探索這個世界。我們很想像過去一樣,在身體活動上控制孩子,但是追求身體自由是這個時期孩子最大的獨立需求。所以,我們不斷強調,不要去碰這個、不要碰那個,可是孩子卻管也管不住一般,要摸摸這個,抓抓那個。
第二個時期是青春期,大概在12歲-18歲左右。
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孩子從我們的眼裡離開,不再總是被我們看到,而是開始尋求內心的獨立和自我的認同。我們很想像過去一樣,用語言和眼神保護和控制孩子,但是他們漸漸不再聽我們的要求,而是總想嘗試一些我們說「不準去做」的事情。
龍應台在她的育兒心得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她的兒子安德烈18歲的時候,有一次,她發現他在陽台抽煙,這令龍應台非常惱火,她在書中寫道,當時怒氣衝天的自己恨不得衝過去,從安德烈的嘴裡把煙給奪出來,扔到陽台下面去。可是她想了一下,若是我的朋友在我面前抽煙,我能夠這樣對待朋友嗎?不能。所以她冷靜了下來,覺得自己也不能這樣對待兒子。
所以,當我們能夠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心態去看待他們尋求身體和內心世界的獨立的願望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只是想反抗權力,而不是反抗父母。
小孩子大多在一歲半左右時就會對不願意做的事說:「不」。再大一點,就會和大人對著干,這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次叛逆吧!到13歲左右,上了初中,大多數孩子就會覺得我長大了,不需要大人管了,這就是第二次叛逆。這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攔路虎,它並不可怕,有時反而很可愛。不是啊?回想一下我們何嘗不是這樣長大的。
叛逆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若你的孩子正處在叛逆期請做到以下幾點:
1.請你對孩子付出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耐心。
2.滿足他不過分的所有要求。
3.給自己更多的時間陪他。
4.請他好朋友幫助,自己以身作則。
之所以叛,肯定是出現了不平等的局面,小孩兒也是獨立的個體存在,他在探尋世界的過程中,被不合理的對待,必然會出現反抗。
逆也就是反著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出現問題。青春期孩子一旦關係出問題,那麼影響力也就非常弱了,甚至是惡化為,家長越不讓幹什麼,孩子反而越要做什麼。
所以,逆反心理並不是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而是在和父母的互動模式中呈現出來的一種現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