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不應該看《莊子》?請介紹一下?
我是文開石,我有些個人意見。
沒有什麼該看不該看的,如果一定要和和年齡掛鉤,我的主張一向是:
少不看新,老不看古。
《莊子》是什麼內容什麼水平,我就不多說了,只說和年輕人看書有關的一些看法。
所謂的經典,除了其內容上的高水平,還有一點就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讀老書、讀經典上。
這些流傳廣遠、流傳已久的經典,不是讀一兩次就能明白,就能吸收的。
越早讀,它在你的人生中影響你的時間就越長,收益也就越大。
這樣的書對你的影響,絕對比那些一兩年就過時、三四年就沒什麼人記得的那些「熱門」「新書」大得多。
古籍經典應該讀那些?與其說讀那些?不如說怎麼選。
就中華文化的經典來說。
諸子百家皆可讀。
不論儒家法家道家,到墨家、雜家等,年輕的時候應該博覽群書,不要局限於一種學說。
只有多讀多了解,隨著你的見識的增長,隨著你了解的廣泛,自然會有所傾好,有所偏重。
另外強烈建議三十歲之前通讀一次二十四史,就當故事讀就好。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家國天下,小到人生得失,大到天下興亡,該懂的道理,該學的東西,該借鑒的,該警惕的,歷史中都包括了。有如此完整的歷史可學習借鑒,是中國人的幸事。
開宗明義——年輕人應該看《莊子》!
為什麼?
——因為,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看懂《莊子》。
——因為,只有年輕人,才會本能的去懷疑那些扭曲而古怪的傳統注釋。
《莊子》中充滿了隱喻、暗諷、玄機、與妙想。
《莊子》中一句【列子御風而行】,就催生了後世的神仙信仰。
試問千古以來,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看懂這句【列子御風而行】?
我亦無才,也只是在偶得《老子》帛書原旨之後,才能略微看懂一點《莊子》。
莊子,不僅說過——列子御風而行。
莊子,還曾說過——老聃放風而動。
一經對照,我們就會立刻發現——列子根本不會飛!
所謂——列子御風而行,其實是在描述——列子能夠駕馭國風民情,來指引自己的行動。
所謂——老聃放風而動,則是意在講述——老聃認為,御風而行,不足以為聖,真正的聖人,應該做到【風自我出,人隨我動】!
這是何等的胸懷?
這是何等的氣魄?
聖人為於無為,事於無事,天下之風,由我先出,而莫能知之。
聖人不出於戶,不規於牖,天下之事,隨我心動,而莫能覺之。
莊子得老聃之道,深矣!久矣!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者,捨身忘己,而猶有未樹,此何故也?
——其未知天道之正色也!
神人者,全神棄功,而猶有所待,此何故也?
——其欲傳文明之薪火也!
聖人者,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游無窮而無所待,此何謂也?
——其和光同塵,無待於時也!其坐閱解紛,無待於人也!
有欲知《莊子》之玄機者,可以關注訂閱本人的專欄。
願與各位分享偶得之玄機,共悟開天之道德。
莊子一生追求逍遙超脫,大都教人立世處人的智慧,傳播修身養性的辨證哲學觀點;《莊子》的諸多思想,放在今日仍可受用良多,所以說,我覺得年輕人,更應該多讀讀《莊子》。
《莊子》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我們今天常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就是這個道理,槍打出頭鳥,過於出風頭勢必會招致災禍。
《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心堅持,定會有所為。
《莊子》說: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萬事萬物都不足以干擾內心,自然內心平靜。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生,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做好事要不留名,做惡事不到觸犯刑罰法律的地步,遵循這個道理,就可以保全自己,安身立命,安享天年。
《莊子》說:不以物挫志。我們一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追求,總會心生各式的慾念,如果能做到不以外界之物干擾我們的心志,則可超然曠達。
《莊子》說: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不因一時榮華富貴而放縱心志,也不因一時失意窮困而隨波逐流趨同世俗,自可無憂無慮,心性豁達。
《莊子》說: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往事不追,既往不悔,未來不迎,當下不疑,活在當下最重要。
.......................
讀《莊子》,其蘊藏的人生智慧對身處浮躁物慾的我們來說,於心性磨練,為人處世大有益處。
莊子其人其書
(一)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處) ,當時的各家各派的學者都有自己的學說見解,對於「道」也有著不同的看法,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與發揚者,對於"道」卻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莊子曾經短期為官,做過蒙的漆園小吏。而到了中年以後,他的生活卻變得極其地貧困,他住在窮鄉僻壤里,以織鞋為生,自己也餓得面有菜色。後來楚威王聽大臣們說他是個了不得的人才,便想用高官和厚祿來請莊子當官。然而,對莊子來說,這世間的不論是榮華還是富貴,都好像是鳥兒、蚊虻一樣地從面前飛過去,實實在在是引不起他的一絲絲興趣。不過,莊子對於人生絕不是沒有熱忱的。莊子的生活與-般的老百姓並沒有什麼不- -樣,他有妻有子,努力在當時的亂世中保全性命。但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深諳人情世故,又博覽經籍,自有一套人生之道。在他的許多朋友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惠施。惠施是名家的學者,聰明又好辯,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仕途上從來都不會落後於別人。莊子時常與他辯論,可惜的是,兩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相差太遠,達不到「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境地。
由此觀之,莊子是一個身處於亂世而又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不失志節的知識分子。莊子作為道家後學,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關於」天道無為而自然」的著名的哲學思想。他本人不太認可儒家與墨家,尤其是與儒家的仁義學說大相徑庭;他當然也知道儒、墨在大行其道的同時,而最終卻無所施其技,他自己官場失意,不為統治者所重,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和新的路子。於是,他一方面只好隱居不仕,不與統治者合作,而待在自己的自由小天地里,另一方面則著書立說,培養了- -批學生,闡述自己的「道" ,發揮老子的「無為"思想,想要奉勸君主少做-些不利於江山社稷的事情。正如林雲銘所說:「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聖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又似個最近情的人,世間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幸之術,離合悲歡之態,筆筆寫出,心細如許"。
(二)《莊子》一書傳後世
道家在老子之後,其思想的傳承,《莊子》一書功不可沒。正因為有了《莊子》- -書,才不至於淹沒了千古以來令人驚嘆的偉大思想。《莊子》一書,內容繁複,是經過了後人整理而成的。書分為內、外、雜篇三部分,原來有五十二篇,在戰國中晚期逐漸開始傳播,到了西漢才大致形成,然而當時流傳的版本到了今天大部分已經失傳。目前流傳下來的有三十三篇,已經過晉代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相比也有了不同。內篇基本上可以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如《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世間》、《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至於外篇與雜篇的發展則歷時百餘年,其中摻雜著些許黃老及莊子後學思想,形成了複雜的體系。
在中國道家哲學發展中,莊周之後再無莊周!如果形象的孤立的拿道家來與現代物理作比較,老子相當於牛頓,莊周相當於愛因斯坦!莊子的思維也和愛因斯坦一樣遠遠超越了時空的束縛,兩千年來道家再無聖賢超越莊周。我並沒有貶低現代物理,僅僅是拿來比較道家哲學。就像我們對愛因斯坦一樣感覺其深不可測,甚至不應該存在於地球一樣,對莊周的哲學也是敬佩之致,它的思想也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真乃中國古代一神人也!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理,講天道自然無為。但在「道」和「物」的關係上,他具有與老子不同的明顯泛神論色彩。他認為形體產生於精神,而個別精神產生於「道」。但他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認為道即氣,道作為世界統一原理,不是在天地萬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原因,因此帶有泛神論因素。他認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移,虛滿、生死都只是一時的現象,其形態是絕不固定的。他還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莊子是哲學,即使是今天讀起來還是晦澀難懂。年輕人多讀莊子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也可以使人充滿更多智慧。他抨擊統治者對人民的束縛和弱智化,提出無論治國還是修身都要無為。至於無為,兩千多年來,仍沒法真正理解,至於原因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語于海,夏蟲不可語於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對著注釋瀏覽一些一些還是挺有意思的,摘抄到朋友圈的一些喜歡的話供參考: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
不推,誰其比憂!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當我,緡乎!遠我,昬乎!
吾弗知!吾弗知!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咱也沒看完呢,挺有意思的。
任何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區別只在於好書是清晰的明鏡,壞書是哈哈鏡,讀文言文很多人在鏡子中看到的是別人。讀文言文時大家多會找他人的講解,這些講解的確很有用,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也許是毒藥,避免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是讀多幾個講解,多自己想想。
魯迅曾說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道家真是這種猛士,你在莊子中還能看到更可怕的話:「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緣循、偃仰、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六者所以相刑也。」這段話在不同的人口中可以有不同的講解,在樂觀者眼中,這段話可以是莊子的諷刺,在消極者面前可以看成是莊子在勸人別努力,話還是那些話,關鍵看你怎麼看。如果拋棄情緒冷靜的看這段話,你會發現莊子知識在說陽的陰面而已。人都喜歡聰明長得帥勇敢的人,莊子卻在描述這些特點的壞處。
我們再愛看老君爺,老君爺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很典型的逆向思維,也是在說人看不到的地方,這正是《道德經》的寶貴之處。但在消極者眼中,哎做事了也有壞處啊,那麼我們不做事了,在積極者眼中卻是成功了可能會有這種壞處,我應該避免。所以道家學說可以衍生出諸多實用的內容,如韓非子的法家,如鬼谷子的縱橫家,如兵法等。
所以說看了道家經典覺得消極的人不用害怕,因為看不看道家經典,你都很消極,莫要認為夫不爭天下莫能於之爭的是自己,因為夫不爭的前提就是天下無人能爭。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8042996566757438009, "vid": "v02004190000bbt83kvu9qb9j9qsv0pg", "vu": "v02004190000bbt83kvu9qb9j9qsv0pg", "duration": 409,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5664956870434514458, "neardup_id": 15204590687768207414,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409.1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4759106}, "ultra": {"duration": 409.1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8260131}, "normal": {"duration": 409.1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0807434}}, "vname": "2.28u5b57u5e55.mp4", "hash_id": 15204590687768207414, "status": 0, "media_id": 5951790266, "thumb_width": 64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4060001d15e8dd1ccee",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555700698992869895, "user_id": 5951630051, "thumb_url": "pgc-image/15263679735430407e769cd", "md5": "213277227837879b99f16be5bbeb765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pgc-image/15263679735430407e769cd", "sp": "toutiao", "group_id": 6555700698992869895} --}
關於莊子,有書君特邀平台國學大師做了詳細的介紹,據說《莊子》也是紅樓夢裡賈寶玉最喜歡的書,可謂中國人精神的底氣,值得一看。
謝謝大家邀請!《莊子》與《道德經》、《易經》齊名,是國粹中的國粹,國學之臻品。是道家對華夏泯蒙之智的第三次較大的升華,她誕生於東周戰國中期,那是一個智慧大爆炸,大發展的時代!但是很失落,我個人不認同後來的各種譯本。五胡亂華、崖山之戰、甲申國難這三次天崩地坼,已是國學距離我們越來越遠,想拾起來太難了。淚!淚!淚!正所謂:「濠水儵魚,君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周夢蝶,莊周是蝶,蝶是莊周」。
莊子把「道」升華到「籟」,從「道非道」解析出「道法循自然」,成就了道家的巔峰之作!我輩儘是蓬蒿人,不可對《莊子》枉義!唐·白居易「庄生,齊物同歸一,同中有不同」,國學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錘鍊其蘊含極深,也不乏弄墨之人。國學是一杯濃茶,要細細的一遍一遍品。愛國學,絕對不可依附別人,斷章取義。
《莊子》篇首━「逍遙遊」的斷章取義是後世最大的敗筆!「北冥」「南冥」「鯤」「鵬」都是對庄公意境的寫照,不可參實物而取義。蘊含庄公的理想和抱負。
莊子汲取華夏遠古哲學,其思想較折中,不偏激,不人為修飾。在是與非中間徘徊,昌導自然法則……
文字並非真理,看與不看無需受他人影響。
個人比較喜歡老莊智慧,每天都會瀏覽涉獵,談不上洗滌靈魂吧,但至少是一種興趣。也曾有朋友勸我不要看道家的這些經典,覺得「無為」、「順其自然」等思想比較消極,我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為無為,事無事」、「清靜為天下正」,在下二十來歲,才疏學淺,只是覺得喜歡就去放肆,無所謂應該不應該。
當然,也會有很多人覺得老莊智慧值得我們借鑒,它為我們開了一扇窗,至於踐行大道的路途只能由我們自己去上下而求索。
「我的手指指向真理,但真理不在我手上」。所以,我們在讀《莊子》的時候也不能一味的信以為真,奉若神明,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知行合一才是正道。
小弟隨手寫的,若有不妥請諒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