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和朱元璋爭奪天下為何陳友諒會敗?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紅巾梟雄陳友諒強遷天完帝徐壽輝到江州,自稱漢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野心勃勃的陳友諒迫不及待地殺掉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
陳友諒建漢稱帝後,馬上和張士誠互通曲款、合謀共同舉兵,順江東下嚮應天府(今南京)發起攻擊,企圖一舉殲滅紅巾軍中的後起之秀——朱元璋勢力。
彼時的戰爭形式瞬息萬變。當朱元璋佔據應天府及周邊地區時,盤踞東方的張士誠佔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核心的太湖流域和長三角地區的大片膏腴之地。陳友諒除掉徐壽輝後,將盛產米糧的江漢平原以及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與軍事重鎮收於囊中。佔據應天府後還左右逢源的朱元璋被陳友諒與張士誠兩股勢力夾擊,形勢有些岌岌可危。
此前,隨著朱元璋軍事實力的迅速增強,他與紅巾軍各割據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早已成為眾人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至此,元末群雄逐鹿,爭奪天下的大決戰已經劍拔弩張、不可避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陳友諒率大軍圍攻洪都(今南昌)。元璋的親侄朱文正是洪都守將,他率部精血守城,抵死不降。
7月,朱元璋親自領兵來救洪都,大軍至湖口(鄱陽湖)時,他預設伏兵於涇江口和南湖嘴一線,以截斷陳友諒軍隊的後路,又下令信州兵馬死守武陽渡。
正率軍圍攻洪都的陳友諒聞聽朱元璋大軍即將到來,遂主動撤圍,布陣、列艦迎戰於鄱陽湖上。陳友諒號稱擁兵60萬,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根本未將元璋放在眼裡。他傳令將一艘艘巨艦一字排開組成船陣 ,連綿數十里,風帆桅杆高十餘丈,干戈聲聞,旌旗蔽日,遠遠望去,猶如奇峰峻岭,連綿起伏不絕,氣勢很是逼人。相對而言,朱元璋的軍力要弱小得多,其水軍似乎更是不堪一擊。
雙方軍隊在康郎山(地在鄱陽湖畔)初次交手。朱元璋將隊伍分成十一組抵禦陳軍,名將徐達率部攻擊陳友諒軍前鋒,俞通海架起火炮擊毀陳軍艦船十餘艘,雙方互有損傷。
陳友諒麾下的猛將張定邊指揮數艘快船直攻朱元璋的座艦,不料,座艦在撤退時不慎被湖中淤泥所阻,進退不得,形勢萬分危急。
虎將常遇春見勢不妙,忙張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張定邊,定邊負傷落水,幸被左右救起。俞通海也趕來增援,他指揮軍士用艦船牽引元璋座艦,船底湧起一陣洶湧的泥浪,元璋座艦方才得以脫困。
第二天天剛破曉,陳友諒以全部巨艦迎戰朱元璋, 元璋的水軍艦船很小,氣勢上已經不敵,加上第一波進攻失利,傷亡不小,眾將士心生畏懼,皆惶惶有退意。朱元璋見形勢危殆,乾脆親自督戰,他命人擂鼓助威,眾人還是瑟瑟不敢進,元璋惱怒,揮劍斬殺了十餘個畏縮不進的士卒,將士們這才抖擻精神,拚死向前。
入夜後,東北風大起,朱元璋挑選出數十位勇敢敏捷的健兒組成虎賁(敢死隊),命他們劃七艘快船,每船滿載火藥、蘆葦、枯枝,出奇不意地穿插進陳友諒的船陣間,然後縱火焚燒陳軍戰艦。
月黑風高,火借風勢,烈焰衝天,吞噬一切,湖水被這把驚天大火映得通紅,陳友諒大軍猝不及防,軍心大亂,被燒死、溺死者極眾,朱元璋乘勢督軍發起致命一擊,又斬殺敵軍2000餘人,陳友諒大敗虧輸,軍心大喪。
第二天,陳友諒整軍再戰,不料又被元璋擊敗,戰船被燒毀、擊沉甚多,士卒死傷慘重,被打怕了的他只得收攏劫餘船隻自守,再不敢主動出戰。
朱元璋不依不饒,他命偏師扼守左蠡,陳友諒忙趁隙退守渚磯。雙方軍隊對峙了3天3夜,陳友諒部軍心渙散,他的親信左右二金吾將軍率部投降元璋,形勢對他愈發不利,惱羞成怒的他竟下令將被俘虜的對方將士全部誅殺。而朱元璋則明顯棋高一著,他命令將被俘的陳軍官兵全數釋放,負傷者還得到精心救治,他還供上三牲,設案焚香 ,大張旗鼓地祭拜雙方陣亡將士。
俗話說:得民(軍)心者得天下。朱元璋恩威並施,剛柔相濟,善於籠絡軍心、民心,他之所以能以弱勝強,絕非偶然;陳友諒則將一手好牌徹底打爛,而且他謀勇均遜元璋一籌,又殺降不仁,犯了為帥者之大忌,早已經人心喪盡、失道寡助了。
這年8月,陳友諒軍中糧草難以為繼,不得已退兵南湖嘴,卻被朱元璋早就在此設下的伏兵阻擊,陳部被擊潰,陳率殘部從湖口突圍,朱元璋親率主力順流追殲,陳無心戀戰,一路狼奔豕突,潰逃至涇口。
這一切,深謀遠慮的朱元璋早已料到。戰事之初,他就已經在此布下了天羅地網。驚魂未定的陳友諒剛竄到涇口,還來不及喘口氣,元璋埋下的伏兵就吶喊著四下里殺出,陳友諒中流矢身亡,張定邊護衛著太子陳理凄凄惶惶逃往武昌。至正二十四年(1324)2月,朱元璋親率大軍討伐漢國殘餘,武昌被圍, 友諒子陳理獻城迎降,漢、沔、荊、岳諸州盡歸了元璋。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璋攻破平江(蘇州),張士誠自殺,其百萬大軍灰飛煙滅。至此,朱元璋基本統一了長江以南的廣袤之地。
原創作品 僅供參考 剽竊必究
插圖源於網路
陳友諒成不了大器,首先是因為胸無城府,既不會籠絡人才又不會籠絡民心,不會藉助外力,像荀子說的那一套「君子善假於物也」,他完全不懂或者不屑一顧。說白了,他就是不會做表面文章。
後人說陳友諒心狠手辣,無非是指兩件事。一是殺他的老上司倪文俊;二是殺「天完皇帝」徐壽輝。
倪文俊以前提拔過陳友諒,對他有恩,所以在倪文俊遇難時去投奔陳友諒。然而,彼一時,此一時,陳友諒不念舊恩,殺了倪文俊,並收編了他的人馬。
而對待主子徐壽輝,陳友諒做的更是讓人寒心。羽翼日豐的陳友諒在公元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下太平、採石之後,覺得徐壽輝已無存在的必要,派遣武士用鐵鎚擊碎他的腦袋(一說,在江中沉殺),然後以採石五通廟宇為行殿,草草稱帝,國號為漢。
再看陳友諒的老對手朱元璋是怎麼對待主子的。
朱元璋最初參加的是郭子興的紅巾軍,後來郭子興病死,韓林兒被立為小明王,國號宋。朱元璋成了韓林兒手下的大元帥,實權在握,起義軍全部歸他指揮,韓林兒只是一個擺設。但朱元璋一直以臣子自居,甚至,在韓林兒被困安豐的時候,朱元璋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救他。
此次救韓林兒給朱元璋贏得了講義氣重情誼的好名聲,也許還不止這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想一想朱元璋的部下看到領導如此義氣,他們會受到怎樣的感召。
徐壽輝被陳友諒明目張胆地派人擊碎腦袋而死,他的死寒了眾將士的心,其中以明玉珍反應最為激烈。明玉珍與陳友諒斷絕關係,自稱隴蜀王,還建徐壽輝廟四時拜祭。徐壽輝的死,大大降低了陳友諒的威望,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在對待被俘士兵時,朱元璋和陳友諒的行為也是截然相反,朱元璋比陳友諒「仁慈」得多。
在潘陽湖大戰期間,陳友諒的軍隊飢疲交迫,龜縮不出。朱元璋寫信激陳友諒,說陳友諒不敢親決死戰,非大丈夫所為。陳友諒見信後大怒,為了泄憤,下令將幾千俘虜全部殺光。而朱元璋呢,這時候也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將俘虜全部放掉,除了這些,他好事還做到底,發藥品給敵軍的傷兵,並公祭敵軍死難者。
人心都是肉長的,什麼樣的主子值得賣命,什麼樣的主子不值得賣命,至此一目了然,所以當陳友諒將腦袋伸出舷窗被箭射死之後的第二天,他手下的「高層幹部」平章陳榮就率五萬餘殘部向朱元璋投降了。
陳友諒的心狠手辣,得意忘形,最終害了他。而朱元璋向來是「後發制人」的,試看他得到天下之後,大肆屠戮功臣,哪裡還有半點「仁義」可言?
陳友諒成不了大器,還在於他不會識人,用人。自知之明和知人辯證使用,才是王道。
趙普勝,原是巢湖水賊,「為人驍勇,善使雙刀,人送外號雙刀趙」。
趙普勝曾經歸附過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趙普勝本領了得,曾率師百萬與元軍交戰於江淮一帶,以後一直以安慶為大本營。
後來,趙普勝襲擊朱元璋所在的太平,攻勢凌厲。朱元璋嘗到了他的厲害,覺得此人非常棘手,於是重金收買了他的門客,讓門客到陳友諒那裡行離間之計,說趙普勝早有自立之心,如此云云。
這個趙普勝也喜歡擺功,每次見到陳友諒的使者,都誇說自己功勞大,並且滿腹牢騷地言得言失。陳友諒本來就懷疑他,現在又聽了使者的報告,就起了殺心。於是他便率大軍到達安慶,假裝說要與趙普勝會師。趙普勝興沖沖的準備了燒羊去迎接他,剛剛登上陳友諒的船,就被陳友諒命人殺掉了,順便收編了對方的兵力。
趙普勝是對抗朱元璋的一個勁敵,也是陳友諒的一條得力的臂膀。
陳友諒最後是被他的老鄉,曾經的死黨康茂才害了。
據說康茂才以前在陳友諒未發跡時還救過陳友諒,後來康茂才成為朱元璋的部下。當康茂才奉朱元璋之命詐降時,陳友諒對他沒有半點懷疑。
兩人約定待陳友諒來時,以「老康」為暗號,康茂才作內應,在龍江裡應外合,一舉消滅朱元璋的軍隊。
結果,到了關鍵時刻,陳友諒連呼「老康」半天都沒有迴音,等到明白上當,想撤軍時已經晚了。就這樣,陳友諒被康茂才牽著鼻子進了埋伏圈,朱元璋順勢「關門打狗」,大塊朵頤,陳友諒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陳友諒,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徹底的失敗了,不該懷疑的趙普勝他懷疑了,該懷疑的康茂才,他卻深信不疑。
原先,康茂才可能是真對陳友諒好,可是有著利益的牽扯,還哪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
在戰亂年月,形勢和人本身的變化因素太多了。一夜之間,瞬息萬變,一念之間,滿盤皆輸,比比皆是。預覽更多精彩美文,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有態度的女王展顏。
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婚姻與個人成長,我手寫我心,感謝與你相遇。
朱元璋打天下時碰到了一個叫周顛的神仙,瘋瘋癲癲的,會在路上給朱元璋告平安,此人一出現,朱元璋必打勝仗,一直到朱元璋登基當了皇帝,此人才隱匿廬山。後來朱元璋得了一場重病,也是這個神仙派使者送葯到南京,朱元璋才被二次解救。為了感謝周顛恩德,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在廬山白鹿升仙台建御碑亭,石碑由南京打造好,運抵廬山腳下,又修一條九十九盤古道,才把大石碑運至山頂。八十年代電影《廬山戀》里不僅有御碑亭,而且還借男豬腳之口,介紹了御碑亭的由來。所以朱元璋得天下,按這個說法,是得上天相助!其實得天下還得看你有沒有雄才偉略,朱元璋顯然是那個時代,最具才略的義軍首領,他不得天下,誰能得?
應該和陳友諒的陰險毒辣,迷信暴力統治有關。而一味的暴力統治只會失去人心,不是有句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自然也會失去天下。
這裡借用《明朝那些事兒》中的一段話:陳友諒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因為答案就在他的行為模式中,從他殺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領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將領們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準則,那就是:誰有力量,誰更狠毒,誰就能控制一切!仁義、道德、誠信都是不存在的。當這些行為被他的將領們當成人生的信條後,他的軍隊就成為了千萬個狠毒的陳友諒的集合體。這樣的集合體就類似金庸小說里的星宿派,一旦陳友諒倒霉,每個人都不會繼續效忠於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腳,落井下石。
無論是陳友諒還是張士誠,都沒有朱元璋的戰略眼光,在小福王問題上就可以看透。
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小富即貴的心理,雖然都是謀士和猛將如雲,有人用和善於用人是兩碼事,深築城,廣集糧,緩稱王。這戰略思想朱元璋就理解和執行得非常好,但張士誠和陳友諒根本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和思想覺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