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藝術家屬於孤獨,藝術品屬於虛無」這句話?


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喜愛藝術,權威解讀,深度體驗,與你一起分享藝術世界的點點滴滴。

你的這個問題,有一半是對的,有一半的錯的。

哪一半是對的?肯定是「藝術家是孤獨的」這個概括是對的。或者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為什麼藝術家是孤獨的?因為藝術家的勞動方式與社會是完全脫節的。比如,要按時上班,要按時完成任務,要執行命令。這些都與藝術家的創造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藝術勞動有自己的規律。比如要你寫出一首世界一流的詩歌,這是根本沒有普遍性的。

但是,創造世界一流的科學技術,這是有一定普遍性的。

再比如說,按時完成任務。對藝術家來說,他們基本沒有「按時完成任務」這樣的概念。例如,寫出一部《紅樓夢》,用一年合適還是十年合適?而且寫出來會不會有一年或者十年的勞動補償?這些都是非常不確定的。

日本有一位作家寫到:工業產生在生機勃勃,一日千里地發展,而藝術家根本不會動心的,他會幾十年如一日地精心雕刻一件藝術作品,而這件藝術作品,可能四百年一千年都無人超越,這就是藝術的速度和社會不同的速度,藝術的發展方式與社會不同的發展方式。

所以,藝術家不可能與社會保持同一個速度。

因此,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總是感覺只有藝術還是那樣新鮮,而時代已為陳跡或無影無蹤。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家,他一定是孤獨的,沒有孤獨就沒有藝術,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但是,說藝術是空虛的虛無的,這是對藝術為生活貢獻的徹底否定,是完全錯誤的。

第一,如前所說,藝術的創造是時代精神的偉大代表。

第二,藝術品對現實生活是積極幫助的,例如建築,衣服,食品等等到處都有藝術的存在,因此,藝術對社會發展也是有直接和現實的服務。

藝術也對生活產生有拉動作用,大量的時代潮流,主要是藝術品味的潮流。沒有藝術,科學發展也會枯燥無味,停滯不前的。

藝術是人類精神的終極消費,也是最高級的消費,雖然創造藝術的過程是孤獨和痛苦的,但是,藝術屬於人類的公共消費品,藝術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李白杜甫我們永遠也不會消費殆盡的,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也屬於世界的分享。但是,最純度的黃金,只有藝術才能使它賦予生命的美麗。


這句話可以用「無病呻吟」四字來形容。

未談如何理解之前,要先給「藝術」兩字下個定義。我們常聽人說,電影是第八藝術,那麼前七種藝術又是啥東西?

辭典上的說法是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築、雕刻、舞蹈等七種藝術形式。當中音樂、戲劇和舞蹈三者又關係密切,經常出現互為表裡的跨界別的作品,那就難以完全分割開,有點似我們今天講的跨媒體產品了。另外建築和雕刻又可以結合。文學和戲劇亦算親近。繪畫和雕刻則是平面和立體的造形藝術。至於電影(包括更後出的電視廣播),則又常與前七種藝術息息相關。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你能想像完全沒有音樂配套的電影和舞蹈嗎?

現在我們再看藝術家孤獨不孤獨。一個人唱獨腳戲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可能有點孤獨。涉及集體操作的,就輪不到你孤獨了。

再看藝術品虛無不虛無。藝術品的受眾各有不同,投資龐大、合多人之力完成的藝術品一般要追求觀眾聽眾多,如電影和音樂,也不由得你去虛無。也只有一個人全權負責的,才談得上虛無。

「藝術家屬於孤獨,藝術品屬於虛無」這句話,筆者會理解為一位自命「藝術家」的人,自感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牢騷話。因為他名不成、利不就,默默無聞,所以感到異常的孤獨!也因為他的作品得不到旁人的認同和賞識,總是以為身邊的人不懂得欣賞自己的才華,所以感到自己的傑作對於世俗人來說太過虛無。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沒有孤獨的藝術家就沒有孤獨的作品,孤獨是一種體驗,孤獨才能使藝術家有靈感,用身心體會和表達內心的感受,每一個藝術家都能通過自己的作品展現豐富的內心情感;欣賞藝術品的人趨之若鶩,真正理解它們的人卻寥寥可數,反映在藝術作品上就是藝術家對孤獨的體驗,真正的藝術品,大多是意象的,抽象的、是密碼、也是符號,讓人彷彿進入了一個朦朧的,捉摸不定的世界中,而對我們讀者而言是虛無縹緲的,真正能夠體會到藝術作品的內涵和靈魂是知之甚少,它只能是一種神秘的象徵或隱喻了,所以藝術家是孤獨的,藝術品是虛無的。


我個人覺得,真正的藝術家,一般不拘泥於現實人生,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孤獨,也就是獨處是件很正常的事。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都需要安靜而獨立的空間。至於藝術品屬於虛無,這要看站在什麼角度去理解了。因為,現實生活中,喜歡藝術作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藝術價值的人卻少之又少。用經濟價值去衡量藝術價值,那藝術的含金量可不就變得虛無了么?!


我不認為是如此,藝術家的清高不代表他的孤獨,而表明他的精神力量所支配而深入世俗生活,如果是孤獨處世不一定會把精神磨練到最高尚境界,卻是人生處世的最偉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按照中國修道必處于山林之上,才是空虛度日,整日而且長年累月與空虛的心靈打交道會得道什麼悟性,其實是自命清高雖然超然世外,實則逃避原罪不能成為智慧。毛澤東的銘言(實踐出真知,鬥爭長才智。)但這種鬥爭不是階級鬥爭,是人性原罪的鬥爭所達到的自我意識。於是他的這種作品成為永恆的文字在充滿生命在跳動。至於虛無是無價值的東西。所以藝術家孤獨正所謂閉門造車。所以相應地他的價值是虛無或空談。


孤獨是宿命,虛無是充盈。身處廬山之外的人孤獨,但惟其如此,才能窺其全貌。有和無是相依的,裸模的衣衫是虛無的,卻讓我們看到了人體的美。


藝術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這就需要藝術家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境界,有別具一格的創作手法以及個性鮮明的表現特點。需要藝術家將獨立的想像融入到藝術創作當中。所以,藝術家屬於孤獨,藝術品屬於虛無。


推薦閱讀:

TAG:藝術品 | 藝術家 | 文化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