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傳統中庸之道的意義是什麼?


中庸之道其實就是陰明之道,真正做到中庸很難,人與事物大多數時侯都要盡量保持平衡發展,特殊之時短時間之內偏向某有利的一方,如文與武和平時保持平衡發展,戰爭時偏向武,還有經濟與環境,以前從發展經濟犧牲環境,以後是平衡發展,等等許多,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總之這其中的時機把握很難掌控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里還是可以修鍊的。

中庸之道世間修,

恩恩怨怨記心羞。

人各有志渡春秋,

與世無爭何所求。

心無雜念樂悠悠,

人生苦短時難留。

大漠蒼生情亦有,

順其自然幾時休。


中庸是孔丘等人,推出的藉助於天命邪說,維護森嚴等級秩序的社會行為規範。他們認為,先天形成的等級差異,是天命所賜之人性,遵循這種人性即是人道。要求人們,喜怒哀樂留中不發。謂之中。要發,就必須符合各自的等級地位(皆中節)。謂之和。不允許有達不到自己等級地位的言行(無不及)。更不允許有超越自己等級地位的言行(無過之。過猶不及)。孔丘說,這種行為規範,官員(君子)是能夠遵循的。老百姓(小人)是堅決反對的。百姓(小人)所追求的中庸,是沒有剝削壓迫,無所忌憚的平等,民主。他還承認,以這種行為規範為德,強加於民,人民也不會長期遵循的(民鮮能久矣)。這種行為規範,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至寶,在中實行了兩千餘年,欺騙了廣大普通百姓,有效鞏固了森嚴等級制度,助長了脫離百姓(小人)的官僚主義作風。其影響是深遠而惡劣的。


論語里孔子講過猶不及,朱熹把中庸解釋成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種對中庸的通俗解釋和隨緣而發,被當成中庸的全部內涵和經典解說,造成很多不好的文化影響。

無過無不及只是中道的常見的外在體現,絕不是中庸之道的全部內涵和思想核心。

當我們用平衡、和、公正、健康等來理解思辨中庸時,中道的意義可以更有哲學性。

一個事物有一個事物的質的規定性,過或不及都是沒有很好達到那個規定性,所以,那個事物的健康存在狀態和質的規定性就是中就是和。

我黨反對過中庸,但又說對敵鬥爭要有理有力有節。哈哈,難道這不是中庸嗎?

偏私當然會製造不公平,會破壞事物的和諧狀況,也就是破壞事物的健康狀態。故此,中庸就是不偏,不偏就是公正。說公正都是正面的意義。說中庸就容易讓人想起老好人之類的負面意義。

人們對中庸誤解深哪! 都是那個通俗解釋和人們的庸俗理解害的!

《中庸》里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偏不倚、有理有力有節之類也就相當於這裡的發而要中節的和。

至於未發之中怕也不是你沒發作情感的狀態,它的極處應類似於空虛。

在八卦、八字等象數推演中,中和、中正思想得到具體數學化運用,在中醫、養生中,中和意義得到具體體現。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中庸在道家那裡得到哲學天道詮釋!中道之大,成己成人成物,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故此,了解理解中庸對中華文化要稍深入一些才能領會到位一些,中(四聲)的一些!

中道是平衡秤。物品通過秤杆子這個「衡」以秤砣這個「權」來權衡買賣貨物的輕重,平衡秤就是中道。高了對買家有利,太高了打不住秤就是左傾,賣家會說「不中」。低了不夠秤,對賣家有利,太低了打不住秤就是右傾,買家會說「不中」。只有動動秤砣這個權使秤桿這個衡權衡平衡了,買賣兩家才好達成交易,買賣就中了、成了。有人對儒家中道不了解,胡亂批評。但你買東西時,人家給你不夠秤,你一定不幹,一定說「不中」!

執兩用中,如果聯繫易學,則兩應該是陰陽之兩,中是陰陽合和一體之中。故執兩用中是執陰陽之兩,用中和之道。

中道包含對立統一的思維,但偏向重視統一性,而不刻意強調對立性。因為中道執兩而用中,執兩就是看到了事物的對立統一的兩方,但用其中以維護、保持事物的統一性,而不是擴大兩之間的對立。所以,中道是使一個事物是一個事物的思維,是生的思維。而不適時地過於強調對立,自然是要破壞一個事物,是使事物去死的思維。所以,過度重視對立性是偏邪的思維,是邪教!

階級鬥爭是強調對立,得時則為革命,失時而過度強調則是左傾的邪教思維!

而自由主義過於強調個體的的自由,易於導致個體價值和權利意識膨脹,不利於認知到個體與他人和群體的權利界限,自然也是對立之道,造亂之道。是右傾的邪教思維。

不懂中道而易於出現偏邪思維若此!

儒家講中道,是治世之道,不是亂世之道。但不能說儒家不懂革命性變革。在理論上,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革卦和鼎卦,革故鼎新就是從這兩卦來的,虎變、豹變兩個變化階段表達清楚明白。在歷史認知上,在儒家看來湯武誅桀紂是革命,而不是弒君。這是儒家革命性的歷史表現。而宋代的功利思想,明代如黃宗羲等的民主變革思想也是這種革命性的歷史表現!

得中用三是儒家的辯證法的方法論的核心。就象現在說對立統一是辯證法的核心一樣。仁義,禮樂,忠恕,聖智,等等的儒家思想範疇都是這個得中用三的辯證思維的運用和體現。就象現在辯證法諸範疇如內因、外因,形式、內容,現象、本質,等等。儒家那麼早就有這麼精深的辯證思維,太了不起了!

中庸之道貫穿萬物,貫通體用。

萬物本源的無極態是中,修道修到至誠而明的境界,一切中和了,空掉了,那個境界也是中,因為那個境界一定是不偏的。儒家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又說中是天下之大本,指的應該就是這個中,是體之中。

從無極而太極的一也是中,此指有而未分,大一自然也無偏,是中。

一分為二合二而一也是中,這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中和態,是三一,是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很重要,是太極圖那個陰陽魚合一狀態,在易又為四象。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萬事萬物不超出它應有的節度是中和,和是事物在那個質態。禮之用和為貴,就是禮使社會在合理管理狀態,社會和諧,這是中之用。

看太極的演化次序和狀態,就像種子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則種子是一是中,能長得盛茂是和。

所以,中在植物的未發籽核(子亥)狀態是種。

種子的內核是仁兒。 仁的一個寫法是一豎兩橫,這個寫法應該更具本意,就是陰陽和合。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以籽核種下地而生生,生生之本在核內的內核,所以為仁兒,仁兒取其生意。

在中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為誠,是中的另一種表達,也是中庸之道的宗旨。誠指天道的本真,誠者天之道也。

中是狀態,誠是真確質性。中正才真誠。

誠是言、成,成是百分百,誠就是沒有任何虛假殘缺。 指道體的真實完滿。

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所以,儒家用誠不用真有內成就道德完善,外則參贊化育成就萬物的意思。這就是合外內了。所以,中庸之道貫通內外體用。

忠,是中正之心,忠君忠於國只是外在發用。忠,合於中道之心,首先是自己的。

中是中國文化的內核與根本。中是本心,也是合度,是事物是此事物的質。不中就不是這一事物了,如果人說你不中,就是你幹不了這個事。

所以河南一帶的人話語中保留了中字的本意,中 不中,中,中!

中也是中(四聲),不中就是不能中(四聲)的,你偏了射不中靶子,就是你的射箭能力不中,而射出去不中(四聲)。你要射得准,心要平靜,就是中正,緊張、慌忙等會讓你心裡失去中正,影響你發揮,技術能力不行,瞄準不好,點不準,就是不中了,也就射不中(四聲)了。所以,這裡的本質與核心就是中,一個中貫穿本質和始終。

所以中國文化講中庸。中醫是中道之醫,不只是中國的醫學。

合中道就是健康,失中道就是有病,五臟安和,是健康狀態。

有一個臟腑失去中和了,你就不舒服,嚴重了就得去醫院了。

所以,看八字的核心是中和。中和是命運的良好狀態。失中和就是命運不通了。

咱老祖宗那學問大,但不失根基。一個中道,在所有學問當中。

好好學吧!在祖宗面前虛心一些。過去批錯太多了,野蠻,也讓人笑話。以一種所謂現代人的進步,武斷野蠻地批判傳統。

軍事失敗,反思過度,連累文化。文化表層可以更新,文化內核萬古如一!

五行之行,行是類別也是路徑,是空間聚合,也是時間運動。行的本來字形是街道,道路是一種類別,因為一條道上是一個特定空間的群體,也是有同樣趨向的群體,而且還有順逆陰陽,這在現代語言上還有體現,如我們是不是一路人。

聚於類與空間性對應,行於路與時間性對應。所以,五行是五種不同類的物質和要素,又是五種運行能量和路徑。

那麼在人體就有五臟六腑這些功能單位,就有經絡、血脈這樣的物質能量運行之路。這是人體內的行,人體內的類和運行之路徑。

在人之外的社會群體就有士農工商的類和政府不同職能的類,等,在天體星系就有日月五星的不同。它們各自的功能的合於度就是中,不合於度就是不中。所以,中表達的空間性多。而它們能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當然就是行不行!所以,行表達的時間性多一些。

可感世界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空間性與時間性是一體的,所以某類的東西都在一定路徑上行,所以類別與路徑合一,就是行。五行之行類象與運動合一。

實踐的思想與中不中、行不行

中道的用與辯證法的度應該是可以匯通的,中道的通俗就是之一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自然就是度,就是事物是此一事物的節度。就是有理有利有節。 中庸,中道,是說分寸拿捏合適,這個合適如何把握呢?

中,四聲,就是實踐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不合適就走不通了,就不行了。知道這個行吧,五行的行。

在認識論意義上,不中就是你的想法與做法與現實(客觀實際)對不上,不行就是因為對不上就行不通。 中道,五行,都在了!

說到這裡,中庸已經貫穿體用,貫徹涵容本源論、辯證法和認識論!


中庸之道為儒家處世哲學,通常指不偏不倚,主流,亦即從眾。此道,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只是主流處世哲學。此哲學利於普通人生存。但是,自然界、社會,都是生態系統,總是存在超行星、頭狼、非主流精英。中庸之道利於庸者生存,但會扼殺個性、創造力。中庸之道對很多人是有用的,但過度追捧中庸之道,是井底之蛙。七十年代留長發,穿牛仔褲等,就會被中庸之道者非議,但恰恰是他們引領了時裝革命。請記住,這個世界存在主流和非主流。非主流中又包含精英(刀之刃,火之焰,麥之芒……),也包含被優勝劣汰到底層的窮人、弱者、文盲。


中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過去,人們一般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孔孟之道,這真是大錯而特錯!經過我這四十多年反覆的學習研究與思索,為什麼馬克思在晚年要感嘆自己的理論僅是一極,而且是「僅僅是一極」,另一極在東方,在亞細亞,在東印度,東方文化包括華夏文化,印度文化,亞伯拉罕文化或叫伊斯蘭文化,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人為本!只不過印度文化以佛教為特色,講求內心的平靜,伊斯蘭文化是人格的異化,相信真宰,阿拉,其本質是相信自我!只有中華文化才是真正的以人的生存發展為本質特徵,講求的是包容發展,和諧共處,團結友愛,以求萬世而不絕!其實中庸之道蘊涵於上萬年的華夏文明之中,中國漢文字的音形義之中即包含深刻的哲學智慧,因為我現在所寫的文章均只是總論,無法展開論述,況且我深知,大音稀聲,大道至簡!我又不象有些人那樣是去為了求名求利求發大財,只是記錄下我的思想,供同志們研討!關於中庸之道實質上是以人為本的多元理論,中者,不偏,平矣,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是為中!庸者,用矣,行矣,歷行為庸,但是,不急不躁,不過不末,持久之平常,是為庸以!簡答如此,說明白了嗎?文國禮謹言


讓人們處世學習效仿: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的重點是,家庭,社會,國家,在交往或治理上,要突出忠,孝,禮,儀,為人處事要講仁,義,道,德,信。只要大家都尊崇這樣的中庸之道,家庭才會有老幼之分,子女才能尊敬孝順父母,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社會才能穩定,國家在治理上才能長治久安。

雖然中庸之道帶有一定的封色彩,但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如果當今的人們都能夠用中庸之道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那麼將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利國利民。


關於中庸的意思,無論是有宋以降的解讀,還是當前的新儒家解讀,都不合理,朱熹所處年代伴隨著理性的復興,以形為思考的靶子。當前新儒家使用的話語都是西方的,也是以形為主。

這就跳過了中庸形成的知識背景,情認知與樂化的世界觀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展之而能彌六合,卷之而入袖耳。

譯成白話是:陰陽不偏就是和美,和美不變就是正常。和美之象就是世間萬物在證明其規律,最基本簡單的生存規則就是世間框定的道理。發展它的能量可以充滿整個宇宙,捲起這幾句話小的可以放到袖筒里呀。

中,和美和諧。庸,基本平常。


推薦閱讀:

TAG:中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