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臉為什麼是黑的,被人稱為黑包公?
提起包大人,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兩個詞:青天、黑臉;「青天」是對包大人的讚譽,「黑臉」則是對他的外貌描述。眾所周知,包大人名叫包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宋朝的名臣。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大人果真就是黑臉嗎?當然不是!既然不是,可包大人的臉怎麼就黑了呢?為什麼人們稱他為黑包公呢?其實,這裡是有幾個原因的。
首先,自古忠奸不相容,忠臣與奸臣天生對立,而奸臣的形象被定格為白臉,那麼忠臣就必然是黑臉了,只有這樣才能表示出黑白對立、忠奸分明,所以,素有「青天」之稱的包大人,自然就是黑臉了。
其次,包拯代表的清正廉明、大公無私,而這樣的官德人品,只有黑臉才最為相稱,所謂「鐵面無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鐵面」才能「無私」,由於鐵極容易生鏽,而生鏽的鐵,就是黑色,換句話說,鐵面無私也就是黑面無私。
最後,我們都知道,「三權分立」學說是近代歷史的產物,而中國的古代很顯然是沒有「三權分立」的,這就導致了古代的行政大員不但肩負行政權,也同時擁有司法權,也就是說,他們既要處理行政事務,又要負責審案定罪。
對於一位審案的官員來說,如果能有一副黑臉的模樣,那麼在無形之中就能樹起一種威嚴肅穆的氣場,而這對被審問的犯人則是一種不小的心理打擊,更容易讓那些心存僥倖的罪犯的心理防線崩潰,從而使得案件的審理變得更順暢;而且,執法官的威嚴對那些徘徊在犯罪道路上人來說,也是一種震懾,使得他們能夠儘早地懸崖勒馬。
總而言之,清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官吏歷來都是皇帝所需要的賢臣,更是人民所渴求的青天父母官,而包拯恰恰就是賢臣,是「青天」,所以他的形象,黑臉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包公,在民間已經是個成聖成神的人物。按照民間傳說,他自幼父母去世,由嫂子撫養成人。他聰慧無比兼勤奮過人,最終金榜高中,成為天下一等一的忠臣和能臣,御賜三口鍘刀,可先斬後奏。傳說包大人尤善斷案,夜斷陰,晝斷陽,連閻王爺都害怕他。以包大人為主角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等,至今長盛不衰,時不時就被拿出來翻拍一下。
包公號稱鐵面無私,既然是鐵面,那當然得黑了。傳說中和藝術作品中包公的形象就是大黑臉,黑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包公有個外號叫「包黑炭」。除了黑以外,包公額上有一個月牙,據說是小時候放牛被牛踩的,這月牙同時也是他能穿梭平行空間去「夜斷陰」的特異功能標誌。
其實,真實的包公,和這些藝術形象八竿子打不著。
包公小時候家境其實非常好,他父親包令儀是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家裡就算不是大富大貴,至少也不會窮。包拯有兄弟三人,但兩個哥哥都死得早,家裡就他一根獨苗。所以包拯根本用不著寄人籬下,更不可能去放牛,人家是標準的官宦子弟,從小在蜜罐里長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28歲那年,包拯考中進士,那時父母還都健在。宋朝講究孝道,包拯辭官不做,回家贍養父母,待父母去世守孝期滿,才於36歲那年出來做官。
包拯的官宦生涯說實話很平淡,他不是貪官不是昏官,也確實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情,但遠遠沒有民間傳說的那麼神奇。歷史上沒有王朝馬漢,沒有南俠展昭,沒有足智多謀的公孫先生,沒有三口鍘刀,也沒有殺妻滅子的陳駙馬。陳世美倒是有一個,但人家是清朝官員。清朝這位陳世美,得罪了自己的一個叫胡夢蝶的同鄉,被對方惡意報復,編出一個《秦香蓮》來敗壞他名聲,後來演著演著又把包公搬了進來,成了後來的《鍘美案》。
如果沒有民間傳說和各種文學作品的神話,包拯在歷史上就屬於一個不怎麼值得一提的人物。同時代的歐陽修還曾批評他「素少學問」。
至於包公的長相,正史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這麼一個養尊處優的人物,基本上不太可能臉跟炭一樣黑。安徽合肥包公祠里供奉的包公像,是一個白面長須的清秀書生,而故宮所藏的包公畫像也證明包拯並不是黑臉。所謂的黑臉,更多的是民間因其「鐵面無私」而進行的演繹和想像罷了。
推薦閱讀: