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好寫「翻案詩」,他翻得對嗎?
說寫「翻案詩」可能不太恰當,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在政治、文學上都有著異於常人的見解,自然也會通過詩詞創作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他最著名的翻案詩就是《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主要是評價王昭君出塞這件事的,明妃就是王昭君。王安石為此寫了兩首明妃曲,上面是其中一首。
昭君出塞是漢朝和匈奴和親過程中的重要故事,被許多人寫詩寫文評價,後人評價這件事,都認為是畫師毛延壽把王昭君畫丑了,才導致漢朝的絕色美人被輸出塞外,對王昭君的遭遇表示同情感慨。
但是,王安石並不這樣看待「昭君出塞」,他認為,畫師毛延壽固然有責任,但漢元帝的剛愎自用、不分良莠才是導致昭君出塞的最主要因素。而且,王安石認為,對於昭君來說,出塞也未必是壞事,與其在宮中無人賞識,孤苦伶仃地生活,還不如到塞外去,說不定能找到真愛。最後一句「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引用了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曾經無比受寵,但失寵以後被幽禁長安門,過得也不如意,說明人生的得意失意並不在於你身處哪裡,而是是否有人賞識到你的亮點。
王安石的這首詩曾在士人中引起很大反響,有些人覺得他的觀點太離經叛道。但是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會發現,此前一些人評論昭君出塞一事,都是「為尊者諱」,他們只批畫師,並沒想過皇帝的過錯,而王安石卻大膽說出了事情的本質。更可貴的是,王安石從「人本位」來思考昭君出塞的問題,覺得考慮王昭君的得失,在於她是否有人賞識,自己是否感到快樂,而不是別人帶著中原正統的優越感來替她下結論。
當然詩詞永遠要圍繞詩人的內心來寫的,明妃曲寫的是王昭君,又何嘗沒有王安石自己影子——那個希望被人賞識,施展才華,實現濟世安邦理想的人。
我們會發現,王安石的思維其實更接近現代的人本理念,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這在他的變法措施中表現得更明顯,只可惜不能被眾人認可。
王安石所謂的「翻案詩」還有很多,一般都是評價歷史人物的,比如西施、商鞅、項羽等,和上面的《明妃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未曾讀過有關王安石的歷史傳記,他所寫的詩詞也讀的不多,只知道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是歷史上傑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學家,他的人生歷盡坎坷,壯志未酬。他的仕途也幾經遭遇,三起三落,讓後人為之感嘆不已。
他的翻案詩反映在哪一方面?我確實感悟不到,也理解不透。王安石的詩詞通俗易懂,蘊含哲理,不忸怩作態,無驚人之語,氣勢恢宏,意境深遠,於青山綠水間凸顯出時代的滄桑與命運,抒發出一代政治家的遠大抱負和難以實施的宏偉理想。
王安石的詩詞,何謂翻案?我真的讀不出來。
翻案詩談不上,他是政治家,宰相,眼光的高度都遠高於其他詩人。
他流傳下來的詩詞並不多,但大多很有哲理,
你說的翻案,可能指的《疊題烏江亭》吧?其他詩人都說項羽過了烏江就能捲土重來,如杜牧和李清照,這兩位寫的項羽,並不是真寫項羽,而是借項羽抒發自己的感情。
而王安石寫的《疊題烏江亭》的「中原一敗勢難回」,一個「勢」字就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原因,知道項羽大勢已去,不可能再捲土重來了,政治家看問題高度遠高於其他詩人。而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真正原因,也正是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天下已經被劉邦及諸侯王瓜分了,他能去哪裡?
還有的就是《西施》《明妃曲》《商鞅》這些詩了吧?
其實還是那句,政治家高度不一樣,其他詩人長於文學創作,不是研究歷史的,而王安石不同,政治家對歷史的看法本就和普通人不一樣。如果你對歷史有研究,就發現不算翻案,只是角度不一樣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